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德育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事业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在此发展背景下,基础医学教学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础医学教学不仅可以为我国医疗事业培养素质较高的医学人才,更可以带动我国医疗事业未来的深化发展。医学院校应当将基础医学教学与渗透性德育相结合,以此提高医学生的整体能力与个人素养。本文将简要分析渗透性德育的相关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渗透性德育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渗透性德育;基础医学;教学;原则;实施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医学人才,就成为了我国医学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院校与教师应当意识到,若想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医护人员,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应具备良好医德。为实现这一目标,相关的院校及教师应当将医学教学与德育工作开展相结合,并且着重在基础医学的教学工作中采用渗透性德育的开展方式,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医风、医德。
一、渗透性德育的概述
渗透性德育是德育工作开展中的一个主要分支,其具体内容与德育教育、教学的主要过程有很大关系。渗透性德育一般指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恰当的德育工作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此达到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渗透性德育在开展过程中是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有很强的潜移默化性质。
渗透性德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性强。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结合性强,主要指的是渗透性德育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两者联系比较紧密,渗透性德育不能脱离教学单独开展。
第二,情境丰富。在渗透性德育的开展过程中,一般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情境,教师会利用这些情景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渗透性德育的开展过程中领会和理解优秀的道德情感,以此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
第三,隐蔽性明显。渗透性德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相比,隐蔽性比较明显,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挖掘相关教材内部蕴含的教育性,以此设计渗透性德育的开展策略。渗透性德育的开展,不像传统德育工作,各因素体现比较明显,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挖掘深层次的德育内容。
二、开展渗透性德育的主要原则
1.科学性。教师若想在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工作,一定要重视科学性原则,由于渗透性德育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因此,只有保证渗透性德育的科学性,才能确保其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在渗透性德育的开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忽视学科教学任务,更不能将学科教学变为德育教学,导致教学工作出现严重的颠倒、混乱。教师还应注意,在开展神渗透性德育的过程中,要使德育工作的内容紧扣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保证渗透性德育的主要观点清晰、准确。只有保证渗透性德育开展的科学性,才能确保其最终的开展效果。
2.渐进性。渐进性也是渗透性德育的开展原则之一,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情况、不同素质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渗透性德育工作。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情况,还要确保渗透性德育的开展与学生个人的认知规律相符,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渗透性德育。
3.情感性。该原则也是渗透性德育开展的主要原则,教师在渗透性德育工作中应当将自己的个人感情融入其中,以此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的个人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动。教师只有在渗透性德育工作融入个人的真情实感,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渗透性德育工作中与学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学生也会紧跟教师的德育教学思路,以此保证渗透性德育开展质量。
三、渗透性德育如何与基础医学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对渗透性德育的主要特点及主要原则进行了分析与理解之后,就可以将其与基础医学教学相结合。一般来说,两者之间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渗透。相关教师应对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从中寻找合适的渗透点,以此开展渗透性德育工作。在基础医学的理论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一些重要医学理论的发现背景、具体的研究与发现过程、医学家与科学家当时是如何进行推理分析的以及重要医学理论最终是如何得以完善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针对重要的医学理论介绍其具体的医学实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教师这样的讲解方式,就可以明白,任何重要医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都不是医学家与科学家凭空虚构的,是需要不断观察、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的。这样,教师以此为渗透点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学生就会具有较强的德育理念,对于渗透性德育的后续开展奠定基础。
某医学院教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除了在理论教学中寻找渗透点开展渗透性德育,还在实验教学中加强渗透性德育的教育工作。在实验教学中,该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以此树立个人科学、独立、自主的实验态度。在此基础上,该教师还要求学生积极、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并且针对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实现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在实验课中感受到了渗透性德育教育的力量,对于实验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自身追求医学真理的动力。
2.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渗透。基础医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大班理论教学与小班实验教学。基础医学的课程教学一般都是由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构成的,这些理论主要来自于医学家的实验。因此,在大班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当将渗透性德育融合进去,多向学生宣传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合作精神、团结精神,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教师通过对医学家的具体事例进行阐述,可以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爱国情与医学学习相结合。学生会在渗透性德育教育中领悟到,个人的理想是由不同的目标构成的,若想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就需要在当下努力完成个人学业。当下的学习,除了是为自己学习,更是为了国家学习,为发展国家的医疗事业而学习。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医疗事业发展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除了要有爱国情之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认识到个人能力越强、责任就越大。在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中,学生的分工不同、付出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对于实验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实验操作中,会因为某些问题而与其他人产生矛盾,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基础医学的教学工作与渗透性德育的开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在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中,学生会经常与其他同学、教师等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教师应当在渗透性德育的相关内容中加入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开展渗透性德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自己在面对问题时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长此以往,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提高个人交际能力,这对于其德育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帮助及现实意义。
3.教学评价方面的渗透。在基础医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学评价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把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能使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评价一般可以分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寻找渗透性德育工作开展的基本点。某医学院校教师为了在教学工作中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工作,在教学评价中寻找到了合适的渗透点。该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指导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如个人可以承受的压力、学习方面的失败等。在确定好评价指标之后,该教师帮每一个学生找到其具体的失败原因,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解答其心中疑惑。
4.师生关系中的渗透。除了上述三点之外,教师还应在师生关系中找寻渗透点。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都会将自己的教师作为榜样,教师提出的观点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在师生交往与师生关系中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医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风范,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品德、品质。学生在教师长期的引导与带动下,才会具备较好的道德情操,成为态度端正、作风先进的学习者,这就保证了渗透性德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与教育效果。
结语:
基础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培养素质较高的医学人才,因此,相关的医学院校及教师就需要在基础医学的教学工作中开展渗透性德育工作。院校与教师先要了解渗透性德育的概念及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上把握渗透性德育开展的主要原则。医学院校及相关教师还要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寻找渗透性德育的开展点,以此保证渗透性德育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开展效果。
【渗透性德育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施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