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摘要]真善美的关系及其统一,一直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始终将“至真至善至美”当作最高的价值目标。本文尝试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层面来解读真善美的辨证关系,从而有助于厘清人们对其辩证关系的认识误区,更好地在实践的意义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美学;伦理学;真善美
引言
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始终都在实践上追寻一个问题,那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然而要真正地实现其统一,如果不建立在对其关系的辩证理解上,必然导致进入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延缓和阻滞人类在实践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基于此,理解和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问题,成为了首要的实现其统一的认识途径。
一、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贯穿真善美的内涵
首先、科学是开启“真”的钥匙。真,是真理。贯穿着人类科学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真理的探求,自人类诞生以来,要征服和改造自然,必先发现自然,学习自然,揭示自然规律为己所用。面对大自然,人们是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拿着尺子来考量并索取,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征服自然界,通过“格物致知”,再以“知”(即“真”)来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能动地改造和征服自然。最早的“知”在量的范畴上很小,那时人们对自然界尚存恐惧和敬畏心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在科学(认识论)上的进步也愈益明显,真理和知识在量上的迅速积累叠加,由此获得了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获得了更好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手段,从而奠定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这便是从科学层面所理解的“真”,它就是真理,是人们在一边向自然进行索取的实践中,一边又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其规律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在科学的道路上,真理也是有其曲折的发展过程的,“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早期的人类社会实践。根据当时的水平对事实的经验观察推测事物变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又不得不以想像和猜测填补知识之不足。”这样就造成了真理和谬误的分野,即真和假的对立。但是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会将谬误抛弃,并经过人类实践的检验而得到真理。因此,只有科学才是开启“真”的钥匙。
其次,伦理学是铺垫“善”的法则。善,意指善良或至善,自西方第一本伦理学巨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问世起,亚里士多德就在伦理学的高度上对善作了学术的阐释:“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这就从伦理学的角度上说明了人的每一实践活动都带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且每一种技艺与研究,或者说每一种事物都以善为目的,这便是西方伦理学最初所解读的“善”。善,也只有在伦理学的层面上来阐释和理解,才能具备善的全部意义。伦理学也认为,善也指人的善良或至善(最高善),如何才能做一个道德上善良的人?或者成为一个至善者?这都是伦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之一。因此,只有站在伦理学的高度上,研究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构成伦理学的基础,才能有效地铺垫“善”的法则。
综上所述,科学、伦理学和美学都从其本真的求实精神出发,在各自的领域和范畴内发挥作用,分别构成了对真善美三者的开启、铺垫和把握的知识基础,从而贯穿了真善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分析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厘清人们对其辩证关系的认识误区,更好地在实践的意义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二、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来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简单来说,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都是主体的知、意和情的体现。从主体自身来看,任何主体都具有知情意三种心理特征,知是主体的认识和理解力,意是主体的意志和调控能力,情是主体的情感和审美能力。知在认识量上的积累和进步就是科学,意在善恶的价值之间取舍就是伦理学,情在审美的鉴赏之间升华崇高就是美学。基于此理解,就能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来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真是善和美的知识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研究和探索。没有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就没有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现代人类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用之以改造和征服自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自身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善和美的发展才不会偏离原本的航道。这是因为,真是善和美的知识基础。首先,由于“真”的进步和发展,满足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善和美的发展才成为可能。众所周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没有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当今的人炸的世界中,不但无法立足于基本的法治和道德社会,而且还会处于战乱状态,使整个世界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纷乱的战场,这个战场中只适应丛林法则,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幸运的是,科技的发展一旦进步,将呈马太效应的几何级增长,21世纪的人类社会,基本上可以在合理的制度和管理下,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善和美的发展成为可能。其次,由于“真”的进步和发展,保证了人类求善和求美的路径不向恶和丑的方向逆转。首先,如果没有知识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没有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良好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来引领求善的道路,善也就会因为缺乏正确的道德标准而偏离原本的航道向恶的方面发展。其次,知识的进步和发展,为美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从而保证人类在求美的道路上不至丧失审美旨趣,将丑当作美来追求。总之,离开了“真”的进步和发展,善和美就无从谈起。
(2)善是真和美的道德保障
真和美也有自己的标尺,这个标尺就是善。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善的道德保障,同样会走向假和丑,也就是说,善是真和美的道德保障。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偏离了伦理学的轨道,也会贻害无穷,真也会变成假。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迅猛无比,很多科技的成果如果不在伦理学的轨道下加以制约,则会造成危害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力。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其次,对美的追求也不能没有善的航向,否则也会走向丑的审美价值观。关于伦理学与美学的关系,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就浓墨重彩地予以了高贵的赞誉,甚至提出了“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引发了现代哲学关于伦理学与美学之间关系的追寻与反思。康德认为,最崇高的美是与善相结合相统一的美,最高的善是与美相结合相统一的善。他说:“审美,好像用不着过强的跳跃,即可使‘从感官的魅力转到惯常的道德兴趣’为可能,因为它表象自由中的想象力为能够听从一对知性而言的“合目的性的决定”者,它并且教告我们,甚至在感官对象中,亦可去找出一“离开任何感官的魅力”的自由愉悦。”可见,伦理学与美学在康德看来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结的,如果没有这种联结,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善的航向作为道德保障,再好的审美活动也会缺乏道德的美而失去生机。
(3)美是真和善的精神归宿
人类求真和求善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求美。只有真和善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的时候,美才能达到一定的情的境界。按知、意、情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境界可以划分为相应的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三大类,其中审美境界为最高目的。这也相应地对照了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三大境界的知识基础。人类求真的目的性非常明显,那就是为了获得真理,为了更好地获得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手段,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求真之路相对于求美之路而言,仍是一种实现求美之路的知识前提。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审美境界也将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求善之路相对于求美之路而言,也是一种构成求美之路的道德基石。没有一定的道德境界,人的审美境界必将缺乏道德的指引,美也将不成其为美。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只有在科学和伦理学基础上才能建构美学。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也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可见,自由是通向美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真善美的终极目的。同时,这个充分必要条件又以真和善作为知识前提和道德基础,美才能实现自己的崇高价值。美会给人以大爱,美会给人以活力,美会给人以愉悦,美会给人以崇高!正是美的这些功能,才使美成了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对美的事物的向往,也是人类长期不懈的追求。所以,真和善奠定了美的知识前提和道德基石,美才能在真和善的引领下达到崇高的情境,而这种崇高的情境又正是真和善的追求旨趣,美又成为了真和善的精神归宿。
参考文献:
[1]李国秀.对真理的追求与终极关怀――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初步探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2):48.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3]吴兴文.康德判断力之批判(上)[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326.
[4]朱立元.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3.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相关文章:
MBA培养的若干辩证关系03-01
分析美学的衰落和形而上学的复兴03-05
医疗诚信的传统解读和现代剖析03-19
从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03-18
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03-21
中华美学思想和汉语语言特征研究11-14
论法美学03-19
美学与艺术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