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职“企业教学项目”实施意义及思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中小型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它们在为大中型企业配套过程中,逐步完成了经验、资本、设备的积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职“企业教学项目”实施意义及思路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据此,将围绕“企业教学项目”这一模式进行展开,浅谈其对于高职院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实施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企业教学项目;意义;思路;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未来形势的看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使得高职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培养不同于本科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深度合作是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之路。
一、当前国内外各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现状
在国际上,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起步早、时间长、效果好,实践上成功的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将企业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职业学校里附加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密切结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实现了校企联合育人的相辅相成。
在我国,早在2005、2006年,国家就相继提出了关于提倡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各高职院校在国家有关精神的指引下纷纷进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其中广东番禺职院开设了“教学企业项目”,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工作融为一体;浙江金融职院采用“订单班”模式,企业挑选学生作为准员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化培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并实施了“两结合、一融通”的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企业一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活动,实施了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机制;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了“前厂后校”、“前校后厂”人才培养模式;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32学结合”的“订单培养”机制。
因此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是国内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如何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将是现在和未来高职院校、企业、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共育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内各高职院校在校企联合育人方面不遗余力,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深度有待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全方位地进行合作。没有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着较大的危机。校企深度合作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校企之间应该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
(2)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要想长期有效的开展校企合作,良好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将校企合作贯穿进来,通过“小过程”的具体运行来摘取各方满意的“大结果”。
三、高职院校企业教学项目开展的意义
开展企业教学项目实际上是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一种实践体现模式,其意义旨在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
3.1打破校企合作教学的瓶颈,探索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下校企一体化教学机制
很多高校,特别是位于内陆省份的高职院校地处地区经济欠发达,因为观念和经济发展原因导致企业参与教学观念不强,进行校企合作教学难度较大,目前除了效仿一些示范院校的课程教学机制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改革成果出现,因此有必要找出一条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之路,从课程教学运行机制上找到突破点,打破校企合作教学的瓶颈。“校企对接”式“企业教学项目”就是一种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下运行的一种校企一体化教学机制。
3.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方面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突出高职学生培养特色
通过企业教学项目的实施,学生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在企业实地上课,能亲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工作环境,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场适应性、提前锻炼其工作、社会适应能力;由企业一线优秀员工为学生上课,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实战知识,同时授课员工的亲身经历和成就也会为学生起到模范标榜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上进心;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真实工作,获得工作经历,有利于其毕业后得到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3.3激发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校教育服务于企业的功能
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如果学校的教育服务能真正意义上和企业需求对接,切实发挥学校教育服务企业的功能,必将极大化的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企业教学项目的开展,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录用优秀毕业生、降低自己培训人才的成本,获得了发掘人才的机会;企业参与教育之中,可以加强企业和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联系,扩大企业影响力,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员工培训,特别是理论培训可以依托学校开展,利用学校专业教师的知识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节省企业自身培训时间和成本。
四、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教学项目的思路探索
4.1首先确定“企业教学项目”运行机制的可行性 在校企合作单位实施“企业教学项目”教学模式之前应针对当地企业人才需求、人才规格定位、企业教学环境、企业师资力量、课程选择、课程实施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地区、企业性质、专业特点等的不同都可能导致校企合作的成败以及具体实施模式的不同选择。
4.2其次确定“企业教学项目”运行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调研结果应制定“企业教学项目”的运行实施总方案,设计和制定完整的运行机制体系,使该体系能指导和保障课程的全程实施,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具体的研究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人才培养定位研究旨在将企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研究通过“企业教学项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开设“企业教学项目”。
(2)课程设计实施研究。
课程设计实施研究旨在将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此项研究内容包括课程设计原则、设计要素、实施步骤、课程建设、资源准备等,是课程进行“企业教学项目”的全套要素。
(3)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综合素质培养研究旨在将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主要研究通过“企业教学项目”这个平台,可以和企业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即锻炼了学生职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
(4)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旨在将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主要研究“企业教学项目”中师资的要求标准及培养途径,从师资力量方面保障“企业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5)考核评价方式研究。
考核评价方式研究旨在将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学生的能力考核结合在一起,主要研究“企业教学项目”中对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4.3最后通过具体的实施来检验和评价“企业教学项目”的实施效果
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企业教学项目”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汇总与分析研究,进而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为后期的改进和推广提供分析研究基础。
总之,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毕业后,是去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中小企业,是从基层做起,还是奔中层以上管理岗位而去,这必须明确。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工作流程长,执行力强,但效率有待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较实用,但执行力差、随意性较大,缺乏长效的治理机制。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基层的岗位与中层以上岗位的能力诉求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准确定位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二)教材的局限性约束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从本科院校压缩而来,内容严密,条理规范,对基层管理岗位来说缺乏灵活性,偶有新编的高职教材,虽强调实践操作性,但由于编者个人成长经历的局限,对企业基层的班组建设、任务分解、生产监控、接口管理、流程再造、沟通协调、定置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拍板决断等知识点只作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浅尝辄止,没有很好的深入、剖析、归类。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滞后
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高职的企业管理课程大多采用比较单一的“讲解—接受—再讲解—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章节的知识目标,然后确定能力目标以及重点、难点,依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适当配合一些案例分析或习题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企业岗位的需求,忽视了职业岗位不同导致的知识侧重点剖析深度不一致的要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的严重后果。
高职企业管理教学设计探讨
“产教融合、突出实战”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能力为实践依据,教学内容的选取力求贴近企业,教学设计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公司培训等方法综合应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教材,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技能;要求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地体现“产业元素”、“校企互动、企业参与”、“契约合作”的特点。
(一)教学设计定位
企业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为突出企业管理的实战效果,我们不妨以企业及企业流程管理为切入点,以班组长能力建设、团队建设为引领,逐步拓展到企业的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仓库管理、物料管理、市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选取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原则,突出企业岗位与知识的联系,体现企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基层员工,班组长(主管),工段长,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者、市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使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断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把企业诉求的能力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项并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理论、能力教学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的采集、渗透、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知识难点加以剖析,学习任务完成后,由不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但培养了同学们知识采集、难点化解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同学们不同知识点的'操作技能。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高级管理人员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在众多本科院校的MBA教学及清华的EMBA教学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也适用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适时地采用有效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形式。在选取案例时,需要甄别那些具有针对性和问题性并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典型案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站在企业角度,有深度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与企业运行相符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种案例分析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校中厂”资源进行现场教学,并针对企业的基层岗位,为学生塑造不同的角色——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质量管理者、车间安管员等,由不同的同学来扮演其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角色的构思、言语、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并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行来安排生产、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但能体会到企业基层岗位对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要求,更能领会到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学习结束,教师组织同学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以便找出不足,找到差距,更有利于同学们知识及能力的提升。
(四)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企业将富余或闲置的设备搬到学校的同时,将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带进学校,在学校中建立“校中厂”,以便在组织正常生产的同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师介入学校的教学工作,实现产教的深度对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可以将一些教学设备、设施安置在企业,建立“厂中校”,使师生在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员工培训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打破了教学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可以使校企形成“合作双赢”的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但可以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契约合作
在教学设计之前,由学校与企业充分沟通,签署契约“订单培养”。这样,企业不但可以通过“双选”选择到自己满意的生源,还可以介入“订单班”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基层岗位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课程及教学设计过程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充分介入,与教师探讨课程实施的内容,课程实施的方法和要点,讨论哪些知识点由学校教师承担教学,哪些知识点由企业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学。这种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在丰富企业管理教学内容,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的同时,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盎然生机。
(六)教学评价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由学生与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其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按照企业运行对岗位知识、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赋予分值,教师将学生的得分情况与平时上课的态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最后成绩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记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得失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推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企业教学项目”实施意义及思路研究】相关文章: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变化及实施意义09-1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与方法04-15
论研究刑事上诉审程序的意义06-12
烟草企业精益绩效管理创新思路05-02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12-02
我国证券经纪人制度实施研究06-04
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探索论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