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写作作文教学论文
一、“微写作”的概念、内涵及时代背景
“微写作”作为一种正式的写作题目已经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进入2014年北京市高考,大有与传统高考作文一小一大、分庭抗礼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微写作”本身,还是以“微写作”带动传统写作,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微写作”与中国写作传统的联系
“微,隐行也。”从汉字源流来看,“微”的本义是隐蔽,藏匿,引申为“秘密的,不显露的,暗暗的,”“细微的”“精妙、深奥的”等。从“微”字的释义来看,或可对“微写作”的特性有所了解,即私密性、隐蔽性、微小、精短、玄妙而见性灵等,总之一句话,微写作是贴身写作,是及物写作,是性灵写作。它必定是从作者的切身事物出发,抒写真情实感且颇见独特性灵的写作。立足生活,观照自身,及物而抒写性灵,正是中国古典写作传统之一翼,从对联到诗词,以及后来晚明小品,无不与瞬间灵感迸发的即兴式性灵写作有关。此间之道,正与今日“微写作”暗合!而贴身的、及物的、见性灵的写作又几乎是一切成功写作的必备条件。如果能深入挖掘“微写作”这一与生俱来的特性,引领学生从短小而灵妙的角度切入写作,涵养文字,陶冶文思,练成开口即成金玉良言的能力,那无论是对继承中国优良写作传统,还是开拓当今高中作文的新文风,都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三、微写作与高中作文教学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大弊有二,一是丧性灵,二是失魂魄。二者互为因果,以致恶性循环,渐成绝症。今日普遍意义上的高中作文教学,重在呼唤灵性的重归,有灵性方能从内向外生出兴趣。而“微写作”的即时性、趣味性,恰可在消解写作这一显在目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微写作”可赋予传统高中作文以久失的性灵
任何意义上的写作,其实都是作者性灵的舞蹈。而性灵的生长与呈现是需要宽容而自由的环境的,是需要一种私密甚至幽暗的环境来荫庇的,是需要兴趣的激发的。但在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实景观中,老师视学生作文如做贼,非当堂布置,当堂完成不可,且严加监督,严加剪伐,将本来活泼泼如幼树的学生束缚修理成了了无生趣的盆景,或者即如梵蒂冈内的园林植物,整齐划一而僵硬呆板,不见一丝一毫的性灵。此一弊,梁启超先生早在九十年前就已教训道“:我是教他作文,不是教他做贼。”意即学生作文需有自由与空间,教师也正该为其创造自由与空间。而“微写作”恰可在自由抒写中重新赋予学生以性灵。“微写作”文字精短,基本在140字到200字之间,学生不视其为畏途,且“微写作”多切学生之身,与其生活距离甚近,言之可有物,不至于强为文而空洞言。尤其重要的是,“微写作”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学生多可在其中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抒写内心真正的情感,而这些恰可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写作自由与宽松的言说空间。如果能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重视“微写作”,并将其特点与传统作文教学有机相连,则不但“微写作”能有所成,传统的作文亦可性灵顿显,面目一新。
(二)“微写作”可使传统高中作文魂魄立显
当前高中生作文,因丧失性灵而导致学生好空言,洋洋洒洒、连篇累牍,却难见中心,此为空具其形而失其魂魄之病。而要想使文章魂魄立显,必须具备迅速呈现文章核心内容、意旨的能力。其实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将某一事物描述清楚,将某一事件叙述完整,或者将某一情感抒发到位,将某一观点论述明白,根本无需长篇大论,只要具备迅速呈现中心的能力,即可在限定字数内直达目的。而“微写作”140字的字数限制,恰恰具备使作者专注于呈现核心内容的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微写作”所具备的言简意赅以及直接呈现核心的写作技巧,对当前高中生作文长篇累牍却难以抓住中心,难以说清问题的“失魂病”是有对症下药之效的。
四“、微写作”忌浅俗与零碎
微信、微博、QQ说说以及陌陌的动态留言评论,已经构成了当前高中生“微写作”的主要载体。但是“微写作”也存在一个“禁忌”问题,也即“微写作”要想发展自身,并真正对高中作文教学形成正面影响,就必须去浅俗、去零碎。因为任何文本一旦浅俗,就有粗陋之弊。这个浅俗又体现在思想与文字两方面。微写作虽然字数“微”,但文字却必须精微、意趣必须精致、思辨必须严密。而“零碎”主要是就结构而言,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如何有效起承转合,如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一个值得钻研的大题目。目前《语文报》《意林》等面向中学生的报刊已经就“微写作”做出有益的尝试,都开设了“用最简短的文字描述心中最真的感动”的微写作栏目,并附有编辑的“微评”。高中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这样的投稿,大力锻炼“微写作”能力。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文骏老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碎片阅读”与“小微写作”的概念。他说“: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广适应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学习是美的,阅读和写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样都是美的。”这启示我们,“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创大美,只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注重“微写作”,并将之纳入作文教学体系,便可使之开拓出作文教学的新风景。
作者:张溢 单位: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