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现状

时间:2024-04-21 18:11:46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现状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现状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现状

2.1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后备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建设者,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随着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融入全球化国际大环境,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民族信念,能否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世界的战略地位;他们能否以良好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为了解当前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分析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探讨当前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寻求当代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笔者于2003年12月对湘潭市一中和湘潭县一中的部分学生及教师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针对学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587份,回收率为97.5%。接受调查的学生构成情况如下:初一学生94人,占16.0%,初二学生100人,占17.0%,初三学生96人,占16.4%,高一学生111人,占18.9%,高二学生103人,占17.5%,高三学生83人,占14.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两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与采访,访谈对象包括主管学校德育的校长、政教处主任、政治课任课教师、语文教师、历史教师和班主任等。
本次问卷调查列举了49个问题,涉及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相关问题。调查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和教育途径三个方面。学生和教师方面,主要调查当前民族精神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以及学生对教师、教材和教育方式的期望;教育途径方面,既包括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也包括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等隐性课程的熏陶作用。
    2.1.1 当前民族精神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第一,当代中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基本正确,但理解不够透彻,有的理解偏颇。
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63.8%的中学生“了解民族精神”,“比较了解民族精神”的中学生占26.7%,“不太了解民族精神”的仅占9.5%,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精神是基本了解的。对民族精神这一概念,58.4%的中学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国之精粹”,41.6%的中学生认为“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上,90.8%的中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是因为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只有9.2%的中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88.6%的学生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钱学森,费尽种种周折,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毅然回国,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是因为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只有6.6%的认为他觉得国内的发展前途好,以及4.8%的中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对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上,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中华民族什么精神的具体体现,有68.4%的学生知道这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有8.8%的认为是“热爱和平”的体现,16.2%的认为是“团结统一”的体现,6.6%的认为是其他体现。
第二,当代中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认识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有97.8%的学生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中学生的成长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有意义”,这说明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调查中,“乐意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占93.6%,说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认同的。
在调查中,有64.5%的学生认为“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57.0%的学生认为“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73.3%的学生认为“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69.7%的学生认为“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学生已经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产生了崇洋媚外心态,这说明,毕竟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太关注民族精神,不够了解民族精神,自身缺乏民族精神素养。可见,民族精神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仍需努力。
第三,中学生实践民族精神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之处。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能自觉地实践民族精神,并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通过调查发现,过去的教育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尚存诸多不足。下面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这几个角度,分析中学生实践民族精神的现状。
①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主体意识,是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几年,国家出资在海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许多人学成后主动回国报效祖国,针对这一现象,79.0%的中学生认为他们的选择是“爱国的、高尚的、值得钦佩”。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83.8%的学生想出国留学,16.2%的不想出国留学。在这些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当中,他们留学的目的是“到国外发展自己的事业,从此不再回国”的占4.0%,“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再回国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占70.9%,“到国外留学几年以便回国找个好工作”的占11.6%,其他目的的占13.5%。如果自己有“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才学,表示愿意同他一样,隐姓埋名几十年,专注于国家某项事业的达49.5%,有33.5%的表示“看情况而定”,7.0%的表示“不愿意”。可见,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仍然有深厚的底蕴。
②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团结统一起来,共同战胜困难。当问及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应付时,21.5%的学生回答是“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75.4%的回答是“和同学、老师、朋友团结互助,共渡难关”,3.1%的回答是“由父母解决”。“当你的同学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78.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去帮助”,4.8%的学生表示“置之不理”,16.7%的学生表示“看情况而定,一般只会去帮助和自己玩得好的同学。”关于“是否热爱你所在的集体”,“很热爱”、“比较热爱”、“一般”、“不热爱”的分别占58.3%、28.9%、11.4%、1.4%。
③热爱和平。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热爱和平的意识。针对世界局部地区战火纷飞,战乱不已,有93.0%的中学生希望“战争结束、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7.0%的学生希望“战争继续下去”。当面临和同学或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79.4%的同学表示会用“互相谅解、和平处理”的方式解决,5.7%的学生表示会“向老师报告,让老师做主”,3.1%的学生将选择“用暴力解决”,其他方式是占11.8%。
关于正解、和平处理人际关系的假设情境是:“听说有人在老师面前说了你的坏话,你会怎么办?”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被调查者可以随意写下自己的预期行为反应。数据统计时,记录了每一种意向行为被提到的次数,按频率高低依次排列,选取频率最高的6种行为作为代表行为,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不在乎、不理会 与告状者沟通 自省;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生气
记恨 报复 告诉
老师
47.4% 12.9% 11.5% 7.3% 6.8% 4.6%
④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自强不息就是要自立、自信,要奋发图强,要知难而进、前仆后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具有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意识。17.5%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在“自强不息”方面做得“很好”,39.9%的学生认为“较好”,36.4%的学生认为“一般”,4.4%的学生认为“较差”,1.8%的学生认为“很差”。针对社会上有许多以乞讨为生者,79.5%的学生认为他们应该“首先尽其所能自立”,19.1%的认为他们“ 不劳而获,不值得同情”,1.4%的认为他们“找到了谋生的良策”。
⑤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1.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45.2%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较好”、“一般”的占20.2%,“较差”的占2.2%,“很差”的占0.8%,调查结果令人惊诧。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调查结果如下: 
表(二)
诚实守信
发现营业员多找了钱 对考试作弊的看法 说话算数
把钱
退还 营业员自己出错,可以把钱收下 反正别人不知道,可以收下 为了考出好成绩,可以做 可以做,被老师发现就自认倒霉 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可以做 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做 傻子才说话算数 偶尔可以说话不算数 对这个问题不用太认 真 做人应该说到做 到
78.3% 14.4% 7.3% 12.1% 13.4% 5.7% 68.8% 2.5% 18.9% 3.3% 75.3%
⑥乐于助人。乐于助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通过问卷调查,“经常参加学雷锋活动”学生占31.6%,“偶尔参加”的占63.6%,“从没参加过”的占4.8%。乘公共汽车时,给老人让座的问题,68.0%的学生表示“会”,4.4%的表示“不会”,27.6%的表示“有时会,要看心情好不好”。关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他们一生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5.7%的学生表示“会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39.9%的学生表示“可能会,但要看情况而定”,4.4%的学生表示“不会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四,学校管理和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情况。
从本次访谈的情况来看,两个学校对近期的两份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知晓率很高,这说明学校对文件精神的宣传是及时、到位的,升旗、国旗下的讲话等具体制度也都能落实。
目前学校的德育管理体系为:中小学→政教处/德育处→年级组→班级。这样的管理体制是比较严密的,但也存在着弊病。学校政教处/德育处的职能是统筹管理全校的德育工作,他们主要通过班主任工作,以文体活动、班会等活动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德育课接受教导处、政教处的双重管理,而政教处成员和班主任不一定担任德育课程的教学,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多数是由教导处负责。如此,政教处对德育课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德育教学与德育管理出现脱节,而且容易造成德育课程的智育化。
如果学校善于抓管理,不仅能把民族精神教育搞得有声有色,还能促进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北京市第四十二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北京市四十二中是一所有30多年历史的普通中学,该校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常抓不懈,有力地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该校领导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旋律,于是他们着力研究,认真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恒”、“实”、“细”、“活”。“恒”——持之以恒。从1987年起,该校就坚持每周升国旗制度,精心准备旗下讲话,并开展了评选优秀升旗手等活动,重大节日让学生请父母到校一起举行升旗仪式,数年如一日,形成了制度。“实”——落到实处。爱国主义的传统项目该校一直抓住不放,并赋予新的内容。该校每年有一个总的主题,贯穿全年,各班围绕总主题从不同角度举行主题班队会。“细”——设计精细。全年12个月,该校月月有活动中心:1、2月春节期间,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搞孝敬父母教育;3月搞学雷锋教育,评选表彰学雷锋积极分子;4月有清明节,搞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教育;5月搞青年运动方向教育;6月搞团校、团的知识教育;7月搞党的知识教育;8月搞国防教育;9月搞尊师爱生教育;10月搞祖国在我心中教育;11月搞名人、英雄事迹教育;12月搞缅怀毛主席,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教育。每月的活动互不重复,饶有趣味,爱国主义思想潜移默化贯穿其中。“活”——形式多样。近几年以来,他们一直坚持组织学生每周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并开展了百部影视片有奖征文活动;请名人、学者及各行各业的英雄到校演讲、作报告;走出去,参加社会各种重大活动,向贫困山区、灾区捐款;学生骑车到首钢、郊区刘民营、黄土岗参观、考察;举办“锦绣中华摄影展览”等等。学生亲身参与,感情很投入。该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力地提高了师生的认识水平,进一步焕发了该校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奋发学习的巨大热情。近几年该校中考成绩及格率达96.38%以上,1999年为100%。
教师们在访谈中普遍表示,民族精神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更重在渗透,亦即民族精神教育无处不在。而目前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几乎都是用成年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一些空洞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堆积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觉到食之无味,而不是把那些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让学生品味其中的快乐。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属于考点的内容,让学生把这些考点背死,而非考点往往只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一笔带过,或者忽略不讲。
尽管一些教师表示,只要有契机就会在课堂上宣扬我国传统文化,但是渗透教育的实际操作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调查发现,目前学校并不把民族精神的渗透教育作为教学指标,教学检查时注重的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情况,并没有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德育课程亦如此。没有检查督促,落实难以保证。渗透与否、渗透的效果如何都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兴趣、理念和水平。所以当前的渗透教育很可能仅仅是部分渗透意识较强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特色。
课时。政治课教师指出,民族精神教育遭遇到课时的限制。在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教学尚且需要紧赶慢赶才行,其它的就勉为其难了。升学指挥棒往往驱使教师、学生忽视或无视知识点以外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虽然是很有渗透教育价值的课程,教材中蕴含有较为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但也经常为语文、数学、外语和理科课程让路。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是成为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在高中,文科班由于政治是必考科目,所以地位没有受到挑战,但理科班的政治课就形同虚设了,经常被其他的老师占用或作为自习课,偶尔上一堂课也是为了会考。
教材。教材内容滞后于教学需要。从思想政治课教材来看,由于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要求政治教材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现有的新教材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些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脱节,形式主义、说教的色彩比较浓厚。许多教材都明显存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宣扬不够的缺点,这样的教材对民族精神教育显然不利。教材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针对性,无法打动他们的心灵,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拒绝,学生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逐渐形成了一种只有伟人才有高尚的品德、只有伟人才会有高尚的行为的想法。例如讲爱国,教材中几乎都是例举名人的爱国事例。另外,政治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脱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无联系。例如,初中一年级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材,初中二年级是法律常识,初中三年级是社会发展史和国情,三者之间的关系仿佛井水不犯河水,实际上这割裂了人和社会的联系,割裂了社会及其运行机制的联系,割裂了人与道德规范间的联系。
教师们还表示,虽然学校和教师的权威在学生教育中仍是稳固的,但近年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以及家长们越来越多表现出来的纯功利价值导向对学生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引起了教师们的普遍忧虑。家长学校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中小学在对家长的感化方面多少显得无能为力,争取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不容乐观。
2.1.2 学生对教师、教材和民族精神教育方式的期望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期望政治课教师不是孔夫子的再现,应该是风趣幽默而又有智慧的,要能够在她们的身上看到闪光的民族精神,体会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在问卷中有一名学生写出了自己对政治课教师的期望:“她是我们非智力因素的发掘者,她是我们心灵的雕塑者,她是变邪恶仇视为善良仁爱的魔术师,她是消解毒瘤的良药,是不健全人格的修补者;她不是空洞的说教者,她不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她不是挥舞大棒的山姆大叔……”
在调查中许多学生反映,政治教材中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太少,而且这些内容大部分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对生活没有用,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少,更不用说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相连。在自学和老师的讲述过程中,无法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在问卷中许多学生表示,希望教材中有生动活泼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自身实际的内容,有感人的事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其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许多学生期望教材可以通过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生动的例子来体现基本概念、原理,将大理论转化为与自身思想品德发展以及和现实生活相关的小事件,将理论内蕴于生活实例中。他们还希望在教材中,除了文字描述外,还应配以相应的图片和相应的音像资料等等。
关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选择何种方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不少学生的回答是:“老师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讲解,并未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教师没有认识到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至于最希望老师选择何种方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2.6%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理论说教,即你应该怎样做”,22.9%的学生认为应“结合课本列举具体的事例,用事例来感悟学生”,22.0%的学生认为应“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再谈自己的体会”,52.5%的学生认为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具体的课外活动,在活动的氛围中得到感化”。
2.1.3 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调查
在访谈中,许多政治教师表示,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主要渠道,但不能只把学生囿于课堂中,应当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活动中内化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在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中接受洗礼。
①课外活动。通过调查,大部分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课外的一些实践活动,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60.0%同学表示“曾经阅读过有关爱国主义的一些课外读物”,并能列举2-3本,85.8%的读者表示“读了这些有关爱国主义的课外读物之后,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有80.6%的同学希望能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伟人的故乡、革命旧址等,以了解那里的基本情况,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②对校园文化的评价。调查表明,中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态度比较明显,94.3%的学生认为“在教室里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画像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意义”,97.8%的学生表示“升国旗、唱国歌对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有意义”,57.6%的学生认为在教室里张贴“校园十无守则”等规章制度“有必要”,52.0%的学生表示校园网对引导学生成才发挥的作用“比较大”。
关于如何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湘潭市一中2004年9月专门制定“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方案: 1、读一本好书,组织一次读书征文。根据9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以及学校“爱我学校、爱我中华”主题教育计划开展主题性阅读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九月)2、组织一次奥运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奥运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启发学生学习和发扬奥运健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民族自豪感。(九月)3、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健康教育基地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十月)4、开展一次民族精神讲座活动。邀请校外德育专家来校做一次德育讲座。(十月)5、举行一次科技制作表演。结合校科技特色,举行一次校内的科技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优秀历史,培养他们刻苦钻研、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品质和精神。(十一月)6、举行一次隆重的升旗仪式。在第55个国庆节来临之际,举行一次民族魂为主题的升旗仪式。(九月)7、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看后开展讨论并写好观后感。(十一月)8、开展一次团队活动。组织各班开展“育健康习惯,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十一月)9、出好一期黑板报。结合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出一期主题性黑板报并进行校级评比。(十二月)这种活动方案有利于让民族精神教育走出课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
2.2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流健康向上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党和国家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战略角度出发,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为民族精神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许多学校已意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注重将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管理、服务的环节中,为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搭建了宽广的教育平台。三是当代学生已认识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对自身健康成长尤为重要,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动发挥了民族精神教育主体的能动性。
目前,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主流健康向上的现状令人欣喜、令人欣慰、令人鼓舞,但是我们不能沉湎于已取得的成就,不能陶醉于暂时的成绩,不能高枕无忧,不能沾沾自喜。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尚存许多棘手的问题。
既然当前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必须对导致这一情况的深层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2.2.1 中西文化的冲突对当代中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西方强势文化试图一统天下的当代,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非西方民族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民族认同出现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渗透和入侵,而文化领域的争夺比经济、政治领域的争夺更为要害,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国际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采用“和平演变”、“分化”、“西化”等手段,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打压和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国人逐渐形成“外国月亮更圆”的思维定势,对民族传统的认可度降低,或者说,民族传统处于被审视、待认可的地位。经济上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我们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有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缺乏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作保证,缺乏对促进西方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等文化因素认识,再加上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倡导不力,致使社会上有些人在西方价值观和思潮的冲击下无所适从,陷入了“西化”的境地,这种思潮将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将影响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使一些青年学生在民族精神方面出现了某种断裂,于是,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尺度模糊,内心信念迷惘;有的学生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有的学生在经济落后的现实面前受失败主义笼罩,对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有的学生在转向务实之后,对属于精神范畴的一切不屑一顾;有的学生在五光十色开放的世界面前无所适从。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精神领域的挑战实际上是对民族精神的挑战。
同时,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固有负面因素影响了民族精神教育的持续开展。市场经济把“等价交换”的概念刻入人心,用以交换的“价值”也日益物质化,社会风气急功近利。从调查问卷中反映出的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功利倾向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氛围下,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在社会中必然被削弱,社会评价体系中,道德评价变得无足轻重。诸如谦和、仁爱等传统美德因为妨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被许多人不屑一顾。这样,学校里的传统道德教育必然曲高和寡。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仅是道德认识,这种认识是极不稳定的,必须经过道德实践,体验相应的道德情感,接受外部反馈,矫正道德认识。被环境矫正强化了道德认识才会逐渐内化成为稳定的认识行为,而受贬抑的认识才会被放弃。在社会风气没有改观的条件下,要求学校德育创造奇迹是不可能的。
2.2.2 人才评价体系和民族精神教育方式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偏导了民族精神教育。当前,相当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把分数放在第一位,甚至是唯一的位置。一位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说:“很少有家长来学校问问孩子的个性或道德发展,除非出事了才会关心这些,而且,关心也只是为了处分结果,根本不是为了后续教育。”虽然校长和教师都对这种情况忧心忡忡,但是在知识和德育之间他们常常会舍弃德育,紧抓知识教育不放。其原因,从现象看是应试教育下升学指挥棒的作用,这根指挥棒的威力甚至已延伸到幼儿园。从本质看,则是人才评价体系的功利性使然。我国从升学、求职,到评定职称,都是依据智力成果,几乎不考虑个人品行道德。一个智商高而品行低劣的人,照样会畅行于市,他的实际利益不会受损,舆论或者并不贬抑他,或者贬抑的声音也不占主流。而一个德行高尚的人,若没有相应的高智力表现,他不会有任何实际利益的收获。舆论会褒扬他,但褒扬的力度远不如科技精英、经济大腕的力度,尤其是在他生活的小环境中,享受人们崇尚目光的机会远远少于精英大腕。
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以课本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①。
德育和智育的不同处之一在于德育会遭遇学生的心理抵触,其学习内容从“知”到“信”要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取舍有极大的能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做主”,而是教师“做主”。教师“做主”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是武断、强制和灌输的,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或限制。
当代中学生对民族精神教育方式的要求是全方位、高层次的,传统的书本、课堂教育方式、内容过于单一,形式过于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注重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并没有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没有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没有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未能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这样既跟不上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步伐,也满足不了当代中学生对民族精神教育的要求。
因此,民族精神教育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更要考虑怎样教。几乎所有参加访谈的教师都反对空洞的说教,认为感性素材的积累,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主要采用感性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感动,再感悟。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现状】相关文章:

论情境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11-29

关于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解读03-18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11-29

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11-21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五环节03-07

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的隽永之美03-11

浅论微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影响和现状论文11-09

论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同步之问题及对策03-18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适应性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