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
【作 者】邢福义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本文描述《西游记》这部专书中使用“起去”的事实,观察其存在状况,在此基础上,用较大的篇幅讨论相关的6个问题。全文分3个部分展开:1)《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配置;2)《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合群;3)相关问题思辨。文章末尾有个简短结语。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西游记》/“起去”/趋向动词系统/问题思辨
【正 文】
近代白话作品中,《西游记》是使用“起去”最多的1部作品。共见32次。笔者(2003)曾说“《西游记》里‘起去’出现31次”,统计有误。
专题考察《西游记》中的“起去”,观测其使用情况,然后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问题,对于了解趋向动词系统中这个弱势成员来说,可以起到深化认识的作用。
1、《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配置
所谓“配置”,指句法结构上的配置状态。《西游记》中的“起去”,入句以后呈现3种配置状态:1为独用,2为直接后附,3为隔将后附。
(1)独用
独立占据动词位置,充当述语。例子共见4次。按出现先后的顺序,罗列如下:
(1)祖师道:“你等起去。”(第2回)
(2)判官喝令起去,上前引着太宗,从金桥而过。(第10回)
(3)我们起去对母亲说去。(第13回)
(4)行者道:“遣开山,不打你。”喝声:“起去!”(第33回)
上例的“起去”,不管是否跟别的词语连用,就句法地位而言,都独自充当了述语。
(2)直接后附
直接出现在动词后边,做补语,形成“V起去”。例子共见11次。例如:
(5)好猴王,将身1纵,跳起去,1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第2回)
(6)大圣见了,搜的1翅飞起去,变作1只大鹚老,冲天而去。(第6回)
(7)原来那个假身本是毫毛变的,却就飘起去,无影无形。(第49回)
(8)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第58回)
(9)众神、8戒、沙僧不解其意,被他抛起去,又都装在里面,……(第65回)
(10)那瓶紧靠着身,也就长起去,他把身子往下1小,那瓶儿也就小下来了。(第75回)
上例出现了“跳起去”、“飞起去”、“飘起去”、“撇起去”、“抛起去”和“长起去”。其中,“跳起去”出现5次,除了第2回,还有第22回、35回、75回和88回;“飞起去”出现2次,除了第6回,还有第82回。“飘起去”等各出现1次。
(3)隔将后附
仍然是出现在动词后边,做补语,但动词和“起去”之间嵌入“将”字,形成“V将起去”。例子共见17次。例如:
(11)孙行者1筋斗跳将起去,……(第17回)
(12)要1百张桌子,510张作1禅台,1张1张迭将起去,……(第46回)
(13)行者忍不住焦躁,把金箍棒丢将起去,喝声“变!”(第50回)
(14)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将6般兵器抛将起去。(第51回)
(15)呼的1声,把个长老摄将起去,飘飘荡荡,不知摄去何所。(第64回)
(16)那妖精幌的1声,把搭包儿撇将起去。(第66回)
(17)那些怪见呆子凶猛,1个个现了本象,飞将起去,叫声:“变!”(第72回)
上例出现了“跳将起去”、“迭将起去”、“丢将起去”、“抛将起去”、“摄将起去”、“撇将起去”和“飞将起去”。其中,“跳将起去”出现11次,除第17回,还有第25回、29回、30回a、30回b、35回a、35回b、35回c、40回、44回和75回。“迭将起去”等各出现1次。
2、《西游记》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的合群
所谓“合群”,指甲成员同乙丙丁等成员存在诸多共同点,彼此能和谐共处,不相互抵牾。在《西游记》的趋向动词系统中,“起去”相当合群。
(1)从3种配置状态,看“起去”的合群
在构成上,《西游记》的趋向动词系统是相当匀整的方阵,跟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表1: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起 开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开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起去 开去
所列各词,全经核实,并非主观推断。
其中的“起去”,按3种配置状况11检验查证,可以清楚看到,它在《西游记》的整个趋向动词系统中,跟其他双音节趋向动词具有高度的1致性。如表2: 独用 直接后附 隔将后附 独用 直接后附 隔将后附
上来 + + + 回来 + + +
上去 + + + 回去 + + +
下来 + + + 过来 + + +
下去 + + + 过去 + + +
进来 + + + 起来 + + +
进去 + + + 起去 + + +
出来 + + + 开来 - + -
出去 + + + 开去 - + -
上表显示,“起去”在群体中相当和谐。倒是“开来、开去”不怎么合群,后面再略加述说。
(2)从3种松紧倾向,看“起去”的合群
形式上的3种配置状态,决定了双音趋向动词AB在结合上的3种松紧倾向:1为可离析,2为通常可离析,3为不可离析。按这3种松紧倾向,把“起去”放到《西游记》的整个趋向动词系统中去勘比,又可以进1步了解到,“起去”跟其他双音节趋向动词具有高度的1致性。
1. 可离析
指AB之间可以插入1个名词,组结程度不紧。独用式,反映这1倾向。如“上来、上去”等→“上X来、上X去”等。
查《西游记》,可以看到:上山来(第8回)|上天去(第3回)|下山来(第8回)|下山去(第14回)|进里边来(第36回)|进他洞去(第21回)|出林来(第26回)|出门去(第3回)|回灌江口来(第6回)|回家去(第67回)|过船来(第53回)|过河去(第49回)
也有“起X去”。例如:
(18)老孙独力扶持,有何不可!已选明日起身去矣。(第57回)
反而未见“起X来”。然而,不是不能说。证据之1,可以见到7例“V起身来”,其中有的若省去V,仍能成立,且基本意思不变。如:3藏1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第27回)→3藏1见,连忙起身来,合掌当胸道……。证据之2:别的近代白话作品中可以见到“起X来”。例如,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将至天明,就起身来,辞了崔生,闪将进去。(卷23)|士真刚起身来,便问道……(卷30)|《水浒传》:高俅便起身来,脱了衣裳,要与燕青厮扑。(第80回)|正要灭高俅的嘴,都起身来道:“好,好!……”(第80回)
2. 通常可离析
指AB之间通常可以插入1个名词,结合程度不太紧。直接后附式,反映这1倾向。如“V上来、V上去”等→“V上X来、V上X去”等。
查《西游记》,可以看到:跳上岸来(第1回),搬上船去(第8回),跳下树来(第1回),反下天宫去(第4回),走进你家门来(第28回),捉进洞去(第29回),走出天门来(第5回),打出天门去(第4回),讨回音来(第70回),闪回洞去(第17回),取过大棋来(第9回),跑过涧去(第41回),放起火来(第2回)。
《西游记》里,不仅有“(V起来→)V起X来”,“也有(V起去→)V起X去”。上面已经举了“跳起身来”(第27回)的例子。又如:
(19)那怪接水在手,纵起身来,……将1口水望唐僧喷去,叫声:“变!”(第30回)
(20)若知是我小和尚来啊,他连夜就搬起身去了!(第74回)
前1例出现了“V起X来”,后1例出现了“V起X去”。 上1页12 3 下1页
[NextPage]
3. 不可离析
指AB之间不能插入名词,结合程度甚紧。隔将后附式,反映这1倾向。这1形式,绝对不能离析。如“V将上来、V将上去”等→*“V将上X来、V将上X去”等。
查《西游记》,可以看到:推将上来(30回)|撺将上去(第24回)|剥将下来(第20回)|钻将下去(第15回)|撞将进来(第34回)|扛将进去(第13回)|走将出来(第5回)|喷将出去(第3回)|哄将回来(第42回)|捉将回去(第30回)|抓将过来(第30回)|递将过去(第66回)。但是,没有发现1例“V+将+趋向A〈X〉B”,即没有1例是趋向AB之间出现名词的。
由于受到趋向动词系统的严格规约,“V将起来”也好,“V将起去”也好,都不可能出现离析形式。比方,有“爬将起来(第32回)、飞将起去(第72回)”的说法,但不会有“爬将起身来、飞将起身去”的说法。
3、相关问题思辨
(1)如何判定“起去”的能否成立
研究问题,可以依据这样那样的理论,使用这样那样的方法。但是,检验其结论是否准确,都只能以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作为唯1标准。
对“起去”的使用,研究者们所持的基本态度不外乎两种:其1,否定。或者认定趋向动词系统中根本没有“起去”;或者认定“起去”是不规范的说法。其2,肯定。认为存在便是事实,是事实便有其合理性,便应该予以承认。两种态度,反映两种不同的语用观。
本文之所以专题述说《西游记》中的“起去”,以此作为进1步讨论的基础,就因为,32次的使用,足够证明了“起去”的存在,起码,足够证明了“起去”在《西游记》中的历史性存在。如果采取否定的态度,就得认为那32次使用全是病例,这绝对不是大多数人所能认同的。何况,“株连”起来,打击面便会超越《西游记》。比方,除了笔者(2002,2003)所举的例子,翻看金庸《鹿鼎记》,可以见到“起去”(第4107回),上网查看,可以见到“(这些钱你)拿起去”(凤凰网2004年2月18日)。这类例子,不能无视其存在,更不能1看到就判定为不规范的说法。
(2)如何观测“起去”的语法化级度
“起去”的语法化级度,不能脱离趋向动词系统来孤立评说。
1个语法形式,由A[,1]发展为A[,2],要经历1定时段的历时演变。从共时的平面看,1旦出现A[,2],既可能是A[,1]消失、A[,2]存在,更可能是A[,2]与A[,1]累积共处,同时使用,相互间由于渊源关系而存在微妙纠结。《西游记》中的趋向动词,属于后1情况。“起去”这个形式,从《史记》时代到《西游记》时代,自然会有1个语法化的历程,不过,本文只讨论它在共时平面中的使用。
研究《西游记》的趋向动词系统,观察参与建构这个系统的除开“开来、开去”的各个成员,包括“起去”,要看到以下两点。
第1,在相互关系上,共时使用的“独用式”、“直接后附式”和“隔将后附式”并不存在固定的界限,3者有时可以相互变易。例如:
(21)若饶了这个和尚,诚然是劳而无功也,我还下去戏他1戏。”(第27回)
→……我还跳下去戏他1戏。
→……我还跳将下去戏他1戏。
(22)8戒却才跳将上来,现了本相,……(第72回)
→8戒却才跳上来,现了本相。
→8戒却才上来,现了本相。
上例表明:独用的“下去”,不1定不能说成“V下去”或“V将下去”;反过来看,隔将后附的“V将上来”,不1定不能说成“V上来”或“上来”。又如:
(23)沙僧闻言,也纵云跳将起去。(第29回)
→沙僧闻言,也纵云跳起去。
→沙僧闻言,也纵云起去。
上例是:V将起去→V起去→起去。这意味着也可以是:起去→V起去→V将起去。
第2,在词语接纳上,共时使用的“独用式”、“直接后附式”和“隔将后附式”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倾向。特别是,作为趋向动词语法化的高级度形式,“隔将后附式”对所有的趋向动词1视同仁。比如“V将起来”和“V将起去”:
(24)行者1骨鲁跳将起来,……(第17回)
(25)孙行者1筋斗跳将起去,……(第17回)
这两例见于同1回,说的是同1人物的同1动作。“跳”字后边都出现“将”字,但充当补语的趋向动词分别选用了“起来”和“起去”。
“起来”是趋向动词系统中的超强势成员。《西游记》里,“起来”共出现228次,其中独用为73次,“V起来”为106次,“V将起来”为49次。作为趋向动词系统中超弱势成员的“起去”,在出现的总次数上,不到“起来”的7分之1,然而,仅就“隔将后附”这1语法化的高级度形式看,却有3点值得注意。第1,把“起来”和“起去”分别开来看,“起来”隔将后附的次数,不到“起来”独用和直接后附次数总和的3分之1,而“起去”隔将后附的次数,却多于“起去”独用和直接后附次数的总和。第2,把“起来”和“起去”联系起来看,“起去”隔将后附有17次,跟“起来”隔将后附49次相比,达到了3分之1强。第3,仅就使用频率很高的动词“跳”来说,“跳将起去”出现11次,“跳将起来”也出现11次(见17回、25回、29回、30回a、30回b、35回a、35回b、35回c、40回、44回、75回),2者出现次数相等。可见,尽管“起去”处于绝对的弱势,但就《西游记》而言,“起去”的语法化级度跟包括“起来”在内的其他趋向动词处于同1水平线上,在语法化的进程上,在表示“趋向”语义的范围之内,它跟其他趋向动词是同步的。
(3)如何看待趋向动词向准时态助词的发展
有几个趋向动词,有向准时态助词发展的表现。所谓几个,比较典型的实际上是3个:1为“(V/A)起来”,表示兴发态;2为“(V/A)下来”,表示垂临态;3为“(V/A)下去”,表示延展态。笔者(1994)作过阐述。之所以称之为准时态助词,是因为它们起到时态助词的作用,但“趋向”的意味没有完全消失。
《西游记》里,只见到表示兴发态的“(V/A)起来”。例如:
(26)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2门
[1]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辨】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答辩相关问题总结11-19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主位化及相关的认知解释03-04
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相关问题11-16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03-04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11-27
浅谈工程审计质量控制中的相关问题的论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