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4-09-21 10:58:51 MBA论文 我要投稿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应该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教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相关MBA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oh100.com/bylw)。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理论众多,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文章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对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提出了三个原则;在此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归纳出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教师传播学理论讲解分析阶段、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传播现象阶段、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到传播行为的实践阶段。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课程;原则;教学阶段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人类传播规律的科学,是学者们研究传播现象、总结传播规律的专业性学科,主要介绍传播的定义、类型、方法、理论研究成果等。学习传播学有助于学习者对习焉不详的传播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这使得传播学科具备了相当强的理论性。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中,传播学概论课程是一门介绍传播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它在相关专业中都属于专业基础课。由于传播学发源和发展于欧美,如何将传播学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科学、正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传播学科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可以提供系统方案。因为教学是一个系统,由教学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其中涉及到学习规律理论、教学规律理论、传播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和教学信息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为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安排提供了原则和依据。教学设计需要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安排使各要素协调、联动、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及其任务。结合我校传播学概论多年教学面临的实际情况,课程组确立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效果为导向、以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为指导、组织其他教学环节要素的方针,形成了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原则和三个阶段。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原则

  1、坚持教学内容讲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因为传播学学科发生和发展于欧美国家,其理论、方法等也是对发生在其时空内的传播现象、传播行为的反映。首先,我们在引介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它们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要让学生意识到,欧美国家产生的传播理论在进入中国后,必然也要经历“本土化”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生硬地照搬。其次,每一种理论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经历补充、修正,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有利于打破学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答案唯一、确定不变的认知定势。

  2、坚持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能力原则

  高等教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应该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教育。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理论内容是什么,而应该是通过了解理论的形成过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等,使学生具备关注社会发展、发现问题的敏感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理解、处理各方面关系的现代公民素质。

  3、坚持教学方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为达成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在此原则基础上,课程组设计了教师主讲型、教师指导型、学生辩论型、专题演讲型四种课型,用于《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教师主讲型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等媒介,将图像资料、声音资料、视频资料、动画演示等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同时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对重点内容辅以传统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适当板书,强调重难点,陈列知识大纲。教师指导研究型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内容和方法设计,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①此外,学生辩论型、专题演讲型等课型设计作为辅助性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组采取了竞赛、鼓励、个别辅导、课下谈心等方式,让学生克服懒惰、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综合发展,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不足予以弥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在组团作业时采取角色轮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予以发扬和补足。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

  1、教师传播学理论讲解分析阶段

  传播理论讲解是传播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到众多的定义、理论、方法、制度等。一方面,理论讲解起来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另一方面,有些理论已经是常识性知识,没有太多可以深入和发展的空间;再者,传播学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交叉性特征突出,通常会涉及到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贮备和视野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授课教师做到深入浅出,将理论讲透、讲活。除了具备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之外,还需要教师的多学科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建立起传播学的观察和思考习惯,对理论进行案例式解读,化解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并建立学生对日常现象传播学的观察视角。

  2、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传播现象阶段

  理论讲授教学会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考试过后就没关系了”。不和实际建立起足够的联系,也就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导致学生常常追问,学习传播学概论的目的在哪?难道只是大四考研时的一门专业课吗?学习之后在工作中也“用不上”,“学了无用”的论调会让学生进一步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此,在教师完成理论讲授阶段之后,应该将学生带进入到尝试运用传播学理论对传播现象进行分析的浅层运用阶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传播学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比如,讲到人际传播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人际传播的场景、俚语俗语(见面三分亲、百闻不如一见)等,对照人际传播的特点,化解了学生对传播学理论晦涩难懂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乐于主动去对照传播理论的现实化运用。其次,利用新闻舆论热点、娱乐八卦、影视作品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从传播理论的层面予以关注,进行简单的分析。比如,在讲授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内容时,我们设计了诸如:什么是狗仔队?面对狗仔队的行为,如何理解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平衡?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参与分析思考的热情。

  3、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到传播行为的实践阶段

  传播学理论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必须将其运用到具体的传播行为中才有意义。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理论的“有用”,我们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了一些实践环节。因为我们是在广告学专业中开设传播学概论课程,就将广告的有用性作为前提进行设计。比如,针对一个广告任务,分别进行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广告传播创作,将它们进行对比,找出在广告策略上、创意上、表现上等的各种不同;或者,针对同一广告任务,制作分别刊发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体上的广告作品。这些应用和实践不仅消除了学生学理论无用的错误认知,还起到督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创新实践的作用,深化了教学效果,将课堂知识落实到实际意义中,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对传播实践的指导性功能。

  参考文献:

  [1]杨静.针对广告学专业本科生的传播学教学之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2]汪靖.传播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研究—基于广告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思考[J].东南传播,2011,(6).

  [3]刘兴豪.论学生主体性地位在<传播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2013,(4).

  [4]张玲.传播学本科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8,(3).

  [5]沈爱君.浅谈<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J].今传媒,2014,(6).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研究】相关文章:

传播学课程问题探析03-28

中职《旅游概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11-19

汽车文化概论课程论文(通用10篇)01-29

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初探论文12-04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02-18

中职学校饭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11-18

结构力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研究03-29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12-05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02-1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