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时间:2020-09-25 18:32:33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层层递进并逐步拓展和延伸,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mar)、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和80年代末兴起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这些理论基本分布于其14篇主要论文中[1].Fillmore提出的这三项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分别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对语言学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2].笔者试整合Fillmore的这三项理论,分析这三项语言学理论的内在逻辑。以这三项理论的内容为基础分析理论之间的共同点和逻辑关系,指出贯穿Fillmore这三项理论的一脉相承的隐线。

  一、形式思想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三项理论看似关联甚微,甚至分属不同的理论阵营,Fillmore本人也承认自己在语言观上从形式观到认知观的转变。但是,笔者认为,Fillmore的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格语法在底层层次上以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为研究角度,制定动词在语法上的格框架,分析句子的深层语义;框架语义学是语义理解的新视野,提供了意义理解上的整体框架,意义是核心,框架围绕意义形成;构式语法则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种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对词组或句子进行词语组合意义之外的理解,也是对句子和语言现象的形式化。三者既相互区别又层层递进,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础。

  Fillmore师从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受乔姆斯基形式主义思想的影响甚深。追根溯源,Fillmore还受到语言学开山鼻祖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思想影响,因而,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中,不管是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还是构式语法,都有形式主义思想的缩影。

  Fillmore的格语法是针对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派过分强调形式忽视语义而提出来的,他主张将句法与语义紧密结合起来,以语义研究为基本出发点。他认为受语义驱动的深层结构比受句法形式驱动的深层结构在解释普遍性方面更为可行(杨成凯,1986),因此在F1968[3]中Fillmore正式提出“格语法”理论,用深层格标记来区分句子结构。

  通过格语法,Fillmore将“格”的概念引入到语法研究中来。“格”是屈折语(如俄语)中的语法概念,格语法的创新点正在于借用了屈折语中“格”的形式来定义句子中名词短语与动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相当于为抽象的句法关系发掘出了形式化的表层解释方式。

  Fillmore提出的语义格就是一种对复杂句法关系的形式化。看下面这几个句子:

  (1)He hit the ball.

  (2)他 打中了 那个球。

  (3)Он бил мяч。

  施事格(A) 动词 客体格(O)Fillmore就是通过上述这种形式化的归纳,将名词在句中的特性归纳为各种格,不管是哪一种语言,“He”、“他”还是“Он”,在句中都是施事格的角色,施事格和客体格等语义格都是一种体现句法语义关系的形式符号。

  “施事格”和“受事格”这些格形式,类似于索绪尔所提出的“能指”.“能指”是符号形式,格标记也是表示句中语义关系的符号形式,具体的句法语义内容便是句子的“所指”,一个能指可以表示多个所指,一个格标记也有多个具体表现形式。

  Fillmore提出语义格的概念,是为了更深层次地分析句法结构,从而摆脱传统语法只进行主语谓语等划分的成分分析方法。

  Fillmore“语义格”的地位由动词决定,却又反过来限制了动词在句中的准入。语义格的概念给每一个名词加上一个确定其和句中动词的关系的格标记,而每一个动词能够进入哪些语法结构,就取决于全句提供的特定的格配置,即“格框架”.如,以动词send(发送)为例,send能与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双宾结构,与不同的名词能够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依据格语法就能给予“send”一个格框架---【动词+O+D+A】,这样不仅简单明了地阐释了send与各名词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代表了动词“send”的准入框架。那么在词典中解释该动词的词条下,就可以用缩写字母标明其所属的“格框架”.这样一种形式化的标注,不仅有助于语言研究,还能为语言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

  Fillmore的这种动词“格框架”思想也是洪堡特“有限的手段无限的运用(make infinite use of finite means)”语言思想的体现。所谓“有限的手段”不仅仅指语法规则,还可以指数量上可以确定的基本要素,比如说语义格,格框架等。动词可以由所属的格框架表示其具有的各种语法特性和能够生成的各种句式,从而以有限的形式表示了无限的使用方法。

  在框架语义学中,Fillmore提出“框架”形式。格框架是对句子底层语义结构及其相关场景的描写,每一个格框架都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场景,这是高度抽象得出的具体形式。但是在框架语义学中,框架不再指经验实体的场景,而是指概念结构,是一种形式化描写,而且框架语义学不追求语义角色的高度概括性,而是采用适度概括的原则,原来格语法中语义格的名称在框架语义学中转化成了情景化、具体化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名称(詹卫东,2003).

  如果说“格框架”是动词使用的形式化,那么框架语义就是意义表现的形式化。由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Fill-more的语言观也由生成观转为了认知观,其研究方法也由心智主义转到了经验主义。

  Fillmore在框架语义学中强调“框架”的作用,将每一个词所能关联到的意义框架形式化。如,“转交”这个词涉及到“转交人、转交物、转交对象”这三个基本框架元素以及其他一些外围框架元素,这些框架元素有自己一定的内涵和外延,“转交物”是可以移交、移动的物品,像“爱情、建筑物、水”这些词语一般不能进入这个框架意义,又如“接收人”可以是人或某机构。

  “转交”这个词的框架意义可以表示为图1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概括和提取,抽象的词语意义就可以用形式化的框架表示出来,再次实现了“有限形式”对“无限运用”的表示。“转交”的框架意义的明确,不仅可以全面理解“转交”这个词语的意义,也能通过这个框架生成无限的句子,如:

  (4)小明昨天就把证明文件转交给小李了。

  (5)请把这些书转交给吴老师。

  (6)请在正式场合将房屋契约转交给中介公司。

  在框架语义学的研究基础上,Fillmore创立了大型语言网络工程---FrameNet.在框架网络的研究过程中,Fillmore逐步转入构式语法的研究。他着重研究固化的习语,认为传统的结构式(如习语)是形式意义对应体,即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Fillmore他们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综合研究,他们将习语认定为一个固定构式,以整体的意义来实现其句法功能(如Fillmore曾着文研究的“What's X doing Y?”构式)。他强调标记性研究,重视构式区别于其组成部分之和的意义,并以句式的整体形式意义来研究构式,这证明Fillmore在认知的语言观下研究构式时依然重视形式的思想。

  二、关系思想

  Fillmore的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重视语义格之间和框架元素之间的关系。不管是语义格还是框架元素都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洪堡特说过,每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他认为语言是一幅巨大的织物,其中的每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各个部分都与整体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比如说,人在讲话的时候只能接触到语言这幅巨大织物的某一个部分,但是却总是能从整体出发去把握这个部分。如Fillmore曾在F1982中举过“orphan(孤儿)”这个词作为例子:当人们提到这个词的.时候,接触到的只是“孤儿”这一个部分---父母双亡的孩子。但是人们总是能自动激活到“孤儿”所涉及到的整体范畴,“孤儿”之所以能被定义,父母皆亡是其背景框架元素,那么人们会自动将“父母离异不在身边的孩子”排出“孤儿”这个范畴,并且“孤儿”还有一定的年龄界限,一般人们会自觉地将“20岁以上的孩子”不再称为“孤儿”,因为“孤儿”这个词还会自动激活人们关于其“无助,不能自我照顾”的背景框架元素,因此当一个孩子20岁之后,会被认为有自我照顾和保护的社会能力,人们就会自觉将其排出“孤儿”的范畴。因此,一个词的理解和使用跟其周边框架元素是息息相关的。

  索绪尔也曾有过将语言比喻为象棋的经典比喻,索绪尔认为在事物及概念中并不能找到实质性价值及意义,他认为只有通过体系内部的关系才能决定价值 及意义。

  Fillmore也是基于关系论的思想,无论在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还是构式语法中,都重视形式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再看几个实例:

  (7)John has a car.

  乔治有一辆汽车。

  (8)我用钥匙打开了门。

  (9)Передомнойстоиткрасиваярусскаядевушка。

  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姑娘站在我面前。

  依据Fillmore的格语法,上述三句中的“John”、“我”和“девушка”(姑娘)在句中都是施事格的角色,但是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施事格”,是基于在句中和其他词语的独特关系,因为它们的施事而导致动作的产生。如果脱离了句中关系,单独的一个“John”拿出来,不能构成任何施事意义。因此,Fillmore的整个格语法是建立在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的。

  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中提出的“框架”概念,也是将抽象的意义用“框架”内部关系具体体现出来的做法。“框架”是关系思想的重要体现。

  框架语义学的观点认为,框架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结构,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当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自动被激活(詹卫东,2003)。即,一个词语的意义应当在其可能激活的一整套概念结构或经验空间的全景式框架中来进行理解。词语的意义是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的。如,Fillmore框架语义学中有一经典案例---“商业交易框架”,如图2,其中提到买家(buyer)、卖家(seller)、商品(goods)和货币(money)这些基本元素。

  买家、卖家、货币、商品是商业交易框架中的基本框架元素,他们之间的传递关系就凸显了整个框架的意义所在。“buy”这个词语的意义要在“buyer”、“seller”之间产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Goods”经过货币交易(mon-ey)由“Seller”到“Buyer”的过程,不仅凸显了动词“buy”的意义,还凸显了整个框架的价值。这样,就将“buy”这个动词的意义用这样一个关系框架体现了出来。

  Fillmore在构式语法研究中十分重视对不规则语言现象---习语的分析,强调句法、语义和语用在构式中的一体性,不仅从形式上、意义上,更从语用上来分析构式,凸显了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Fillmore也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匹配,二者之间的象征性具有内在联系。

  Fillmore的理论,尤其是早期“格语法”的提出,本身出发点就是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过度重视形式的一个修正,修正乔姆斯基的纯形式主义,而强调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思想。

  三、公式思想

  Fillmore的三项理论从形式主义出发,转向认知经验主义,从句法关系到句法构式,Fillmore追求语言的内在统一规律,追求有限规则对无限事实的描述和使用。无论是“格框架”,语义框架还是构式框架都是一种语言使用的公式。

  格语法中的“格框架”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式,不管什么样的动词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式,而名词能够进入哪些公式不能进入哪些公式都有一定的规约,这样就为词语的分类和使用开阔了新的视野。而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作为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范畴系统,也是一种公式和范式。对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要建立在它所关联到的概念的理解的基础上,这样,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有这样一个抽象的公式,如图3所示:在这个基础上,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是在一系列大小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就形成了词语理解的框架公式。

  构式语法是Fillmore在应对框架语义学瓶颈中走出的新路子,构式语法迅速引领出构式主义的思潮,为新一波语言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Fillmore最早在他的论文《Syntactic intrusions and 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中提及构式的思想,后又着文详细分析了LetAlone的构式和Verb one's way等构式。构式语法强调的是,构式在具体词语意义缺席的情况下也具有其自身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虽然Fillmore着文解释的都是关于习语的构式,但是他的目的不在于仅仅解释习语,更为重要的是以习语为代表来对各层级语言单位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统一意义的解释,统一于“构式”这一概念之下的解释。

  Fillmore追求对构式的统一解释,也是追求对语言现象的一种公式化解释,分析出一种语言中有多少种构式形式,每一种构式有怎样的固定意义,从而整体性地解释语言。

  Fillmore和Kay等人还指出,语法理论应当研究句法角色、语义角色、语篇角色、动词特有情景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致力于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特有的公式化的关系网络,进一步完善先前在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中提出的“形义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将“形义结合”进一步发展成为“形义一体”,这种观点也成为当今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如今,构式语法依然处在蓬勃的发展过程中。Fill-more认为TG学派所主张的仅从句法模块入手来分析语言的方案是行不通的,习语在句法子模块和语义子模块之间存在较为固定的对应关系,具有整体统一性,只有将语义、句法和语用看作一个配对整体,才能体现出构式独立于词组组成部分的独特意义。

  四、格语法、框架语义学与构式语法的一脉相承---Fillmore语言学理论的展望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层层递进并逐步拓展和延伸。格语法有其时代环境和研究的局限,框架语义学的出现弥补其不足,并衍生出语义研究的新方向,框架语义学在语义上和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构式语法的出现对其进行拓宽和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语言分析的深入。当然,构式语法也不是尽善尽美,它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全面性不足的问题,以及理论系统说明性较弱的问题,但相信这也不是Fillmore语言理论的终点,Fill-more理论本身也还在不断发展中。

  Fillmore在其最新着文F2008中提出过自己发展框架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

  1.在词语所引发的整体语义框架中描述词项,并描述这些框架形式;2.定义每一个框架中对于整体理解所必须的框架元素;3.在一个大型的数据库中摘录出用于分析每一个目标词汇项的例句;4.在萃取的句子中选择典型的能够覆盖组合可能性范围的样例,并准备对句子进行分层注释,这些分层注释根据他们所表达的框架元素来被标注,就像支撑框架元素的词组的最基本的句法性质一样;5.展示词汇条目的结果,以配价模式来总结句法、语义和组合功能性,并创建从这些模式到解释句子的链接;6.定义一个“框架-框架关系”的网络,并提供解释图表,这样将可以展示一些框架是怎样依赖于或怎样详细阐述另一些框架的。(F2008)这虽然是针对框架网络而着,却反映出Fillmore的理论要旨在于用形式解释意义,用形式体现意义,把意义的形式表现公式化,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来对语言进行全面而普遍的解释。

  Fillmore在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三项理论的提出和研究过程中,经历了自身语言观、哲学观和研究方法的转变,尤以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为转折。笔者认为,这三项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都有形式思想的背景,重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强调公式化的思想。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Fillmore的三项理论中,框架研究[4]是贯穿其中的隐线。如图4所示,格语法衍生出格框架;框架语义学衍生出语义框架;构式语法衍生出构式框架,框架思想是贯穿三项理论的关键因素,与三项理论互相影响和作用。Fillmore在F2008文末提出一种新型的构式框架网络“a construction-expanded FrameNet(构式扩展的框架网络)”,可见,Fillmore试图将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加入到框架网络工程中来,并将构式的理论扩展与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相结合,从而完善整体框架网络。笔者认为,Fill-more的三项理论是层层递进、补充与发展的,可以将其整体结合起来,结合点正是扩展型的框架网络。

  Fillmore的框架网络虽然是一个巨大的语言材料工程,但毕竟只是基于英语的语料库,如果能够以格语法理论为底层基础,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架构,再以构式语法进行外围补充,将其建设成一个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上对语言系统的全面体现,那将是语言研究的巨大成就。

  本文以Fillmore的基本理论为脉络,介绍了其基本理论,厘清其理论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提出形式思想,关系思想和公式思想是其三项理论的共同思想基础,而框架思想是贯穿Fillmore不同时期理论的关键因素。笔者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同仁的兴趣,以使Fillmore相关理论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并利用其理论指导更多的语言研究与实践。

  文中各小标题名称的确定以及行文结构框架等方面得到博士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刘永红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特致谢忱。

【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相关文章:

1.菲尔人格心理测试

2.菲尔博士职业心理测试

3.《墨菲定律》读后感500字

4.《墨菲定律》的读后感范文400字

5.体育明星菲尔普斯的励志故事

6.墨菲定律的读后感400字(通用12篇)

7.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800字

8.墨菲定律的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