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课程变革初探
民办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那么,工商管理课程如何变革才好呢?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思路
以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的服务面向,即职业岗位(群)及各职业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以职业能力定课程
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建立课程模块,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开设的先后次序,并使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策略
依据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课程设置的方向以及学生的市场定位都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而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
结果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社会用人单位聘不到合格的管理人才,同时毕业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民办高校应在大量企业调研、毕业生走访、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市场,根据工商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务实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民办高校立足社会的根本。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专业岗位的实际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本着“厚基础、重特色”原则,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成公共必修课平台、专业必修课平台、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及实践教学模块。
其中,厚基础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两个平台来实现,保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
重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课设置要体现地方经济特点,而且专业选修课依据职业岗位群分模块教学,使课程培养与工商企业岗位需求密切联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明确,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力争少而精,打造专业特色。
另一方面设置能满足中小企业管理需要的职业特色课程。
在保证“厚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不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应优化课程设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做到少而精。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做到懂管理,会管理。
同时,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也应突出地方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又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基于工作过程细化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一线的管理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重构。
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
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总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建设“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
民办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挂职锻炼和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拓展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同时,制定优惠的引进政策,吸引社会上的高层次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充实教学队伍。
鼓励教学队伍集体备课、互通有无、兼容并蓄,积极参与国内外实践教学和学术研讨与交流,以老带新,建立一支由高水平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能力强、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和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工商管理课程变革初探】相关文章: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初探11-18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初探论文02-14
多元文化课程实施初探12-12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变革论文02-13
光纤通信课程改革初探论文12-04
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初探论文12-04
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与改革研究11-17
电子商务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初探11-24
浅析高职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初探12-09
试论商务英语阅读的课程设计初探12-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