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良好学习习惯与高效课堂关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开题者在确认论文主题之后,对论文初步确定内容的撰写,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与高效课堂关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题目:良好学习习惯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几年了,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换。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不降低数学学习的效果。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不少,可以分成客观和主观两类。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教材内容适合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教学组织制度(如班级规模)合理不合理、客观教学设施适宜不适宜、课程资源丰富不丰富的问题等等。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多地是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改变它们。相比较而言主观因素是我们能够主动控制并加以改善的因素,也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
因为教学过程具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性特征,因此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观因素又可以分成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其中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因素包括:有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不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不是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没有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有没有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等等。而学生因素则包括课外的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习惯和课内的思考、提问等学习方法。
在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总是太多强调教师自身应该通过在教育行为上做哪些改变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从学生因素出发,围绕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我们在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问题上,不少教师总是一味地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收效甚微。我们都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如果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偏离了主题,你这个主导导的再精彩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二、研究的意义:
(一)学习习惯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爱因斯坦曾对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留下来的”教育就是“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不完全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而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要想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取胜,仅仅抓住眼下时机,仅仅适应当前的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未来发展的时机。因此,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
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不能再仅仅局限让学生掌握知识,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习惯、基础,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二)学习习惯对教学环节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诚然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课堂效率是不可能简单的因为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提高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学生,其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成效,并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更加显著。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持性;具有学习时不需别人提醒督促的自觉性;具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顽强性;具有制定周密完善的完成学习任务的计划性;具有学习时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自制力。有相当多的同学,很想提高学习成绩,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却缺乏坚持、自觉、顽强、计划、自制的优良学习习惯,以致使自己的学习目标一个一个地变成了泡影。
从3个方面举例来说:
1、课前预习影响听课效率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学习的准备,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就会导致课前准备的不足,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是没有作好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就不能在课前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当然也就不会了解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更谈不上对涉及的已学内容进行复习,这当然会影响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是没有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学生没有在课前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难易度,就对新知识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没有初步了解,上新课时自己关注的重点就难以做到心中有数。纵然教师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学生若没有听到点子上,也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第三是没有作好物质上的准备。没有课前的预习,学生就不能在课前了解新课需要哪些文具,而课前没有把这些文具都准备好,势必出现上课要用时因为找不到文具而手忙脚乱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听课效率。
2、提问习惯影响理解效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李政道也说过:“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么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两位科学家无疑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学生提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提问,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不爱提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课堂上学生们总是习惯于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当我们讲解之后提出“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把提问的权力抛给他们时,遭遇的却总是冷场,他们真的没有疑问了吗?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学生这种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的现状,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透彻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而思维又总是在一定的问题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真正的课堂教学效率,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
3、复习习惯影响掌握效率
复习是指重新学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但它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深度加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因为所学知识总是会遗忘的,为尽量减少遗忘,提高知识的保持效果,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复习的重要性,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德国学者狄慈根则指出:“重复是学习的母亲”。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复习的作用主要有四:一是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二是有利于对知识的进一步领会、巩固与应用;三是弥补知识上的一些缺陷;四是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
可见,学生漠视课后的复习,必然导致知识系统的无序和知识点的遗忘,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在课后迅速流失,这进而也就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效率,从总体而言,这不能不说是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效果,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效化。因而课后复习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在课后巩固与否应该作为课堂效率的延伸和体现。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学生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的习惯。凡是能预料到的课堂中可能用到的物品在上课前都要摆在随手能拿到的位置,一般放在课桌上。
2、培养学生认真、流利地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流利地书写的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动作规范、语言简洁的习惯。
4、培养学生读书时边读边想的习惯。
除此之外,学习习惯还包括:积极发言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阅读自学的习惯、总结归纳的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 、切磋琢磨的习惯 、练后反思的习惯、学以致用的习惯等。但是,无论哪种学习习惯都决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耐心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奋斗目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要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2、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
3、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学习习惯与高效课堂关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04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9-11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06-02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06-25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方法10-13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0-25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格式08-14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例10-09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价值09-28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