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幸福;德性;中道;思辫论文摘要: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保障。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问主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与幸福体系。
一、幸福与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了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思辨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是无条件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人们生活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是我们为了其他目的而选取的,例如,钱财、长笛,被我们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但是“如若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其他一切事情都要为着它—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终的。那么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最高善到底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就是“幸福”。只有幸福“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并且“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这是因为,首先,幸福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是每个人生活的目的。其次,幸福只为自身而存在,人们是只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而永远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再次,幸福是自足和完满的。幸福仅凭其本身就足以使生活有价值且毫无匾乏,有了幸福,人们就再也不缺少什么了,不需要我们再添加任何东西使之完满,它本身就是最完满的。所以得出结论:幸福就是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事物有三种:一种是外在的善,一种是灵魂的善,另一种是身体的善,而“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灵魂的善就是“灵魂的实践和活动”的幸福,就是善的生活,善的实践。他说,“我们所要寻求的幸福的各种特质,全都包括在我们关于善的说明中了”。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那么,什么是幸福生活呢?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不同的人认为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健康是他最大的幸福;当他痊愈后,面对贫穷的生活,金钱就成了他最大的幸福;当他拥有足够多的财富后,他就需要精神上的安宁与慰藉。亚里士多德分析了人们的主要的三种生活方式:享乐生活、政治生活、思辨的静观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那些最平庸的人将快乐与幸福等同,因此他们满足于享乐生活。他们只是追求眼前的快乐,极力避免肉体上的痛苦,一切为了快乐,为了快乐,甚至把道德看作寻求快乐的工具,这种快乐只是短暂而不确定的,其实是过着寄生的和奴性的生活。而那些崇尚名声、积极活动的人则以荣誉为幸福,因为荣誉可以说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而“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未免太肤浅了,因为这种善更多地在授予荣誉的人那里,而不在被授予荣誉的人”。这种善更多地依赖于外在的东西,易于被剥夺,很不稳定,所以以荣誉为幸福也是不完善的;人们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善良而追求荣誉,或为了得到别人的奖赏,或为了其他的目的,但荣誉不是其最终的目的,不是最高的善。而那些把幸福等同于财富的人,其实是在过着不自在的生活,财富只是有用的东西,并且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已,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善。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一)培养人的德性
由于幸福是通过德性而获得,可见德性在使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若不具备德行条件,即使有最多的钱,有最高的荣誉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举例说,“有些人偶感饥渴便纵饮无度;有些人为了两个铜元而不惜毁伤自己最相好的朋友;有些人心志愚昧像小儿或神情迷惑像疯子,这种怯懦、无礼、不义、愚昧和痴呆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德性和实践智慧是幸福的主宰,“每一个人所得的幸福正好与他具备的德性和实践智慧以及依此行事的能力相等。”
那么,为什么培养德性能够使人达到幸福呢?首先,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善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所具有的功能,而“人的功能是灵,魂的现实功能,合乎理性而活动”因此“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优秀地完成了人的功能,养成并实践了良好的德性,也就是达到了人的善,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了。其次,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过一种有道德的理性生活。他说:“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他反复强调合乎德性的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比其他任何快乐都更美好、更持久,“所以,哲学以其纯洁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总之,“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二)力求做到中道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德性幸福观的一个重要原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关于感受和行为的,而在感受和行为中就存在着三种情况:过度、不及和中间。过度和不及都会产生失误,破坏道德规范,而中间则会获得并受到称赞。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德性就是中庸,就是对中间的命中……不论就实体而论,还是就是其所是的原理而论,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大多数人最好的生活方式都应该是行于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庸。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庸指的是一种“应该”,即“在应该的时间,据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人,为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行为。在幸福的实践过程中,遵循中道原则,首先,我们可以更好的运用中道的理性培养善德,而获得幸福。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遵守中道避免人在感情和行为上的过度与不及,避免出错。总而言之,幸福的获得需要合于中道的行为作保障。
(三)外在善的辅助
亚里士多德将善的事物分为三种:“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其中“灵魂的善”是最重要的善,心灵善就是幸福。但是幸福显然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好事情。”有许多事情都需要使用一种外在的手段,需要通过朋友、财富以及政治权势等才能成功,而缺少高贵的出身、众多的子孙、英俊的相貌等就会损坏人的尊荣,也即损坏人的幸福。他论证道:“把一个丑陋、孤苦、出身微贱的人称作幸福的,那就与我们的幸福观绝不相合了。尤其不能把那种子女及亲友都极其卑劣的人,或者虽有好的亲友却已经死去了的人称为幸福的。”因为,只有客观条件得到了满足,主体才会获得一种真实的幸福。否则,主体要么得不到幸福,要么得到的也只是一种虚幻的幸福。在众多的外在善中,亚里士多德把拥有朋友看作是最大的外在的善。在他看来,不管是不幸的人,还是幸运的人都需要朋友。不幸的人,需要有用的朋友帮他减轻痛苦,走出困境;而幸运的人,则需要高尚的朋友来接受这种善,并以此来观照自己行为的高尚与否,因为此时“朋友就是另一个自我”。总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一种“善”的真正的友谊,才可以使彼此共同提高,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幸福。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幸福套用梭伦的描述就是“幸福就是具有中等的外部供应,而做着高尚的事情,过着节俭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追求的是一种人的全面的善,把这种全面的善贯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一种全面的积极的幸福观。这种幸福首先要求人们注重内心的德性修养,以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然后以平和中道的态度对待机遇,对待外在的条件,在应该的时间做应该的事情;同时还要尽量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拥有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必要的外在善作为补充。在现实生活中若能做到如此,我们就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变故,以豁达的必境对待得失,获得一种真正的人生幸福。
责任编辑: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浅析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相关文章:
浅析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问题05-09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05-29
亚里士多德的时概念06-02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04-16
浅析艺术接受的活动规律与特色05-01
浅论弗洛姆科技伦理思想初探05-11
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04-29
试析佛教律学伦理思想05-09
试析亚里士多德正义观探新10-29
浅析日本交通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