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
风险管理是指于临床护理中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等方法。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之论文范文。
手术室是临床的主要场所,也是易出现风险事件的高危科室。一旦操作过程中出现护理风险,不但可降低医院的服务水平,还可引发医疗纠纷,减少经济效益。故而,临床需根据该科室极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探究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1]。下面,将该院手术室患者的资料汇总如下,旨在判定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1年4月—2014年9月手术室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风险管理理论的实施将其分为实验前、实验后两组,其中,实施前的80例患者由30例女性、50例男性组成,年龄10~69岁,平均(45.2±1.9)岁;29例急诊手术,51例择期手术;实施后的80例患者由31例女性、49例男性组成,年龄11~70岁,平均(45.3±2.0)岁;28例急诊手术,52例择期手术。160例患者的男女例数、年龄段等临床资料无区别(P>0.05)。
1.2 方法
风险管理实施前的80例患者于手术室实施基础护理,如: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相关不良事件的预防性工作;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情况,便于尽早处理突发事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药物、饮食的对症处理,以更好地缓解病症,提高生活质量;其余80例患者则实施风险管理理论,具体如下。
1.2.1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意识 临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领导人员需叮嘱其将“零缺陷”作为工作目标。首先,要求每位护理人员认真、仔细地检查自身工作,查看是否存在纰漏。同时,还需让护理人员相互检查、相互监督,以吸取先进、科学的工作经验;其次,手术室护士长、质量监控人员需按时或不按时地进行检查,便于更好的发现现实操作问题,尽早处理[2]。临床所有的检查均详细记录在案,并于晨会向全体工作人员通报。
1.2.2 制定潜在性风险的解决对策 临床手术操作前期,护理人员需认真评估手术室的潜在性风险,尤其是存在风险征兆的患者。针对存在风险征兆的患者来说,手术操作中需安排工作经验丰富者从旁陪护,以预防风险事件,或将其降至最低。并且,加大易发问题的观察、分析力度,特别是手术中易出现的相应问题。这就需要护士长注意观察,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加值班人员,强调手术的合理搭配措施,规避护理管理风险[3]。
1.2.3 强化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抗风险意识 每月或每周于固定时间内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如:手术室规章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手术室的新业务等。每周挑选1~2个下午的时间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处理,并认真、详细地向护理人员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操作技能。另外,科室领导还需为护理人员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出现问题等情况,作为奖罚、留院工作的可靠依据[4]。
1.2.4 强化手术室的细节管理 临床手术操作前期,护理人员需认真落实相关人员的管理制度、消毒制度、隔离制度等,认真清点手术所需物品、器械,确保准确、无误;严格执行相关药物的管理制度,分门别类的存放静脉、外用药物,以免用药错误。手术操作期间强化手术室仪器的管理,根据相关操作规范执行操作。手术结束后认真清点物品、器械,预防残留于患者体内;详细整理患者的手术操作记录,确保书写规范、字迹清晰,数据统一、准确,若记录错误需修改,应按照相应规范修改。严格执行手术患者的核对制度,根据医嘱给用,防止出现用药错误现象;合理摆放患者体位,提高舒适度,预防压疮[5];加强患者的高危时间的观察力度和护理人员,每次手术操作结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问题的讨论,以术中极有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预防解决措施等为主,力求于下次手术中规避该现象。
1.3 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医疗事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统计护理满意程度,标准:让患者填写调查问卷,根据最终得分将其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种类型,即:满意为调查问卷得分在90分以上,比较满意为调查问卷得分在60分以上,不满意为调查问卷得分在60分以下。
1.4 统计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 14.0的`软件处理文中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医疗事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医疗事故和切口感染率有区别(P<0.05),见表1。
2.2 临床护理满意程度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满意程度有区别(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手术室操作过程中,易出现护理风险,发生该现象原因为:①人员因素。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足、违章操作,致使工作失误,以药品或器械准备不当、操作不规范等为主,造成严重后果[6]。并且,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于临床护理中无法及时、有效地和患者交流,导致患者认知不足;②管理因素。临床工作制度不完善,单纯性地借助工作经验执行相关操作,使相关制度形同虚设;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操作不当;设备、物品使用不当,影响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不达标,加大切口感染率;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未更换手术台敷料、消毒巾等,未按时更换器械台敷料,诱发交叉性感染。故而,临床需根据手术室患者制定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预防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7]。
风险管理是指于临床护理中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等方法。手术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是临床医院较为重要的一环,将直接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医院利益[8-10]。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具有动态性、直接性等特点,最为重要的预防性措施为规范化医疗环境,建立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简单来说是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做好提前的预防、应对措施,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次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80例手术室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理论后,医疗事故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理论模式的实施,可给医院手术室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变化,不仅可完善工作流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独自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临床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理论作用显著,可降低护理风险,增强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