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建设思考论文
摘要:为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设,通过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与总结,找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方法与途径,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设提供参考,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兼职处理文字宣传、文案策划、网络编辑等工作。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技术型人才的孵化地,在重视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设了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譬如应用文写作、现代汉语、新时期文学研究等,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文字应用能力作为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而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又在于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文字的具体运用上、文学作品的讲解上,却很少关注学生观点的表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安排上,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为空白。即使有部分教师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主要是以课堂练习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战略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2.课程开设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在开设上,要将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仅限于低年级开设,使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的培养缺乏连续性。
3.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陈旧
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许多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如只重视课堂的讲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重视课程的规范性和条理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新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已逐步与社会脱轨,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这必然需要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
1.构建”五项基本功”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所提出的新时代要求,我们将”五项基本功”,作为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的特色项目。这”五项基本功”分别由表达、写作、阅读、赏析和规范字书写五部分构成。在具体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分项训练和全程指导,将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切实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并设置每项0.5学分作为学生的实践学分进行考核,让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调整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体系,系统设置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
在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根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调节和整合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安排,以确保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和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3.以教学实践为科研的基点,强化教育教学创新
以教学实践为科研的基点,强化教育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应用性研究。做到”课堂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充分利用问答法、反思学习法、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实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第二加强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汉语言文学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建设对于落实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也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的多元性需求。使学生在获得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开发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积极整改,建立科学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体系、”五项基本功”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创新,就能促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丽,刘昭,何长仁2015《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黑龙江高校研究》第6期。
【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建设思考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