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非协调性及其调适策略

时间:2020-09-10 12:21:01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非协调性及其调适策略

  摘要:教育体系的协调性对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内部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等分类发展之间存在着专业设置错位、课程设置不对接、教师交流单向、教育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失衡、公平程度弱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构建高等教育与中、初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调整教育体系的板块结构;改革教育机构的考核指标与方式;实施县区教师培训提升战略,注重由高师院校培训区县中小学教师;积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等。

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非协调性及其调适策略

  关键词:教育体系;非协调性;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协调发展机制

  一、 教育体系的结构和效应

  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由义务教育、大众教育、国民教育、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区域教育等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体系内的各种教育目标不同,形式有异,但又互相衔接,内容渗透,相互影响。不同种类的教育满足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生成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发挥着不同的功效。

  义务教育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6-15岁适龄少年儿童实施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它旨在扫除文盲,普及基本科技知识,为大众教育和国民教育奠定基础;大众教育是国家规定的对15-18岁的青少年实施的高中阶段教育。它不属于义务教育,需要受教育者自己支付费用,可以进行选择取舍,属于为国民教育提供生源,向社会输送劳动力的教育;国民教育主要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主要培养成年人口的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的理论素养,为打造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增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奠定基础。它主要有理论性、学历性、学位性三个特征,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技能培训一般包括各种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技能培训中心、技术培训学校等机构所提供的劳动技能生成训练。它以将国民教育所提供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劳动能力,增强国民的就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增长为直接目的,具有技术性、操作性、短期性、实用性等特征;特殊教育是指针对残疾人、失足者等各种特殊国民群体开展的教育。一般包括残疾人学校(如自强学校、聋哑学校)、问题青少年教育训练机构和失足者管制培训学校。这类教育注重培养特殊国民群体的劳动技能和法制道德意识,以增强残疾人的生存能力、提高失足者的守法意识、规范其行为为直接目的。它具有公益性、技术性、生源少且不稳定、学生特殊等特征;区域教育是指由省市自治区层面、市自治州层面、县区层面和乡镇层面所开展的教育。由于不同地理空间的地质地貌、气候、民俗、风俗、宗教、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很大,因而区域教育在资金、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学科专业布局、教育政策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非常大,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内的不同市区的教育水平差异十分显著,往往形成巨大的落差和教育不公平。区域教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不平衡性等特征。

  教育体系内不同类型的教育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彼此渗透的。很难说国民教育里完全没有技能培训的成分,也很难说技能教育里就没有基础理论教育;特殊教育与国民教育和技能培训更是难以分清;区域教育里本身就包含了国民教育、技能培训和特殊教育。因此,它们之间以及各类教育内部应该协调发展,从而使教育体系运行得更加和谐顺畅,系统的功效达到最大化。

  教育体系优化的标准应该是种类齐全,彼此渗透,互相贯通,空间结构协调,资源配置合理,富有弹性。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技能生成的视角看,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效应:

  一是“优化结构效应”。教育体系协调发展无疑能够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和种类结构的优化,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要求国民教育、技能培训和特殊教育等之间实现均衡,任何一种教育偏大过重都会造成其他种类的教育资源不足,规模偏小,质量下降。而偏大过重的教育必然造成边际效率下降甚至为负值。而当教育体系协调发展时,教育资源就会在国民教育、技能培训和特殊教育等之间,在不同地区之间,在不同层次之间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使教育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省市之间的差距悬崖削低甚至填平,避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结构的畸形化;另一方面,还会打通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通道,使教育资源在各种教育之间自由地注入或流出。从宏观视角看,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结构和种类结构毫无疑问应当得到优化。

  二是“强化公平效应”。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种类三元结构”。城市配置的教育资源过多过优,农村配属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质量低劣。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由农村流向了城市,城乡分化加剧。国民教育、技能培训和特殊教育失衡,国民教育占有了绝大部分的资金、图书、实验仪器、师资、建筑等资源,技能培训和特殊教育配置的教育资源少得可怜,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大量流失,设备仪器陈旧,图书资料稀少。国民教育、技能培训和特殊教育三者之间形成了独特的“种类三元结构”。显然,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无疑能够降低教育不平等的程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使同等的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占有同等的资源,拥有同等的机会,不因出生的地域、民族、宗教的不同而不同。

  三是“补长短板效应”。教育体系协调发展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法律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和跨种类流动,刺激技能培训与特殊教育等教育短板加长,使木桶的盛水量扩容增量。另一方面,通过运用财政机制能够消除“过剩教能”,使得那些规模过于庞大,占有资源过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教育种类“消肿减肥”。

  四是“促进增长效应”。教育体系协调发展能够增强国民的劳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劳动、资本、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可以积累人力资本,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从源泉上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转变。

  二、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协调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