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言的民族性
摘要:本文从汉语言危机、汉语言的民族性及其内涵和价值,以及如何维护汉语言的民族性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提升汉语言的民族性,如何深刻认识汉语言的民族性价值,如何维护汉语言的主权属性,使汉语言的教学更趋理性、科学,回归它的教学本质。
关键词:汉语 民族性 内涵与价值 科学维护
前些时,中央电视台“屏蔽缩写英文字母”事件,再次掀起一个老话题,即汉语的纯洁性问题。汉语言的纯洁性问题,也称汉语言的主权问题和民族性问题。事实上,英语在中国的重要性有盖过汉语的倾向,许多专家疾呼:“救救汉语!”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维护汉语的主权地位,对汉语言的民族性研究十分迫切。
一、汉语民族性的流失或淡化
1.功利性的教学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合法性的危机。功利化的教学导致了人们过多地关注教学的技巧和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忽视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在“唯分数论英雄”的系统中无法自已,语文教学只能蜻蜓点水,教学成为简单的“教+背”公式。教师是教书机器,学生是读书机器。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对功利性教育进行了批判,他说, 教育的目的并非知识,而是想象力。他虽然没有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是它确实自始至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为理解当下的生活而教育。文章批判了把头脑作为机械接受知识容器的观点,批判了传授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的呆滞思想的教学,进而提出了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 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该是如此,不可太功利,把学生当作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汉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内涵,需要教师的点化和启示。离开这种基本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教学怎么可能不出现危机呢?
2.师资力量的弱化导致了汉语言教学质量的下降。语文在中学里普遍被决策层所忽视,因此,语文教师的来源也是很复杂的,谁都可以教汉语言文学(语文)。真正科班出身的教师很少。一些语文教师的学历背景复杂,有教育学的,有心理学的, 还有教学法等公共课程的,没有专门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做语文教师后,他们大多是沿用他们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成了语文的教学机器。师资力量的弱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普遍缺失,语文的民族性和人文精神荡然无存。
3.学生“全民学英语”导致了汉语言的'边缘化。从当代学生的学习内涵来说,文化和家庭语文教育积淀较差,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在动摇,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被英语占用,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优先学外语,小学的课余时间多在英语兴趣班,中学则是英语辅导班,大学天天忙碌于英语等级考试,这是中国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英语寸步不离。英语的霸权使我们的学生喘不过气来,感觉它总是阴魂不散。而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汉语言的教学系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数量大幅降低,汉语言教学的本质无法体现和得到认同。尤其是2001年秋季以来,学生中兴起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我国仅中小学生学习外语的人数就将超过3亿。由于对外语教学研究不够深入,以至于出现了这种现象:名为与国际接轨的“双语 (实为单一英语)教学”的“英语大跃进”正席卷着各级学校。这已大大背离了教育部关于加强英语教学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对国家汉语推广战略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4.大面积进行“各科英汉双语教学”危及国家语言文字主权。实行双语教学是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行为,它将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英语的地位高于汉语的观念,从小亲近西方文化,将危及到汉语的语言主权地位,使学生更多地认同西方文化,而丧失对传统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 一些双语教学的支持者也承认:双语教学是提高中国学生英文水平的必由之路,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成为双语人才,而不是要取代汉语。目前,一些学校却已经把英语上升到了主要教育教学用语的地位。双语教学正在演变为“单一的英语教学”,威胁了法定教育语言汉语的地位。
二、汉语民族性的内涵与价值
要振兴汉语言,首先要凸现其民族性。了解汉语辉煌的历史,就是了解汉语民族性形成的历史。继承和发扬汉语言的民族性,才能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1.汉语历史的民族性。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汉字系统,博大而精深,历久而弥新。东汉学者王充这样来评价汉字的创制:“天地为图书,仓颉作文字,业与天地同,指与鬼神合。”(《论衡·感虚篇》)据出土文物的考证,汉字的出现,大约在距今6000年以前。经过6000多年的积淀,汉字已不再单单是一种文字了,它早已成为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正如申小龙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所述:“……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从祖先传给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在人类世界,对自身困惑的探究和理解的无穷进程中,语言占有核心的地位,它构成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汉字传承至今,已如陈年的老酒,给人以清香醇厚的感觉,这就是汉语言的民族性。
汉字不仅具有民族性,同时也影响深远。日本语言就是由汉语言演化过去的。再拿汉字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许多优点和特点,是别的文字不可能甚至永远达不到的。如唐诗宋词,不仅形式工整对称,给人思维留下深刻的记忆,而且琅琅上口;如书法,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2.汉语价值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特别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从孔子的“仁者爱人”、老庄的“天人合一”,还有墨子的“兼爱”“非攻”来看,可见一斑。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风格非常依赖经验,不能将经验的人与客观事实或概念分离。这种思维在人际交往中,为了避免破坏和谐气氛,倾向于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基于这种思维,汉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比喻性和含蓄性,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含蓄的民族,这是汉语言的思维价值。
汉语的成语很有规律,特色鲜明。它多是四字或四个音节,形式齐整,易读上口,节奏感强,富有韵味。相比之下,西方特别是英语中的成语就没有形式上的规律可循。中国人善于对事物进行具体的描述,不太使汉化的本质特点,就是音节化,在音节化的同时,也获得了声韵调的内容。汉语在语音形上的特点就是在语流中,都是以音节的形式作为语音单位出现的。因此,任何外来词,首先要进行语音上的汉化。如“吉他”来自英语词“guitar”,而汉语音译词的读音却是“jita”,“B超”汉族社会的人都是把“B”读成 “bi”。对音译词音节上的改造也要适应汉语的特点,尽可能双音节化。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最符合中国人的词感,琅琅上口,这是音节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