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学的多角度研究

时间:2020-10-06 19:01:3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技术美学的多角度研究

  随着技术逐渐从单一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层级心灵需要,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技术美学多角度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技术美学的多角度研究

  前言

  随着现代技术分工的精细化与各种形式竞争的出现,技术美学无疑成为了一个研究的重点,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它既研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如何积极地作用于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也研究运用美学原则改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如何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以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信息化的出现使技术的传播更快更广、更新和竞争也更快。技术美学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态势:

  在技术相关性上出现了美学引领的趋势,也就是说,设计者们往往是有美学的观念引导来进行设计并且这种美学的观照会贯彻整个设计过程。于是,在人与技术、与社会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文意在从三个层面来对这些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找准技术美学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并明晰它的作用,以为技术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鉴助。

  一、理念(伦理)批判

  1.技术与人文的关系。

  虽然人类中心论经受了多层面的批判且这种批判历时百年,但在现实层面,我们所创造旳一切无不是为了人类的需要,即使是保护自然、动物、环境,同样是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但在与技术的关系中,从开始的工具理性逐渐发展出技术依赖,技术与人的原初关系出现了异化,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断超出售类的控制甚至成为支配人类的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以网络技术为例,由其肇因的各类生理、心理性疾病已经达到数十种。

  作为对以上情况的反制,有作者认为,无论何种技术,总应当以人为中心,其使用必须有利于实现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愿景。在具体情境下,机器及环境的设计都要符合人的特点和要求。“作为机器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则,而且从它的造型、颜色和它的功能,都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2〕技术美学的理念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总要以某种美学的理念作为指导,从而生产出适合人们实用需要和审美要求的产品。以苹果手机为例,从其设计之初就以“最少的键、最敏感的屏、最薄的手机”作为设计的宗旨,完全从个体的内在需要出发,在技术层面开掘了个体甚至从未察觉的内在要求,从而也成就了其最新潮的美学时尚。

  2.求真与求美的关系。

  在技术追求中,得把“实用”与“美观”结合起来,在哲学层面就是求真与求美的关系。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有“中看不中用”一说,认为好看的不一定好用,而好用的也不一定好看,人们对于三星W319手机的评价就是“好看不好用”.说到底,作为技术美学观照下的各种产品,实用的性能还是最基础的因素,它满足的是人们第一层次的需要,而求美则是更高层面的需求。自然,当设计者在一定的美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深入探索并且不使这种探索半途而废时,就有可能进人美学的“自由境界”当中,“当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活动进人自由创造这一高级层次时,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就有可能进人审美关系。在科学的审美关系中,科学家的创造进人自由的境地,他不仅以卓越的研究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奥秘,而且以极富创造性的简洁而又准确的符号体系传达了这一奥秘”,[3]正是因为人与客体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使得实用性的功能也自然完成,这就达到了求真与求美的统一,这也是技术美学的极高境界了。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只靠技术细节和设计手段的完善是不够的,它要求设计者能够进人更深的精神层面去理解人与自然、与技术的关系,“一旦理解了人与自然的沟通、联盟关系、科学家的工作和艺术家的工作之间不可逾越的壁垒也将被冲破。包括人类和人的精神生活在内的自然界展示出永恒而令人敬畏的秩序性,这是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的源泉”,w这种状况类似于康德所讲的“人向自然的生成”,在技术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成人与技术的关系,在深人理解技术的实用本质基础上达1技术何者为美。

  3.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技术与美学的联姻,在思维层面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人类的各种追求,总是以理性成果为目标,即使是在技术设计中,人们总是要表达出某种合规的理念。在技术设计中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路径:或者是在纯粹的技术完成后产生了美学的效果,或者是以美学追求为引导而产生了完美的产品。海森堡明显属于后一种,“正是海森堡的美感直?

  觉指导着他去寻求真理。海森堡在他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悟出了真理的美学标准。”〔《他不仅对量子力学感兴趣,对艺术和音乐也十分在行。他的研究风格与达?芬奇作画时尽量利用素描、色彩和光线的明暗等手段相似,力求达到客观与主观的协调一致,并且对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对科学与艺术的比较中,批驳了那种认为科学是严肃的、真实的,而艺术则是任意的、似乎距离真理很远的错误思想。他以一个自然科学家对待客观自然界一样的态度来认识艺术的真实性”[6〕。同样,在各种设计中,必须将所构想的产品与其将要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考虑,这就是所谓的硬设计与软设计,硬设计就产品本身而言,“另外还有一种观点叫软设计,就是说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譬如说一个汽车的设计者,他同时要考虑城市规模、交通、环境等等许多因素。譬如在澳门那个地方街道很小,它那儿的汽车大部分也都比较小,它适合它那儿的道路。

  譬如中国的现代的高速公路,它的质量,它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你的汽车设计的速度到达一定程度的话,你就不适合再快了。再快的话,和咱们的道路不配套,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这些方面来讲,可以说就是注重人和生存环境总体的和谐、舒适、愉快的关系,是工业艺术设计的一个大的趋向”.

  二、策略批判

  1.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无疑,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同时技术本身也在极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这种追求取得了极大的收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里就讲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就是所谓的利润最大化,正是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柄双刃剑,在技术没有边界地滥用过程中也产生不顾环境代价、不顾代际正义的种种情况,从而出现了环境破坏、资源损耗、人身伤害等不可逆转的代价付出。科技自然有其道德层面,但强加于科技之上的道德不容易得上自觉的执行,而循着“以美导善”的路子,通过美学上的追求将科技置于道德的监护之下则是当前已经取得的成就之一。在科技与美学的结合之中,不但产品的整个安置包括其设计遵循着赏心悦目的原则,即使创造者本身也在其无限的想象空间里为实用空间寻找着合适的位置,从而在兼顾实用效能与人类的心灵需求达到最大的综合效益。

  2.功能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技术逐渐从单一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层级心灵需要,技术人员在进一步对技术本身进行更新换代的同时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技术之外,所谓“功夫在技术外”就是将哲学、文学、艺术等因素加人到技术本身来,使技术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适合人们的需要,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艺术技巧可以被吸引到科学领域中,直接为创造发明发挥作用。国外某电气公司的技术人员曾绞尽脑汁去探索不遭或少遭雷击的变压器,但在设计上一再受阻。

  最后,一位技师别具匠心地领着大家运用童话或漫画的类比思考法解决了问题:将雷想象成雷神,又将雷神与人类比,想象它穿着虎皮裤衩,由虎皮裤衩系黄黑条纹相间联想到将电线离开一定间隔缠绕成条纹状,这样制成的变压器果真能抵抗雷电那样的强大脉冲电流!这一例子虽然有特殊性,但其中包含了一条重要原理: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之间存在许多同构现象,恰当的类比可以使不少科学难题迎刃而解,因此,艺术技巧便找到了向科学技巧转化的依据。”[8〕因此,技术美学的发展要求技术不但要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添加美学的内容以适应人们的需要,同时也在技术的技巧本身为其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可能,将文学、哲学甚至史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处理手段引人技术本身,丰富了技术的层级、加快了技术的发展,这是技术美学思维方式独有的功能。

  3.物理与心理的关系。

  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物理性去适合心理性的过程,二者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其中的桥梁就是技术美学,运用美沟通物理与心理的功能,在材料和形式等方面成功地使人类的心理与物理世界达到合拍和谐的状态。“戴尔(DELL)它中间有个E,它是斜的。本身来讲,这个斜的设计,在你脑子里边肯定会产生一个瞬时的,打个问号,要把它正过来,本身那个有0.1秒的时间,它就达到这个目的了。另外大家知道苹果机的商标,是一个苹果咬掉一口。”t9〕这是形式构造对人类心理的适应和塑造。

  而在更复杂的技术设计里,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如材料、形式、历史文化等,“铁塔是按纪念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工程来设计建造的。在当时的反对者中,人们正是指责它无用,想以此来阻止它的建设。

  埃菲尔在面对一些着名艺术家的质问而扞卫他的设计时,曾经列举了铁塔未来的各种用途:如进行空气动力学测试、金属抗力研究、攀登者的生理学研究、无线电和电力方面的研究、通讯传播实验、气象观察等。”

  三、技术批判

  1.人与产品与环境的关系。

  正如上文所引用的康德之观点,技术美学承担着沟通的任务,在人与产品与环境之间,实用性的充斥让人感到沉闷和缺少变化,而道德维度的要求必须内化,只有通过技术美学的工作,才能让此三者相得益彰,设计产品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而对于进行技术工作的个体来说,改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譬如工厂的照明美观而且符合标准,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大约10%-30%;环境和机器的颜色适宜可以提高生产率2%-10%;在生产中播放音乐,就是适宜的音乐,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6%-14%.”〔11〕无论是理论上的探讨还是数据上的考量,技术美学既承担着沟通此三者的功能,那么对其进行研究就必须以此作为一个基本的构成因素。

  2.传统与时代的关系。

  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时代,各种技术开始虚拟化,其更新速度更快。以电脑技术为例,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而技术美学的更新速度要明显慢一些,所以,在美学方法上必须注意传统与现代的承接关系,在传统美学更多地采用内省的方法,即以逻辑的方法,去探索美这种具有经验现象性的本体真理,这种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等路径必须逐渐与现代的形式美学、动画美学进行融合,方能担负起科技美学的现代使命,这特别体现在电脑游戏的设计里。

  3.基本需求与精神需要的关系。

  虽然马斯洛未将审美需求列入到他的需要层次学说中,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在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精神上的需求成为现代人最大的趋向。而精神需求的提高也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与基本需求之间不一定呈现同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但人们的精神需要整体上仍旧停留在低水平上,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到人的全面发展”,〔12〕因此,科技美学的关注点必须限制在这两种需要之间并以审美的需求来引导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递升。在其中进行技术创造的个体本身的心灵素质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设计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提高设计审美质量水准的关键,也是避免产品面貌雷同的保证。主体性体现设计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成熟,自主性要求设计师在创作中不随波逐流或因循守旧,从而为设计师创造力的发挥和独特风格的形成提供条件。”

  因此,传统的设计进化成为“艺术设计”,它指的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美学的发展与进步受制于众多的因素,在其中必须处理多重关系方能使其在技术发展的社会里真正履行其使命,引导着已经无法离开技术而生活的人们以审美的需求不断超载技术本身和当下生活,从而脱离技术的异化而开创自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2〕〔7〕唐弊.面向未来的科技美学.

  〔3〕潘立勇.从科技美学的角度看主客体关系[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4〕张相轮.关于科学的美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10)

  〔5〕〔6〕徐纪敏.海森堡科学美学思想初探[J]?科学学研究,1985(2)

  〔8〕〔9〕〔11〕黄鸣奋.论艺术与科学的价值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1992(5)

  〔10〕徐恒醇.科技美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135-136^259.

  〔13〕刘娟.浅析当今社会人的精神需要[J].法制与社会,2011(36)

【技术美学的多角度研究】相关文章:

1.斯宾诺莎自由学说的多角度解读

2.多角度分析《红楼梦》人物命名的方式

3.日本旅游注意事项多角度分析

4.日本留学语言学校从多角度考虑

5.多角度探究语文阅读教学路径论文

6.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与研究走向

7.从神话的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

8.医学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