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分析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薪酬管理分析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企业薪酬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薪酬管理是公司员工最为关注、敏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它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合理的薪酬管理就可以起到吸引、留住、充分激励员工的作用,否则就产生消极影响。
关键词:企业 管理 薪酬
薪酬管理包括:薪酬调查、工作岗位分类、企业工资制度设计与调整、企业员工薪酬计划的制定等。
一、薪酬调查
薪酬调查是指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态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分析的过程。通过薪酬的市场调查,能够获得劳动力市场各类企业(包括自己的竞争对手)员工薪酬水平及其结构等方面的真实信息。获得市场调查信息的企业,不仅可以弄清自己当前的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而且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企业的薪酬结构和水平。
二、工作岗位分类
(1)工作岗位分类的内涵。
岗位分类是岗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定岗设计和岗位评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岗位调查为岗位分析提供各种必要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而岗位分析又是岗位分类的重要前提,它为岗位评价与岗位分类奠定了基础。从广义上理解,岗位评价是岗位分类、分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岗位评价是对相同性质的同类岗位相对价值的衡量、比较和评定;而岗位分类是对一定范围内所有岗位的多层次的分类、分级、分等。从逻辑关系上看,岗位评价是在岗位按其性质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对岗位的细分细化,将同类岗位划级列等,从而完成岗位研究的各项目标,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依据。
(2)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
工作岗位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具体步骤一般为:1)岗位的横向分类,即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及特征,将他们划分为若干类别。2)岗位的纵向分级,即根据每一岗位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学识、技能、经验水平等因素,将它们归入一定的档次级别。3)根据岗位分类的结果,制定各类岗位的岗位规范即岗位说明书,并以此作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
(3)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原则。
1)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2)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性质与特点来确定;管理人员岗位的分类则应以他们具体的职能来划分。3)企事业单位在分类粗细方面,不宜将分类划分得过细。
三、企业工资制度设计与调整
(1)企业工资制度的设计。
1)工资制度的内涵。工资制度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是与工资的制定与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准则、标准、规定和方法的总和。它在依照国家法律、政策制定的同时也要体现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工资制度大体上是通过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表、技术等级标准及岗位名称表等具体形式加以规定的。工资制度中必须明确的内容有:工资分配政策、原则、工资支付方式、工资标准、工资结构、工资等级、奖金、津贴、其他等。
2)企业工资制度的分类。一是岗位工资。岗位工资是以员工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岗位为基础确定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进行工资给予的工资制度。它代表了工资制度发展的主流,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岗位工资最大特点就是工资的给予是“对岗不对人”,工资水平的差异来源于员工的岗位不同,在相同的岗位上工作的员工,获得相同的工资,而很少考虑员工的年龄、资历、技能等个人因素。二是技能工资。技能工资是一种以员工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工资。技能工资它强调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提供工资。而且,只有确定员工达到了某种技术能力标准以后,才能对员工提供与这种能力对应的工资。员工的技能工资与其所在岗位工资形成对应关系。三是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是以员工的工作业绩为基础为支付的工资,支付的唯一根据或主要根据是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绩效的定量不易操作,所以除了计件工资制和提成制外,更多的是依据员工的绩效进行的基本工资调整以及增发的奖励性工资。四是奖金。奖金是工资体系中的弹性部分,它们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它们将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结为一体。五是经营者年薪制。经营者年薪制是指企业的一个经营核算年度为时间单位确定经营者 (主要是经理、法人代表等)的基本工资,并根据其年终经营成果确定其效益收入(可变工资)的一种工资制度。年薪制一般由固定工资与可变工资(浮动工资)两部分构成。前者水平取决于“经营者市场”形成的市场工资率和企业的支付能力;后者水平主要取决于本企业的经营状况,随着效益的大小浮动。在总的年薪收入中,浮动收入大于相对固定的收入。
(2)企业工资制度设计原则。
1)公平性原则。按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当员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关心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公平合理,而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为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对待,那么员工的态度或者行为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员工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他就可能会想办法去恢复公平,而这些办法通常来说对企业是不利的,如员工减少自己的工作投入、消极的工作态度、怠工或者离开企业。企业若想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必须突出自己的工资制度的公平性,虽然员工对自己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待遇的评判标准是自己的主观感受。
2)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就是差别性,即根据工作的差别确定报酬的差别,体现工资分配的导向作用及多劳多得的原则。这要求在企业内部各类各级岗位上的工资水平要适当地拉开差距,真正体现按照贡献大小分配的原则。3)竞争性原则。一家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市场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要根据该企业的支付能力、所需要人才的可获得性等具体条件而定。4)经济性原则。提高企业的工资标准,固然可以提高其激励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工成本的上升,所以工资制度还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3)企业工资制度的调整。
1)工资调整的含义。工资调整,主要是指工资标准的调整。工资标准调整,大致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体工资标准的调整,包括工资等级的调整、工资档次的调整;另一类是整体工资标准的调整;第三类是结合内部分配改革对工资结构的调整。工资调整是保证工资正常运行和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资能增能减调整机制的具体表现。
2)工资调整应注意以下因素:一是同地区同行业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二是内部公平和对外竞争力的平衡问题。三是受所在地区物价性因素影响。四是效益性调整是对全体职工给予等比例奖励的工资调整方法,类似于不成文的利润分享制度。五是考核性调整是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晋升调整。
四、企业员工薪酬计划的制定
企业员工的薪酬计划,亦即员工薪酬的预算。薪酬是企业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成本的开支是不能永无止境地不断上升的。因此,这样无休止地持续下去,不但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会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总之,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平时要做到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既不能多支付,造成成本增加,也不能少支付,难以保持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保持对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安鸿章.工作岗位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薪酬管理分析】相关文章:
国企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02-26
关于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12-08
建筑设计企业的薪酬和绩效管理方式分析12-09
浅析薪酬管理的变迁研究12-08
浅析薪酬管理理论03-28
高管薪酬的经济学分析论文02-25
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浅析12-08
试论薪酬管理中的公平与激励12-11
试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管理12-08
我国实施EVA薪酬激励的可行性分析03-0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