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4-06-27 22:07:37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从隐性课程对学生职业成长的影响入手,强调以学科专业为导向,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社团活动为依托,改革就业课程学分制构成模式,以文化渗透为辅助,营造和谐的企业化的成长氛围,以媒体技术为手段,搭建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平台,构建隐性课程视角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新模式。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

  关键词:隐性课程;课程改革;就业指导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灌输式”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效果持续走低,就业指导内容老化、缺乏创新,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尤为突出。为了增强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需利用隐性课程的自身优势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因此,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隐性课程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隐性课程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作用

  1、隐性课程的范围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这一概念。目前,众多学者将隐形课程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但与就业课程相关的隐性课程研究相对较少,没有全面分析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体系。其中陈德明、祁金利在《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里曾按照课程体系的板块划分,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与环境课程,其中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就是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

  2、隐性课程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1)补充作用。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规定,本科院校显性就业指导课程课时为36节,专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课时为32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多是封闭的,教育内容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涵盖范围较广,授课受时间、地点、教学目标的局限。而隐性课程的特点是开放式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受到身边人和事的影响形成主观的感情和意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相辅相成,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让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全过程,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2)延伸作用。隐性课程是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显性就业指导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老师讲授为主体,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等多方面内容,尽管教学内容也涉及求职技巧、人际交往等技巧性知识培训,但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学生没有融入真实环境中去检验所学知识。而隐性课程是以情境教学为主导,是一种典型的实践课程教学,它将就业指导课程延伸到实践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参与到所设置的情境里,在实践课程中边检验真理,边调整错误的知识结构,习得正确的经验。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隐蔽性、无计划性的特点。这种无计划性并不是缺乏组织管理,放任其自生自灭。事实上,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的形成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利用隐性课程优势,发挥其长处,服务于就业指导课程,是我们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最大的挑战。

  二、隐性课程对学生职业成长的影响

  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合格型的人才,重于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在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时无法适应,有些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打拼事业平平,有些在工作最辉煌时期由于各种问题功亏一篑,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办法就是构建隐性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会自主学习,增强隐性学力,养成吃苦耐劳的心态,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1、培养学生隐性学力

  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前者以“知识、技能、理解”为代表,借助分数评定的方式做出客观计量的能力;后者以“兴趣、动机、态度”为代表,以体能、智商、情商为支撑点。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即显性学力并非受用终身,学生要想在事业上有所起色,有所发展,需依靠自身隐性学力发挥作用。隐性学力在工作中的表现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敏锐的判断力、自我表现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是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与同学的接触中、别人的影响下逐渐建立的。

  2、完善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在人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显性课程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面试技巧、自我推荐的要领,最终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隐性课程是一个开放、广泛的学习平台,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参与隐性课程中不仅要学会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平衡和自我排除干扰的能力,而且要承受可能的成功与失败,通过这种学习就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不断的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迈向社会奠定基础。

  3、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只有学生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才能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德。隐性课程为学生道德内化提供了体验式教学平台。学校严格的校纪校规、严谨的班风学风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教师为人师表、严谨的工作态度发挥了职业道德的榜样作用;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活的道德关系中,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善恶体验,激起职业道德情感的涟漪,将认同后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学生心理的“自觉需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隐性课程中的体验式道德教育正以一种非强制性的约束或规范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向,即使毕业后走向工作单位,也会养成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行为习惯,这也是隐性课程精神影响的持久性表现。

  三、构建高职就业指导隐性课程体系

  1、以学科专业为导向,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显性课程是按年级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即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就业指导,大三创业教育,较少按学生所学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而对刚入大学的学生讲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职业特点不熟悉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迷茫的状态,因此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手册是相当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学专业分析(专业简介、就业方向、主干课程),专业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不同就业岗位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分学期应完成的本专业学习任务、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检验标准,以及延伸至专业外需掌握的知识介绍。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手册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到努力的方向。

  另外,就业指导课程授课也可以采用按专业特点分组的授课模式,面对同一专业的学生更加系统地讲授内容。

  2、以社团活动为依托,改革就业课程学分制构成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展至以整个校园为背景的学习型的大课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将社团活动参与率与就业指导课程学分挂钩,参与各种专业社团活动效果分等级进行考评,对在技能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加分,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

  同时,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不仅应关注学生是否找到了工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问题,更应该将这期间学生的言行列入就业指导课程考核范围。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约束他们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注重知、情、意、信、行诸多要素在学生成长中的发展。

  3、以文化渗透为辅助,营造和谐、企业化的成长氛围

  文化渗透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统一。从环境方面看,我们要将校风、班风、学风和规章制度的隐性文化变为显性文化,让学生生活在有爱的环境中,有归属感、责任感,并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校园内铸造专业成功人士的塑像,举办优秀校友事迹橱窗展,既激励学生的职业动机,唤起学生内心对心中偶像的崇拜感,又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催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坚定向着目标不断进取的决心。

  从人际关系方面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人格完善的重要环境。一方面,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满足学生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其次,教师言行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陶冶,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

  4、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搭建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平台

  微信、易信、QQ等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运用微招聘、微发布等微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完善就业信息平台,依托新媒体传递心灵正能量,是我们今后就业课程要研究的重点。

  从新媒体发布的内容上看,不仅要满足企业招聘需求,而且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专业化、人性化。路遥在《就业微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及途径浅析》一文中,结合微博便捷、互动、传播广等特点,提出微博论;龙坚毅、陈泗林在《手机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建议建立短信平台、网络信息浏览平台、手机交流平台三大平台,建立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沟通模式。寻找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可利用新媒体资源,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拓宽就业工作渠道,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实效性,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在注重显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隐性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传中,等.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2] 兰杏芳.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3] 叶通贤,周鸿.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4] 陈忠勇.论成人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2).

  [5] 马飙.高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相关文章:

关于高职院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改革探索03-20

高职院校《工程财务》课程改革的探索03-19

探析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03-20

探讨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改革03-27

浅谈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11-17

试论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03-14

过程视角下的教育与课程理论思潮03-11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03-19

试析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讨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