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以提升会计教学的时代性与实用性。
摘要:
会计是一门应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不仅要进行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培育职业素养,尤其是专业素养。在就业导向下,依照能力本位的根本思路来突显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对于此,本文解析了常用教学方式的弊病,在这种基础上改进教学,适应总体的就业需求。
关键词:
就业导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在中职教学中,会计专业具备很长的开办历程。从现状看,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多层次的实训体系,课改后的会计教学更能适应现今剧烈的竞争。依照教育部的改革宗旨,中职设置的会计专业应能秉持根本的就业导向,妥善解决突显的就业难题。探析教改的新思路,才能够促进就业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不断完善。
一、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理论后实践,教学与职业工作实践割裂
通常情况下,会计课程包含了实践和理论这两个部分。传统教学偏重根本理论的传授,然而这类模式背离了现今的竞争趋势,很难符合需求。具体来看,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多数学校都没能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同时缺乏了完善的师资。目前的阶段内,会计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仍较为薄弱,仍没能配备实验基地,师生也没能转变原先的理念和认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是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受学科教育的影响,还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针对实践环节,经常忽视就业导向的会计实务,重视根本理论的传授。这种倾向下的日常会计教学没能表现出实践性,缺乏根本理论及会计实践的紧密衔接。
2、课程的设置
缺乏有机整合课程的设置依然是按照学科逻辑结构组织科程,缺乏有机的整合,课程的安排顺序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中职学生的特点,基础差,底子薄,不爱学习,不会学习,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以至于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目前,部分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教学重心没有真正向实践技能训练方面转移,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弱化;教学内容注重于准则、制度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内容;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交叉重复、内容偏多理论偏深,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影响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认识和调查研究,没有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3、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导致实训虚化
教学计划中许多课程虽然安排30%----40%左右的实践教学时数,但是由于缺少职业工作或业务流程开发的实训项目和相应的实训手段,导致实训虚化,为了行式上的突出教学被人为的割裂分设,在实训课程里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完整的工作过程,导致只进行一些简单的、零散的、局部的、孤立的会计片段。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这种纸上谈兵的考评体制,造成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4、教学形式传统、僵化、单一,缺失完整的行动
过程传统课堂是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核心,教师环节上,教师讲学生听记,实训课中教师布置多,规定多,学生模仿生搬硬套。学生学习中缺少独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过程。教师没有实际的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传授的“技能”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5、缺少学习情景,学生学习盲从,成果不实用
专业课编后,导致学生对工作领域不了解。职业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经验;业务不清晰,毕业后不熟悉工作环境。总之,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压缩理论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是通过对会计岗位的分析,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个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思,在实践教学环节摒弃学科理念,展现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及其操作流程、管理制度与技能要求,使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保持一致。
二、改革教学的新思路
1、变更传统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讲解大纲给出的会计根本原理,而后设置配套的练习用来让学生温习。在这种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具备针对性的解答思路。然而,现今新式的教学更改了这种方式,先要给出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例如翻转课堂,就是让同学们凭借既有经验来学会答题,查阅手头资料;经过全方位的推论后,给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思路予以解决。会计教学应能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小组或教学班集体讨论、请学生上讲台讲课等。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参与至日常的交流及探讨中,提供积极的引导。经过改进之后,会计教学有必要把学生视作核心,真正明确深层的学习动因,这样做才可以督促学生去不断摸索或者发现新知。在新阶段的就业需求下,师生要借助现代网络来探究学习。这样做,可以活化日常的课堂情境,更具备真实感。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认同学生具备的主体位置。
2、搭设实习平台
学校在条件允许时,可以设置实习基地作为校外的平台,借以培育更高水准的综合性会计技能。从目前来看,会计教学仍偏重日常的模拟教学,具体包含了电算化以及模拟账目这两类的方式。然而,这种模式仍突显了偏差性,没能符合现今的就业实际。为了培育人才,学校有必要增设顶岗实习的新环节,让学生真正去适应就业。这是因为,后期的单位招聘也更重视会计实践。然而不应忽视,多数企业并不乐于直接接受顶岗实习的学员,会计岗位的这个难题尤其显著。这种情况下,相关方都应积极去创造便利条件,强化实时性的校企协作。这样做,才可以考虑到多方利益,协作达到双赢。
3、提升总体的师资水准
构建专门性的会计师资队伍,才可以培育优质的师资人才。中职在发展中,由于缺乏优质的师资,会计科目的教改很难真正持续进行。对于此,学校有必要投入更多师资用来强化建设,不断构建双师型的新式师资。针对现有的教师,学校应能提供必备的培训机会,强化校企合作。教师可以深入会计企业,尝试挂职的培训。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配套性的激励机制用来提供保障。例如,入职三年之后,学校就要视情况给予挂职机会。针对双师型的会计教师,还需要予以必备的奖励,给予优惠并且优先评定职称。提升总体的教学水准,给予双师型教师更高的优惠。此外,还可以设置培育师资的专项资金,提升整体性的实践能力,进而扶持更多教师真正参与至挂职培训中。总而言之,在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有必要从全面入手来改进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以提升会计教学的时代性与实用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讲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先理论后实践,把教学与职业工作实践割裂,课程的设置缺乏有机整合,教学形式传统,僵化,单一,缺失完整的行动过程,缺少学习情景,学生学习盲从,成果不实用,通过改革教学的新思路,提升总体的师资水准,在这种基础上改进教学,适应总体的就业需求。相关方都应积极去创造便利条件,强化实时性的校企协作。这样做,才可以考虑到多方利益,协作达到双赢。才能够服务于就业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欢.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特色模式初探[J].华章,2010(1):78.
[2]刘建华.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经验谈[J].广东教育(职教版),2009(10):65—66.
[3]廖晓群.中职会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成才之路,2009(25):25—27.
[4]王家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以合肥市高职院校调查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5]傅萌.发展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4(05).
[6]江景,唐青玉,罗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兼谈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7]孙晓辉,林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S1).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03-23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03-03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03-19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探讨11-24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3-07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03-20
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论文03-20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11-24
高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11-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