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探究论文
一、实现“精致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精致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就是融合人本思想和科学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以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环节的细致化,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发展积极向善的教育理念。
1.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精致化”教学打破只注重知识输送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为实现每个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教育资源的最优整合、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致化”追求在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从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微观角度出发施以关怀。
3.有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学科研能力并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精致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加强科研能力,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了解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路人”和“导航员”。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空泛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理论说教,缺乏对实践的认知及对现实的理解,教育内容过于形式化、空泛化。
2.教学目标理想化。
现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二是教育目标倾向政治化过于严重;三是教育目标忽视情感培养。
3.教学方法简单化。
目前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总体上仍然未摆脱被动灌输为主的传统模式,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二是过于注重理论灌输,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生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三是显性教育方式往往带有被动性和灌输性,忽视隐性课程建设。
4.教学评价形式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知行合一”。道德修养必须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习得和获取,但道德认知并不等同于道德认同,更不等同于道德行为能力。在实践中,现有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缺陷,尚不完善,在一定层面上制约着对大学生日常品德行为的把握和指导。评价中更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思想政治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尚未真正纳入德育课程考核体系。
5.教学动机功利化。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工具化的价值取向:忽视个体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片面强调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的工具性功能,以德育服务、服从社会现实需要来掩盖或遮蔽德育的本体功能和终极目标。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的有效路径探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精致化”追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在自我理论素养体系中要完成以下基本纬度的建构。其一,向哲学要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素养。教师的哲学素养实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哲学的能力,是对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思维方法高度综合运用的结果。其二,向史学要深度。教师承担着人类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学工作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备的能力素质中重要环节在于史学素养。其三,向前沿学科要新度。高校教师是一群在思想上、学术上均有一定造诣的特殊人才,他们应该有博大的知识层次,广泛的知识结构,对前沿学科的观察力敏锐,能够准确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在某些领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够把多种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从而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能有力地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四,向相邻学科要广度。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其他学科知识“博学而笃志”,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课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五,追求自我创新度。大学教师在教育创新方面,主要应做到教育思想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的“精致化”培养。
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当代大学生更要接受全面的、精致化的教育,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其一,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应该具备:
第一,健康的人格、十足的信心、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等;
第二,积极的创新思维,富于探索精神,勇于突破常规和定式思维;
第三,要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立能力等;
第四,顽强的社会适应性,学会观察环境,学会变通。
其二,顽强的意志力。教师必须善于深入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是德育能否达到内化从而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
其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者引导下或外在环境作用下,通过主客体的分化,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等过程,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和教育行为的外化,以提高和完善自我整体素质的活动过程,也就是培养大学生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道德践行的能力、自我修养的能力。
其四,加强自我接受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认识能力、选择和调控能力以及践行能力。认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和评价;调控与选择能力强的学生能对一些道德要求生发强烈的欲望和深刻的情感,产生积极接受的愿望与情感体验;践行能力强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和省察,使正确的选择与正确的行动统一起来,从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精致化”发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过程中有效把握其实践性,实现课堂教学转向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从而转化为行为。
其一,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德育情景,把理论解说和教学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对具体的生活情景进行自主的选择和判断,以便于学生能很快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其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其自尊需要和归属需要。
其三,加大社会实践力度。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自觉培养高尚的品德素养。
其四,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评价体系。把学生的操行表现和社会实践等情况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仅在理论上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生活表现、社会实践等进行测评,以激励学生投身德育实践。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结构的“精致化”构建。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结构的“精致化”要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
一是完成教材体系向能力素质体系的转变;
二是要完成由知识理论体系向信念体系的转变。因此要构建与“精致化”教学相匹配的学科内容结构。
其一,徳智平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应注重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积累,更要关注大学生们德性的培养与践行。
其二,情感体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全面发展的人,它是一个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性完善和人格健全的过程,体悟生命之美好、体悟亲情之伟大、体悟友情之恒久、体悟爱情之纯美。
其三,学习创新教育。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断超越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于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优良的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其四,行为规范教育。自然之道、社会之规需要人人遵守。
角色包含着规范要求,规范要求又包含着“应该”对“能够”的制约。人若是不受“应该”的束缚,就会在其“能够”的范围内无所不为。因此,在“能够”中应有规范限定,在“应该”中会有角色要求。其五,意志升华教育。青年大学生应具有主动支配自己行为并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目的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的培养能使大学生坚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克制自己的情感。
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精致化”运用。
其一,情感体验法。情感体验的实现途径有:
一是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二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推进学生情感;
三是增强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情感;
四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情感。
其二,心理引导法。就是根据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疏通和指导,使其发扬优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法入手:
一是说服引导;
二是激励引导;
三是实践引导。
其三,隐性渗透法。隐性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的途径有:
一是注重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
二是注重利用校园学术氛围、文化氛围、生活氛围等人文环境中的隐性德育;
三是教师的身教与言教相结合;
四是注重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隐性德育资源。
其四,社会实践法。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包括:
一是军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是社会调查,使大学生通过广泛接触人民群众,了解国情、民情,进而激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是组织学科专业和学术研讨,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加对学科技术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
四是开展科技创新,培养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五是参与社会服务,丰富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六是建设校外基地,为大学生经常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保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论文12-02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论文11-09
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探究论文11-21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论文03-31
浅论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理论课中的探究03-13
电力工程信息化下的审计标准化探究论文11-12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探究论文11-14
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论文11-14
探究式教学下数学教学论文参考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