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论文关健词: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 语境 推理
论文摘要:的使用与理解离不开语境。笔者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由听话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构成的,听话人依据动态语境因素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推理,寻求话语字面意义所传达的言语行为,最终保证交际的成功。文章试图探讨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听力教学的意义。
一、Austin官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论之一,它所关注的问题是语言是怎样被用之以“行”,而不是用之以“指”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家J·Austin。在此之前哲学界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要么是事实要么是谬论。哲学家们历来所关心的也只限于陈述之言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以及如何规定一个真实的陈述之言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他认为“许多陈叙之言只不过是伪陈伪叙(Pseudo-statement ),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叙、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或是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Austin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 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言有所述的话语或为真,或为假,是有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的。言有所为的话语是不能验证的,这些话语“大概不可能为真或为假。此外,如果一个人作了这样一个表述,我们应该说他做了些什么,而不仅仅是说了些什么。" Austin举了四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这类话语。
1) I do.(用于结婚仪式)
2 ) I apologize to you,(用于过救)
3 ) 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用于拓的命名仪式)
4 ) I bet you six 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用于打赌)
在特定的情况下“当我说出我的所做时,我实际上就完成了那个行为。" Austin还描述了言有所为的“恰当条件(happiness conditions)”。
首先,说话者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例如,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里,只有单身男子才能在牧师面前说," I do”从而与一单身女子结婚。而且,还必须存在实施某一行为的合适对象。例如,必须有新娘才能结婚。
其次,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如果一个中说”I apologize to you, ",但却毫无道歉的诚意,那么,这样的道歉便不是真诚的道歉,说话人不过是滥用了言有所为的句式而已。
第三个条件是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例如,在作了真诚的许诺后便不能反悔。
最初的“言有所为”理论不很完善,Austin又作了继续深人的研究。他指出,一个人在说话时,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rary act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能发出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等,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构成语言交际。但在实施这一“说话”行为的同时,我们通常实施了一个言外行为,有时还同时实施了一个言后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如结婚、道歉、命名、打赌,等等。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言后行为不一定会发生,这时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Austin在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没有来得及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修订。但是,言语行为理论一经提出,便在语言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各家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广泛深人的探讨,大大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美国语言家J·Searleo
二、Searle对官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Searle认为,使用语言就像人类许多别的活动一样,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 ... sing a lan-guage is engaging in“rule一governed form of behavior. " Searle还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单词或句子等语言单位。语言交际过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而且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
Austin提出了言外行为这一观点,但他并没有把一句话所实施的言外行为和这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Searle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了一句话的命题内容和它的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一句话的命题内容包括所谈及的人或物和对这个人或物所作的描述。Searle用下面一组句子来说明命题内容和言外行为的关系:
5 ) Sam smokes habitually.
Does Sam smoke habitually?
Sam, smoke habitually!
Would that Sam smoked habitually.(1969 )
Searle认为这四句话具有相同的命题内容,即它们都谈及了Sam这个人,都论述了Sam smokes habitually这一件事,但这四句话实施了四种言语行为。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句话陈述一个事实,第二句话提出一个问题,第三句话传达一项命令,第四句话表达一种愿望,虽然这种句式比较陈旧。
从Searle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实施不同言语行为的话语可能具有同样的命题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一句话究竟实施了什么言外行为呢?Searle指出一句话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表明。在中,这些语言手段包括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号、语气,等等。Searle本人仅提出了一些可以依赖的语言手段,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关于这个语言形式与功能的问题,离开了语境因素是不可能得到满意的回答的。
Searle以“许诺”这一言语行为为例,归纳了实施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四类条件:(1)命题内容条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说话人言及一个他自己将要去做的动作。(2)准备条件(preparatory condition ):说话人相信他所要做的事情是符合听话人的利益的,但这件事并非是他通常所做的。(3)诚意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 ):说话人意欲做这一动作。(4)根本条件(essential condition ):说话人承担起做某一件事的义务。在明确了这些条件的基础上,Searle还制定了相对应的规则:(1)命题内容规则:命题出现在一个句子或比句子更大的语段之中,这一命题言及说话人将要做的一个动作。(2)准备规则:听话人愿意说话人做这一动作;而不是不愿意他去做这一动作,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愿意他去做这一动作;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说话人通常不会做这一动作。(3)诚意规则:说话人真心实意地想做这一动作。(4)根本规则:说话人所说的话使他自己承担了做某一动作的义务。
Searle还对言外行为进行了分类。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三项: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画nt)、适从向(direction of fit )和所表达的状态(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言外之的是指一类言外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目的。例如命令、请求、忠告、威胁等都具有设法使听话人去做某事的目的,而许诺、起哲等具有使说话人承担义务去做某事的目的。适从向是指言外之的带来的后果,指言语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或是话语去适从客观世界,或是客观世界去适从话语。说话人在实施言外行为时总会对话语中所包含的命题内容表示出自己的态度和心理状态,而这与言外行为的诚意条件是一致的。以上述三个方面为主要依据,Searle把言外行为分成五个大类与一个副类:(1)阐述类(represents-five )。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人对某种情况的真实性作出承诺,适从向为话语客观世界,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为相信,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assert , state , sweat , guess ,等等。(2)指令类(directive ):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适从向为客观世界,话语,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为希望、愿望,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request ,advise, order, demand,等等。(3)承诺类(commissive ):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行为作出许诺,适从向为客观世界、话语,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为意欲,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promise, undertake, vow,等等。(4)表达类(expressive):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人对某种客观状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为根据不同的事实而异,遗憾、感激、悲伤、庆贺,等等,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apologize, thank,regret, congratulate,等等。(5)宣告类(declaration):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引起命题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适从向为客观世界话语,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appoint, declare,等等。(6)阐述性宣告( representative declaration ):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引起命题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适从向为客观世界话语,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为相信。
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的研究,Searle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说话者是通过实施一种言外行为来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例如:
6 ) Can you reach the salt?
这个语句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递盐的请求。.只不过“请求”这一言外行为是通过“询问”这一言外行为间接得到实施的。
这种用法就是语言的间接用法,即间接言语行为。
三、动态语境观
传统的语境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传统语用学把语境看作是事先确定的常项,而语境的内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语境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知识,交际的上下文,人的百科知识,交际的背景,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者、说话方式等情景要素。而Sperber和Wilson (1986 )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把语境看作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 ),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随着交际的发展,听话者提取建立一系列假设,并对它们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语境。在交际过程中,新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认知语境不断扩大或充实后,供处理下一个新信息时使用。所以,语境概念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给定的。
四、言语行为理论对教学的愈义
如前所述,交际者说出一句话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言语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的使用是间接性的,既话语往往传递间接言语行为。在课堂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话语传递的直接或间接言语行为,从而识别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提高理解能力,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
7 ) Woman:Ted, do you know how to get the sports center fromhere?
Man; Why not ask the policeman?
Question; What does Ted mean?
( A ) The woman should invite the policeman.
(B ) The sports center is near the police station
( C ) Thepoiceman probably is a sportsman.
(D) He doesn't know the way to the sports center.
问句实施了直接的询问行为,我们期待着一个答案。但是Ted反问why not ask the间iceman?这句话字面上是询问行为,通过实施询问行为又实施了一个间接的建议行为,而这两种行为都不是我们期待的回答行为,结合动态的认知语境我们推导出Ted本人也不知道sports center该怎么走。
8)Woman;This package was returned to me
Man;That} because you didn't put enough postage on it.
Question;What did the man tell the woman about the package?
( A ) She should take it to the post otTce
(B ) It is too big to send勿mail.
( C ) She should return it to the sender.
(D) It needs more stamps
第一句是一个陈述句,但是间接实施了询问原因的行为,所以男子在第二句中用了that's because句式,回答了第一句间接提出问题。结合动态语境,包裹被退回,原因是邮资不够,所以第二句又同时实施了间接建议行为,建议多贴些邮票。
9) Woman;Mark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Man;Should he do that when the final exam is drawing near?
Question;what does the man think Mark should do?
(A)Go on with the games,
(B ) Draw pictures on the computer.
( C ) Review his lesson.
(D ) Have a good rest.
女子的话语实施了陈述事实的行为,男子的话语实施了直接的反问行为,同时也实施了间接的责备行为。结合动态语境,期末考试临近时不该花费时间打游戏,而应该复习功课。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对课堂听力教学,特别是这类对话选择题型的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通过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语境因素进行推理,可以快速识别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核论之一,而动态语境观更是关联理论在认知科学高度上取得理论突破。’笔者试图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课堂听力教学,以改变课堂听力教学缺乏先进理论引导及常常凭经验进行的现状。当然,笔者对理论的驾驭能力有限,把理论应用于听力教李也需要更多的实践。
【浅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相关文章: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05-02
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05-29
浅论欧05-28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05-13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05-09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04-28
浅论广告创意05-28
浅论形式美05-10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析05-02
浅论企业贸易秘密的保护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