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辊偏心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一)

时间:2023-03-07 07:53:27 自动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轧辊偏心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一)

绪论
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冷轧带钢成品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在轧制过程中,带钢的纵向厚度精度由厚度控制系统(简称AGC系统)来保证[1]。AGC承担消除或减少在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带钢纵向厚度公差保证厚度精度任务。现代冷轧带钢要求成品厚度公差限制在±(2~5)之内(占全长98%)[2]。
 冷轧过程中,影响产品厚度精度的因素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3~5],即轧件工艺参数的变化和轧机状态的变化。轧件工艺参数的变化,主要包括材料的变形抗力和坯料尺寸以及张力、工艺润滑等轧制工作条件的变化。板带材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焊接时的焊缝等都会造成材料变形抗力的变化,在冷轧时引起出口厚度的波动。热轧钢卷(来料)带来的扰动主要有热轧带厚不匀,这是由于热轧设定模型及AGC控制不良造成的,来料厚度不均匀将使实际压下量产生波动,导致轧制压力和弹跳的变化,进而影响产品厚度精度;热轧卷硬度不匀(变形阻力),这是由于热轧终轧及卷取温度控制不良造成的。来料厚差将随着冷轧厚度控制逐架减少。但来料硬度确具有重发性,即硬度较大或较小的该段带钢进入每一机架都将产生厚差。冷轧时带钢前后张力的变化、轧制速度的变化及摩擦系数波动等也是造成轧出厚度波动的原因。带钢轧制过程中的张力变化会改变变形区应力状态,从而造成轧制压力的波动和轧出厚度的不均。轧制速度变化主要是通过摩擦系数、轴承油膜厚度来影响轧制压力和实际缝,导致轧出厚度的变化。轧机本身的扰动主要包括不同速度和压力条件下油膜轴承的油膜厚度将不同(特别是加减速时油膜厚度的变化)、轧偏心、轧机各部分热膨胀、轧磨损等。轧偏心是高频扰动,会引起板厚周期性波动,影响产品质量。
 此外还有工艺等其它原因造成的厚差,属于这类的有:不同轧制乳液以及不同速度条件下轧-轧件间轧制摩擦系数的不同(包括加减速时的摩擦系数的波动);全连续冷连轧或酸洗-冷连轧联合机组在工艺上需要的动态变规格将产生一个楔形过渡段;酸洗焊缝或轧制焊缝通过轧机时造成的厚差。这一类属于非正常状态厚差,不是冷轧AGC所能解决的,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产生带钢厚度偏差的不同原因,可采取相应的厚度调节方式和措施来消除或减少它。目前,按其调节方式概括为[6,7]:
 ⑴ 调节压下量即改变缝;
 ⑵ 改变带钢在机架前、后张力或一侧的张力,即改变轧件塑性曲线的陡度;
 ⑶ 改变轧制速度;
 ⑷ 同时改变轧缝与带钢张力。
 在上述调节方式中,最常用的是调节压下的厚度控制方法[8~10]。调节压下量即调节缝有两种不同方式,即:
 ① 电动杆涡轮带动压下螺丝转动使工作之间的相对缝产生变化来实现带钢厚度控制的。由于电机、减速机的惯性很大,电机及传动系统的启动、制动时间长,因此,从厚度控制指令发出到轧出预定的带钢厚度其控制时间更长。另外,因需大的电机、减速压下  它是通过电机、减速机、蜗机等机电设备,故轧机成本高,而且维修也不方便;
 ② 液压压下(或液压推上)[11]  液压压下装置由位置检测器、液压缸和电液伺服阀等所组成,它通过伺服阀调节液压缸的油量和压力来控制液压缸上、下移动的行程,调节缝值实现对带钢的厚度控制。液压压下系统可以采用轧制力控制方式,也可采用缝位置控制方式。实践证明,在现代带钢冷、热轧机上采用液压AGC系统,其厚调效果较好,各种规格成品厚度偏差较电动式AGC系统有所减少[12~14],特别是带尾失张所造成的厚跃效果更为明显。液压压下系统与电动压下系统相比,具有下列特点:首先,惯性小,反应快,截止频率高(可达30~40Hz,而电动压下一般在5~7Hz左右),系统对外来的信号跟随性能好,调节精度高,更能适应AGC系统要求。其次,由于其快速性好,厚度控制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再其次,由于系统反应速度快,对轧偏心引起的缝发生高频周期变化的干扰能进行有效消除。还有,轧机刚度可控,可根据不同的轧制条件,选择不同的刚度系数,从而获得所要求的带钢轧出厚度。世界所有新建和改建的带钢冷轧机几乎都采用了液压AGC系统。
 为了克服诸多因素对板带材厚度的影响,提高产品的厚度精度,已经开发了和发展了多种厚度控制系统[15~17],如测厚仪反馈AGC、压力AGC、流量AGC、监控AGC和前馈AGC等。传统AGC在控制精度方面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轧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8~20]。
 ⑴ 测厚仪反馈AGC
  测厚仪反馈AGC系统是在带钢从轧机轧出后,通过轧机出口测厚仪测出实际轧出厚度值,并将其与给定厚度值比较,得出厚度偏差:
  (1.1)
 
再通过厚度自动控制装置将变换为缝调节量的控制信号,输出给压下或推上机构,以消除厚度偏差。用测厚仪信号进行厚度反馈控制时,由于考虑到轧机机构的限制、测厚仪的维护以及为了防止带钢断裂而损坏测厚仪,测厚仪一般装设在离直接产生厚度变化的缝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这就使检测出的厚度变化量和缝控制量不在同一时间发生,所以实际轧出厚度的波动不能得到及时反映。结果整个厚度控制系统的操作都有一定的时间滞后,用下式表示:
                                                                   (1.2)
式中为滞后时间,为轧制速度,是轧中心线到测厚仪的距离。由于存在时间滞后,所以这种测厚仪反馈式厚度自动控制系统很难进行稳定控制。因此目前普遍采用利用弹跳方程对变形区出口厚度进行检测,然后进行反馈控制。这将大大减少滞后,但由于弹跳方程精度不高,虽然加上油膜厚度补偿等措施仍不能保证精度。这正是当前推出流量AGC的原因。安装了激光测速仪后可精确实测前滑,因而流量方程精度大为提高,用变形区入口及变形区出口流量相等法,根据入口测厚仪及机架前后激光测厚仪可准确确定变形区出口处的实际厚度,因而提高反馈控制的精度。根据流量变形区入出口流量相等:
           (1.3)
式中:  分为入出口带钢宽度; 分为入出口的速度, 分为入出口带钢的厚度。一般情况下,入出口宽度变化不大,因而有:
               (1.4)
从而得到出口厚度:
                                                                     (1.5) 
⑵ 间接测厚反馈AGC
 为了避免直接测厚仪产生的时间滞后,常采用压力间接测厚反馈AGC系统。即借助于测量某一时刻的轧制压力和空载缝,通过弹跳方程计算出此时刻的轧出厚度,亦即:
                                                        (1.6)
式中:为轧出厚度,为轧制压力,为预压靠值,为空载缝,为轧机刚度系数。利用此测得的厚差进行厚度自动控制就可以克服前述的传递时间滞后,实现稳定的反馈控制,提高产品厚度精度。然而,在计算带钢出口厚度的算式中,是在轧轴承处测出的缝值,轧偏心对实际缝的影响在此反映不出来,这就给控制系统带来了误差。假定在某一时刻,偏心对缝的实际影响为,那么此时的实际缝值为,实际造成的厚度厚度波动值应为(假设该时刻没有其它因素使变化)
                                                      (1.7)
但由于此时缝仍为,所以由计算得出的厚度波动为:
                                                            (1.8)
因和符号相反,显然。这样,就给以作为反馈量的间接测厚AGC系统引入了误差,造成了间接测厚AGC系统调节质量的降低甚至恶化。即当有偏心存在时,实际板厚减少了,但由于这时轧制力增大,间接测厚AGC系统反而认为板厚增加了,因此控制器就越朝着使板厚减少的方向动作,结果使得比没有压力的AGC系统时的板厚精度更为低劣。
 由此可见,间接测厚AGC系统克服了时间延迟,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厚度自动控制系统。但是,如前所述,间接测厚AGC系统不但不能对偏心有所抑制,而且还会由于轧偏心的存在而导致其控制质量的进一步变差。当产品精度要求较高或轧偏心较严重时,间接测厚AGC就不可能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所以,在配置有间接测厚AGC系统的轧机上,常常附加一些抑制偏心影响的措施,如设置死区、带通滤波等。这些措施避免了轧偏心对间接测厚AGC系统的恶劣影响,却不能消除轧偏心对轧出厚度所产生的直接不良影响。
 ⑶ 前馈AGC
  考虑到来料厚差是冷轧带钢产生厚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冷连轧机一般在第一机架前设有测厚仪,可直接量测来料厚差用于前馈控制,机架间亦设有测厚仪用于下一机架的前馈控制。前馈AGC的原理是根据来料厚度波动信号,再根据轧制速度作适当延时,在波动部分进入机架的同时调节缝,以消除厚度偏差。缝调节量为:
                                                         (1.9)
式中:为轧件塑性系数。
 ⑷ 张力AGC
 冷轧带钢,特别是后面的机架,带钢愈来愈硬,越来越薄,因此塑性变形越来越困难,亦即其值越来越大,因而使压下效率越来越小。
                                               (1.10)
式中:为压下效率,当远远大于时,为了消除一个很小的厚差需移动一个很大的。
 采用液压压下后由于其动作快使这一点得到补偿,但对于较硬的钢种,轧制较薄的产品时精调AGC还是借助于张力AGC。当然张力AGC有一定的限制,当张力过大时需移动液压压下使张力回到极限范围内以免拉窄甚至拉断带钢。 
⑸ 监控AGC
 机架后测厚仪虽存在大滞后但其根本优点是高精度测出成品厚度,因此一般作为监控。监控是通过对测厚仪信号的积分,以实测带钢厚度与设定值比较求得厚差总的趋势(偏厚还是偏薄)。有正有负的偶然性厚差是通过积分(或累加)将相互抵消而得不到反映。如总的趋势偏厚应对机架液压压下给出一个监控值,对其“系统厚差”进行纠正,使带钢出口厚度平均值更接近设定值。为了克服大滞后,一般调整控制回路的增益以免系统不稳定,或者放慢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使其远远大于纯滞后时间,为此在积分环节的增益中引入出口速度。其后果是控制效果减弱,厚度精度降低。克服大滞后的另一种办法是加大监控控制周期,并使控制周期等于纯滞后时间,亦即每次控制后,等到被控的该段带钢来到测厚仪下测出上一次控制效果后再对剩余厚差继续监控,以免控制过头。这样做的后果亦将减弱监控的效果。为此,有些系统设计了“预测器”,通过模型预测出每一次监控效果,继续监控时首先减去“预测”到的效果,使监控系统控制周期可以加快,并且不必担心控制过头而减少控制增益。
  由上面讨论可知,传统AGC系统及其改良方案虽然对提高产品厚度精度各有其独特的优点,但都不能有效地抑制和补偿轧偏心对带钢厚度均匀性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带钢已经较薄且厚差已较小时,在造成带钢厚度波动的诸因素中,轧偏心就成了危害高精度板带材质量的主要原因[21~23]。而由加工条件和装配情况等各方面的限制,要使轧做到完全无偏心是不可能的。由于冷轧厚度精度要求较高,轧偏心的影响不容忽略,偏心控制补偿一直是冷轧AGC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24~26]。轧偏心的存在,导致缝周期性变化,因而造成厚度波动,例如上海第三冷轧带钢厂的带有液压推上装置的高精度四可逆冷轧机,其所要求的产品厚度公差。假设上下支撑总的偏心量为(每个支撑的最大允许偏心量为),机架刚度系数为,材料的塑性刚度为,则由此引起的出口厚度偏差为
 
即此偏心将使带钢出口厚度产生的波动,这一严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如此,如前所述,轧偏心还会对压力AGC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其调节质量恶化。所以,要想轧出高精度带钢,必须考虑补偿轧偏心影响的措施。采用厚度外环和压力内环的目的亦是为了抑制偏心的影响。轧偏心将明显反映在轧制压力信号和测厚仪信号中。对轧制力来说,实测的轧制力信号实际是由给定轧制力(其中包括来料厚度和来料硬度带来的影响)和偏心信号综合组成[1],考虑到这两部分信号在控制策略上是相反的,因此在未投入偏心补偿时必须通过信号处理将轧制力信号分解成两个部分。从轧制力信号提取出的偏心信息可以用下式表示:
                                                  (1.11)
式中:分是幅值、频率和初相角。频率与转速有关,幅值决定偏心大小,而初相角则决定于信号的初始坐标点,为此需在轧上设有单脉冲编码器(多脉冲等于将轧转角分成多个等分,并以其中一个坐标点作为初始坐标点)。从正弦特性可知,只有两个幅值相等但反相,频率相等并且初始角相同的两个信号相加才能完全互相抵消。否则,频率不同的正弦信号无法相加;幅值不同则无法完全消除偏心影响;初始角对不准则无法抵消,如果差还可能加剧而不是抵消。由于在实施控制时还要考虑液压执行机构惯性问题,采用这种两个完全相反的正弦波抵消的办法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偏心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
 轧偏心,一般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身和颈不同轴度误差所引起的偏差,另一种是由身椭圆度(不圆度)引起的偏差,由于轧偏心的干扰,缝偏差一般可达0.025~0.05mm。轧转一周,其干扰变化一次,故轧偏心的干扰发生高频周期变化,从而造成成品带钢厚度的波动。轧偏心,主要是指支撑偏心,因为工作直径小,其偏心量只有几个;而支撑直径一般为1500mm左右,轧磨床加工精度能保证轧椭圆度约为,上下叠加。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日益严格,这种轧偏心的干扰越来越不能忽视。为了有效抑制偏心干扰,对系统各个部分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都要求很高,任何部分的误差和时滞都会影响补偿效果,甚至可能使偏心的不良影响加剧。计算机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普遍应用和液压压下(推上)装置在轧机上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硬件上的可能性。由于电动机压下装置惯性大,传输效率低(一般),对周期性高频变化无能为力,一般只能在控制系统中设置“死区”,以避免压下螺丝周期性频繁动作。而液压压下系统惯性小,压下速度和加速度都显著提高(一般,同时具有设备重量轻、有过负荷保护能力等优点。对于消除由轧偏心所造成的这种高频变化的周期波动,必须采用这种液压压下(推上)系统。
 日本、欧美等国家从70年代就开始对轧偏心控制问题进行研究,以后这个问题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普遍关注,国外许多公司在这个研究领域获得了技术专利。就解决轧偏心控制问题的方法而言,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轧机采集到的轧出厚度、轧制压力等信号,首先利用各种处理方法、将轧偏心信号从混有各种其它信号和噪声的采样数据中提取分离出来,建立轧偏心模型[27,28],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对轧机的执行机构施加控制[29]。第二类是全面考虑影响成品厚度精度的各种因素,在消除轧偏心影响的同时,也对其它影响加以抑制。目前,小波消噪[30]、模糊控制[31] 、鲁棒控制[32] 和滤波器[33,34]等在消除轧偏心上有所应用。
 第一类解决办法按其信号检测和模型辨识的在线和离线方式,可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按其信号处理手段可分为简单处理法、各种滤波器法和傅立叶级数法。早期的简单处理方法包括用千分尺直接测定支持的移动或间接测定轧轴承座的移动,并根据这个测定值调整安装在轧上的自整角机输出的正弦波的相位和振幅,按照与支撑移动相反的方向实施补偿。滤波器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偏心信号检测方法。各种滤波器方法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些问题,不可避免地混进偏心以外的频率成分,而又毫无办法地漏掉了偏心信号中的谐波分量。除了滤波器以外,还有解决偏心控制问题的傅立叶分析法。这一方法一般来说要比滤波器方法的信号处理精度高,补偿效果显著。北京科技大学孙一康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刘淑贞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上海第三冷轧带钢厂的高精度四可逆冷轧机为试验背景,配以必要的测量仪表和计算机系统,并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偏心控制方案,利用相干时间平均方法的偏心控制方案和复合建模偏心控制方案进行大量的现场实验,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效果[35~37]。
 澳大利亚的E.K.Tech等提出的用于冷轧机的改进的带钢厚度控制器和我国原冶金部自动化院陈振宇教授等提出的冷轧机轧偏心自校正调节器则应属于第二类。在消除轧偏心影响的同时,也抑制了其它干扰因素对带钢厚度均匀性的影响。Tech方案是根据轧制原理,建立一套包括支持轧偏心效应、轧机部件的塑性变形过程和弹性变形形变在内的控制设计模型并估计偏心信号周期。反馈控制器对轧制力、滞回、与轧机有关参数和轧制力调整机构的非线形响应进行补偿。此方法在把偏心分量从厚度计法厚度误差估计中分离出来,通过前馈方法补偿偏心干扰效应的同时,也实现了准确的厚度估计,通过反馈回路完成了综合厚度控制。这一方法在澳大利亚公司的冷轧机的初步现场实现表明,它可使轧偏心对轧制力和带钢出口厚度的影响减少30%,使总的厚度精度提高40%。但此方法要求对轧机系统各部分的机理和参数都了解得很清楚,而且对测厚仪的安装位置等也有限制,这对有些轧机而言是难以实现的。
 国外对偏心诊断、智能和最优控制的研究较深入和富有成果,主要有:Kugi等提出基于稳定传递函数的因数分解逼近和最小均方算法;Aistleitner K等提出采用神经网络进行偏心辨识的方法;Garcia等提出了采用多处理器实时偏心诊断方法和实时模糊偏心诊断方法;Fechner等提出了神经偏心滤波器,该滤波器用于在线偏心控制时对于变化的偏心周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该方法还用到了递归最小二乘学习算法;Choi 等提出了偏心最优控制方法等。
 除此之外,欧美日各大公司的工程专家也提出了多种轧偏心的补偿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⑴ 被动轧偏心控制方法。这类方法不是试图补偿轧偏心对轧件厚度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使缝控制系统对轧偏心引起的厚度干扰影响不敏感,而不需要缝按照缝偏心函数进行校正,这就排除了厚度变化增大的可能;
 ⑵ 主动轧偏心补偿法。这类方法一般包括轧偏心分量检测和随后得出的补偿信号送到缝调节器中以补偿轧偏心,轧偏心分量是从反映主要轧制参数(如轧制力、缝、轧件出口厚度以及带钢张力等)的信号中测得的,根据检测信号的不同处理方法,这类方法可分为下面两种:
 ① 分析法 轧偏心分量是通过应用数学分析法(例如傅立叶分析法)从检测信号中提取出来;
 ② 综合法 轧偏心分量是通过复制轧偏心分量得到,信号复制可采用机械法和电量法;
 ⑶ 预防轧偏心控制法。这类方法是在轧制前创造一些条件以便能减小偏心对厚度的影响,而在轧制中不采用任何校正措施。
国外公司典型的偏心补偿方法有:
 ⑴ 死区法  死区法是一种被动偏心控制法,此法通常可消除控制信号中的周期分量;
 ⑵ 轧制力法  轧制力法是一种主动式轧偏心方法,把出口厚度的误差信号转换成附加轧制力基准信号;
 ⑶ 缝厚度控制法  缝厚度控制法是利用安装在轧机工作之间的传感器测出轧制过程中的缝偏差,由德国Krupp提出的缝控制(IGC)系统就由缝传感器组成的,它们被装在机架每侧的工作颈之间,这样,它们不会受到带钢的损坏;
 ⑷ 前馈控制法 已经在轧机缝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① 在上游机架的前几机架的轧制道次中,分段测出带钢厚度波动;
 ② 当带钢每一段即将进入末尾即机架轧制缝中时,确定所需的厚度修正量;
 ③ 在末尾几机架中对带钢每一段实施厚度修正。应用这种方法能够补偿包括轧偏心在内的各种因素在内的厚度偏差。一般在中间使用张力控制系统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调节上游机架的速度进行带钢张力控制,第二是调节下游机架的缝进行带钢张力控制。成功采用前馈控制系统控制轧偏心的关键在于轧机电机能否使速度调节器获得适当的速度响应特性;
 ⑸ Newmann法 这种方法是由德国穆勒-纽曼公司的Newmann等人提出的,它是利用随支承同时旋转的凸轮来模拟轧偏心,位移传感器测出凸轮偏心,然后发出电子信号,传送给缝调节器。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原因是:
 ① 在机架中安装支承之前,显然要仔细测定每一个支承偏心幅度和相移;
 ② 在轧偏心测定结束后,每个凸轮和支承偏心相移必须一致。由于支承偏心明显非正弦变化,所以要把它和凸轮正弦变化对应起来相当困难;
 ③ 支承与凸轮外形的不协调性也是造成轧偏心不能得到补偿重要原因;
 ④ 不能补偿工作椭圆度造成的缝变化;
 ⑹ Alsop法 以测厚仪原理为基础进行缝控制。假设带钢厚度发生波动,使轧制载荷产生低频波动,而轧偏心使载荷产生相当高的频率波动,载荷信号的低频分量在任何通道都不会衰减,它将产生正反馈,正反馈大小为:       
                                                  (1.12)
式中:为轧机纵向刚度,另一方面载荷信号的高频分量仅能通过一个通道,就这部分来说,载荷回路中产生负反馈信号,增益大小为,这样回路会产生信号,它被送到缝调节器以补偿轧偏心;
 ⑺ Smith 法 英国戴维联合仪器公司的Smith提出以测厚仪原理为基础的缝控制系统中轧偏心补偿法,它的缺点是使用了金属构件类型的整流器,它会产生于控制信号的波幅差不多的噪声信号;
 ⑻ Howard法 英国戴维联合工程公司的Howard提出利用在轧制过程中两个所测定的参数来测定轧偏心,第一个参数是安装在轧机每侧的载荷传感器测出轧制力的波动量,第二个参数为即将进入轧机的轧件厚度波动量;
 ⑼ Shiozaki(盐崎)、Takahashi(高桥)法 也称为轧偏心傅立叶分析法(FARE),它是日本的石川岛播磨公司(IHI)Shiozaki、Takahashi提出的,该方法应用了轧偏心量ec和轧制力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1.13)
式中:Q为轧件塑性系数,为轧机纵向刚度。因为轧波动量与支承旋转一周周期一致,于是可得:
                                                (1.14)
式中:A为偏心量幅值,为支承角位置与轧零偏心位置之间的相位角。由于轧制力波动包含有许多不同频率的分量,对于一级谐波来说,根据简单傅立叶级数,其变化量表达式为:
                                                (1.15)
式中:B、C为常数。在支承旋转一周的时间内,通过测量轧制力的变化量就可以获得A、B、C和,按照预设定的时间间隔对测定的轧制力进行采样,其中T是支承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旋转一周的采样个数。可得:
 ,,,     (1.16)
 通过FARE法测出偏心信号通过压力控制回路可以调节缝,以便减小或增大偏心补偿载荷,偏心补偿载荷信号将持续累积到轧偏心载荷分量在轧制载荷信号中完全消失为止。然后,当再也测不出偏心载荷分量时,FARE输出信号就被存储在存贮器中。随着轧制持续运行,FARE信号不断存储于存储器中,并且持续计算;
 ⑽ Cook法  西屋电气公司的Cook提出的方法是建立在假设轧偏心所起的轧制力变化为正弦变化,变化周期等于支承旋转周期基础上。假设,轧制力为
                                                 (1.17)
式中:为支承旋转一周对应的平均轧制力,为轧制力变化的振幅,为支承选定零位与平均轧制力对应的支承位置之间的夹角,为轧角位置。于是得到:
 
                                               (1.18)   
式中:分为上下支承对应的补偿信号波幅:
 ,                                        (1.19)
式中:为轧机纵向刚度。
 ⑾ Fox法 Cook法的应用局限于双驱动布置的电机,而检测轧偏心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西屋电气公司的Fox利用上下支承之间的差异产生的摇摆现象控制偏心。根据Fox法,在压靠时将轧转动但不咬入轧件时测定轧制力,假定轧偏心变化量呈正弦变化,此时在一个偏摆周期内,两轧轧制力信号分别等于:
 ,                 (1.20)
式中:分为上下支承角位置,分为偏心引起的轧制力波动幅度。
 ⑿ Ichiryu等人的方法  日本日立公司的Ichiryu等人提出提出连续测定入口带钢厚度和轧制力,然后使用这些测量值获得出口厚度,根据相关函数,利用统计方法就可以测出轧偏心造成的干扰量,然后从控制系统中消除;
 ⒀ Hayama(叶山)方法 该方法已应用在三菱重工研制的自动轧偏心控制系统中,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用在线和离线方法检测轧偏心,然后加权求和。离线法是在压靠条件下利用摇摆现象测定轧偏心,在线法是在轧制条件下,通过使一个支承相连的脉冲发生器信号和所测的轧制力信号联系起来,进行轧偏心检测;
     ⒁ Yamagui(山口)法 日本日立和新日铁公司的山口提出的轧偏心方法是通过出口厚度偏差采样测得的从头前转期间的数据计算出轧偏心补偿信号;
     ⒂ Weihrich和Wohld法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Weihrich和Wohld提出的轧偏心的方法是基于测厚仪原理,通过求和放大器用缝的输出信号和载荷传感器输出信号来计算板带出口厚度,而求和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也包含有轧偏心成分。利用缝值和成正比的信号就可以通过信号混合器产生轧偏心总的信号,同时也改变入口处板带厚度变化成分和入口处板带稳定成分,利用高通滤波器,从混合器输出信号中去掉稳定成分;
     ⒃ Gerber法  伯里斯(bliss)公司的Gerber开发了一套自适应数字化偏心补偿(ADEC)系统,该系统利用了声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即具有复制信号中的任意选定交变成分的技术;
      ⒄ Ooi(大井)法 日本住友公司的Ooi利用支承平衡液压缸的这些机构来控制偏心。这种方法是使带有电动压下结构的轧机无须进行任何显著的的改进就可以实现系统高精度的快速效应。支承偏心通过傅立叶分析就可以确定出上下操作及驱动侧位置相关的轧偏心成分;
      ⒅ Ginzburg法 国际轧钢咨询公司及联合工程公司的Ginzburg提出两种轧偏心补偿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差拍现象,尤其是利用上下支承向同一方向发生偏心时轧偏心最小的事实;第二种方法是在轧制过程中对轧偏心进行连续补偿。
总之,随着对该高质量板带材需求的日益提高,轧偏心控制问题得到各国轧钢控制界的普遍重视,各种检测和控制方法相继出现。国外大公司一般在这个领域获得专利,我国在这个领域尚有差距,需要促进对轧偏心控制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不断使其走向深入和完善。
重复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重复控制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由Inoue提出,主要针对SISO连续被控对象,跟踪周期为T的参考信号,并成功用于质子加速器场电源的控制。重复控制理论基于Francis 和Wonham提出的内模原理[38],用包含在反馈环内的作为内模,跟踪外部周期为的参考信号或抑制周期为的扰动信号。如果闭环控制系统是稳定的,重复控制器将在外部信号的基波及其的谐波处产生无穷大的增益,因此对外部信号有很好的跟踪或抑制能力[39~41]。重复控制在机器人[42,43]、伺服控制[44~47]等方面获得了成功应用。
 针对周期信号发生器正反馈带来的非平凡问题在如何保证系统稳定问题,Hara等证明,如果对象是正则的且不是严格正则的,系统就能保证稳定[48]。为了克服这种重复控制系统不易稳定的局限性,Hara等1988年提出在重复控制环节中引用低通滤波器来滤掉高频部分,以高频部分牺牲一些特性来实现系统的鲁棒性。因此低通滤波器的选择对于重复控制非常重要,它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系统稳定,另一方面,却带来系统的稳态误差,它反映了闭环系统特性和系统鲁棒稳定性间一种折中考虑。1985年和1988年Hara等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的设计方法。近来,鲁棒优化控制和结构奇异值方法也用来设计和分析重复控制[49,50]。Peery 和 Ozbay(1993)利用无穷维优化控制原理提出了一种2步法设计优化重复控制器。他们同时提出通过优化重复控制器的滤波器进一步改善系统主要特性的方法。Guvcac(1996)对于连续时间的重复控制系统结构奇异值提出鲁棒稳定和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即分别用-1和1代替系统内模的延迟部分估计结构奇异值的下确界和上确界,这样就把原来的无穷维问题化作有穷维问题。可以利用这种结构估计连续时间重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特性。但是,得出结构奇异值的下确界比用1代替时小,上确界又比用-1代替时大。直到延迟足够大这种估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这种估计还需满足相位要求,因此这种结构不能用来综合。
 重复控制器不断被改进,且被数字化[51~54]。为了减小控制器离散化造成的误差,很多研究者关注于用离散化方法直接设计重复控制器。Tomizuka等提出一种针对稳定开环对象的零相位偏差跟踪的重复控制器(Zero Phase Error Tracking Controller),这种方法特点是滤波器的结构和对象同阶并满足时延。基于相同的补偿器结构,Tsao和Tomizuka(1988,1994)进一步获得使系统鲁棒稳定的内模零相位低通滤波器的方法,给出了和非模型动态的关系,确定了鲁棒稳定的充分条件。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最小相位和非最小相位系统。Alter 和Tsao推导出基于二维模型匹配算法的重复控制算法,并它应用到线性马达的控制过程。Kim和Tsao(1997)综合前馈、重复和反馈控制方法,实现电液执行器的鲁棒特性控制。Tsao 等把重复控制利用到凸轮机械的非圆旋转。在极点配置方法中,Ledwich 和Bolton提出了LQ(Linear Quadratic)设计方法。Hillerstrom和Sternby(1994)提出了基于标准Bezout辨识的极点配置方法。Bamich 和 Pearson(1991)提出了采样数据提升技术(lifting technology)并将其用于设计最优采样数据重复控制系统。Langari 和Francis(1996)提出基于结构奇异值的采样数据鲁棒控制系统的鲁棒分析方法。
 Srinivasan和Shaw提出了频域设计方法[55,56],并提出了被称作重构谱的频率函数[57,58],利用它来判定重复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如果在没有重复控制环节时闭环系统稳定,则对于频率,是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设计重复控制的离散时间重构谱的改进方法由Srinivasan和Shaw于1993年提出。基于谐波频率处对象频率响应的系统稳定改进方法在1995年由Sadegh提出。
 以上所述均是研究单周期或基波信号。也有关于改进的基波和二次谐波[59~61]以及非线性重复控制[62,64]的研究成果。Tenney和Tomizuka利用扰动观测器估计和消除干扰信号。他们提出一种重复控制环自适应偏差饱和算法来降低非周期干扰的影响,它需要非周期信号幅值来确定恰当的饱和极限。
Hanson(1996年)提出一种序贯重复控制系统。首先利用最优控制设计能增加闭环动态硬度的内环控制器,然后基于零相位偏差跟踪控制设计外环重复控制器以保证跟踪或抑制周期输入。由于这是两步设计(两个控制器分别设计),所设计的控制器阶次必然高。内环最优控制器的特性将在最大峰值2处被外环重复器降低。Guo提出利用替代基于重复控制零相位跟踪控制中的。选择和做为灵敏度函数进行频率调整,以抑制磁盘驱动伺服控制的二次谐波干扰的抑制。众所周知,基于重复控制的零相位偏差跟踪控制需要是低通滤波器,且频带尽可能宽。因为的选择必须兼顾重复控制特性和稳定鲁棒性,因此灵敏度函数的频率调整受这种因素限制。Li和Tsao成功应用鲁棒重复控制于磁盘伺服控制。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各部分内容安排
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重复控制对周期性信号具有很好的自学习能力,因此对周期性扰动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重复控制只需知道扰动信号的周期,对信号的初始状态,如初相角和幅值等没有要求,这样大大简化信号的检测,同时降低了控制难度。重复控制的难点在于对系统稳定性要求较高。国内外将重复控制应用于轧偏心控制的文献不多。围绕研究带钢高精度厚度控制的目的,本文以获得厚度精度控制为目标,重点研究厚度控制过程中应用重复控制抑制轧偏心扰动。本文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首先针对厚度控制过程中轧偏心补偿问题的特点,将先进的的重复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理论有机结合应用到这个问题中来,提出控制方案;其次从稳态精度、稳定性和鲁棒性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对控制方案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
 ⑴ 首先提出了单轧偏心扰动重复控制抑制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厚度控制系统频域设计方案,方案中为了弥补重复控制延迟环节前引入滤波器带来的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一种补偿器,给出了补偿器的设计方法。厚度控制采用测厚仪测厚的反馈AGC控制方案,用Smith预估器补偿被控对象滞后,补偿后的广义对象采用常规PID控制。同时还给出了一种将鲁棒PID控制器和重复控制设计结合在一起的混合设计方法。其次提出了多轧偏心扰动重复控制补偿的SISO厚度控制系统频域设计方案。对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和系统动态品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研究;
 ⑵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厚度、张力控制系统,首先提出了单轧偏心重复控制频域设计方案,然后扩展到多轧偏心控制系统。采用逆奈奎斯特方法对被控对象进行解耦。对控制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证明重复控制抑制单周期和多周期偏心扰动的有效性;
 ⑶ 针对重复控制对偏心扰动的基波及其谐波抑制效果较好,而对基波和谐波附近频率信号扰动的抑制较差,同时轧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轧偏心信号的周期可能波动或者偏心扰动信号不能准确测量或辨识情况,提出了一种鲁棒重复控制结构,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鲁棒重复控制较常规重复控制性能优越,对扰动信号的周期波动不敏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将这种结构用于厚度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证明了这种结构对周期不确定轧偏心信号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
 ⑷ 因工程中普遍采用数字化设计,分别提出了单轧偏心、双轧偏心及多轧偏心鲁棒数字重复控制器设计方案.这种设计能有效地降低补偿器阶次。厚度控制采用流量AGC和反馈AGC结合的控制结构,避开因测厚仪测厚滞后造成的系统不易稳定的弊端。所有方案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对所提出的硬度前馈和厚度反馈的控制结构在偏心扰动和硬度扰动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证明这些方案的有效性。
各部分内容安排
全文共分7个部分,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阐述了冷轧板带厚度控制方法和研究现状,指出了抑制轧偏心扰动在高精度厚度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综述了国内外轧偏心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接着全面介绍了重复控制概念的基本内涵、应用的对象和重复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首先全面而系统的归纳了轧偏心的的特点和性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获取偏心信号的改进傅立叶方法;其次给出了几种厚度控制模型,提出了硬度波动前馈控制模型。
 第三章首先给出了单轧偏心扰动重复控制抑制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厚度控制系统频域设计方案;其次提出了多轧偏心扰动重复控制补偿的SISO厚度控制系统频域设计方案。对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和系统动态品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研究。
 第四章针对多输入多输出厚度、张力控制系统,首先提出了单轧偏心重复控制频域设计方案,然后扩展到多轧偏心控制系统。对控制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
 第五章针对周期不确定轧偏心信号,提出了一种鲁棒重复控制结构,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鲁棒重复控制较常规重复控制性能优越,并对其抑制周期不确定轧偏心信号进行了仿真。
 第六章分别提出了单轧偏心、双轧偏心及多轧偏心鲁棒数字重复控制器设计方案,给出降低补偿器阶次的方法。对所有方案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
第七章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

【轧辊偏心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一)】相关文章:

配网自动化技术风险及控制研究05-25

鲫鱼养殖技术研究06-12

高一开展物理合作学习的研究情况总结05-05

当前煤矿通讯技术研究05-23

复卷机TNT耦合作用原理与质量控制研究05-08

生态猪养殖前景及技术研究06-14

插齿刀制造技术研究05-06

OFDM技术研究及其系统仿真05-11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一)05-11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研究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