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促进课堂讨论的教师提问
【导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的实施、推广与深入,讨论不再是填充教学时间的手段。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习群体(班级师生)通过交流共同获得知识的过程。讨论基本由问题提出与问题回答构成,因此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提问作为言语工具,联系学生、教师的个体认知,交流师生间、学生间的群体认知,联接思考、发言与学习过程,推动课堂讨论深入进行。国外研究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纷纷对教师提问进行大量研究,改进教师提问策略,提高教师提问能力,促进课堂讨论的实现。
一、课堂讨论中教师提问的误区
(一)提问是教师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
提问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只是在传统讲授教学中,提问多以IRE形式出现,即教师引出问题一(Initiafion),之后学生回答问题(Response),最后教师评价学生回答(Evaluation);或以IRF形式出现。即教师引出问题(Initiation),之后学生回答问题(Response),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恰当反馈(Feedback)tll。IRE与IRF式提问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
教师是权威,掌握正确答案,学生只能回答教师想要的答案,因此这两种提问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师生间互动的类型与频率,招致研究者的众多批评闭。
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就某一主题展开热烈的对话,教师提问不是为了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不同观点的存在,开启他们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课堂讨论中的教师提问应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提问,其问题不是评价性问题、事实性问题、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而是思辨性、开放性、复杂性的问题。
(二)提问是师生间一对一的互动过程
国内教师提问通常是师生间一对一的交流,是教师与一位学生就某一问题追根问底,使得教师只能明了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观点变化,而其他学生在一对一的对话过程中始终以旁观者身份存在,导致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其所获得的知识是静止的、惰性的。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交流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理清自己的思维,认识其他不同观点的存在,拓宽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提问不仅有一对一的对话,还应存在一对多、多对多的对话,应尽可能围绕同一主题向更多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参与到问题讨论中。
(三)提问是教师引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
现实中的课堂提问基本是教师逐层深入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回答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教师仍处于领导地位,控制讨论进行,学生是从属的、被动的。长此以往。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使他们失去回答问题的动力,简单应对,敷衍了事。不能实现课堂讨论的目的。
德国哲学家哈贝巴斯指出有意义的对话在于对话双方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一方拥有特权,高高在上。课堂讨论中的师生关系也应是平等关系,不仅师生要倾听彼此的话语,他们也都兼提问者与回答者两种身份,只有这样,学生在宽松、平等、自由的对话教学氛围中,才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活跃自己的思维。
二、促进课堂讨论的教师提问策略
R.esnick认为要实现高效课堂讨论,教师要维护学习团体、促进学生严谨思维、确保学生知识可靠,因此。有效的教师提问策略应是上述三种责任的体现与反映嘲。
(一)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研究表明,学生在面临学生提问或质疑时,更有可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观点的差异,更能激发好胜心,更多提取自己的知识,积极调动思维,澄清、精致、重组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提问应尽可能指向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呈现自己的观点,质疑其他同学的观点嘲。这些提问可以“支持或反对”的形式出现,如,“你同意××同学的观点吗?为什么?”“你说的看法和××是一样的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等等;提问也可引发学生更多思维与观念,如,“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观点?”“有哪位同学和××的观点不一样?”等等。
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师生间、学生间对某一问题的彼此合作、共同解决。研究发现,个体在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时.往往比独立解决问题时更容易认识到问题的不同特征,更容易建构知识间的关系,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提问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同。
教师提问可以让学生在之前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或精致,如,“谁能在刚刚××同学的发言上再推进一些,再精致一些?”;教师提问也可让学生进一步解释前一位学生的回答。如。“谁能解释刚才××同学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的观点?”
(二)促使学生从事高水平思维活动的教师提问策略
研究者曾比较不同水平的认知活动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Chi& Vanlehan曾将学生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组学习相同材料.只是实验一组的学生是单纯记忆的低水平活动,实验二组的学生是成人引导下的解释活动,结果发现由于实验二组的学生更多运用解释、推理等高水平认知活动,其错误率远低于实验一组的学生。由此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当更多提“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高水平认知活动,让他们不断澄清、解释、辩护自己的观点,反思、整合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提问策略去引导学生解释、证明自己的思维,从而理清自己的思路与观点,“你能再解释一下吗?”“你能举个例子吗?”“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以三年级的一个“二分之一”教学片断为例,教师运用了挑战式提问。“你说1/2是将一张纸一分为二,那么我可不可以一份大,一份小?”教师还运用了“为什么”的问题。“我们看XX同学折的,为什么它是二分之一?这个阴影部分是不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设计问题、讲数学故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等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你能不能找到生活中的分数?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能不能找到分数?”。
(三)促使学生认识学科知识的实质及学科知识间关系的教师提问策略
学科知识一般由事实、概念与规则组成。Stigler认为概念是对相同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对事物间关系的概括。规则是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要娴熟、灵活解决学科问题,学生既需要掌握概念,又要掌握规则。但研究者认为概念的学习要比规则学习更重要,仅仅掌握规则不能保证学生正确理解规则中所蕴含的概念。不能保证学生准确运用规则,而掌握概念能让学习者意识到规则适用的条件从而准确运用规则。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时不仅可以提关于规则的问题,还要提出更多关于概念的问题 。以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演示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时。可以问关于步骤的问题,“接下来的一步是什么?”;可以问概念、规则分析的问题,“今天讲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之前所学的长方形的概念、正方形的概念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计算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方法?你的考虑是什么?”;可以是精致性问题,“除了这些特征以外,平行四边形还有没有其他特征?”;可以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关系的问题。“我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长方形概念、正方形概念间的关系,大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没有发现什么?”
三、促进课堂讨论的教师提问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教师提问的功能,促进课堂讨论,教师还需调动班级学生的心智,积极、热烈参与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回答、敢回答各种问题。
(一)教师要成为积极的研究者、探讨者与思维的示范者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相比低水平的记忆复述活动更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自己应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学科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在课堂讨论中公开自己的高级思维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将“为什么”的自我解释问题外显化,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自我监控、自我解释过程,意识到辨别、解释、澄清等不同的讨论形式,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回答问题。
(二)设计需进行课堂讨论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是联系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纽带,它影响着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诸多研究表明要产生有意义的课堂讨论、有意义的教师提问,教学任务应取材于 日常生活,要比较复杂、无明显或清晰解决方案等。
Stigler等研究者在小学三角形面积教学的日美比较研究中,发现日本教师设计复杂的教学任务,让小学生用尺、笔、胶水、剪刀和画有各种三角形的纸等材料去独立发现不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由于教学任务复杂、有趣,学生在陈述自己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频繁提出质疑、挑战性问题,使得学生积极投入,完全参与课堂讨论,提取相应知识,调动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清晰陈述解释自己的想法、思路,真正实现了师生间观点的碰撞,思维的拓展与融合。而美国教师首先回顾三角形周长知识,再引入相关知识:长方形的面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比较图形。由于教学任务简单,且是教师主导下的比较、发现,学生思维局限,只能展开有限讨论 。
(三)创设有序、安全的教学氛围
Yackel& Cobb通过观察数学教学发现课堂规则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保持安静、认真听讲的课堂规则会让学生采用接受的学习方式 ,他们很少提问,而支持对话的课堂规则会让学生主动学习。讨论现象在课堂中频繁出现。为促进课堂讨论,教师除自己要提出复杂的、开放性问题外,还要具体明确学生什么时候是聆听者、发言者、提问者,明了聆听、发言、提问的人际规则。对课堂讨论的组织、步骤及标准的制定能让学生明了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而保证他们能积极回答问题,有序展开讨论。
Yackel& Cobb在观察研究中还发现接受学生质疑、支持学生不同想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更踊跃发言,提出不同的问题与观点。学生问题的提出、回答,观点的辨别、澄清等是课堂讨论深入进行的保证,因此教师应用言语表现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欣赏。“如果你有不同看法,请大胆说出来,这才能保证我们课堂讨论能继续进行下去。”也可以是“如果你有想法、问题,那么请在课堂上说出来与我们共同分享。看看其他同学是否也有类似疑惑。”这些教师提问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发言不仅有助于自己的学习,也帮助教师教学、其他同学的学习。
【浅谈促进课堂讨论的教师提问】相关文章:
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03-26
高效课堂始于的有效提问探讨论文11-10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03-19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11-30
浅谈英语课堂提问原则和方法03-16
浅谈初中英语老师课堂提问的技巧03-16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03-14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艺术探讨论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