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德心理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临床专业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之间下至附院实习的同学195人,其中男93人,女102人,年龄20~23周岁,平均年龄(21.6±1.7)周岁。所选同学中均无思想消极,性格极端情况出现。自然情况间均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由我院教务科拟定《医学生医德情况调查表》。其中包括:(1)医德认识(15项);(2)医德情感(12项);(3)医德行为(10项)。问卷中问题清晰易懂,答案有“√”与“×”只需填写在问题后的方框内即可。问卷均为匿名进行,要求学生必须如实作答,如有漏答则问卷作废。收卷后进行统计工作并计入表格(见表1),答案由院内社会与科学教研室教师依照《新时期医德要求标准》为标准制定,每项1分,答案准确者不记分。为验证本次问卷的准确性,在测试同学中随机选取95人(男45人,女50人)一个月后再次重复测试,得出相关系数。
3.统计学方法
将结果输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问卷中的各项得分进行2检验,对重复调查与之前结果相关系数采用t检验。统计结果若显示为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结果显示在实习生食物医德认识方面与医德情感方面整体得分的均数均较高,而医德行为方面得分均数较低。经统计学检验,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医德认识、医德情感与医德行为方面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测试问卷的三个大方面的相关系数均呈高度显著性(P<0.05),证明此问卷结果可信度较高,具有观察价值。
三、讨论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为医德,是医学领域中体现社会道德的表现。医德品质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个人的品德表现,具体指的是在日常工作行为中所反映的经常性的特征及倾向。于心理学方面,医德情感、行为、认识三方面是所有道德品质的基础,并同时认为该三方面间存在相互联系及促进的'关系,若医德能够完善的形成,就必须三方面综合发展。本文中,受试者在这三方面的发展不是十分平衡。研究结果表明,在医德的认知上,37.9%的人对概念理解尚不清晰、无法明确判断是非,甚至存在消极的情绪;但另一方面,受试者工作态度较好,言行举止符合要求,本文调查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受试者的道德面貌可由行为直接体现,故可认为在医德面貌方面,大多数受试者均较好。但这种医德面貌较不稳定,常会由于对医德认知不充分,受到外界影响。社会道德也可通过医学生医德来体现,而实习的医学的医德则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年龄、时代特点,作者认为,本组受试者可能出现医德情感、行为、认识三方面的不平衡发展,但不可以点代面,整个医学院校多数学生的医德品质,还需进一步调查。无论哪种医德品质的形成,都伴着矛盾的存在,为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次试验中,导致其心理结构不平衡发展的因素众多,无法全面讨论,本文尝试从主、客观因素等方面做一粗略分析。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医学院校学生医德品质进行研究。由于事先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受试者顾虑、受试者意愿等,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每个测试内容均进行了预测,并根据情况不断修正,以确保效度。本次调查不及姓名及班级,打消受试者疑惑。在问卷内容上,我们在打乱有效测试条目的基础上,又扩充了无用条目,使受试者很难察觉调查目的,减少其顾虑。综上所述,若能选取适当的方法来打消受试者的各种顾虑,得到他们的信任及合作,问卷调查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次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此点。众所周知,人的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间关系密切。医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医学素养的形成也受到环境影响。因此,当代医生在何种环境下学习、成长,也就意味着日后其医德品质的发展方向。积极的社会风气会从侧面影响其道德心理,在道德品质极高的环境下学习,无论是社会的风气,还是舆论宣传上都会对其产生监督、约束的作用。从自身来讲,大多数人都怀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均有良好的职业愿望、强烈的求知欲、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会促进其道德品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医学生医德心理素质教育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2.关于医德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