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摘要:创造性的人格对于学生完美素质的塑造、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内动力作用以及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贯创造性人格教育,如何结合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质上具备,在量上持续,本文就此进行思考,并以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基础》为试点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电子技术基础;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实验室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创造性人格,简单来讲就是指行为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步步养成的,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行为主体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着引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创造性人格对于个人的成才,对于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引导作用、内在动力作用和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处于核心地位。而创造性人格是学生形成完整的具备创造性的发展潜能的要素,也是根本的保障。职业教育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技能学习,也就是“匠”的培养,往往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学生完美素质的塑造,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不完整。这种不完整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质疑精神不足、好奇心缺失、想象力狭窄、创造意识淡薄,创造精神薄弱,创造学习能力整体水平偏低。
由于社会文化和职业环境的要求,在职业教育的过程当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烈的遵从意识紧紧地束缚了职业教育学生,从而使职业教育学生缺乏了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敢于冒险的意识以及敢于打破陈规的活跃思维意向。在课堂上过于重视教师的权威性,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主导的地位,向学生发号施令左右他们的思维,而学生也习惯于盲目的顺从自己的老师,不敢去想所谓的权威质疑。学生不容易形成自主的思考意识,最终影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在这个主要渠道中全面渗透和贯穿创造教育思想,如何结合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能力在质上具备,在量上持续,本文做出了一些探讨。
一、确立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有远大抱负、敢为人先、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人奥斯本1938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和194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W・J・戈登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综摄法”。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陈龙安教授提出了问、想、做、评的“ATDE”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透过引导学生ATDE能够发挥创意教学。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尤其是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面对此种情况,笔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实践了“德育在先,课外活动为载体”的教学理念。从三个层面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一层面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为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层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包含了创造性个性品质以及心理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层面是理念信仰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基础,从“明理―实践―体验―升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综合素质。
二、抓住课堂教学,全面渗透和贯穿创造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造性教育的主要渠道,确定课堂教学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流程、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所具备的时间0长、信息量大、载体全的特点,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的教学策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创造性教育的因素,激发与促使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启动,创造性思维的完善,创造性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人格的健全。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各门类学科也是各有特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工电子、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且内容多、课时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以《电子技术基础》为试点改革课堂教学。具体方式如下:
1、紧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形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彻底改变当前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先学后做”的单向传授教学模式,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双向教学传授模式,构建适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案。
2、坚持以应用为主,调整教学内容,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适当调整原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删减、合并、增加、改正”,丰富新知识、新技能。
3、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的实践教育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自主,让实验课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时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探索教学新模式,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效果、新的发现成果、新的体验效果以及新的领悟感受,从而保证学生对学习拥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意愿,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教师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4、改革实训形式与实训器材,实现简捷、快捷的训练、训学。改变传统实训对大型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的依赖,适应教学人数增加,实现学生人人有效参与实训。
5、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电子技术教学更趋生动化、形象化。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实实验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量,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一个空间,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较为完整的知识储备与操作技能训练,为今后的就业且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6、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调整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以这样的形式来检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每结束一章节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当整门课程结束后,学生则必须要掌握全部的操作技能。采用多方位考核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成绩认定。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则采取现场操作的考核形式,而对综合能力的考察则以写调查报告、分析报告、心得体会,辅以理论设计,结合日常操行考核等形式加以考核,最后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三、丰富课外科技活动,营造校园文化
精心策划、准备课外活动,系统化、课程化、个性化地形成学校的创造性教育氛围。将创造性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各种活动与课堂教育中,重点关注创造性个性培养,多维度地塑造健全的创造性人格。与高校合作开展科技活动,精心选题建立了创新实验室。以创新实验室为载体开展科技活动,确定“基于多单元协调控制的人形足球机器人系统”研究方向。
校园环境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引导、促进和规范的功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周,表彰学生科技活动积极分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研究风气和习惯。充分发挥校园当中各种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作用,精心布置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试图营造出一个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的氛围,让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能力得到全面地、健康地、和谐地发展。
四、创造教育硕果累累
为了检验我校培养的学生创造能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以赛促教,以赛检验创造教学成果。通过广泛调研,确定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暨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该项比赛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至今已举办了十六届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研发企业参赛。我校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学生与全国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同台竞技,取得了可喜成绩,连续四年获得类人项目一等奖。同时,学校指导教师关于机器人系统学术论文喜被《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18 Sup、1 July 2011收录,该杂志进入国际E1检索。
通过此类比赛,充分展示了我校创新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校教师教学素质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为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作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志光.创造性人格的特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2).
[2]宏昱.人格修养与社会风气好转[J].河北学刊,1983,(02).
[3]高玉祥.简评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三种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1).
【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相关文章:
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现状及对策分析03-18
论设计的创造性03-19
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03-18
论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03-18
浅析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03-19
论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论文11-16
论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03-18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1-27
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一)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