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3-03-18 12:10:39 政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论文关键词:;逆反;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所产生的逆反心理,而之所以产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既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是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

  逆反心理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反向的心理活动与状态,表现为抵制和抗拒态度和对规范的背离。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逆反心理表现为对道德教育的抵制和抗拒,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背离,即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使青少年学生容易对道德教育信息产生曲解,形成抵制道德教育信息的行为意向,不易被与自己原有态度不同的道德教育所说服和固化。当逆反意向倾向越积越多,就会产生逆反行为,即出现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严重阻碍了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有效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学校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园分析

  逆反心理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学校道德教育、社会等外部原因。

  1、从内在原因看:首先,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容易引发逆反心理。青少年时期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逐步脱离童年期的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即使到青年时期,尽管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仍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状态。一方面,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试图摆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极端化立场,自行其事,不听劝告。由于道德教育总是试图给予其思想和行为以道义上的约束,因而常容易引发青少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把学校的道德教育看成是“管”、“卡”、“压”,是对其个性自由发展的压制,因而对学校道德教育表现出缺乏兴趣,抵触,甚至产生与社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逆反行为。

  其次,道德认识偏差引发逆反心理。道德认识是接受主体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基础,对逆反心理的形成起准备和导向的作用。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认识总是受到已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如果道德认识存在偏差也容易引发道德逆反心理。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把道德教育看成是“说教”、是“要教育我的”,这种道德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他们对道德教育缺乏兴趣。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中所存在的极端化思维方式,也往往使其对客观事物,道德现象的认识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不是从正面接受而是从反面来接受,从而形成了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2、从外部原因看: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和道德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道德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不能被学生有效接受,学生缺乏兴趣,不爱听的状况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引发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

  第一,道德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传统的学校道德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从社会道德要求出发,要求学生要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教育对象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道德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忽视了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的发挥,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和权利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而青少年时期的成人感独立性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追求平等、渴望得到尊重。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也导致了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厌烦心理。

  第二,道德教育的说服意图过于外露。大众传播心家的研究表明,受众对传播者说服动机的察与否影响着说服效果。即如果受众觉察到说服者的说服意图,则说服效果差,反之,如果同样的信息是受众无意接触到的,则说服效果强。…受众不是处在说服的情境中,就不会出现防御、抵制、逆反等不利于改变态度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在我校道德教育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常通过开设德育课的方式进行,并且“说教”成分太明显,教育者总是摆出居高临下“我要教育你”的态度.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种过于外露的说服意图对予独立、平等意识逐渐增强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极容易引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第三,道德教育方式单调。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同一种刺激反复作用于人的大脑时,所引起的反应强度会越来越低。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而且往往把规范、要求直接告诉学生,缺乏启发和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单一的刺激与青少年学生思维的二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因而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据陈升教授的显示,63.3%的学生认为影响思想教育课效果的是“形式枯燥不吸引人”。

  第四,者缺乏人格魅力。接受主体对外来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通常要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倘若接受主体对发出信息的对象是喜欢的信任的,则容易接受,否则就会采取怀疑或拒绝的态度。道德教育者具有人格魅力,可以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使其产生信赖感,从而容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由于“移情”规律的影响,对教育者的排斥往往也导致对其教育内容的排斥。此外,出于道德教育者自身缺乏道德修养,使青少年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据上海三次全市性规模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青少年在选择最愿“交心”的人(婚恋对象除外)时,选择老师的比例仅为3.04%。

  二、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的

  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无论是由于学校还是由于学生自身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来解决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l、确立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观不仅对于实现道德教育之于提升人的德性和道德人格,改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消除并预防道德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主体性道德教育“力图扬弃和超越道德教育中两种貌似对立的倾向:一是从脱离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的高远的、单一的道德理想出发,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二是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确立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必须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使道德教育从只是纯粹“要求于人”的方式向“关怀人”、“给予人”的方式转变,有效地消除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厌烦心理。

  2、积极建构活动性道德教育课程。著名学者魏贤超在探索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时,将德育课程分为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和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主要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尽管对活动性德育课程在外延的界定和内涵的确立上,中外德育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学校德育的实践不断地显示出活动性德育课程的良好效果。据陈升教授的调查显示,学生所欢迎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是“通过活动陶冶情操”。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建构活动性道德教育课程。通过活动,寓教于乐,不仅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相适合。而且通过主体参与,有助于培养其能动性和道德创造性.加强对他人的理解。由于活动性道德教育课程具有道德目的的内隐性。说服意图不易外露,德育方式的新颖性的特点,同时又是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因而对于消除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建构活动性德育课程.需要注意:(1)必须有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方法。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娱乐而娱乐,要慎重思考如何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2)活动方式必须灵活多样。富有创新性,满足青少年学生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据有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一些传统的公益活动反应冷漠,参与热情低,如公益劳动。救灾捐助,但对于“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却开展得轰轰烈烈。某校学生对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缺乏热情,但对自费去长城边植树却踊跃响应。此,要使活动方式新颖而能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其隐含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才能有效地实现。

  3、提高道德教育者的素质。在道德教育活动中,道德教育的信息能否被受教育者有效接受。固然要受到接受主体自身的接受心理状态的影响。但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并不是凝固不变的.接受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外界的影响来消除的。要消除和预防道德逆反心理,道德教育者的作用是重大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能否有效实施,从而消除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取决于道德教育自身的素质;道德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所面对的接受客体信息是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加工过的。凝结着教育者的价值观,因此.道德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影响着整个接受效果;道德教育者自身还是青少年学生模仿的对象,其人格素质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道德教育者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产生或消除道德逆反心理。为此.要提高道德教育者的素质.从而有效地消除和预防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就要做到:第一,加强对道德教育者的德育心知识的培训。当前从事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多数是学政教专业的,而政教专业的课程训练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是、经济和理论,道德哲学、德育心理和道德与实践方面的训练基本没有。因此,由于缺乏德育心理知识,道德教育者常常无法正确把握教育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心理需求.从而使道德教育不仅不能为学生德性的培养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提供积极有效的影响,反而还导致了学生道德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加强对道德教育者的德育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提升道德教育素质的重要内容。

  第二.提升道德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者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由于教育者身份的特殊性。学生更容易把教育者作为其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是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师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远胜于他的口头上的道德教导的影响”。提升道德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建立人格权威,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任。

【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相关文章:

浅议集体违法的成因及对策06-04

分析论文答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05-31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21

青少年"网瘾"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5-07

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04-22

论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05-03

关于市场营销风险分析及成因的相关论文06-26

论学校班级建设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06-03

跟踪审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05-27

分析我国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