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0-10-20 09:27:47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神木气田山西组储层评价

  一、开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题目来源)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神木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气田主力勘探与生产层系为二叠系山西组。区内砂体横向变化频繁、连通性差, 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明显, 从而导致砂岩储集层空间展布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储集层预测的难度, 直接影响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效果。论文以神木地区的主力勘探目的层二叠系山西组为重点,从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研究入手,重点分析主力目的层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储层进行评价,预测有利含油层位和富集区块。

  近几十年来,我国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为适应经济发展,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坡开展区域性钻探,进行战略性勘探。对该区进行测井储层评价,使得能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上、下古生界天然气的地质条件,扩大天然气勘探领域,寻找新的天然气富集区带。毫无疑问,在我国寻找油气资源的难度愈来愈大的情况下,低孔低渗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将是今后油气探明储量增长的重要依托。

  1.2国内外现状

  纵观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解剖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构成模式及层序单元内体系域的'砂体发育规律及生储盖组合,再运用先进的成臧理论研究这些砂体的成藏条件进行含油气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在有利于发育隐蔽油气藏的地区运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描述方法预测有利的隐蔽区带和目标。2003年蔡希源、李思刚等编写了《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隐蔽油气藏勘探基础、方法、实践》一书,该书是结合陆相盆地特征对层序地层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近年来中国陆相层序地层应用实践的总结与升华。这些研究成果证明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油气勘探新工具的重要性。

  就鄂尔多斯盆地而言,近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在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在陕北地区先后发现山西组、太原组、石盒子组等多套含气层系,拿到一定的控制及预测储量,为了扩大探明储量,加快天然气勘探步伐,对该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陕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圈闭类型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气藏低孔、低渗、低丰度、大面积分布等特点,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与传统的沉积学有机结合,对研究区进行地层及层序的划分与对比,重点研究沉积体系特征、不同级别层序的结构特征、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主要目的层段的砂体分布特征;并通过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探讨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非均质特征;对能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最后优选出有利探区。

  综上,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层研究的方法已较为成熟,但储层发育整体上存在诸多的多变性,沉积相纵横向变化较大,储层空问展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普遍较差,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储层。而且后期成岩作用对砂岩储层的影响比较复杂,直接影响了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效果。能否找到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明确优质储层的分布区域成为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题目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项目

  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1研究内容

  a.区域地理位置及构造地质背景分析

  b.地层对比与划分通过对神木气田二叠系沉积体系的分析,对研究区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确定对比标志层,对山西组进行小层细分。

  c.沉积相研究:分析神木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的沉积背景,对研究区进行沉积微相划分,研究砂体的展布规律。

  d.储层特征研究:主要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储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e.从沉积条件、成岩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储层的控制因素。

  f.测井解释及储层分类评价:研究目的区影响储层参数的地质因素,揭示储层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准确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预测有利区块。

  2.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依据,先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典型剖面进行解剖,然后结合分析化验资料预测有利区域分布(技术路线综合图)。

  a.通过分析地质构造背景,确定对比标志层,划分剖面沉积旋回,建立研究区的地层格架

  b.在确定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区划分沉积微相,分析物源方向及砂体展布规律。

  c.结合岩芯描述、分析化验资料,对山西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d.从沉积条件、成岩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储层的控制因素。

  f.通过对储层特征研究,结合测井解释,分析研究区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预测有利勘探区块。

  2.3创新点

  a.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和沉积特征进行地层细分技术;

  b.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探讨储层沉积后孔隙的演化规律,以此预测有利储油气层段的分布。

  三、参考文献列表

  [1]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论文集(1990-2000)[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33~4.

  [2]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徐黎明,周立发,张义楷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4):445~462.

  [5]张文昭.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J].中国海上油气,1999,13(6):391-395.

  [6]刘新社,席胜利,付金华,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生成[J].天然气工业,2000,20(6):19-23.

  [7]杨华,张军,王飞雁,等.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含气系统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0,20(6):7-10.

  [8]赵林,夏新宇,戴金星,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136-139.

  [9]付金华,魏新善,任军峰.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大面积岩性气藏分布与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6):664-667,691.

  [10]付金华,魏新善,石晓英.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5,25(4):9-11.

  [11]刘新社,席胜利,黄道军,等.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动力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2):143-147.

  [12]付金华,王怀厂,魏新善.榆林大型气田石英砂岩储集层特征及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30-32.

  [13]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盒八段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6,8(1):53-62.

  [14]周进高,姚根顺,邓红婴,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3):289-293.

  [15]庞军刚,李文厚,赵靖舟,等.子洲地区山西组及盒8段有利砂体成因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4):636-641.

  [16]赵国泉,李凯明,赵海岭,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层长石的溶蚀与次生孔隙的形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53-55.

  [17]胡江柰,张哨楠,李德敏.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石盒子组)山西组成岩作用与储层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2):169-173.

  [18]惠宽洋,张哨楠,李德敏,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3):272-278.

  [19]朱宏权,张哨楠.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储层成岩作用[J].天然气工业,2004,24(2):29-32.

  [20]张文正,杨华,李善鹏.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优质烃源岩成藏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5):557-562,568.

  [21]李明瑞,窦伟坦,蔺宏斌,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岩性气藏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56-61.

  [22]孙粉锦,肖红平,刘锐娥,等.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山2段储层沉积特征及勘探目标评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6):726-731.

  [23]赵虹,党D,李文厚.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三角洲沉积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6,26(1):26-29.

  [24]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257-272.

  [25]王建伟,鲍志东,孙粉锦,等.天环坳陷北部山西)下石盒子组砂岩储集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24(6):26-39.

  [26]王建伟,鲍志东,赵密富,等.鄂尔多斯西部前陆盆地区二叠系动力储层地质学研究[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2):199-203.

  [27]宁宁,陈孟晋,刘锐娥,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英砂岩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334-338.

  [28]刘锐娥,李文厚,陈孟晋,等.鄂尔多斯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储层评价及勘探前景[J].古地理学报,2006,8(4):531-538.

  [29]李熙喆,张满郎,谢武仁,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格架内的成岩作用[J].沉积学报,2007,25(6):925-933.

  [30]李士祥,胡明毅,李霞,等.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山西组山2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海相油气地质,2005,10(2):31-36.

  [31]陈冬霞,王兴志,李凌,等.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2,4(3):93-100.

  [32]胡宗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方解石胶结物特征[J].石油学报,2003,24(4):40-43.

  [33]刘小洪,罗静兰,张三,等.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及山2段气层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相[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00-208.

  [34]刘孟慧,赵澄林.碎屑岩成岩演化模式[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8-77.

  [35]苟宗海.成岩作用及阶段对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的控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4,16(3):22-27.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对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讨论文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4.怎样撰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5.普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

6.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要求

7.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

8.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

9.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