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

时间:2024-11-01 15:23:46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

  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人群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一样,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多、基础知识繁杂、涉及面广,使得预防医学教学困难较大,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

  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重大传染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人类对健康的需求和认识也不断提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满足社会需求,是预防医学所面临的新挑战,对预防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2.我院预防医学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1转变学生观念,坚定专业信念

  目前我国大多数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体制是:人学后先进行历时3.5年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习(包括临床实践),然后才进人预防医学专业课的学习。人学新生往往在医学基础课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临床医学的美妙,加上社会大众对于医院的推崇,对临床产生向往,预防医学专业的归属感不强,导致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流失。对此,学院在新生教育中加人“院长第一课”,由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向新生讲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概念及专业体系,介绍学院概况、教师队伍和科研成果,力求新生能转变“预防医学无前景”的观念,认识到其中重大社会意义和广阔发展空间;同时,院长在课上倡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提供新生及早感受科研的平台。我校还采取了学生早期接触专业实践的举措。在大二上学期,学院开设公共卫生学导论,预防医学各分支学科教授在课上讲解本学科的建设情况、学科发展方向和相关案例讨论,让学生早日完善对公共卫生理论的认识;大二下学期,学院还增设为期两周的公共卫生学实习,让同学们进入北京市各疾控中心(CDC)学习,体验专业实践。

  2.2改革教育模式,问题导向学习

  过去对于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沿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大容量灌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开发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而且课上介绍的也是相对基础和老旧的知识,对于新的理论和成果介绍较少,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脱轨。随着对预防医学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学院对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增加专业知识量、穿插近期公共卫生学问题,花更多时间讲解案例,鼓励学生课下自学专业知识;更多运用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引人各主干课程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位置互换,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备课,老师评判教案是否合理、讲解是否到位,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师生讨论专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院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对理论课考试做了调整。考虑到预防医学是一门偏于应用的学科,教师在考核时也更加注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由闭卷逐步转变为限制性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等新型考核方式。限制性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学生带备考提纲(限制纸张大小和数量,一般为一张A4纸),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理解方法基本原理和应用方面,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避免学完就忘的窘境,拓宽教师出题范围、难度拔高。目前我院的卫生化学和卫生统计学采用此种方法,收效显著,学生接受度也很好。开卷考试即可以携带书本和实验手册进考场,但出题更加灵活,往往是结合当前公共卫生问题出题,如列举至少两种检测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方法,写出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样本的前处理)等,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的考核,则完全摒弃了传统考核方式,而是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提交的科研计划书,根据计划书的完整度、内容和创新程度综合打分,这就要求学生查阅大量文献,确定科研方向和研究对象,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进展,知道实验所需材料、样本量计算及样本收集方法等,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考验。

  2.3更新实验教学,强调学科应用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专业课,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过去,我们对于专业课相关实验的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科实验手册上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不需要对实验进行深人的理解;各学科的实验仅仅涉及本学科内容,学科间的交叉少,忽视了对学生案例分析、专业知识运用的考核。在改革后,教师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布置课外作业,如卫生化学实验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询某营养物质的各种检测手段及各自优缺点,探讨国标中该物质所用检测方法的合理性等等,以PPT形式展示,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于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等融会贯通;环境卫生学实验加设了工厂选址问题,考虑风向、全年刮风频率、河流走向、污物排放量、排放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学生以5?6人小组进行讨论,组长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整合理论课上知识进行综合讲解和分析,以作为对理论课上所学基础知识运用的补充。

  实验课的考核形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考核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规范书写,还考核其动手能力是否达标。卫生毒理学实验考核学生对小鼠解剖的熟练程度;环境卫生学实验抽查学生水质、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法掌握程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营养配餐;卫生化学实验进行口试考核,根据学生抽签结果找到相应老师,回答检测方法的原理、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软件操作如何实现等等问题。这些考核方式都体现了学院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视,也为学生今后进人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2.4搭建科研平台,强化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院以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第二课堂和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调动学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自2005年以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科研创新项目的多达200多人,参与了公共卫生不同专业近50项科学研究,如“自净因素对水样有机物污染指标的影响及控制”、“盐敏感性高血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市出租车司机饮食习惯和营养现状调查”、“亚健康状态与血糖、血脂关联研究”、“北京市交通干道周边大气颗粒物污染调查”等研究|3]。一个研究小组由1名老师和4?5名学生组成,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要求学生独立查阅相关文献,确定调查相关因素及混杂因素,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列出实验材料和器材清单并向学院申请借用,完成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工作,最终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和调查感悟。虽然第二课堂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月,且都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但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不少学生反映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在体验中强化了科研能力,更体会到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意义和乐趣。

  2.5规范现场实习,重视专业实践

  在主要专业课程结束后,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12周的现场实践(其中10周在北京市各区县的CDC,剩余2周在卫生监督所),并且专门邀请相关专家编写《预防医学现场实习指南》,其中包括现场实习概况、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与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共10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5?6个实习项目,以规范不同实习基地的教学内容;同时,学院也注重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因而在过程中设了两次质控,以访谈小组的形式让学生畅谈实习的收获。

  学生根据实习手册上的安排在各科室进行轮转,每到一个科室,都会有相关教学干事(一般为各科室科长)负责学生工作安排,如果科室目前未承担检查项目,无法去现场开展实习活动,可先进行理论基础的介绍,如流行病科会向学生讲述水痘、流感等相关病理、临床表现、如何防控等知识,并且分享他们是如何处理小学生水痘暴发流行案例的,包括如何确认传染病的初代病例、何种情况下决定停课、怎么确定流行已终止等等内容,科室老师的专业讲解使得学生巩固《流行病学》理论的实践;老师们还专门编排关于传染病爆发后处理流程的小品,学生在欢笑中记住了采样要两人同行,防疫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等知识;为保证理论联合实际,现场实习还加人了重大传染病的消毒演练,指导如何穿脱防护服。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能跟着科室老师到商场采集冷凝水和空气样本,去泳池取水样,到河边捕捉蚊蝇进行标本制作,下社区督查流感疫苗接种情况,人户调查居民膳食习惯和营养状况,跟着监督所的老师去各个诊所检查卫生情况等等。实习的考核是由各科长根据学生表现填写《学生实习手册》,轮转结束后成绩汇总,占毕业实习总成绩的30%。在这些现场实习中,学生能体验本专业今后的工作内容和公共卫生对于社会的意义,对于自己的专业也会有更深的认识和自豪感。许多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体会到实践与书本的差距,利用现场实习阶段的体验,真正将学科专业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

  3.结语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学院本科教学形成了新的特色,不仅使学生拥有充足的专业信心、扎实的理论基础、多学科理论综合运用实力,还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和接受新技术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做出了贡献。

  预防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既面临着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国际国内针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改革要求,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对教育模式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希望通过这些教育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动手能力、接受新技术的科学素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改变以往教育的弊端,为新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论文】相关文章:

高等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7-05

临床医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9-11

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10-20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论文05-13

论临床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论文10-13

医学研究论文摘要模式10-09

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8-05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10-06

文化生态下音乐教育模式的转变论文08-17

预防医学论文格式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