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论文

时间:2024-05-20 14:18:23 财务税收 我要投稿

会计专业论文[集合]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专业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会计专业论文[集合]

会计专业论文1

  一、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偏重手工模拟实训,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脱节,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渗透与融合,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会计工作的要求。

  1、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扩张,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会计实验实训的教师基本都由会计学类专任课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他们很难在教学中清晰、准确地讲授会计的实际应用。教师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业务操作,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往往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讲授会计理论和指导实训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2、实验实训室建设不完备

  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模拟实验对象、模拟演练、模拟试验程序不完备,学生对账务处理的每个环节掌握不牢固,每项操作不熟练,体会不到会计工作的严肃性,账务处理程序混乱,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略了会计监督和管理。实验实训室建设仍旧停留在手工记账的程序上,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无法满足会计实验实训的需求。

  3、实验实训基地缺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实践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的专业实习无法真正落实。缺乏相对稳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妥善的安排和落实,严重影响了校外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4、实验实训教材不完善

  实训教材的质量也是制约和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大多数内容跟不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往往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针对性不强,选择的业务类型单一和模式化,不能反映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一般都是要求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而省略了审核、监督环节。

  5、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实训教学角色错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往往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经常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甚至代替具体操作。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性实训中的弊端更为明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手工与电算化脱节

  虽然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以期两部分相互补充。但在教学中,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基本上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数据、教材等资源不能共享,手工实验的结果不能为计算机实验起到基石的作用,也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被割裂。

  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T字型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面对日益激烈的会计就业市场的压力,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接受实践教育,并作为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求教师深入车间、班组,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生产特点、成本核算方法、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掌握会计核算的最原始资料。二是选择部分从事会计理论教学的教师到公司、工厂财务部门锻炼,掌握不同会计岗位的技能,熟练掌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实务知识。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要精通财务核算流程及操作,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请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活动,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企事业单位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

会计专业论文2

  一、推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2.从具体指标上看,将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和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的通过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从社会功能上看,课题研究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会计专业论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该文在分析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会计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阐明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设想,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为指导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培养我国高级技能型会计人才提供了思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部分源自普通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和中专学校的专业教学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特点,更不符合高职的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方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上手快,素质全面”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笔者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有关人才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对现行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提出了改革设想。

  一、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对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上述因素都要求会计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更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必要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帮助高职院校建立正确的会计人才教育模式。

  (一)会计人才需求单位的分析

  会计人员需求单位的分布领域非常广泛,覆盖了企事业单位、各级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等等。根据笔者的研究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国萍等老师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一般性的会计实务工作;少部分学生就业于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或自己独立开设企业实体。

  (二)会计人才需求层次的分析

  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的不同,所以我国会计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1.大企业、大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大、公司业务复杂,所以要求会计人员要有高深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要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这些企业通常需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2.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常需要具有一定会计理论知识、有较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企业管理工作。同时,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本实力不够雄厚,所以给与会计人员的报酬不高。因此,这些企业通常偏好聘请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

  3.社会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税务师事务所等,通常需要有一定执业资格条件的财会人员。这些会计人员除了要具有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工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等。

  4.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主要需要从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因此,需要选聘的是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等学术型专业人员。

  5.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主要需要具有一定会计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

  通过上述分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一定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上手快,素质全面”的会计人员上。

  (三)会计人才供需关系的分析

  从目前国内会计人才供求关系来看,存在“高级会计人才供不应求”与“初级会计人才供过于求”的矛盾,而介于高、初级之间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则相对短缺。所以,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会计实务人才,以弥补当前我国会计人才的缺口。

  (四)会计人才工作岗位的分析

  从国内会计人才就业岗位的现状来看,会计人才的就业岗位分布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岗位:一是财务会计和出纳工作;二是统计工作;三是市场营销工作;四是企业管理工作;五是行政文秘工作;六是会计教育与研究工作;七是其他工作。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前5类工作岗位上就业。

  二、会计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分析

  从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看,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工作技能,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其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并不需要在专业知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能够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为基准,适当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宣国萍老师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最有实用意义的理论知识依次是:财务会计知识,基础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税收知识,成本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审计知识。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工作技能

  根据笔者的研究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3个方面的能力。

  1.基本素质和能力,具体包括政治素质,法制观念,职业道德;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再学习能力,沟通及表现能力,自我特长能力;创业能力等。

  2.基本应职能力,具体包括阅读、撰写财经报告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情报检索、处理能力;点钞、开票、真假币鉴别能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分析能力等。

  3.会计职业能力,具体包括出纳技能;记账、报账、建账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单位内审和社会审计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维护及管理;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资产评估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等。

  根据宣国萍老师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实践技能依次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woRD、EXCEL软件应用技能;会计操作技能,具体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编写报告等技能;会计电算化应用技能;税务处理与纳税申报技能等。

  三、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设想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研究生、大学本科、中专的会计专业教育是不同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通过学校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适应会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身心健康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建设一支会计专业理论扎实、会计实践技能丰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但在会计实践技能方面存在欠缺。有的教师自己不能处理会计实务。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教师培养与引进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内培外聘”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1.积极鼓励会计专业的教师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通过自修、顶岗培训等方式,学习会计实践技能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掌握新的知识、观点和理念;增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2.积极引导会计专业的教师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财税、法律等政策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会计理论水平。

  3.积极引进“外智”,聘请高等院校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教学顾问;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或者企业里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等,到学校从事会计教育工作。

  (三)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通过下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培养。(1)通过形势政治课、法律课程、体育课程等,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制观念、道德观念、职业道德以及身心素质;(2)通过数学、英语、演讲与口才、写作、公关礼仪等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特长和个人特长。

  2.基本应职能力,主要通过财经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实训进行培养。

  3.会计职业能力,主要通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审计与资产评估、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及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进行培养。

  此外,在设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时,重点加强了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见表1和表2),规定会计实训课程的学时总数占总学时数的40~50。

  (四)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的改革

  1.改革课堂教学。以往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学生养成了学习的依赖性。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应提倡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模拟会计工作式等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丰富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的知识以外,以往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主要依赖于教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提供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会计实务和理论方法方面的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在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网站上学习纳税申报等方面的知识。

  3.改革考试模式。以往会计专业的考试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会计实务知识的考核。针对这一问题,会计专业的考试模式应由‘只重视通过笔试考核理论知识转变为通过笔试考核理论知识与通过实际操作考核会计实务技能相结合。例如,增加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实际操作的考核内容。

会计专业论文4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想要毕业就必须通过毕业论文这一关,是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必备条件,所以说毕业论文应当认真对待,认真准备,会计论文的写作涉及数学、统计、企业管理等知识,因此要讲究科学性、严谨性和应用性,学生在熟悉写作要求后要经历选题原则、搜集资料、拟定提纲、编写初稿、修改初稿、定稿等几个环节,与其他论文写作流程一样,会计毕业论文去哪里投稿?会计学生论文发表期刊推荐:

  《商业会计》国家级会计杂志,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国家粮食局财务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财务部、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现代审计与会计》杂志社,是由黑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现代审计与会计》宣传党和国家的审计(会计)方针、政策;研究和探讨前沿审计(财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是热爱审计、财会事业者永远的良师益友。

  《时代财会》会计论文发表期刊,专业范围:社科类财经、会计月刊,报刊上宗旨为广泛涉猎理财活动空间。突出反映财经工作热点,深入探讨会计理论实务注重服务政府决策。荣获中文核心期刊(1992)。

  《财务与会计》杂志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财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财政部的`工作部署,研究财会工作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交流财会工作经验,普及财会知识。是一份面向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实务的综合性财会专业指导刊物。

会计专业论文5

  摘要:为探讨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本文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与优化进行教学研究,提出一点个人看法与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类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早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灾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课程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征,与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并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将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人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帐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2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性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仅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会计专业论文6

  一、大学会计毕业生会计素质构成

  大学会计教育,作为通才教育,其会计素质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工具性技能运用素质四大部分。

  1.1会计专业素质

  “中高级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以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范围。”那么,结合中高级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会计专业素质应包括:

  (l)获取并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2)进行会计应用、研究、开拓的兴趣和能力。

  (3)会计专业管理能力。作为未来的中高级会计人才,他们所面对的工作绝非只是解决会计核算问题。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管理能力培养,已成为会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4)专业融合能力。我们知道,当今州可科学技术都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融合,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开拓能力。

  1.2人文素质

  本质上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为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生活的一方面基础;另一方面是非专业方面的人文素养,即“教人做人”。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谛。可以说,人的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作用。因此,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

  (1)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史、哲、艺术、科技史、伦理学等。

  (2)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3)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3政治素质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是为经济服务的;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将来以会计为职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外化为指导自己实践,积极为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行动。

  1.4工具性技能运用素质

  工具性技能运用素质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外语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滚滚浪潮已给会计工作带来了直接强烈广泛的影响,向大学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的会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能力。运用外语的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二、会计毕业论文考核指标体系

  会计毕业论文教学作为会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会计教学的一次全面检查。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即让学生运用已学会计知识创造性地阐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独特见解。可见,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应是以上四个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因为,学生只有凭借良好会计专业素质、完美的人文素养、可靠的政治素质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与外语的能力,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优秀论文。具体说,会计素质在会计毕业论文中体现如下:

  会计毕业论文中用来论证作者观点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广度和难度反映了作者获取并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作者观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作者进行专业应用、研究、开拓的能力;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运用同学智慧的能力和与指导教师交往、交流、沟通及协作能力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作者借助相关专业理论、方法研究本专业或将本专业理论、方法用于其他专业的能力反映了作者的专业融合能力。

  会计毕业论文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语言风格和标点符号使用反映了作者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论文中透露的对社会的关心和国家、民族的责任反映作者的社会责任;对引用别人研究成果进行申明,不抄袭、glJ窃他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格素养。会计毕业论文作为专业论文,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的利益立场(即某一利益的代言人),故论文中明示或暗示的政治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素质。会计专业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和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能力反映作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论文中外文论据的引用和论文摘要的翻译反映了作者外语的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应是上述四个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考核会计毕业论文应以以上素质结构为依据,建立一套规范的指标体系,确定不同指标体系中的权数,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加权平均分作为该毕业论文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毕业论文考核做到客观、公正和公平。

会计专业论文7

  摘要: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并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对税收的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税收筹划;会计教学

  本文将对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

  会计准则是我国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国家企业经济活动中关于财务核算的标准。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使实务会计与会计理论产生新的变化

  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会计准则在许多规定上进行了创新,并推进了会计信息化进程,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实用性。

  (一)新会计准则的含义

  通过将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较,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和报告目标更加明确,相关规定更为详细和具体,整体来说更具科学性。新会计准则在原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新规定,有效地减少了税款的流失。

  例如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调整,规定企业在核查资产的周期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定,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能进行估计,加强了企业信息的真实性。

  并且新会计准则也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在信息记录的过程中更具有实用性,并强化了税收调整的内容,有利于保障企业依法纳税。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使得企业会计运行系统更加完善,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并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促进了全球金融投资和企业财产的透明化。并且新会计准则在实行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企业会计的标准信息质量,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活力,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会加强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有利于企业选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并且企业决策也能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制定出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策略。企业能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了上市公司的经济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更为复杂。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家会计管理对企业进行资本控制,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

  从而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随着企业对于新会计准则变化内容的适应,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会计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化———以企业税收筹划为例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务出现了许多变化,以企业税收筹划为例,会计作为税收的基础,在会计实践的过程中会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而企业的税收环节也从会计账务处理进行展开,企业不同的账务处理,会对企业税收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加以分析,明确新会计准则为企业税收带来的重要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选择出企业最优纳税方案。

  (一)政策选择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使得企业会计在进行某项业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多个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对这些不同会计政策的处理也会使得该项业务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并影响到企业的税收情况。

  例如对存货计价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在原有规定上进行了相应拓展,企业不同的经济情况,也会导致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这些会计政策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不同的经济后果。

  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应指标加以细化,对企业的折旧费用和利润带来影响,企业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税收意义的所得。

  (二)处理方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所得税会计和收益计量等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全面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展示性差异的概念,通过适应税率计量来确认所得税费用

  这种方法能够通过对暂时性差异的贯彻,来全面确认所得税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税收的实用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核算任务量的增加也会出现更多的暂时性差异,而新会计准则中对处理方法的调整,能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也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无论在内容、方法还是理念方面都进行了较大改革,这也使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发生了变化,新会计准则中的内容增多,并实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并且创新了原有会计理念和内容,这些变化也将改进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而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教学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会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提出相关要求,新会计准则中包含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也使得教师不能只熟悉原来的工商企业知识,还应熟悉其他行业知识

  并加强新会计准则下的系统化知识的学习。新会计准则也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带来影响,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要认清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的差异

  也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教学需要全新的思维,因此教师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并强化学生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实践能力。

  (二)会计教学的改进方向

  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从多个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并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高校应当安排针对新会计制度、会计实务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研讨会,并组织相关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讲座

  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明确认识到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及相关问题。高职院校还应当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改进,克服专业课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

  并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加强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转换和应用。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需要会计教师及时查阅最新资料,并通过集体备课制定出讲授内容,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中,企业会计的实务工作产生了许多变化,也促进了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策略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这对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也应当针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建设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强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冠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6).

  [2]张玉霞.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以及税收筹划[J].经营管理者,20xx,(9).

  [3]高永华.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及税收筹划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xx,(10).

  [4]陈礼忠.刍议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xx,(9).

  [5]郑丹丹.新会计准则之稳健性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xx.

会计专业论文8

  摘要: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是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论文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技能大赛为视角大胆剖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科学地提出了改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大赛;高职院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明确指出:要把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可见,阶段性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为众多技能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拓宽了空间。鉴于会计技能大赛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育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鼓励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踊跃参与到会计技能大赛中,以此为切入点对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综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培养模式: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会计高职能力培养模式。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人才、区域的优势,首创“县校合作模式”,探索了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办法新模式。以上已经进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都是以上各学院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经过充分调查和精心研究分析之后,再通过严密的制定流程确定下来的,而且已经实施卓有成效了,对社会有广泛地影响和辐射作用。这些说明,随着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开始进入高职会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而这些变化,都是为了配合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一概而论,而是各显其能,进入理性人才培养发展过程。

  二、技能大赛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会计技能大赛的开展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技能大赛存在重个体,轻群体现象

  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地只注重提高参赛学生技能大赛的成绩,从而针对比赛内容组建训练队,忽视那些没有设置为赛项的技能,造成技能只是针对学校技能竞赛队学生参赛内容的训练,训练标准要求比较高,无法使该学院全部会计专业学生都受益。

  (二)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提升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形同虚设,当前的实训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尤其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更是有待提升。一是校内实训条件简陋,软件设备落后,亟需改进。比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的《财税一体化》、《会计信息化》、《审计实训》等软件需要升级;二是随着会计专业招生的火爆,办学规模的扩大,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急需扩充,否则难以解决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亟需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不仅展现了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比赛过程,也反映了会计专业实践的教学过程,更是检验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本无法满足当今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当务之急的一项任务。

  (四)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一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出台了一系列职教优惠政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火爆,造成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一大部分一线专业教师队伍由高校毕业生构成,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严重缺乏会计专业方面的实操经验,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亟需“双师型”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三、技能大赛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制度改革与创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基本形成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促进了产教融合,使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大增强,使社会不再崇尚“唯学历论”,而更青睐具备一技之长的毕业生。会计技能大赛是高职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会计技能素质的新途径,也是连接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就业、理论与实践的新桥梁。会计技能竞赛对于高职院校、指导老师、参赛选手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一)以会计技能大赛为依托,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会计技能赛项设置紧密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故会计技能大赛对于加快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强力的支撑功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升格而来的,所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目标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紧密相连的内在关系,因而高职院校可通过承办或参与会计技能大赛,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会计高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做到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会计专业内涵,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以会计技能大赛为纽带,改善会计专业实习实训条件

  现如今实训教学环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以会计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大对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投入,不断改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条件,重视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能够使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教学法和岗位教学法,进而形成竞赛常态化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三)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抓手,推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基本都体现了中、高职专业或专业大类的综合核心职业能力要求,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通过专业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及竞赛标准得以准确制定,进而对教学也起到了示范作用。高职院校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教、教研融合,推动会计专业课程实施。高职院校应大胆地将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会计技能大赛紧密结合,根据技能竞赛能力要求,开设专业知识课程,从会计技能大赛中汲取精华,推动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以会计技能大赛为着力点,实现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比如课程开发可以由以院校为主体及时向行业、企业及院校共同开发转变,让行业、企业的专家根据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参与制订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同时确定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

  (四)以会计技能大赛为载体,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筑底强基,师资先行。大赛指导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操经验直接决定了参赛学生的比赛成绩。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借助高职技能大赛,和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起参与到大赛的筹备工作中去,对学生赛前培训及学习共同指导。通过培训学生,教师的实操技能也会相应得到很大提升。因此,通过备战技能大赛,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一批富有改革精神、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意义已绝非赛事本身,而更多的是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推动和促进。为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高职技能的培养,推进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比赛的制度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构建适应于技能大赛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适应技能大赛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明宇,刘柏霞.基于高职技能大赛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高职,20xx(8):33-35.

  [2]王莹.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11):255-256.

  [3]董玉峰,邱硕,周艳海.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xx(6):119-123.

  [4]王艳玲,李艳花.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xx(09):43.

会计专业论文9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结合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探讨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或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用于指导更广泛的实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收集本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和撰写毕业论文,了解会计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发展前沿。

  2、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加深理解有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3、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4、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培养学生综述能力、表达能力及解答问题能力。

  二、毕业论文的内容

  毕业论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文献综述

  2、开题报告

  3、论文

  三、毕业论文工作程序

  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在第8学期,其工作程序如下:

  1、布置任务。教研组根据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要求布置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指导教师。

  2、选题。选题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选题确定以后,由指导教师填写并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经学科教学负责人审核后,统一汇总报经济管理学院和教务处备案。论文题目一旦选定,原则上不能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由学生或指导教师提出,经学科教学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经济管理学院和教务处备案。

  3、撰写。学生应当在确定选题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写文献综述,拟定论文开题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外文翻译可以视具体情况提前到论文撰稿之前或之后完成。

  4、指导教师审阅。学生完成论文初稿以后,交由指导教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论文。针对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学生进行修改;指导教师认为修改后的文稿仍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应当再次修改。在论文修改期间,学生应与指导教师保持经常的联系。

  6、定稿。修改后的论文经指导教师审阅后,认为达到规定要求的,可以定稿。

  7、申请答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各项工作以后,学生应将所有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交给教研组。在论文答辩前1周内,由学生向系提出答辩申请。答辩申请书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教研组审核,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批准后,申请者方可参加答辩。

  8、评阅论文。教研组在毕业论文答辩前1周对拟答辩论文进行评阅,每篇论文至少由2名专业教师(指导教师除外)评阅,签署评阅意见和建议成绩。

  9、答辩。根据学院的安排,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由学科负责人和教学负责人任组长,负责本专业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个别学生的论文须参加经管学院大组答辩的,按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10、评定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原则上参考指导教师成绩、评阅人成绩和答辩成绩综合确定。最后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制。

  关于毕业论文具体工作时间遵照学院统一安排。

  四、选题范围和要求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为:财务管理、金融、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税收等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选题要求: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选题口径不宜太大,最好是针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论述;选题要尽可能结合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题目(不受限制,仅供参考)

  1、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2、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

  3、中西管理会计对比研究

  4、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现状调查研究及效益分析

  5、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

  6、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现状及发展的具体对策

  7、手工会计核算与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制度的比较

  8、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9、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的探讨

  10、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11、绿色会计

  12、实现网络会计电算化出现问题及对策

  13、会计监管体系的探讨

  14、企业可转债问题的初步探讨

  15、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16、会计电算化下如何进行审计

  17、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18、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

  19、审计软件的开发

  20、自然资源会计初探

  21、会计人员管理体系研究(含委派问题的研究)

  22、成本管理的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23、企业改制、重组、合并过程中的会计问题

  24、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25、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含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6、如何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含上市前、中期、年度审计)

  27、集团企业财务问题研究

  28、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

  29、会计信息价值及相关问题

  30、企业理财战略类型及应用研究

  31、决策分析方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32、模糊财务评价研究

  33、中西方财务管理比较研究

  34、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失真

  35、公司治理与企业资本结构

  36、关联交易问题

  37、企业税收筹划问题

  38、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39、与资本经营相关问题的研讨

  40、债务重组问题

  五、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开题报告的要求

  开题报告是学生在正式撰写论文之前,对所选论题的背景、现实意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所进行的总体考虑以及对毕业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的总体安排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报告。开题报告反映了学生对拟撰写的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的把握程度,是毕业论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论文题目

  ●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二)文献综述的要求

  文献综述是学生在撰写论文正文之前和撰写过程中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以及学生对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形成的书面载体。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是:

  1、查阅和搜集的文献资料必须是与论文相关的资料,不能将与所撰写论文明显不相关的文献资料摘录在文献综述中,以满足篇幅的要求。

  2、摘录在文献综述中的文献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并在文献综述中注明资料来源。

  3、文献综述并不是所查阅资料的简单堆积,而应当将原始资料经过初次加工后按照论文的一定体系连接而成的书面文件。

  4、文献综述一般不得少于5000字。

  5、文献综述撰写要求具体见《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规范》。

  (三)论文的要求

  1、论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封面。论文封面由学院统一印制,学生用钢笔填写。

  (2)摘要(中英文)

  (3)目录

  (4)题目

  (5)正文

  (6)主要参考文献

  2、正文的写作要求

  (1)对正文内容的要求。要求文章观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章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要清楚明了,内容安排得当;对理论论述的深度把握恰当,切莫面面俱到、夸夸其谈、空洞无物;学生应当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能整段地或大量地引用参考文献的内容和观点。

  (2)正文的字数不少于20000字。

  3、参考文献的要求

  (1)学生应当在论文的正文后面列示本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和利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列示的.参考文献不能少于15项。

  (2)列示的参考文献必须真实、可靠,有明确的来源依据。

  (3)列示参考文献时应当写明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和资料来源。

  六、对指导论文的要求

  论文指导是指导教师对论文的选题、大纲的拟定、论文内容的框架以及对学生整个毕业论文进程的安排、指导和监督。它在整个论文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论文指导的主要内容

  1、拟定论文题目

  2、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3、指导学生拟定论文的提纲和撰写思路

  4、审阅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5、对所指导的论文是否达到可以申请答辩的要求做出认定。

  6、做好学生论文答辩准备的指导工作

  (二)指导教师论文指导的总体要求

  1、指导教师要认真研读和领会院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进程安排。

  2、指导教师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指导学生的论文,切莫敷衍了事。

  3、在论文撰写期间,指导教师应定期(每周不少于一次)与学生见面,予以指导和帮助。

  4、指导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论文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指导教师一般只对论文中的原则性问题负责审阅,提出意见;有关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计算的准确性以及论文的结构系统性、严谨性原则上由学生负责,指导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

  6、指导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的运用指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创见。

会计专业论文10

  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校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对基础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单一技术能力人员被替代性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年龄的增长,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撑会计人员要想得到更高、更好地晋升空间会越来越窄;而目前中职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本文就会计基础理论对中职会计专业在以后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谈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会计是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上升,同时对基层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基层会计人员还是助理会计师,首席财务总监,其工作的进行都需要会计理论知识的支撑,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实训技能,更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而这一点恰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薄弱点。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职学校学生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差,且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我们知道中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周岁至18岁之间,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文化基础相对较低,通常存在厌学情绪,尤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相较于实训技能培训的趣味性,具有较强的连贯性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对枯燥,而且普遍有学生反应“听不懂,理解起来感觉困难”,学习积极性下降,同时中职学校通常管理较中学宽恕,学生自律性差,对于学习存在懒散拖延的心理,长此以往,其会计基础知识学习更差,进一步导致“听不懂,理解困难”,进而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下降,更加不想学习,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二、教学方法相对守旧,缺乏会计实践经验

  现有中职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而不重学,通常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会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普遍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情况下;会计专业对实践要求较高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的得到满足,同时许多执教老师不具备一定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理论性的教学,缺乏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

  三、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重视意识有待深化

  从社会对于基础会计专业人员要求的信息反馈来看,大多数企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首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不愿花费多余的资金和时间重新培养人才,所以他们更青睐于那些掌握基本日常会计操作技能的毕业生或者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就业率,从而提升扩大学校影响,学校均采取了向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训技能方面倾斜的教学模式较多,建立仿真模拟岗位,安排学生提早进入实习单位实习,这就导致实训时间过多,而相对会计理论课程时间被缩短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成长,其工作学习的要求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基础实训操作的会计技能。无论是从专业人员的自身发展来讲,还是企事业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业竞争压力来说,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发展,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总的来说学校缺乏了对于学生的长远的职业规划。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中职会计专业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均需要找准定位,除满足市场对于会计人员的的需求外,更要对自己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把握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基础理论学习的.平衡度。具体操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执教老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陈旧呆板的说教教学模式,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叫“行动导向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事先在所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中,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主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过程所提出的任务,进而积累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具体过程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依据授课内容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其次,学校采取“双管齐下”方式,一方面强调实训技能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么对于代课老师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较好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企业财务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更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后期职业生涯的做好“奠基石”。

  作为会计中职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核算、出纳、税务等岗位工作或者相关部门从事社保文秘、仓库管理、收银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三年制的学习时间,学生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都安排校外实习,而且学生在校期间也安排了大量实训技能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减少,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对此我们呼吁中职专业学校对分配理论和实训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为了短期相关利益,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们也需要具备熟习企业会计工作完整操作流程能力,具备真实的实战经验,而不是走马观花所谓的企业实践锻炼“真人秀”。

  为了学生就业后的长远发展,为了降低学生在激烈竞争中的失业机率,中职专业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因为单一的会计实操技能,在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是不足以解决会计专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工作需要的。

  再者,教师必要时需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专家认定,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所有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只能掌握20%,视觉能掌握30%,视觉+听觉可以达到50%,而自己动手时可达到90%。所以,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其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且知识的储备需要经常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所以国家提倡专业性的继续教育。总之,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使自己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会计专业论文11

  一、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

  1.市场经济产生的激烈竞争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的经济体制被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中固有的经济缺陷也在不断暴露,来自各方经济形式的冲击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市场。由于经济体制的滞后,经济得不到全面性而彻底的发展,未能健全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国内国外的金融管理机构不断出现,虚高的账面回报率令社会资本大量进入,各地涌现出投资热潮,违规经营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这也增加了国家对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管难度。与此同时,金融行业过快的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会计忽视了谨慎性的原则,造成金融会计数据无法真实反应企业的利润水平。

  2.金融管理机构制度的不足

  我国尽管针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但是其更新速度无法跟上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也使金融管理机构在发展中存在金融会计风险。一方面,目前我国对于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管仍存在空白区域,对于金融会计岗位的设置上缺少应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牵制,这方面在规章准则中还不够完善,会计行业整体监督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防范金融会计、控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对于金融管理机构的政治干预,使得其在政治手段下进行金融活动,对于市场的公平竞争起到一定程度的扰乱,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受到了干扰。

  3.忽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

  目前,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专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不相适应,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大量需求会计从业人员,然而,这种短时间内对于金融会计的人才吸收,也使得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道德素养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在工作中,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受到来自外界的金钱诱惑,个人主义思想侵蚀严重,为达到个人目的故意编造一些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获得高额的利益;有些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仅能应付部分的业务需求,整体素质都有待提高。同时,某些金融管理机构还存在着传统的会计操作手段,使信息总结的科学性不足,信息分析未能达到完整状态。

  二、我国对于金融会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1.不断加强金融监督体系的监督与完善

  金融监督体系的完善需要各监管部门的通力配合,要有较好的针对性。只有建立完善的、没有漏洞的会计制度,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有心人士利用漏洞造成金融会计风险。监管部门应当采取常规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等多种检查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管的力度,按章办事;在完善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方面多下功夫,通过行业监督制定法规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准入规则,这样就可以将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金融管理机构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做到严肃严格,单靠会计人员的自觉性是不足的,在完善单位内会计监督制度的同时,加强内部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宣传教育,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工作。只有从内外两方面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才能有效的防止金融会计风险。

  2.进一步完善金融核算体系

  在金融管理机构内部实行集中核算,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一方面,金融管理机构应该把实施适合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放在重要位置,采用完善的核算体系,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充分运用岗位责任制管理使得各岗位权责分明,会计人员之间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督与互相监督,发挥其互相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广泛应用计算机,合理利用现代社会的计算机技术,用信息化技术监管会计人员,杜绝由手工操作所造成的数据失误,促进会计核算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确保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及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各细节入手,化解金融会计的各类风险。

  3.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加强与培养

  金融管理机构往往需要聘请大量具有会计从业资质的会计人员,受聘人员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组织能力。一方面,培养“干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金融管理机构内部的实力。另一方面,一个强有力的鼓励与约束机制,可以在员工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中对于员工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员工的素质提升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加大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企业认同感,从根源上降低金融会计风险。

  三、总结

  金融活动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形式各异的金融会计风险,金融会计风险是始终贯穿于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在目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想保障金融管理机构积极健康而又持续发展,就必须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对于金融会计风险预防能力的增强,可逐步将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金融管理机构的发展也将有一个安全有利的环境,我国金融改革也将迎来万象更新的美好未来。

会计专业论文12

  【内容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适合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征,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旨在提升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学生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学生毕业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一线会计从业人员,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技能操作能力是教学核心内容。高职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理工一体化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任务驱动教学法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一种教学方法,是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究式先进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项目任务,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利用教学条件、查阅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的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为两个方面含义:一是任务含义,任务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练习题或课后作业,练习题和作业只是在上课知识的巩固。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框架后提出项目任务,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进行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最后完成项目任务。二是驱动含义,驱动从动机理论分析为外部诱因产生动机和内在因素产生动机,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驱动是激发学生内在因素产生动机,包含认知驱动和自我提高驱动,认知内驱力是教师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该知识价值,主动学习完成任务的欲望与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内在动力和欲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征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是为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学生记笔记或者教师演示技能操作方法学生按照教师示范技能训练,学生被动学习。会计专业是一项繁琐的程序和枯燥单调的数据,传统教学让学生厌烦,影响学习积极性。而驱动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对知识关键点和知识框架讲解,用问题作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使学生体现个人知识价值,主动解决问题以致能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在完成任务同时主动获取专业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动力不足,但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好奇心和好胜心较强,动手能力较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创设项目任务,让学生在仿真实训条件下进行操作,按照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可以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思考完成任务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综合项目任务中不仅是单一岗位任务,还需要完成不同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不同会计岗位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最大瓶颈是不能适应会计各个岗位要求,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真实案例作为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并且在仿真实训条件下操作,学生通过思考、协作、查阅相关完成项目任务,较为扎实地掌握了知识点,特别是技能操作与真实案例紧密联系,达到了就业就能符合上岗要求,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三、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一)加强硬软件建设,创设高仿真实训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需要真实或高仿真实训条件,建设实训场地时要求标准高,软件要具有高仿真性,如税务实训系统平台、高职会计技能全真模拟训练平台、财务信息化竞赛平台、会计VBSE实训平台,既有ERP-U8(V8.72)、金蝶等功能齐全、安全性高的大型通用软件,也应有中小企业运用较多的软件金算盘、管家婆、速达等财务软件,在教学情境设置上可以设置主管会计、成本会计、核算会计、总账会计、出纳员等岗位角色,每一个岗位设置相对应的会计工作任务,学生在校期间应在不同岗位上实习,担任不同会计岗位角色,熟悉不同岗位技能,全面掌握会计操作技能。

  (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最核心内容是设置好项目任务,项目任务主要来源有企业提供,需要学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安排到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实习,企业和会计事务所提供真实会计不同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学生进行项目任务实施,企业也通过提供项目给教师,教师将项目分解到各个单元中,教师在创设项目任务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既要能完成又要有一定难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组建模拟团队,如组建模拟会计事务所,与一些校企合作企业达成合作,开展相应的业务,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环境和不同会计操作方式。

  (三)加强团队训练,发挥评价效果作用。会计任务驱动教学需要学生团队协作完成,根据会计工作流程各个学生担任不同会计岗位,虽然不同岗位任务不同,需要各个岗位通力协作才能完成项目任务,完成项目任务后学生不同岗位需要互换,学生既可以掌握不同岗位技能,又可以担任不同角色,理解各个岗位工作性质,有利于团队精神培养。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要充分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工作岗位表现情况进行点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有利于学生找出完成任务中存在差距和掌握知识点程度,不断提高自己实践操作能力。随着高职教育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适合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将会计项目任务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提高完成会计项目任务提升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学生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学生毕业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张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20xx,8

  [2]朱燕群.多维互动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管类课程中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9

会计专业论文13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从保障会计实践课程的课时量,构建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设,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几方面探究了提升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对策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能够立足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要基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会计教育改革,才能保障会计专业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会计专业理论性与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会计专业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的效果,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在会计实践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升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要做好的工作。

  一、当前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一)会计实践教学课时量不足

  会计课程的实践性和技能型都很强,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只开展理论教育,抽象的理论内容学生是很难有效理解和把握的。另外,忽视会计实践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但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多学校都只重视会计理论教学,会计理论教学的课时的设置很多,理论课程设置能够保障足够的量。而会计实践课程所设置的课时量明显不足,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育的现状,这就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深度不足,广度受到限制,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很难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会计实践教学职业岗位意识不强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一种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职业岗位意识不强。这种职业岗位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突出。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实践教育内容在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雷同情况,会计实践教育内容的职业性不突出,这就制约了高职会计实践教育的有效发展。第二,会计实践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高职会计实践教育没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育内容,会计实践教学不重视出纳岗位、审计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等方面内容的建设,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思和能力的培养,内容设置落后,不利于学生未来成功就业和成功发展。

  (三)会计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不严密

  要保障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重视实践考核教育。但目前,在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实践教育考核制度不严密的问题。在高职会计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环节,在会计手工实训和电脑操作考核环节,都存在着考核不够规范,不够严密的情况。在相关会计实训考核中,由于组织不够严密,有的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不能认真对待,会出现抄袭情况。有的学生通过抄袭手段得来的分数反而超过其他不抄袭的学生,这样,就导致学生对考核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另外,在考核中,有的教师凭着主观感觉,为学生制定实训成绩,这也严重影响到考核的公平公正性。由于会计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不严密,在考核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会计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学生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对会计实训教学也不够重视。

  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保障会计实践课程的课时量

  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并且理论知识较为艰涩,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在会计专业教育中,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的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会计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重视实践教学。作为学校必须要根据会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减少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并能够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加会计专业实践课时,能够保障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合适的比例。会计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最好能够保持在1:1,这样,学生才能保障在掌握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有效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通过实践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应用。需要注意是理论讲解要秉承够用为度的原则,尽量要为实践教学腾出更多的时间,这样,学生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依据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还存在形式单一的情况,存在着教育内容与学生职业需要联系不够紧密,职业岗位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能够依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样的教学体系,首先,需要对会计实践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会计实践教学要能够积极创新教育方式,能够建立诸如演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社会调查等多种会计教育形式。器材,会计专业需要能够基于学生需要围绕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训练等内容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构建,以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有效培养。再次,会计实践教育要明确会计岗位工作职责,明确会计岗位内容,要能够使学生对会计岗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要能够突出会计基础工作教学,通过会计基础教育,提升学生会计操作的基本素养,保障学生会计行为的规范性。最后,在教育中,教师要能够针对会计岗位某一方面的需要,设置一些案例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对某一个方面的会计技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并结合校内实训,使学生应用相关会计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检查,督促,共同努力,真正提升学生的会计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培养高素养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加强会计实践考核制度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考核制度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参与考核评价的积极性和会计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会计实践考核制度建设,要能够积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够采用过程加结果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保障实践考核工作的公平性,保障这项工作的完善发展。比如,在《基础会计实训》课程考核中,可以设置50%的过程考核比例,设置50%的结果考核比例。在过程考核中主要包括的考核内容为建账、编制凭证、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等等内容,这些专项会计技能考核评价需要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结果考核是需要教师将做账的内容整理成为相关题目,学生通过抽签方式抽取题目。教师通过答辩的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具体的答辩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创新会计考核制度,可以保障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保障通过考核策略有效提升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会计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加强会计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是高职院校提升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选择。学校要能够拨出一定的资金,加大实训教学创新建设,构建会计实训必要的各种设备。要能够基于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起高起点,高标准的,适合会计教育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要能够加大投入,进行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会计实训教学的需要。具体而言,加大会计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高职院校要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和实验室。要根据会计实训教学需要,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并能够为实验室配置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购买相关的财务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会计模拟实践学习的场所和基地,为学生会计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外部条件。第二,高职院校要能够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校的力量是淡薄的,在校内会计实训基地建设中,要保障基地建设的高标准,学校需要能够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提供会计实训基地建设的场地,并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设备、技术和技能人才,对实训基地建设作出指导。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开展实训活动,以提升学生会计实践综合能力。第三,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通过与相关会计单位合作,以互利为宗旨,进行合作,尽可能多地发展校外会计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建设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学校相关人才要能够为企业发展筹谋划策,要能够承担起培养企业员工的使命,同时这种基地建设有要能够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依靠一支教育观念先进,个人品行端正,创新意识能力强,理论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积极合作,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能够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其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引入企业优秀的会计专项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是指导学校的会计教育工作。学校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有效培养双师型人才。

  作者:邹莉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孟丘.关于会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xx(13)

  [2]潘宗玲.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xx(16)

  [3]董丽,王嘉发,朱兆林.大类招生背景下“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xx(03).

会计专业论文14

摘要

  会计工作是企业运行的一个重要职位,税务的核算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税务核算在企业事务中尤为重要。目前的企业会计制度必须要深度研究涉税事项,保证企业的合法运营。为了企业能够快速、平稳、合理的运营,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涉税事项进行研究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和税务制度的研究,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探讨,最后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企业;会计制度;涉水事项

  研究前言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各个行业的新理论规章制度层出不穷。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会计工作是企业运营的重点任务,税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进项详细阐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

  1.1会计原则与税务制度

  企业在核算税务的时候必须遵守会计制度的要求。税务核算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生产经营成果核算、与国家财政交拨款核算、与合作单位资金来往核算。现在《企业会计制度》里面规定的核算原则部分与现行的税务制度不一致。

  1.2会计假设和税务制度

  会计假设有四方面内容:货币计量的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会计分期的假设、会计主体的假设。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依据会计主体在当会计过程中所得的所有收入减去税法范围内的开支后,按其净比例计算所征收。但是承包人是按承包期间纳税,会计期间和承包期间不一致就会产生差异。

  1.3会计方法和税务制度

  复式记账是会计的一种方法,依据此方法,所有经济状况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因素的改变。由于资产交易和收益交易的处理方法不同,并且在制定税法时没有考虑复式记账的原理,导致税务结果不同。

  1.4会计政策与税务制度

  会计政策是会计核算是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采纳的'会计具体处理方法。新的制度给企业的余地越来越多,选择空间变大。

  二、会计实务与税务制度

  2.1捐赠支出

  依据制度规定。捐赠的支出部分属于企业“营业外支出”范围。税法所规定的纳税人在公益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金额3%之中的范围,准予扣除;非公益性质的捐款和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则不可以在扣税之前扣除。

  2.2罚款支

  依据制度规定,企业的罚教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部分。依据税法,违背经营的金额和被没收财物的金额,各种税收的滞纳金、罚款,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都不得扣除。

  2.3或有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或有事项是企业过去的事项或交易形成的,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严谨确认或有事项,但是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是确认或有负债,而不会确认或有收益。企业一旦确认,就会增加企业的支出,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减少了国家税收。

  三、会计制度与税法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一般,因为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不同带来的问题一般分为以下三种:①因为税法和会计制度不一致,或者税法的更改落后于制度的改革等情况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一般全额确认为企业成本费用,这样就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②征纳双方容易引起争论,而且难以解决。按照会计制度,企业可以或有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负债,而企业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容易引起争议。尤其是税法规定可做可不做的事,就难以仲裁。③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合法,但是税法未确认的,影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现如今企业会计制度赋予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较大的空间,比如折旧政策、计提减值等。企业有权根据会计制度选择和制定企业的核算方法,但是企业一旦确定就不得再随意更改。在宏观上讲,有利于保护税本,增强企业的发展力量。但是企业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权益与税务核算的权益不一致的时,进行纳税调整就影响了企业的权益。

  四、解决方法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案:①企业制度与税法的规定能一致的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国家财政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见的利益,而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从长远角度来讲,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应当尽量保持一致。在指定《企业会计制度》时,应该在不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下尽量和税法保持一致。②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一样,两者在会计处理的差异上并不会消除,因而调整纳税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企业应该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按照税法进行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和税法相隔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原则将没有办法贯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企业的会计制度中,必须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涉税事项认真的分析研究,因此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然而企业的会计制度中会计原则、方法、政策等与税务制度中的原则、方法、政策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运营中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还可能会因为税务问题导致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佳。企业的会计制度的涉税事项关系重大,因此,在企业建立会计制度中,必须要着重对涉税事项进行考虑,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英波.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xx.

  [2]王超.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xx.

  [3]滕曦.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与协调[D].厦门大学,20xx.

  会计专业论文范例二

  摘要

  会计制度质量的高低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财务报告的稳健型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有时会忽视了文化及准则差异。本文基于制度建设视角,对会计制度变迁与稳健性进行深入剖析,着重分析我国需要强化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原因。强化会计稳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监管盈余和评价制度,但究其根本,则是将稳健性作为改善企业盈余质量的机制以加强保护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

  会计制度;会计稳健性

  会计工作历来崇尚稳健性原则,要求对坏消息的报告要比好消息更为及时与充分,为充分确定商业环境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需要运用不同的可证实标准对收益和费用进行确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应对转轨时期与国际趋同的双重压力,会计制度必须得以变迁,而稳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政府“有形的手”的作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动力,协同证券市场高速发展、国有企业大面积改革以及国际轨道的趋同效应共同对会计制度的改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一、会计健性研究现状

  (一)早期关于稳健性的规范研究结论不一

  Basu系统回顾了早期使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认为应立足于稳健性的代表——存货成本与市值孰低来进行分析,然后在逐步拓展到稳健性的一般原则。但是,对于规范研究,学术界的结论并非一致。批判者认为,由稳健性引起的确认损失与利润的不一致,将会导致当期损益的高估,最终使得未来利润会被高估。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观念,如蒙哥马利认为应当把一项支出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其决定因素应是稳健性而非使其更为精确。中立者则认为,会计稳健性由于会计的谨慎性与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会计从业人员须使用每一时点适当的分配收益与费用来解析稳健性,不能因为曾经恰当的稳健性而对目前的报表进行错报,最终误导了报表使用者。

  (二)近期稳健性研究的发展:视角与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充实。早期关于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有Ball在1972年做出的会计方法的激进与否是否将误导投资者决策的研究。Basu在20xx年提出,自美国著名学术专家Lev在1993年倡导对稳健性的研究后,致使了90年代以来对其更为深入和广泛性的研究。Watts(1993)针对会计稳健性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指导,归纳了影响会计稳健性的3个因素:法律、契约、以及政府管制。随后,1995年和1997年Basu又提出了关于稳健性的计量模型,认为会计稳健性的'衡量标准可以运用盈余不对称及时性,自此以后,大批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出来。

  二、会计制度改革中稳健性原则的强化

  (一)基于制度安排视角

  在我国,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往往会对财务进行过度包装,国有企业在改制后也存在着大股东“掏空”行为,这些现象会致使企业的业绩在上市后会明显下滑。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浓厚的高估盈余的要求。审计独立性的欠缺以及与上市公司的串通促使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参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现象。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回应,我国的会计准则加深了对对盈余稳健性的重视程度。比如,对本属于资本化对支出直接进行费用化,缩短资产折旧与摊销的年限,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全面计提,同时对于一些应记入利润表的项目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与此相对应的,监管机构也完善了对盈余信息使用时的监管。比如,对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原则,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钱净利润孰低为标准。尽管这些原则的加强与改善降低了对盈余高估的可能性,优化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同时,以上原则的运用必然会因交易和事项不能如实地通过会计信息反映而歪曲了财务报告,最终会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目前,证券发行与监管制度已经逐步削弱对盈余信息的依赖程度,这将使通过加强会计稳健性来服务资本市场的做法也被削弱。

  (二)基于财务报告质量视角

  纵使稳健性原则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原则对会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确认会计信息质量时,最重要的指标依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要为报表使用者所使用,必须满足相关与可靠的标准,往往这很难周全,可靠性的提高可能会降低相关性,反之亦然。而财务报告质量取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制衡,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其改变,并且最终也受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控制。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确认与摊销程序在应计会计制度下会导致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的内在不确定性存在严重的可能性,并且,在管理者的估计与判断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许会受到影响。同时,以往的财务报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现在开始转变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础上同时提供价值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提高会计相关性要求,必须要对会计准则加速确认不完全交易。然而,当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无法可靠取得时,应当在管理层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根据其判断与估计,对经济业务要求报告的数字进行确认。但是,在这种做法中如果控制不好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管理层对数据存在可以的高估和低谷,计量存在误差,会引起未来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假设。这种误差若大批量发生,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势必也会削弱其相关性。一方面,会计计量无法避免的内在局限性以及目前财务报告的发展,使得管理层的判断成为企业财务报告与其它交易事项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这种判断权若使用不好,引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加之与投资者与身俱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使得管理层对报表进行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基于目前的各种制度安排,如激励契约、债务契约、业绩考核、薪酬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等,都是以业绩指标为导向,这就对激励效应实现了更高的反馈,为管理层盈余操纵提供了借口。尽管对会计信息的正式契约还处于缺乏阶段,不对称的损失函数也使得管理者存在动机利用个人信息操纵财务业绩预股票价格,目的就是将股东的利益转移给自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在年会上做出演讲报告,明确主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符合全球投资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诺”。他提出,准则是否能为投资者的利益而拟定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安然事件的东窗事发,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浮上水面,究其本质,发现财务报告质量的损害是由于对信息可靠性的忽视而引起,这一现象打破了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使得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而外部投资者的关注点,开始逐步发展为自身利益的保护,而非以往的财报信息的相关性。目前,财务报告和投资者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对激进会计造成显著错报的识别能力。针对报表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制定准则的相关机构需要对会计准则审时度势,定期重新审视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迎战会计内在局限性与财务报告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总之,会计稳健性原则对改善财务报告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我国需要不断强化稳健性原则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国际会计准则长期以来要求全面贯彻会计稳健性的内在原因。

  三、总结

  我国会计准则在适应国际轨道的进程中,不能忘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目前,对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还是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实证模型,收集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稳健性与企业治理、盈余管理等变量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会计稳健性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此,稳健性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理解其属性,在稳健性制度从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变的过程中完善其运行机制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完美契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伟.会计稳健性——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业研究,20xx,03:71-73.

  [2]刘珊珊.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xx.

  [3]王磊.会计稳健性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xx.

会计专业论文15

  一、中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背景和发展

  (一)中国开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人才,他们必须系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国有一千五百余万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经历,具有硕士学位(尤其是会计学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更少。仅以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例,截至20xx年,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为160 697人,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为55 897人;而这些执业注册会计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 085人,仅占1.95%。这与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学历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会计从业人员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而刚刚开始从事实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急需注重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针对上述情况,为提升会计教育水平,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同时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目前状况与会计行业应用性强的矛盾,20xx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正式设立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体制和培养目标

  在设立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为了规范该学位的教育水平,保证会计硕士学位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成立了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负责组织开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该委员会由来自教育部、财政部、中注协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办学院校的专家共23人组成。

  教指委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面向会计职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理由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发展进程

  1.单证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20xx年,全国有24家办学单位(包括20所大学①和4所其他办学机构)经申请获得了举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资格,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有三年或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通过联考获得录取资格后,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可以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但是不能获得学习院校的毕业证书,因此被称为“单证”研究生。

【会计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会计专业论文05-20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03-13

本科会计专业论文12-04

会计专业论文答辩11-15

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1-14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05-15

会计专业的论文提纲模板03-08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11-12

会计专业论文提纲范文03-28

会计专业论文的主体学术要素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