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识哲学的特质与存在理由

时间:2020-08-06 19:34:16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通识哲学的特质与存在理由

  摘要: 通识哲学的核心在于“人”,它以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为前提,以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为核心,以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有教养的人为导向,但是在我国的通识哲学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理由亟需得到解决。

  关键词:通识哲学;有用性;全体性

  通识哲学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开展得好坏关系到通识教育的前途,而通识教育中的哲学与传统作用上的哲学专业课程大有不同,它担负着把学生“孕育”成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任务。

  一、通识哲学的缘起与理念

  牛津大学马修·阿诺德教授(Matthew Arnold,1822--1888年)在担任拉格比公学校长期间,提出教育应当追求道德和智力“解放”。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现代大学“通识教育”逐步形成,并且影响广泛,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耶鲁大学极力倡导本校学生选修人文艺术类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培养。在通识教育中,处于最重要地位的就是哲学教育,它所面对的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我们把这种面对所有不同学科所开展的哲学教育课程称之为通识哲学。

  通识哲学的核心在于“人”,它着重点在“育”而不再是“教”,这是因为它已经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藩篱,不再需要传统的专业划分,它提供给了学生不同于自己本专业的另一种选择,学生通过这种自由选择,得到了毫无拘束的、顺其自然的成长。简而言之,通识哲学是一种现代人文教育,它超越了传统大学中长期存在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它以大学问家以及大思想家为榜样,它所做的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独特潜质与气质。

  二、通识哲学的特点

  当初入大学的学生问及宇宙本性和生活作用时,回答这些理由的应当是哲学。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经过严格思维的训练,却又急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就会诉诸于一些廉价的替代品。通识哲学和这些通俗替代品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在本质上的,即思想的性质与理解的彻底性。具体而言,通识哲学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以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为前提

  从本质上讲,通识哲学是在为某种观点提出充分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通识哲学会对将来从事政治、法律、商业甚至说任何一门职业的学生如此有价值的理由,除非明确表达和详细论证对这门职业毫无用处。但是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并不旨在为某些特定的听众提供充分理由的表述和论证是没有作用或目标的。

  通识哲学首先是明确表达和逻辑推论,但它也是有风格地进行明确表达和逻辑推论。它的质量取决于哲学所提出思想的独创性以及整个思想体系给予读者的鲜活程度。柏拉图、康德和克尔凯郭尔等人的想法与他们的大多数同时代的人并无很大区别,但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雄辩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出色地为之做了辩护,并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建成了一座富丽壮观的大厦。

  通识哲学应当有相当的说服力,也就是说,除表现出明睿的智慧和批判的深思以外,它还应当机智、风趣、富有戏剧性甚或是相当的诱惑性。通识哲学要以不同凡响的方式得出平凡的观点。无论是一年级大学生的稳妥深思,还是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哲学活动本身都是一样的,即力图尽可能吸引人地明确表达和澄清自己关于世界的看法。任何人完全可以也有必要参与其中,通过扮演一回哲学家来欣赏哲学本身。

  2.以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为核心

  通识哲学中的每一个哲学理由都发端于每一个令人困惑的个人理由。我们的哲学可能开始于某个悲观甚或悲惨的事件,比如当我们突然想弄明白生活是否公平,或者对那种最终一切都会变好的信念感到迷惑的时候。有时哲学也发生这样一些状况,即我们必须做出一个决定,而它将会影响到我们或者他人以后的生活,比如我们今后要不要在大学里继续学习下去,要不要工作,要不要孩子以及等等。有时候,我们感到需要向自己证明某种东西的正当性:比如我们似乎无法从大学中获得有益的东西,我们却依然要上大学;我们是否应该在有数以千万计人仍然食不果腹的世界里过相对奢侈的生活。

  我们与哲学的接触也可能源自一件平凡的小事:比如我们面对冷漠走过倒地老人的.人群,开始深思道德的重要性;我们被某种感觉或知觉所困扰,开始深思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某种东西是否真实存在;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收入与住所,开始深思人之间的平等与权利;我们与死亡擦肩而过,开始深思生命的作用与价值。

  通识哲学所讨论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用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产生了困惑,我们在彷徨中试图找到解决理由的途径。在这些时候,哲学便与我们相遇,这时候哲学便会变得非常有用,它帮助我们跳出琐碎的日常生活来深思理由。

  3.以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有教养的人为导向

  通识哲学是对生命的价值与作用是什么、我们究竟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去做以及应当相信什么这样一些理由的探究。它是一种对已知的以及未知的事物的彻底省察,一种对那些在很长时间中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点提出彻底怀疑的过程。

  比如我们为何认定一些行为是正当的而另一些则是不正当的?杀人是不对的,它总是合理的么?战争中的杀戮如何?未出生的胎儿如何?对一个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但却又忍受巨大痛苦的人来说又是如何?不论你对这些令人困扰的理由做出何种回应,我们的回答都织就了出一张信念与思想之网,我们很可能在对这些理念进行反思之前从未厘清过它。那么这就需要通识哲学来梳理、引导与显明这些理由的方向。

  这就是通识哲学背后的一般旨趣:它教给我们怎样去反思、明晰我们所坚信的东西,让我们亲自把这些想法厘清,然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呈现给自己或者那些持不同见解的人。当我们重新深思生活的作用,究竟什么是一种好生活的时候,我们重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持怀疑态度的时候,我们开始了对真理追寻的脚步。通识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从深思理由出发,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责任、有教养的公民。

  三、通识哲学在中国的目前状况

  尽管通识哲学在我国已经遍地开花,但是在通识哲学教育教学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关注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1.缺乏通俗性与风趣感

  通识哲学目前依然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使用了太多的哲学专业术语,对学生缺乏相当的吸引力,通识哲学就表现形式而言,应该具有相当的通俗性,它应该是风趣的,应该带有戏剧的张力,但是我们现在的通识哲学教育太过于僵化,无法获得大多数学生的共鸣。

  2.被赋予较多政治、经济功能

  通识哲学目前为止无法做到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提供完善的教育。我们赋予了通识哲学太多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这显然违背通识哲学的本意。真正的通识哲学应该是毫无功利性的,它只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益地深思,彻底省察我们深信不疑的事情。

  3.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

  通识哲学应该是自由的,这种自由鼓励教育对象独立深思,而在通识哲学教育中,教育主体很多都是如同传统教育,只是僵化地传播知识,而不是赋予教育对象以主动深思的能力;同时,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但是,目前通识哲学还无法强化这种追求。

  参考文献:

  [1] 里京.英才通识·四字经[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2] 爱德华·克雷格.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

【浅谈通识哲学的特质与存在理由】相关文章:

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的反思探析08-13

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的反思分析08-08

浅谈全人目标下的通识教育11-10

中国哲学特质与几点理解阐释论文12-11

分析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出路论文12-12

关于浅谈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实用理性还是实践理性的论文12-10

浅谈博弈学与中国哲学11-10

谈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特质与意义08-12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特质与意义论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