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探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摘要: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各个领域中均以广泛的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使生活、工作、学习等需求得以满足。目前,大部分小学课堂均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作为重要的课程之前,让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用途等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及兴趣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在信息技术使用时促进自身能力、智力得到发展。如何提升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教学是目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全面研究提升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提升;课程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等基本优势,该门课程在教学方面的规律以及特色相对独特[1]。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全面研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对策,构成有效的教学对策机制,确保该机制能够对学生有效的学、有效的教起到指导作用,促进最优化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一、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演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任务驱动主要是指在某个任务中隐含即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全面讨论以及分析教师提出的任务,对任务中的知识点有所明确。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要分析课堂的实际情况,对任务的精度、难度、密度等有着良好的把握,确保能够将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挥。教师应该在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循序渐进等标准下设计任务,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的状态下学习时,能够获得清晰的知识脉络、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思路,不仅可以成功完成任务,还可以使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对四年级《一张小小的课表》这一课程进行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本班的课程表绘制出来,同时做好保存工作,在这个操作时可以涉及到“保存”、“输入文字”、“插入表格”等操作,学生在完成简单的操作后,要求学生采用更换背景图案、插入图片等方式美化课表。通过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能够逐渐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询问教师以及探求相关知识,通过相互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等方式,可以更加明显的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通过组间竞赛以及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因为小学学生接受程度、起点均有一定的区别,倘若教师采用个别辅导、演示等模式进行教学,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合理的分组对顺利进行合作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分析教学的内容,合理的搭配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以及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别分配不同学生不同的任务,并指定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让小组组长对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相互帮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担当组长,确保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角度想问题,对其他人的任务有所体验以及理解,促进自身责任感、自信心得到明显增强。其次,要想提升小学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有效性则应该构建合作规则、对合作目的给予明确,应该明确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防止出现盲目、随意学习的情况,从根本上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例如:在三年级《我也能快速输入汉字了》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确保学生对键盘输入有着良好的掌握,方能达到快速输入的要求。因此,应该根据每个学生掌握键盘输入的实际情况,在给出几个成语后,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对哪个成语的键盘输入有所了解,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汉字输入,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输入的小组为优胜组,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教材、知识基础的特征有着基本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有所掌握,提高学生理解规律以及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合作教学有效性。
三、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集中教学交流、作品发布、教学指导等功能,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在《美丽的中山》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生成系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佳作共享、作品发布、资源素材、教学指导、星级任务等栏目设置在平台上,同时提前在平台上发放资源素材、制作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可以满足学生上传资源素材、发表作品、接受在线指导、开展网上交流、下载学习资源等方面的需求。另外,网络学习平台不但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复习时有效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延伸学习得以继续,增加学习内容,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四、加大课堂管理力度,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的时间,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常情况下,小学课程安排中每周仅有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利用教学时间,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大部分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避免在课后完成随堂作业的情况。例如,在六年级《网上冲浪》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该章节的教学目标较多,且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的掌握时间,在课前将浏览器、网络协议等安装好,确保每台计算机均能够顺利的完成网页浏览操作,同时还需要将“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下载好。完成上述工作后,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因特网的组成有着初步的了解,且完成网络浏览器退出、启动等工作。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讨论如何进入网站,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得知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网址输入在地址栏中,另外一种方式则是点击链接。由于教师在上课前已经做好准备,因此,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基本完成大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重视管理课堂纪律的工作,由于少数学生一接触到电脑,直接进入游戏页面,将学习任务抛在脑后。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防止出现影响提升学习有效性的情况。
五、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对策,加深学生课后巩固能力
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判断课堂教学活动结果、过程所得到的价值。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应用在教学活动之前,其从教学活动的开始到结束均全面贯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使课堂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确性。采用及时评价学生学习任务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就感得到明显增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仅要对学生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学会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应该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首先,要有效评价学生基础知识技能,观察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能够在制作作品、完成任务的工作中达到相应的要求以及标准。其次,评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观察学生是否具备美观、新颖的创意构思,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法、不同风格创作作品。最后,评价学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总体完成组内任务的具体情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建立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将有效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等全面落实以及体现。教师应该可以的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题,从学生出发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观察后,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有效教学对策。通过利用有效的教学对策,将培养、发展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1] 高 娟.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肇庆地区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03):142-143.
[2] 黄曦煜.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4):266-267.
[3] 徐 艳.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实效性课堂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822-823.
[4] 杨建伟.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92-193.
[5] 张 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921-922.
[6] 杨 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9):451-452.
【探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相关文章:
音乐教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论文08-24
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探讨论文08-04
职业教育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10-26
探讨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的论文07-29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10-07
电子信息工程创新教育策略探讨论文08-23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06-16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探讨08-06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