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时间:2023-03-06 23:20:40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论文关键词:道家 生态伦理 生态和谐 哲学思考
论文摘要: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诊释了人与社会和谙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则,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价值指向。人与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和谐健康,整个世界才会和谐统一。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
一、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明确的世界整体生态和谐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道家的核心—“道”,是兼有万物之源和万象之源的统称。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道家认为精神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与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相通的,两者具有一致性。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及其内在的系统规律性,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至高无上的理想精神境界,老子认为这种精神境界与“自然无为”融为一体。“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已内含‘与天和’的思想观念。”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这里的“美”、“法”、“理”均与现代的规律、原理同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庄子在告诫人们,圣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形式,人们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从道的观点看,人和自然就是平等的,自然界万物的存在就各有其独立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这样就为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平等铺平了道路,为自然界万物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铺平了道路。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道家的生态伦理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人要与自然和睦相处。“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它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予以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主张以“道”观物,就是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万物,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序列、所起的作用,从而能够根据自然本身的价值,从生命物种的保存、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完美出发,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行动。道家反对以“我”观物,反对从自身利益或主观主义出发干预自然的行为,破坏和毁灭自然的价值。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明人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子强调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为活动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人类作为宇宙的精华,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而不可以凌驾于地、天、道之上。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更不能成为他们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同出于一,这就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消解人类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识。庄子又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庄子·秋水》)。这是庄子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深刻体认。列子更将天、地、万物和人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列子》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列子·天瑞第一》)。人类不应该妄自尊大,应与社会自然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即“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和,万物皆化生”(《庄子·至乐》)。因此,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是化育万物之本源,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协调阴阳,保持和谐,这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生态和谐观的本质内涵。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道家看来,自然和社会都不是我们胡乱改造的对象,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天下的原因。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意志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无为是不妄为不乱为,不去追求那种昙花一现的表面上的进步和形式上的成功。无为是在顺应社会的变化规律,让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才是道家的无为。无为,达到真正的目标无不为。无为而治强调顺应社会发展,才使得社会繁荣国泰民安,达到一个和谐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社会巨大的动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勾画的社会是人类理想的社会,结果社会因此陷人无限的纷争之中。在国际社会中也是一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完美的正确的,都想要别的国家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结果造成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纷争不断。道家的“道”体现在社会中,就是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顺着历史的潮流渐进去发展,”无为而治”提倡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无为而治”提倡尊重人性的人性化管理之道,提倡自然化的管理之道,要求按规律办事,因势利导,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有利于营造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氛围。这些无疑蕴含了他们探究和谐社会与天人之际的智慧,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三、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重视人的自我调适和内在的平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身心和谐价值取向。社会以人为本,有和谐的人才会有和谐的社会。道家的养生之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顺乎自然。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二是清静虚无。老子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强调自我调整的能力:清静节欲,化解贪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自制,以和为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主张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3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以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虚静自守”即庄子的养生方法:“养神”“守形”、“忘我、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庄子·在有》)。“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源于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人的心灵被大多数的欲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焦躁感。人们把自己的价值全部维系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权力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科章》)。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会付出重大的消耗,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人们应该珍视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不应沉迷于万物而伤害性命。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即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于物又超脱于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道家道法自然生态伦理养生之道要求人类“少私寡欲”,以抵制声色、权势、名利、地位的诱惑,实现“返朴归真”的人格理想,以“坐忘”的修养方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身与心的和谐平衡。道家反对奢侈浪费。老子要求人们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在老子看来,“五色”、“五音”、“五味”等物质享乐都足以诱发人的欲望,导致淳朴天性的遗弃,身心失衡,所以反对追求这些。庄子不仅主张寡欲,而且主张无欲。在他看来,欲望对人的生命的损害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首先损害的是人的形体,使人疾病缠身;接着损害的是人的精神,使人心烦意乱;最后损害的是人的本性,使人性发生异化。反之欲望的克服和消解的过程,他称为“坐忘”。“坐忘”是一个由外到内不断深人的“忘”的过程,首先是忘物,其次是忘己,再次是物我两忘。从道家提倡的清静淡泊的生活方式中,我们看到道家追求生命的快乐,但反对贪图享乐。快乐是精神的适意与自足,享乐则仅仅是欲望的暂时满足;快乐来自心灵的体验,享乐则来自外物的刺激。追求快乐的人,其心境是自在安宁的,因而是有益于健康的;而追求享乐的人,其内心是狂燥放纵的,因而是有害于健康的。道家崇俭抑奢、弃浮华的修身养性信条今天依然具有时代启示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体证”。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深”(《老子》54章)。庄子指出:“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养生的宗旨在于“深根固抵、长生久视”。可以说,道家“养生之道”,是和谐之道、是身心平衡之道,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矛盾激烈,用道家的“养生之道”调和身心,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包容万物,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知足常乐,清静淡泊,达到身心和谐,平安健康,对自身与社会和谐都大有裨益。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http://www.ruiwen.com/lunwen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挖掘道家的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各便其性,宽容兼收;不言之教,效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的身心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人对待社会要有关怀之心和理性精神;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应只是征服,而应是敬重;人对待自己的生命要善加养护,保持身心和谐。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以理性之心对待社会,以敬重之心对待自然,以关爱之心对待生命,这些应当是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的重要时代价值。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落后的农业文明,其思想带有一定的猜测性、直观性,还伴随一些消极意味。但其和谐生态思想旨向需要我们以现代观点予以批判地继承,以重新认识和展示其深邃宏远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为人类社会的和谐提供极有意义的视

:应届毕业生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相关文章: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05-29

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04-29

浅论弗洛姆科技伦理思想初探05-11

试析佛教律学伦理思想05-09

浅析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问题05-09

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05-09

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治理影响的利与弊03-23

生态回归与生态自我之成型05-14

浅谈我国货运代理企业如何向第三方物流转变的论文05-30

简论绿色媒介生态与媒介生态文化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