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时间:2024-08-02 06:45:40 MBA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一、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扩大了招生规模,据高等教育司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约占本科院校总数的80%[2]。然而,通过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是大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科班生”敌不过“草根一族”、“外行抢内行饭碗、低学历挤高学历机会”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高校尽管在招生规模上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却发展比较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人才培养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最终会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许多高校将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而作为学生也更乐意于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定位于收入和社会地位均较为满意的企业高管层,但是他们忽略了毕业生初入职场只能从基层或中层做起的社会现实。另外,许多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市场细分,未能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3]。

  (二)培养内容不够恰当

  由于培养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差异化,以致许多高校在培养内容上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广而浅”,而弱化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专而深”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习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等多个专业的课程,最终引起了知识的消化吸收不良,而且这种错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另外,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设置时,不管是教材还是案例资料均大量引进了国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我们并不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方面的先进性和成熟性,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的较大差异,这些管理理论、方法和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套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随着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工商管理专业传统的培养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

  (三)培养方法不够科学

  尽管许多高等院校早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和学生均已习惯于那种以讲台上“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外由于支持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资源载体严重匮乏,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普遍存在,部分课程即使设置了实践环节,也往往由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的限制而流于形式,导致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四)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模式可以说是从在小学开始一直延续至大学,造成了学生在拼命追逐高分的同时,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高校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还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老师的教学效果缺乏严格的监控和科学的评价;二是没有对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很难对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需求导向原则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应当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当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满足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4]。

  (二)系统性原则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生只有通过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辅之以教学、教管和学工等老师的联动教导和帮助,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培养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终达到培养效果的总体性最优。

  (三)开放性原则

  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关门办学”模式,积极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在市场上广泛寻找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5]。

  (四)全面发展原则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所有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应当围绕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来展开,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尽管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近年来积极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但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或课程体系的优化等方面,普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没有从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如何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将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基于系统性和开放性视角,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改革和创新的思路。

  (一)培养目标体系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各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和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确定。由于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因此,各高校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985高校将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并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211和一本院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二本院校则重于输送直接面向社会实践的毕业生,因此该类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体系归类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例如,由原国家交通部所属的长沙交通学院和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于2003年合并组建的长沙理工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结合了本校在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并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全面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期望,确定了以培养面向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鉴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快速发展,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的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针对工商企业内有关管理部门的岗位设置,具体明确为:在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个人管理技能,锻炼其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培养出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解决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实际问题、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内容体系创新

  培养内容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核心,涉及到所有作用于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大学校园文化、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等。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员工,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校长期宣传、弘扬并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为各自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非强制性教育功能,强化其示范、导向作用,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自主创业等活动,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师生、员工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整体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和“市场导向、能力本位、面向一线、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按照“打好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可以按“平台+方向+拓展+综合实习”的基本思路构建[6]。其中,“平台”包括通识平台和学科平台,通识平台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数据资料采集和处理能力等,学科平台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工商管理专业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向”是指二级学科所属的专业方向,主要是设置一些既能与人才市场当前需求进行对接,又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是指为了拓宽学生今后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另设的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增加工科类课程模块和职业教育模块。例如,长沙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项目管理方向就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等选修课程,为学生今后进入交通土建行业从事相关管理工作打下基础。“综合实习”是指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前三个模块的课程后,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有机地结合、融会贯通,从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法创新

  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前后课程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按照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依次施教,从基础实验实践训练、专业基础实验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再到专题设计和综合性实践训练依次进行实践教学安排,在保障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注意各学习内容之间的层次性。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加大实践课程的配置比例,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建立ERP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室、营销与商务谈判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使他们成为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上手快”、减少用人单位人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互动的联合创业机制,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人员做兼职教师,帮助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亲验性”的教学方法,强化校内、校外实践训练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了解项目的开发、论证、和应用推广等运作过程,体验实际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灵活采用课堂讨论、学生演讲,课外答疑、知识竞赛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将以往“完成任务”式的教学管理向“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方向转变,学工、教管、教学各部门联动,充分调动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管理。

  (四)评价机制创新

  评价系统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关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阶段改进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的新起点,既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对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一是采用考试、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实验报告等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是通过同行听课、学生网上评教等方式,考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教学内容是否得当,能否以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对老师的总体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创新,首先是要打破单独以成绩论英雄的传统评价方法,建立学校考核、行业与部门考核以及用人单位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是要实现从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化、从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化,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要及时了解实习接收单位和就业单位的评价意见,总结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把握时代变化脉搏,以系统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并不断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相关文章:

浅析基于科学研究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03-07

浅谈服务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研究03-05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02-21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1-24

试论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03-03

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03-05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11-14

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研究03-08

浅议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1-18

浅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对策03-0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