医学院校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

时间:2020-12-06 14:01:28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院校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 要:1.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医学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此,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课程整合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课程整合也已成为国内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 1.1国外医学课程整合概

医学院校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

  关键词:文学论文发表-文史哲地理历史化学物理语言论文投稿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医学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此,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课程整合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课程整合也已成为国内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

  1.1国外医学课程整合概况。

  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就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2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198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采用“新途径”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基于问题的案例式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更注重医患关系处理教育。这项改革让学生减少了死记硬背,增加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使学生在临床上处理有心理或精神问题的病人时更有信心。2003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始进行课程整合改革,这一改革使学生对同一医学领域的知识逐步深入学习,并且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临床。2007年,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中最著名的学院之一巴兹伦敦医学与牙科学院构建了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卫生保健职业训练和增插学位课程4部分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PBL案例式学习。该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由六个系统的疾病整合课程组成。这种整合不同于传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2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1.2国内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现状

  国内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开展较晚,覆盖面相对较小,其中以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几所院校较为典型。北京大学医学部将基础医学中的形态与机能课程分别融合,临床课程自行融合,最终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学术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这项改革使大部分学生更早接触到科研,大约10%的学生能完成“MD+PhD”培养。此外,北大医学部还专门成立了人文研究院,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200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整体改革,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让医学生按照人体系统逐步学习基础医学知识[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课程整合以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为重点,注重通识教育、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增强全程预防医学教育等,建立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相接轨的课程体系。

  2.进行医学类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

  随着医学教育观念和模式的转变,各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课程整合成为培养适应创新性、应用性、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然趋势。

  2.1医学教育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驱动了国内医学课程整合。

  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掌握的是没有创新的技能。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医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的进一步细化,人类的医学教育观念不断转变,对医学目的及健康观念的认识也逐步理性化。促进和提高全民的健康,保持人体的动态平衡,提高生活质量取代单纯的追求消灭疾病和征服死亡逐步成为新的医学目的。而健康的标准则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良好状况,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并且把减少预防疾病、治愈照料等与治疗疾病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古代的医学模式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而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并且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转变,医学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成为必然,而现代医学教育除了要增设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课程,还要让学生学会多学科、多技能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合运用。要实现这样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课程整合。

  2.2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提出了要求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更新,疾病谱的改变,学科的发展目前呈现大分化、大综合两种趋势。人类对医学目的和健康观理性认识的进化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医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向着分科化、精细化演变。学科的大分化必然导致以还原论建立的分科教学模式必须存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宏观到微观再到超微的去了解和掌握一系列相应的学科知识。但是,医学学科各个分支学科的绝对分离又不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学科大综合的发展趋势和学科整体论、系统论的出现也使课程整合成为必然。在上述情况下,学科大分化使医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不断增加,学科的大综合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整体观,而学生学习的时间又有限。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能熟练运用还原论方法去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微观因素又能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造福人类的高素质人才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课程整合。更重要的是,只有课程整合才能体现医学及其发展趋势的特点。至于怎样处理课程整合与分科发展的关系,怎样使整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互相渗透融合则需要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由哈佛大学医学院首创的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多学科的综合课程取代单一学科的课程、采用小组讨论模式、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理解、运用与课程内容/专业相关的知识,它使实践和研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为一体,并为一系列重要的学习目标提供了一种融合的机制,目前该模式被各个大学广泛推广使用。这种打破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PBL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使课程整合成为必然。

  2.3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转变使医学课程整合成为必然

  现代医学人才需要多学科知识和群体健康的思维方式与能力,除了医学科学知识、医学技能的培养外更应加强人文素养、社会医学、医疗保障、卫生法学、卫生政策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所赋予的新时期医生的社会使命,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相适应。因此,课程整合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首要途径。

  医学教育联合会提出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内容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批评性思维等7个领域、60个具体标准。明确的.表明了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标准。要着重强调医生的职业价值、群体保健和预防观念、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以及预防与治疗的统一。这也充分印证了从医学人才培养的角度医学整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3.国内普通本科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主要困难及解决途径

  医学课程整合在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了一批知识丰富、技术过硬并且综合素质高的医学生。但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也暴露出课程整合在地方性普通本科医学院校难以实施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医学教育得到整体性、实质性的提高,也才能使广大民众更多的受益。

  3.1深入学习、转变观念,解决课程整合的认识问题。

  作为服务于大众的医学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而医学教育则应当着力于为医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层次,关注个体多样性,为医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研究环境[1]。因此,纵观我国医学院校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进行的课程整合改革,不管是按照人体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或者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来规划和实施整合课程,强调教学始终要紧扣毕业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整合设计理念,还是按系统整合课程内容,强调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服务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的。而作为地方性普通本科医学院校,受由来已久的传统分科教学模式影响,大多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到位,更缺乏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提高对课程整合的认识,转变观念成为普通本科医学院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大众化教育

  3.2结合实际,聘请专家,解决整合方案的设计问题

  国内综合性医学院校大多已经进行了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虽说各自整合的理念不同,或者即便有相同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的方案也有所不同,但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资源有限的地方普通本科医学院校,由于长期的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客观条件限制,没有对医学课程整合进行深入的研究,大多数此类院校都缺乏课程整合的教育专家,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聘请这方面的资深教育专家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再挑选骨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为完善具体的实施方案打好基础。所谓做好顶层设计就是要做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等从全局视觉出发,对课程整合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3.3大胆尝试、打破传统,解决教学组织形式问题

  国内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是院系、教研室的设置,没有跨学科设置的结构。一旦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就必须从教学组织的设置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与课程整合相适应的教学组织为组织功能服务。例如:日本筑波大学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它们在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对教学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两校都不设院系、教研室,而是设置跨学科的学群。就筑波大学而言,学群下设学类,学类下才设专业。每个学群必须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共设有两个一级学群:理工科学群、人文和社会学学群。理工科学群下设:生物科学学群、化学和分子科学学群、工程学和应用科学学群、数学和物理科学学群等等多个二级学群;人文和社会学学群下设亚非研究学群、文化与社区研究学群、英美研究学群、欧洲研究学群、社会学学群等多个二级学群。二级学群下设学科及整合课程。我国一些医药院校也进行着一些尝试。一些学校尝试在科研工作中推行学术带头人制或课题组长制,在教学工作中试行课程组负责人制而且把许多实验室合并为“机能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甚至干脆合并成一个实验中心。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不妨一试。既然课程整合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那么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为组织功能服务。

  3.4优化绩效评估机制,解决师资问题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分科传授教学模式下,只需要教师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可以承担教学任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凭着教学课件甚至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死板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今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有整体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搞好整合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培养博学的教师,并且要实现教师从当前对某学科的精专,向系统(疾病系统或者器官系统)的精专转变。改进原有的重精专、轻博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否则,教师对拓宽知识面的学习将失去动力。因此,高校教师的评价内容应尽量涵盖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多种因素,例如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团队精神这些不易量化又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以及课程本身的特性、学科特点、学生规模、教学条件等背景因素都应纳入评价的视野,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选取若干有价值的教师个性化要求,以使评价更驱科学化,达到有效发挥教师主动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目的。这样即提高了教师的自身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此外,我们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时要兼顾定性和定量评价,缺一不可。研究显示,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对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也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性循环的评价平台以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理解和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评价的主动性。整合课程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拓宽知识面,而且需要教学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因此,增加对教学组成员之间合作效果的评价也应作为绩效评估体系中的重要项目,否则教学中的合作很难进行,课程整合也只能停留于表面。

  3.5完善成绩评定制度,解决质量保证问题。

  为了保证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检查,必须引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绩评定制度。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它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一方面可为学生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用的资料,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帮助学生进步。形成性评价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表现中提取信息,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学习的情况,包括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情况、合作精神、课后运用等,以及课堂教学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以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措施;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监管,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作伯.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公平性的缺失与完善.西北人口.J.2009.(1):121-124.

  [2]陈作伯.考试公平性调查分析.甘肃高师学报.J.2009.(1):54-57。

  [3]黄光扬.关于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4]冯泽永.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5]黄睿彦等.优化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8(11)。

  [6]程现昆等.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医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

【医学院校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课程整合医学教育论文

2.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论文

3.新课程化学教育研究路向的若干思考论文

4.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反思论文

5.对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思考论文

6.毕业论文答辩问题整合

7.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

8.整合学习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