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看生活中的再情景化
摘要:再情景化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话语生成的一个视角,也是研究语境所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再情景化是话语再现客观现实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分析语篇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文本的层面上,更要分析文本和其生成过程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再情景化;再现;语境;认知;批评性语篇分析
再情景化(recontextualization)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解读话语和情景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并被应用于话语生产的研究之中。语篇的生产和语境密切相关,而再情景化正是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阐释了再情景化和语篇、语境、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再情景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语篇的社会功能
CDA全称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汉语译文为“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性语篇分析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继“批评语言学”之后的一个发展阶段。批评性语篇分析是针对由批评语言学的缺点发展而来的。
批评性语篇分析以实际问题出发,研究的不是社会实践,而是有话语参与的社会实践。所以CDA认为语篇具有社会功能。Fairclough在Van Dijk理论的基础上把语篇的社会功能归为三个,即参与、再现和构建。语篇可以被社会活动者用来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实,以及构建社会事物、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活动者的特征。
二、语境
西方主流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而忽视语言运用。一些与之相对立的流派把研究重点转向了语言运用,说道语言运用就不得不提及语境。我们对语境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背景不同,研究的视角和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了对语境不同的分类。
提到“语境”以往有三种理解:第一种,通常理解为:“背景”“环境”“background”,比如地理环境、政治背景等。第二种,在语言学研究中,语境指的是单词、句子等语言结构。第三种,从会话分析角度看,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背景、时间等。要想深究语境,必须把社会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要研究社会语境。
语境和语义是辩证关系,即语境决定语言运用的意义,同时语言运用构建一定的语境。在包含权力关系的社会语境中,语篇就是在语境中体现权利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语言运用,语篇体现着对社会语境的构建作用。Van Dijk把语境分为直接语境和社会语境。如果说直接情景语境称为意义推理的手段并在某种程度上建立起言语与直接语境的关系,那么社会语境成为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存在的场所则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语篇与社会语境的联系。CDA认为直接语境是话语涉及的,社会语境是社会结构涉及的范畴。
三、语境模式、认知、意识形态
Van Dijk把语境分为直接语境和社会语境。同时他认为,语言和社会之间并不是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中有一个中间环节,我们称之为“中介体”,而这个中介体就是社会认知,也可以说成是“语境模式”。而这个社会认知的载体就是大脑。它强调由知识、情感和记忆等因素构成的认知系统在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及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
Van Dijk强调“心智模型”这一概念,认为“心智模型”是主观的、个人的,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解读。也就是说,人们在与社会打交道的时候,不管是通过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些认识在大脑中所构成的网络或体系,我们称之为“图式”。每个人由于客观方面不同,即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社会阶层、立场角度、身份职业等因素不同;再加上主观因素不同,即智力、性格、意志力等不同。所以每个人大脑中的图式不同。社会事件转化成话语的过程,要通过人脑中的图式的介入来完成。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客观事实,经过不同人脑图式的“过滤”之后,会有不同的解读结果,即产生不同的话语。
CDA所涉及的意识形态,比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要宽泛的多,指的是它是用来建立和维系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涉及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象征性的符号去构建意义。同时也涉及这些象征符号如何在社会情景中的运用。意识形态可能会塑造认知。认知的载体是大脑,认知是大脑的机能,这是客观的。但是大脑所生成出来的产物是主观的。认知受意识形态控制,被其影响。
四、再现和再情景化
CDA是建立在一种观点基础上:即把社会过程符号化。符号包括各种有意义的形式:人类语言、图像、肢体语言等。CDA讲的社会实践是由符号参与的社会活动。每个社会实践都有自己的符号要素,并且这种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我们上面提到,CDA研究的是由话语参与事件的社会实践。也提到语篇的再现功能。这里又有一个概念“再情景化”。1990年Bernstein出版的《教学语篇的构建》一书中,曾依据对教学法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recontextualizing principle”,并将这一原则定义为:“为了满足语篇的选择、传播、获得的目的而与其他语篇相融合,彼此之间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1993年,Theo van Leeuwen在Genre&Field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Synopsis一文中多次起到“再情景化”这个概念。1999年,Theo van Leeuwen和Wodak对澳大利亚当局的反移民政策进行了再情景化的研究,Fairclough和Chouliaraki将再情景化定义为殖民和挪用过程的辩证法,即一种社会实践将另外一种社会实践殖民化,并且,前者也被挪用在后者中。
再现和再情景化是符号参与社会实践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符号本身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课上记笔记,就是用言语这种符号来完成记笔记这项社会活动。第二种,符号可以再现社会活动,即活动已经发生,我们可以用符号形式再把此事件表达出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课本,即用文字的形式把之前的发生的事情再现给读者。语篇的再现功能将某一客观事件用话语的形式再次表达出来,指的是结果。再情景化指的是在再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过程。再现的过程,避免不了再情景化现象,因为对事件进行不同再现的主体,往往会用不同的再现形式,再情景化方式也就不一样。举个例子,比如就武则天在位期间这段历史,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践,我们可以用话语将其再现为很多形式。可以写成小说,可以演成电视剧,可以拍成电影,也可以记录到史书里等。但是之所以这些再现的形式会有差别,那是因为再情景化的手段不一样。
五、再情景化的多种应用
(1)隐喻
隐喻,将喻体直接说成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例如,The theory needs more sup-port.这个support就是一个隐喻,theory需要地基支撑、支持,support是支撑物,引申到支持观点、理论。隐喻在这里是一个修辞学概念,同样他还是一个认知学概念。Theory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support是支撑物,支撑的对象应该是个具体的词汇,如果没有认知的参与,我们会理解为:“这个理论需要支撑物。”但是我们认知系统里面存在这样一种体系,即要论证一个观点,要有材料去支撑观点、证明观点。所以我们会把句子理解为“这个理论需要论据来支持。”句子本身的theory和我们的认知系统,为理解support这个词创造了一个情景,所以support理解为“论据支持”是一个再情景化的结果。
(2)音乐
比如,就2008年北京申奥这一客观事实,音乐人创作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创作音乐这就是一种再现客观事实的形式。作词的人和作曲的人分别有自己的认知系统,有自己的情感态度,所以在创作的歌曲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语境模式渗透到创作中,这时候就实现了再情景化。同样,当我们去听这首歌去,去理解歌曲的时候,不同的人也有自己的语境模式和意识形态,所以对歌曲的理解不同,这是又一次再情景化。
(3)新闻报道
娱乐报道、新闻报道也是再情景化的一种形式,比如我们经常在八卦娱乐报道中看到某女明星和某男明星牵手等报道,报道中还截取了当时场景的照片,然后炒作成暧昧关系或是亲密关系,这也是一种再情景化。即把当时情境中的一部分截取出来,加上报道者希望构建的成分和他的意识形态,然后再把这个语料放到互联网或新闻媒体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报道出一则新闻。这个再情景化后的结果可能和原始的客观事实差别很大,甚至完全不同。
还有很多例子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比如讲故事,微博或论坛等等。在再情景化过程中,进行再现的主体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的影响下,运用不同的策略,在不同的语境中,对社会客观实践进行不同的再现。语境和语篇生产者在再情景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
从上述对再情景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篇只是再现客观事实的一种结果,在这个再现过程中避免不了再情景化,再情景化和语境、意识形态、认知之间关系密切。这要求我们在分析语篇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文本的层面上,更要分析文本和其生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要提高语言的敏感性,识别和应用生活中的再情景化。
参考文献:
[1]田海龙,赵芃.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田海龙.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4]赵芃.话语秩序的动态特征:“价格垄断”的话语构建及其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
[5]赵芃.再情景化新解:元话语视角[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7).
[6]Berstein,B.The structuring 0f pedagogic discoursel M 1.London:Roudedge,1990.
[7]Van Leeuwen,T.J.Genre and field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synopsis[J].Discourse and Society,1993(2):192-223.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看生活中的再情景化】相关文章:
教学应用性视角下语块研究中的问题分析11-15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视觉素养教育分析论文06-15
美学视角下的悲剧观念再阐释12-03
城市旅游的发展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分析03-07
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项目化管理分析05-28
从双向视角看关系营销03-21
多维视角中的独白与对话透视03-23
自动化系统中的几种常见规约分析03-16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内部控制分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