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与写法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与写法,欢迎阅读收藏!
【1】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 【5】学位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
【2】参考文献的写法 | 【6】期刊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
【3】参考文献的作用 | 【7】著作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
【4】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 【8】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
1、作者.论文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始或起止页码.
例:高明明,王华.交流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7(2):1~6.
2、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竺可桢.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3.
3、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或起止页码.
例:张福,王青青,陈路,等.工程学报工作[A].见:何高明主编.编辑论丛:第二集[C].上海:河汉出版社,1991.5~10.
4、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例:Joe RB. Studies on solid oxygen: [dissertation].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1976.
注1、以上参考文献中1、2、3和4分别为连续出版刊物、专著、论文集和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及示例;
注2、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 注3.请特别注意格式中的“标点符号”。它们看起来有点别扭、不统一也无逻辑性,但它们都是国家标准,请各位遵照执行。
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参考文献写法的误区
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大多在文后会列有参考文献(注意一般不宜写成参考书目或参考资料,因为后两者会有过窄或过宽之嫌),但在实际撰写时却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1、文献引用不符合要求
具体表现有:
(1)所列文献范围过宽,凡所参阅过的均列出其中,如教材、内部刊物、获奖过但并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报告等;
(2)所列文献过多,如有些教师认为文献越多越好,将参阅过的文章书籍后的参考文献也悉数收录,有些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只是认为跟自己的文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
(3)所列文献过少,有些老师怕自己文章引述别人东西太多,被人认为抄袭,故意将一些重要参考文献略去;
(4)对文献的理解偏面,以为只有引用文献原文才需要列出;
(5)大而不当,将整期刊物甚至连续几期杂志或整张报纸作为参考文献,如有老师订了一年《人民教育》,参考文献会写:《人民教育》2004年1—12期。
2、文献著录不符合规范
具体表现有:
(1)漏写项目,如有的文献只有著者和篇名,有的书籍漏掉出版社,有的期刊漏掉年份期号等;
(2)项目过杂,如有的丛书文献总主编、分册主编甚至副主编以及丛书名称,分册名称、主副标题等写了一大堆;
(3)次序杂乱,如有的文献条目先写篇名,有的先写著者,有的先写期刊名等不统一,不按定规;
(4)数字、标点符号不规范,如一会儿是中文数字,一会儿是阿拉伯数字,一会儿是用黑点,一会儿用书名号;
(5)不按标注排列,参考文献在文内有标注的一般要按顺序排列,不能杂乱无序。
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有:
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科研工作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
2、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3、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说明本文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
4、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
5、节约论文篇幅。在科研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需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号码即可解决。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专着 [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起止页码可以不写)。
作者:
个人着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着录形式。欧美着者的名可以用缩写字母,缩写名后省略缩写点。欧美着者的中译名可以只着录其姓;同姓不同名的欧美着者,其中译名不仅要着录其姓,还需着录其名。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中国着者姓名不得缩写。
着作方式相同的责任者不超过3个时,全部照录。超过3个时,只写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例如:et al.)。
例 1:马克思,恩格斯。
例 2:YELLAND R L, JONES S C, EASTON K S,et al.
[1]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版本:
第1版不着录,其他版本说明需着录。版本用阿拉伯数字、序数缩写形式或其他标志表示。古籍的版本可着录“写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等。
示例1: 3 版 (原题:第三版)
示例2: 新1版 (原题:新1版)
示例3: 5th ed. (原题:Fifth edition)
示例4: Rev. ed. (原题:Revised edition)
示例5:1978 ed. (原题:1978 edition)
出版地:文献中载有多个出版地,只着录第一个或处于显要位置的出版地。
无出版地的中文文献着录“出版地不详”,外文文献着录“S.1”,并置于方括号内。如果通过
计算机网络存取的联机电子文献无出版地,可以省略此项。
例1:[出版地不详]:三户图书刊行社,1990
例2:[S.l.]:MacMillan,1975.
例:
国家标准:出版年与页码之间用冒号:
按国家标准写:
[1] 刘国钧,陈绍业。 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45-50.
[2] 高翔。 JSP动态网站开发技术与实践[M].3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2版。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 PEEBLES P Z, Jr. Probability, random variable,and random signal principles[M]. 4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1.
[5] 王夫之。宋论[M]. 刻本。 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6]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学位论文:
[1]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
[2] CALMS R B.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 oxygen[D].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1965.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凡是从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应在刊名之后注明其年份、卷、期、部分号、页码。
示例1: 2001,1(1):5-6
年,卷(期):页码
示例2:2000(1):23-26.
年(期):页码
(2)对从合期中析出的文献,在圆括号内注明合期号。
示例1:1999(9/10):36-39
年(合期号):页码
(3)凡是在同一刊物上连载的文献,其后续部分不必另行着录,可在原参考文献后直接注明后续部分的年份、卷、期、部分号、页码等。
示例:年(期):页码; 年(期):页码
1981(1):37-44; 1981(2):47-52.
(4)凡是从报纸中析出的文献,应在报纸名后着录其出版日期与版次。
示例:2000-03-14 (1)
年 月 日 版次
例:
[1]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 黄荣怀,曾兰芳。 网络化学习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J].中国电化教育,2002,44(8): 46-51.
[3] OU J P,SOONG T T,EASTON K S,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Eng, 199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
[12]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1998-08-16/1998-10-01.
[1]卞叶.《论法律类型及其类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2]黄笑君.《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年.
[3]郎盛科.《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施榕娜.《法律规则与道德评价对法律推理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张林波.《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王建荣.《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胡媛.《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付云云.《法律推理之路》: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1]胡桂哲.《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12]蔡勇.《论法律推理中的实质推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3]邢杰.《从法官裁判视角看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4]王亮亮.《法律逻辑的生命源》: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5]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6]罗冰.《民法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7]郭庆旺,赵志耘:财政支出增长的政治制度模型[J].地方财政,2008(9):28
[18]王雍君.发达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3-8
[19]陈晓倩.可持续生态林业融资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
[20]陈晓倩,陈建成.生态林业市场化筹资方式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8(2):26
[21]马峻,郑康彬.西方财政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5-36
[22]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6-407
[23]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11
[24]李周.关于我国林业资金问题的思索[J].林业经济,2002(3):4-6
[25]陈玲芳.金德凌.公共财政支持下的`生态林业投融资体制[J].闽江学院学报,2005(2):39-43
[26]涛环、玉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现代林业投融资机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8(5): 21-24
[27]田明华.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147
[28]吴素珊,李建明.构建融资长效机制为林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林业财务与会计,2009(5):54-56
[29]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67-168
[3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5
[31]张泰峰.Eric Reader博士.公共财政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1-28
[32]樊远翔.论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措施选择[J].西南师范大学,2009(5):2-4
[33]包庆丰、张建成等.试论天然林资源的经济学特性及实施天保工程的经济效益[J].林业经济问题,2008(2):92-94
[34]周生贤.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95-205
[35]王兆君.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5-30
[36]师伟杰、邵树云.森林资源管护经营[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227-235
[37]雍文涛.林业分工论,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35
[38]石峰、李智勇等.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林发展模式及发展道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9-81
[39]林风鸣.国外林业产业政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28-130
[40]苏宗海.国外林业财政政策分析[J].绿色中国,2008(6):26-30
[41]陈晓倩.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运行机制[D].博士论文,2007: 29-33
[42]孔凡斌.中国社会林业政策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8-45
[43]颜玲.对推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方式融资的思考[J].森林工程,2005(4):77-80
[44]周湘英.完善信贷服务机制促进林业融资发展[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9(4):87-100
[45]赵秀英.关于财政支农贴息资金政策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127-140
[46]胡秋明.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04(5):236-255
[47]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48]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杨建军.《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1]孙光宁.《法律思维模式及其选择》.《长白学报》,2008年第2期.
[22]张瑞峰、巴尔.《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纵横》,2008年第1期.
[23]程睿.关于霍山县落儿岭镇白云庵村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J].农家参谋,2021(18):13-14.
[24]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5]李玉,胥筝筝.浅谈中国传统服饰品云肩[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9):27-28.
[26]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7]韩招久,肖旭,姜志宽,等.植物源昆虫拒食剂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6) :511 — 515.
[28]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9]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⑷:62—67.
[30]程睿.关于霍山县落儿岭镇白云庵村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J].农家参谋,2021(18):13—14.
[31]李玉,胥筝筝.浅谈中国传统服饰品云肩[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9):27—28.
[32]夏颖,蔡丽函.湖南省碳排放重心转移与碳排放空间依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01):25—29+33.
[33]袁庆龙,候文义.Ni—P 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34]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35]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6]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1.
[3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38]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39]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40]李胜利.科技论文著录参考文献的意义及要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41]陈浩元.科技期刊标准化十八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2]王平.重视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功能与作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3).
[43]张文才,岳静玲.科技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参考文献的作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44]唐纳德勒曼.拉塞尔威纳. 《营销分析实务》.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45]林资敏 陈德文.《生活型态写真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6]郑丽萍.《旗舰日志—国际服装业十大实力品牌发展战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8]余志鸿.《符号――传播的游戏规则》.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9]顾松林 菲利斯(美).《消费品营销反思》.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50]J·保罗彼得.《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东北财经出版社,2000.
[51]里斯 特劳特.《定位》.中国经济财政出版社,2002.
[52]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3]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4]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55]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56]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所,1998,(3):167-173.
[57]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
[1]郑永流(译).《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峰著.《法律逻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李静著.《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推理、结构与修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杨力著.《法律思维与法学经典阅读——以哈特〈法律的概念〉为样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范春莹著.《法律思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缪四平著.《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关老健著.《法律逻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郑智航著.《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陈瑞华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黄伟力著.《法律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穆晓军著.《经理人必备的法律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焦宝乾著.《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赵利、黄金华著.《法律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龙卫球著.《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大松主编.《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丹]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封宗信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版.
[18][丹]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刘继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丹]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张祥龙等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20][丹]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克尔凯郭尔文集》.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丹]克尔凯郭尔.《哲学寓言集》.杨玉功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2][丹]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哲学片断》.翁绍军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23][德]TW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李理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德]彼沃得.《克尔凯郭尔》.鲁路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5][英]加迪纳.《克尔凯郭尔》.刘玉红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26][俄]舍斯托夫.《旷野呼告——克尔凯郭尔与存在哲学》:方珊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27]杨大春.《沉沦与拯救——克尔凯郭尔的精神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28]林和生.《孤独人格——克尔凯郭尔》: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9]王奇.《走向绝望的深渊——克尔凯郭尔的美学生活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1][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32][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3][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吕祥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34][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你那版.
[35][德]胡塞尔.《观念:纯粹现象学的一般性导论》:张再林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7][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李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38]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9]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40]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1]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42][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43]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44]辛希孟.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5]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47]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48]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8.
[49]马聪.高级综合中多目标多层次工艺映射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8:23-30.
[50]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1]Ronald WRebore.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in Education(6th Edition)[M]. Boston:Allyn & Bac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1
[2]C Chadwick, P Cappelli. Alternative to Generic Strategy Typologies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99
[3]宋本江胡跃福:人才招聘,另请高明还是自己培养[J].中国人才,2003(8)
[4]丁敬平: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J].中国企业家,2005(11)
[5]程桢贾雅军:企业内部人才资源的运用[J].经济问题,2004(11)
[6]安鸿章:企业人才聘任的两种模式[J].中国人才,2002(4)
[7]亚瑟W小舍曼:乔治W勃兰德·斯科特A斯奈尔著张文贤主译: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魏峰李 赕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管理科学学报,2005(10)
[9]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管理科学学报, 2001,4(2)
[10]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心理学报, 2003,35(3)
[11]王刚编著:《把握好用人的技巧与管人的学问》.地震出版社,2003年2月
[1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人的真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
[13]李诚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的12堂课》.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14]吴志明著:《员工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15]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7]罗布.戈菲:《人员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01月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与写法】相关文章:
参考文献格式标准11-26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03-29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书03-09
国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05-18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规范11-20
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01-02
英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01-01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要求02-23
网络参考文献标准格式01-0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