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4-07-23 07:04:09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高职高专《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探讨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用书。 目录第2版前言

  摘要:《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特点鲜明,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实践体会,提出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包括合理删减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践以及改进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引言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包含几何量公差参数和误差检测两方面内容。是从事机械及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本门课的学习需要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做基础,同时这门课的良好掌握,也是后续更好的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等课程的手段和技能。由此可见,《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这门课程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与桥梁,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教学方法体会

  这门课程特点很鲜明: “四多一广”。即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同时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怎样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大家理论扎实,技能熟练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理论教学方面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重点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此前提下开展。有人说,高职教育理论不重要,关键的是学生会操作。但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的技能也只是没有根基的高楼,看似高大壮观,实际不堪一击。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讲授。

  本课程在公差与配合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项目代码等。如果只是一味机械性的灌输,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难记。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术语和定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概念的讲解中,多举一些实际加工和测量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将晦涩难懂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加工和测量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难度。比如在讲解“形位公差中的圆跳动和全跳动”,如果只是单纯照着课本上的平面图来讲概念,很难理解。但是换个角度呢,以大家在实训时的加工场景为背景,通过介绍圆跳动误差和全跳动误差是如何利用百分表测量得到的,反过来推出圆跳动公差和全跳动公差的概念,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引出了一种常用量具,百分表。为后续测量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操技能方面

  本课程包含的一块重要内容就是误差的检测。认识不同的量具并正确使用,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每个工程人员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同学,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测量技术部分的实验必不可少。

  量具种类繁多,价格高低不一,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购置一些常见量具在课堂进行演示教学,并且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都有收获。另外可以参观工厂计量所(站),了解计量工作的性质及任务;参观量具生产厂,了解量具的制作和检验方法,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对生产实际有初步的认识。

  二、存在的问题

  (1)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存在一定难度,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理论部分内容较多且专业性较强,学习过程相对单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较难调动。

  (2)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学习中要用到《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很多同学基础薄弱,相关课程知识难以做到融会贯通,给本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困难。

  (3)由于本课程课时安排有限,理论和实验部分往往很难兼顾,实验课时常常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压缩,导致误差检测部分的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差。从教师到学生,都应提高对专业基础课实验的重视,呼吁学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

  三、课程的教学改革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安排已经无法很好满足教学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观念,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课程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对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进行合理删减和优化

  高职高专的理论教育是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鉴于本课程的课时有限,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删减。比如 “典型零件互换性”等章节,专业性很强而内容冗长。包含了孔与轴、滚动轴承、键与花键、螺纹件、圆拄齿轮等零件的互换性。教学时,一般可着重讲述1~2种零件的互换性,比如孔与轴等。其余不做过细讨论。

  对实验环节的调整,主要是考虑测量仪器的种类繁多,无法一一详细介绍,要做到有重点,有针对的讲授和训练。对于大家熟悉而常用的仪器,主要是加强使用技能的熟练性和规范性,比如百分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万能角度尺等;对于一些大家陌生但普遍的仪器,则要详细介绍其用法、功能和使用场合。比如三坐标测量仪、气动量仪及角度仪等。

  (2)理论和实践环节合二为一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理论和实验分开讲授,这样讲授有其弊端,比如很多同学轻理论重实验,导致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有些同学过于依赖课本,理论脱离实际。可以考虑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验任务环节,带着任务学理论,带着理论做实验,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比如在讲授几何量公差参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一个简单装配体的课程设计贯穿其中。

  几何公差参数这部分包含了测量技术、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等,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测量和标注。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可以插入一个简单装配体的测绘设计。首先是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如果单纯对照书本介绍量具及其用法,单调且枯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置一批结构简单的装配体,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测量、读数并且进行误差的数据处理。在尺寸公差部分内容中,进行了概念和项目代码的讲授后,就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测量得到的数据在装配体的相关零件图上进行尺寸标注。然后是形位公差的测量与标注,根据装配体的形状和结构特点,学生自主选择需要标注的形位公差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同学们自己测量得出结果,进行标注。接着是对装配体的表面粗糙度进行标注。有了《机械制图》的基础,很多同学对表面粗糙度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不过只是字面的理解远远不够,本门课要让大家对粗糙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会大家如何测量粗糙度值后,由同学们自己对装配体的表面粗糙度进行正确测量和标注。最后老师对同学们做的测量和标注进行必要的指正,同学们进行查缺补漏,找到这块内容中自己的薄弱点。具体实施过程见下表: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和同学们的实践同步进行,同学们主动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收获较大。

  (3)课后作业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本门课的教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定义和项目代号以及测量实验,不应强调公式的推导及数据的具体计算。所以作业的布置,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的课后计算选择题,应注意增加综合性,实践性和思考性题型。作业的形式也可丰富多样。比如实验报告,学习心得,或者参观体会等。

  本门课传统的考核形式是纸质考试,以卷面成绩作为本门课的最终成绩。考核的内容集中在概念的记忆和数据的计算上,并不能全面反应同学们对本门课的学习掌握情况。所以应该对本门课的考核形式进行改进。可以考虑一种开放性的考核形式,比如以某一零件为任务,完成这个零件的从尺寸测量,形位误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然后在零件图上标注尺寸,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教师对同学的测量过程和最后的标注分别打分,完成考核。

  四、结语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建设对于机械专业同学整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重视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基本可行,在实践中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有待于进一步修正与深化,使之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通过不断努力,必将使《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任建华,魏效玲,赵立新.关于《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的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6):102.

  [2]杨旭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1999(3):63.

  [3]王金武,王亚明,于寿馨.《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2(2):141-142.

【高职高专《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探讨】相关文章:

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与实践03-03

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11-18

探讨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改革03-27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的探讨03-06

试析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讨03-20

《证券交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03-16

浅谈《力学中的数学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索和探讨03-18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探讨03-19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03-04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探讨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