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时间:2022-12-30 23:56:05 管理学 我要投稿

管理学论文范文(精选21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学论文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学论文范文(精选21篇)

  管理学论文 篇1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酒店管理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其中毕业实习环节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占的比重最大。随着毕业生在实习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各高职院校探索合适的毕业实习方法,本文结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郑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现状,以探索合适的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方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实习;方法;

  1、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现状

  1.1实习时间安排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太相同,如有院校安排学生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还有院校安排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没有对错,但对实习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以郑信近两年实习情况为例进行分析,2013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方式顺利完成毕业实习;2014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顺利完成毕业实习。

  1.2实习方法选择

  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方法比较多样,但大部分院校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统一安排两种方法。两种毕业实习方法各有利弊,高职院校在选择合适的实习方法时,除了考虑实习时间这一重要因素,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对实习的认知,以达到“学生快乐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共赢的目的。

  2、学生自主实习

  2.1特点

  学生自主实习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毕业实习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自主性。酒店管理高职生按照学校的毕业实习要求,自主安排毕业实习,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学生可选择的范围较大。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如星级酒店、旅行社、会展等服务行业;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特长与爱好选择实习单位,如郑信14级酒店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因喜欢跳舞选择在舞蹈培训学校完成毕业实习。学生通过自主实习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毕业实习环节,顺利完成毕业实习,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2.2问题与建议

  一方面,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实习单位数量众多,地域跨度较大,学生能够完成毕业实习不得而知,各院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尽管各院校在实习前强调实习要求,给学生分发《毕业实习手册》和《毕业实习日志》等实习材料,要求学生加盖实习单位公章,但这些制度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管理不便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能力不足或目标模糊,选择实习单位时比较茫然,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针对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各院校可以成立“实习指导小组”,把参加自主实习的学生分配给实习指导教师,由实习老师联系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达到校企互联、共同管理的目的';针对不能找到合适单位的部分学生,各院校可以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协助学生选择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顺利完成毕业实习。

  3、学校统一实习

  3.1特点

  统一实习是另一种常见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方法,其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性。各院校通过联系多家星级酒店或旅游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有保障的毕业实习,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寻找毕业实习单位的麻烦,而且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各院校的管理模式不太相同,有些学校通过自主联系星级酒店或旅游企业进行长期校企合作,学校和酒店统一管理学生。如郑信已经和郑州、北京、杭州等地多家五星级酒店建立校企合作,1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统一到这些星级酒店实习;也有部分学校通过中介公司联系酒店或企业进行合作,由学校、中介公司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

  3.2问题与建议

  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毕业实习是各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完成的教学安排,占总学时的1/3左右,毕业实习的目的是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事的酒店行业有很好的认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部分学生缺乏对毕业实习的正确认知,统一实习让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产生抵触情绪,在实习中缺乏积极性,造成个别学生中途退出,从而让毕业实习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各院校需投入大量的师资对学生进行管理。实习期间尤其初期,学生会因不适应实习环境出现一些问题,学校需要派出指导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指导和管理,以维护毕业实习的正常进行。各院校的专业老师肩负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学校很难派出专门的指导教师。即使能派出一些专业老师前往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对学校来讲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应对。首先,各院校应在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讲解毕业实习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开展实习动员大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其次,各院校应制定严格的毕业实习制度,防止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如郑信15级酒店管理毕业实习之前,管理系先后开展了两次实习动员大会,并且宣读了毕业实习规章制度。针对各院校需投入一部分师资管理学生问题,学校寻找校企合作单位时,应考虑与有责任心的酒店进行合作;此外,在每一个实习单位选出实习班长,让实习班长对学生进行管理,辅导员和实习班长随时联系,动态了解毕业实习情况。如郑信管理系并未专门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到酒店,通过建立实习微信群,由专业老师随时关注微信群聊,并设置实习班长等措施了解毕业实习情况,整体效果还不错。

  4、结语

  酒店管理高职生毕业实习是各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各院校在选择毕业实习方法时应慎重对待,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统一实习各有利弊,各院校可以配合使用,以统一实习为主,自主实习为辅,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实习。

  参考文献 

  [1]茅蓉.镇江高星级酒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7(3):98~104. 

  [2]何珊.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实习管理机制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32~34. 

  [3]徐菊.酒店实习生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15(10):255~256. 

  [4]孟昱.高职类学生毕业实习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1(4):595.

  管理学论文 篇2

  一、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

  1.教师层面。

  (1)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盲从,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管理学”的授课过程。这些教师完全颠倒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地位,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不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2)案例选择不当。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所讲授内容及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应用与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3)教师素养欠缺。案例教学是管理学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对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但部分教师因为受传统“师道尊严”的思想的影响,害怕授课过程中出错,从思想上不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教学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时间尚短,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足。再加上目前高校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经济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学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从事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

  2.设施层面。

  (1)案例资源有限。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依赖于丰富的案例资源。目前管理学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编写的相关案例教材。案例内容涉及国内外企业,国外企业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企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虽然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而国内企业案例又主要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比如海尔、华为等,普遍缺少中小型企业的案例。总之,国内现有的管理学案例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学设施落后。一般而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幻灯片演示设施、电视录像演示设施和多媒体演示设施等;软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库、定量分析软件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扩招后,因建设新校区等原因,导致“负债”运营。因而在各方面都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的落后,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开展和最终的教学效果。(3)激励制度不全。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激励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以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现状看,这两方面的制度都很不健全。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意主动进行案例教学,即使进行了案例教学,积极性也不高。

  二、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突破

  1.建立健全案例教学相关制度。

  (1)激励制度。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教学需要授课老师比理论讲授投入更多的精力,编写或选择案例、备课、组织开展案例教学等。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以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从而激发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教学评价制度。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因而从评价体系上应区别于理论教学。因此,从学校层面上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相应制度。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可以在该制度的引导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3)考核与考试制度。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主要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完全依赖于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应关注和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的参与主动性、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性等方面。因此,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与考试制度,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成绩在最终考试成绩中的比重等措施,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大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1)软硬件设施。软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媒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软硬件设施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比如“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验室“”管理学模拟实验室”或“管理仿真模拟室”等,同时完善和更新多媒体演示设备、录像演示设备、幻灯片演示设备和案例教学用具等。软件方面购买或鼓励教师编制多媒体授课软件,购买管理定量分析软件、企业管理相关数据库等。有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就能使学生不出学校,模拟仿真企业的运营过程,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案例教学的效果。(2)教学案例库。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直接效果。因此,鼓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教学案例库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工作。案例库可以是电子形式,也可以编写案例教材。目前寻找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引进管理案例,第二种是近年来国内编写的案例教材,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摘录改写的实例。这三种案例,各自有优缺点。国外案例比较成熟、比较经典,但有文化环境不同的缺点;国内案例大多来自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三大中国案例研究中心,但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缺点;第三类案例在兼具紧跟时代,把握管理学实践与理论前沿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因时间紧、编撰不全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在构建案例库选择案例时要考虑案例的本土性、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理论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使所选择的案例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3.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案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成败。但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就走上讲台,成了授课教师。学历虽然很高,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讲授管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毕业,不同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过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在授课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多途径培训教师,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可以组织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可以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短期的培训学习;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还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4.创造条件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导致对案例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学工办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种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合作精神;其次,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再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途径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虽然目前本科生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相信通过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等措施,一定能突破目前的教学困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取得较大的成效。

  管理学论文 篇3

  (一)人为冒顶事故

  重视和处理开采过程中的局部架前、架间漏顶、片帮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学的重要工作,施工和技术人员所采取的措施要科学合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产生片帮冒顶事故的原因,总结后制定措施。如煤质松软破碎,要尽量少降支架,采用带载移架;安排工序中要尽量减小移架的滞后距离;若矿山压力增大,产生了一定片帮深度,可以采用挑伸护帮板进行临时支护;必要时可采用提前移架支护。因失误操作,会造成了人为冒顶事故的发生;降架过多或不正支架、咬架和倒架,没有按放煤工艺所规定的要求来放顶煤,也会使顶板状况发生严重的恶化。

  (二)处理

  当遇到局部冒顶,应及时用圆木护顶,如果支架的护板或延伸梁不能将圆木护到顶板上,则采用加长单体柱将圆木打到顶板上,防治冒顶范围扩大。采煤机割煤后新暴露出来的顶板短时间不会冒落而在支架降架前要冒落时,采取先移顶板完整处的支架,同时在支架前梁上方放置两根以上的木梁,然后再移破碎除支架托住木梁。若顶板破碎极容易冒落时,铺上笆片(不可以铺铁皮影响放顶煤)。当架前发生冒顶时,可及时采用超前扶棚接顶的办法处理,棚顶用厚度不小于80mm的半圆木接实,从而控制住架前冒落。打撞楔防治冒顶。当工作面沿煤壁发生冒落,顶煤顺煤壁继续下流时,采用撞木楔上铺芭片防治冒顶。在实际工作可以有预见性地在煤壁上方打入钻杆或钻孔内插入圆钢、竹竿等。另外还可采用垂直工作面煤壁架梁(棚)护顶处理冒顶,其使用圆木数量多,且圆木较长移驾后留在了支架上不仅使支架承受压力增大方,还影响放顶煤,应尽量少用,做到提前预防,减少冒顶。

  (三)预防片帮冒顶事故措施

  对开采煤层进行地质勘测,在设计上运用措施达到预防效果,以免回采有隐患。工作面的布置及设备的选择,要从煤体的破碎度来进行考虑,找到利于顶板管理学的合适方法。掘进巷道时要全面记录新发现的地质资料,为回采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回采中如遇到破碎煤体和构造软煤区等,要先定措施再执行,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制定利于顶板管理方案,源头上加大顶板的使用效率,减小事故发生,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作业规程,采掘工程质量是管理顶板的基础,要严格工程质量关。工作面两巷顶板管理。工作面上下端头煤壁三角因受两巷及采动影响,压力大,易发生片帮冒顶,在工作面上下端头三角处架设斜跨棚和顺山棚,加强端头顶板管理。工作面过后上下隅角不能及时冒落,可超前工作面煤壁5米提前将锚索腿锚。在上下隅角切顶线处单体柱补加密集切顶点柱,用木料、矸石将上下隅角充填实。加大两巷支护强度,液压系统达到额定压力,并保证有足够支护强度。工作面顶板管理。采煤机应采用双向割煤,尽量减少单项割煤,保证及时移驾,减少空顶时间。采用追机作业,割煤后及时伸出伸缩梁临时支护顶板,随后10米拉移支架,移架时要少降快拉,带压移架,移驾后及时用护帮,若局部煤层松软片帮冒顶严重,采煤机过后及时拉支架支护顶板。液压支架管理。

  在生产中要加强工作面支架管理,要保证支架布置均匀、架正、不挤不咬,架间空挡一般不超过200mm,上下架落差不大于侧护板的三分之二,不低头不昂头,底座不下陷,初撑力达到规程要求,有效控制顶板离层,工作面做到“三平两直”确保支架受力均匀,切顶整齐,防治压力向前发展。工作面加快推进速度。加快工作面推进进度,使顶板下沉量较大的区段始终处于支架切顶线以外,工作面没帮始终处于顶板下沉回转量较小的位置,减小煤壁、媒体所承受的压力,减轻其破碎程度,减少片帮冒顶程度。

  管理学论文 篇4

  摘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强调采用个体化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柔性教学能够激励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改善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因此,需要构建《管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主体,并对《管理学》双语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考核体系进行适当的丰富和调整。更多管理学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

  关键词:管理学论文

  一、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的教学”。我们可以认为从广义上来讲“双语教学”是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采用两种语言( 母语和英语) 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国际上普遍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1)“浸入型”双语教学,或称为完全浸入型,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授课程全部采用外语进行教学,这以加拿大、美国为主要代表。(2)“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以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教学为主要代表。(3)“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模式强调在学习应用外语的同时,要以母语来维持课堂师生间的理解与交流。目前,我们国家普遍实施的是“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介绍方面侧重英语的应用,但在和学生的交流时主要靠母语作为媒介。

  二、管理学双语教学的特点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已经将近十年。从2006年起,笔者承担了商学院管理学双语教学的任务。此外,笔者长期以来还承担《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和《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比较,管理学的双语教学有其不同之处。

  首先,管理学强调案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比较高。案例教学是管理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大量应用,就给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样,学生要求对所提供的英文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要求也比较高。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能否成功开设管理学双语课程的关键性因素。

  其次,管理学教学互动性强,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大。管理学的教学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和学生的充分互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能及时地做出反馈。一堂精彩的管理学双语课,就需要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对于中文教学,双语教学所做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既要保证在课堂里将所传授的知识点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保证在课堂里创建双语教学良好的外语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就成为了必需。

  再次,国内优秀管理学教学资源的缺乏使得管理学双语课教学难度增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介绍国际贸易国际上通用的贸易规则,是很多高校都开设的双语课程,国内也出版了很多相关的双语教材。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西方国家经典的管理理论,同样需要对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国外的管理学教材主要是针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撰写的,其中的案例、相关的法规介绍都是基于西方国家,教学资源(包括案例库)的缺乏,使得管理学的双语教学难度大。

  三、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管理学双语教学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双语教学团队对管理学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首先,突破传统“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逐步向全英语教学靠拢。如前文中所介绍的,“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双语课程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应用外语的同时,要以母语来维持课堂师生间的理解与交流。而管理学教学本身强调和学生的互动,如果在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过量地使用中文,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会变成教师对课本内容的翻译,学生缺乏使用英语交流的欲望和动力。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有比较深的感触。因此,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双语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向全英文授课转变。管理学每周课时是3节,也就是120分钟,教师将上课时间合理分配:100分钟全英语课,让学生浸润在全英语的环境里,用英语去阅读、倾听和思考,用英语来表达,最后20分钟再使用中文对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整理,以确保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偏差。英语的大量使用,对教师队伍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基本具备国外留学和进修的经历,有的教师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因此问题不大。对学生而言,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将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通过相互帮助的形式,英文听说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帮助能力较差的同学;同样在课堂上,教师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予以重点照顾,课后帮助他们“拾遗补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英文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合理分工,“模块化”教学,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从事管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其中既有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中年教师,也有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做到优势互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一些业务上的指导,年轻教师在外语方面具备优势。因此,在课程的整合和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建设上,专业教师做到了资源共享、合理分工,避免了“单打独斗”、资源的浪费。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选用罗宾斯的最新版《管理学》原版教材。在课程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板块教材资源和案例资源的整合。在罗宾斯的教科书中,有相当部分的案例并不适合课堂教学,我们仅仅是把这些案例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因此,需要增加大量的课外案例,合理的分工,可以减少教师备课的压力,同样,可以促成教学团队的形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管理学课程获得上海师范大学全英语示范课程的项目立项。

  再次,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采用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人员招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组事先准备企业简介、招聘广告、招聘计划、拟聘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招聘表格等;要求各人事先准备中英文简历等应聘资料。一部分扮演招聘人员,另一部分同学出去应聘,然后进行角色互换。这样,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及应聘实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灵活地掌握招聘实务以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培养策划与组织协调能力、角色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样是一门艺术。管理学课程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需要教师的极大地投入。通过几年的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本土化教材的建设和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的培养是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努力方向。

  管理学论文 篇5

  多层次、多维度、复合结构、开放性是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的主要特征,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建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

  (1)基础层:各社会关联体自身的环境成本计量

  该层次的环境成本计量是实现环境成本关联计量的基础,是在吸收借鉴现有财务环境成本计量模式的基础上,突破会计账户框架,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将成本计量与企业的战略层、管理层、作业层相结合,满足“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要求,将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目的的环境成本纳入微观成本计量框架,建立多层次、复合结构的开放式成本计量系统,以此为不同关联体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奠定基础。具体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完全环境成本法等。

  (2)网络层:关联体之间的环境经济成本计量

  经济环境成本发生在关联体的关联网络之间,引起负的外部性从而使其关联网络中的其他关联体产生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又称负外部性,是指由受益人之外的主体所承担的成本,即某种不良的环境后果由主体A引发,但相应的损失却由主体B来承担。这些不良的环境后果主要有:未得到补偿的健康影响、自然资源的折耗、当地生活质量的变化、噪音和美学的影响、长期废弃物的处理、残余气体和水的排放等等。当前理论研究中主要观点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但在关联视角下,该外部成本可以单独计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净损失予以反映,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法等。

  (3)宏观层:社会综合环境成本计量

  全部关联体的有机整合成为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宏观层面上的社会环境成本不是微观社会关联体环境成本的简单累加,因为在网络层面外部环境成本的作用下,经济关系之外的'价值体系被纳入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范畴之内,即宏观环境成本还需考量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

  在社会环境责任成本中,除因外部性而产生的社会成本(如处理废水、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对社会环境治理、居民身心健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包括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而付出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对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付出的环境责任成本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当前较普遍采用的计量方法有:调查分析法、支付成本法、成本收益法、替代品评价法、社会公正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当所有企业都成为社会价值链中的社会关联体时,由于负外部性而产生的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在整个关联网络中可以被整合为社会视角下的净损失,即宏观环境成本。关联研究法允许将研究的主体范围拓展到关联体及其关联关系,于是,内含于整个关联网络之内的每一个社会关联体,可以作为环境成本的动因,与此同时关联体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成为环境成本的驱动因素,整合了关联体及其关系的关联网络作为主体,环境成本的范畴便从微观拓展到了宏观,在单一的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及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和信息披露成为可能。

  管理学论文 篇6

  一、社会保障中的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运用社会力量,通过立法手段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社会保险的种类有许多,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上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通过直接给予这部分群体经济上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形式同样都许多:包括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等。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面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免费的服务。社会福利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津贴。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针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对象大多是国家或社会上那些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烈士等。社会抚恤的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的对象十分狭隘,享受社会优抚待遇的对象是为整个国家及社会有所付出,牺牲的,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社会优抚的待遇往往是比较高级别的。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更加能体现一座城市在社会保障上的“温度”,因为社会互助是针对那些有生活困难社会成员,并由公民自愿帮扶形成的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活动。他是一种自愿的、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款、自愿捐款,政府救助资金来源是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慈善救济的民间公益组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二、社会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维持社会稳定,为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让居民充分享受更有安全感的城市生活,居民在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满足感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犯罪率。整个城市呈现出安定和谐的局面,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中,将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土壤”。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让社会能够安定有序。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将公平与互济为主题,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民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权益,人们内心的自由与平等的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对社会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关注公平本身,开始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公平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正好契合广大群众内心的需求,符合每一个社会人的内心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每一个人的生活保证在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存在于整个社会当中的极端情绪,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地缓和社会上的矛盾,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好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是和生产力同样的以制度为保证的尊重。

  2。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出口锐减,投资下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剩下消费这一项。因此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中明确指出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让社会群众大胆放心地消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广大社会群体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享受相对应的有保障服务。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吸引人口定居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让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控制在一个设定好的标准之上,在满足了这些群体的生活方面的需求后,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将会大大提升,这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打个比方,广大群众更加愿意到大城市去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福利,由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到这些大城市,这些流动人口的到来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人口带来的生产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建设不可能这么快完成的。

  4。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上文论述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给予广大群众最直接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社会群众能够享受到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上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这些收入差距的存在让整个社会结构十分不稳定,为了避免出现不想出现的局面,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有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去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缩小城市收入差距上的能力与税收相比十分薄弱,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一系列的最低保障的生活服务,这是不能通过税收做到的。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1。采取多种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尽力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缺乏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投入的资金足够大,但是如果社会保障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掏腰包,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会十分的大,因此,政府应当广开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源,大力鼓动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以及公益组织充分地参与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尽可能地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尽可能地让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稳定在一个高标准的水平之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填补空洞的社保基金账户,逐步减少社保基金运营的风险。我国商业保险是落后于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因此,未来所有的系统设计应考虑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相互促进,确保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险缺乏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可以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建立教育、卫生保健、职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甚至可以将国际保险基金引入国内市场,通过多渠道融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加强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从多个方面展开。同时社会保障的制度应当讲求高效率,即通过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保障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必须经过严谨的论证分析,规范的试点调研才能广泛地展开,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严谨、科学。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源再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提供的福利必须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根据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资源供应能力、政府的财政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3。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实现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必须依赖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基金在投资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投入,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操作必须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同时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来帮助基金的保值增值,只有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确保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区间内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来剪短基金的整体运作,才能全面地控制社会保险资金的流动与运作,也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情况。

  管理学论文 篇7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酒店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而就目前时代背景来看的话,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对于酒店专业人才今后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为此,文章也对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酒店这一行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也有着较多的国际连锁酒店在中国开设了分支机构,就比如说重庆的艾美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也正是因为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酒店教育这一专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酒店专业国际化发展这一需求,酒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设计出国际化的人才培训模式。

  1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就酒店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以及范围都是概略性地进行说明,很少会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详细的定义,还有些则是在培养过程中将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今后毕业之后就很难适应从酒店基层做起。而上述所提到的问题都表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起到国际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最终学生就业效率也就较低。[1]

  1.2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就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的内容,而其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国际型酒店岗位标准不相符,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地对学生进行双语授课,或者是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培训以及教学,认为这种教学课程体系就是国际化,没有真正将国际化实质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中,也就很难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1.3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职业素质偏低等现象,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理想等方面还是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最终也就和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1.4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存在问题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中文教学为主,就算是开设了双语教学的课程,教师英文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回答的'比例较低,不足课堂教学时间的50%,这样,不利于所引进的先进教学内容和理念的传达以及课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此外,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之前较为被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课堂讲解为主,重理论、轻技能这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单纯地学会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和国际型酒店实际工作过程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进步。[2]

  2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

  2.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可以借鉴他国实践经验来确定培养目标,比如,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瑞士的“洛桑模式”,就是真正地将产教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国际化要求进行全面的掌握,以此来培养学生酒店岗位服务技能,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可以将国际化理念和跨文化体验、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作为培养目标,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国际性。

  2.2构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构建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推行“课证融合”的双证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完酒店服务管理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融入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能掌握职业证书考试的相关内容。其次,在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跨文化交际以及人类文化课程,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增设人文与社会科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体系,比如说跨文化交流、世界品牌酒店管理、中外民俗等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3加强校企联动,积极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该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改变之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动,通过这一方式来为学生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针对这一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国际化模块教学基础上开展工学交替,将之前传统的初中后五年一贯制“4+1”教学模式,变成“3.5+0.5+0.5+0.5”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当中,3.5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其中的一个0.5年则是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认知性实践,还有一个0.5年则是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个0.5年则可以深入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实习,通过这一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的培养,这样就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具备较为良好的酒店国际化能力。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主题化、情境化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国际化酒店”,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营销能力以及国际型酒店管理的知识。[3]

  2.4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学校还需要加强对酒店专业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通过这一方式来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国际事业以及国际沟通能力的酒店师资队伍,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真正培养出酒店国际型人才。针对这一点,学校如果具备较为良好的资金条件,可以让教师直接到一些较为优秀的国外酒店进行学习以及培训,也可以从国外聘请一些专家来对学生进行酒店教育,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国际化酒店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学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

  3结论

  酒店专业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越来越高的作用,而目前时代发展环境下,酒店国际化人才才是这一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酒店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构建出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以此来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从而才能让学生成为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锡军.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2013,14(26):93-94.

  [2]王红丽.区域经济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15):89-90.

  [3]孔韬,彭庆环,陈汉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6):52-53.

  管理学论文 篇8

  概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管理理论走过了不断发展的历程,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凌乱到有序,不断向科学化、系统化迈进。本文简要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以及现代管理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管理理论;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人类的管理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分工日益复杂,人类的管理思想也相应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奴隶社会的管理,已被一种独立的对象和过程纪录下来。古埃及人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古希伯来人则研究了“组织的概念等级原则,例外原则”;古巴比伦成为最早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的典范;《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管理的著作,尤其是儒学中所蕴涵的管理模式,为当代企业管理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和组织可以从劳动分工中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事实。开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成为更经济的生产活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铁路发展所带来的运输成本下降,在欧洲和北美出现了一批大型企业。如洛克菲勒建立了垄断性的标准石油公司,卡内基控制了美国钢铁工业的三分之二。这些企业的运作不仅需要正规化的管理,更需要规范化的管理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日益多样化,生产过程日益自动化,新的世界革科技命高潮迅速发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客观上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把握瞬息万变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需要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掌握其特点。同时,在理论上运用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理论综合多样化的管理思想,构建现代管理理论的统一框架,使之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管理思想演进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林林总总共有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1990年后,受时间不一致性理论和货币时间不一致性理论的影响,欧美国家普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视为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预期管理的基本模式。伴随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西方国家央行的政策制定发生了重大变化,放弃了制定政策的神秘性和不透明性,逐渐增加了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克鲁格曼(Krugman)在1998年和1999年研究日本的流动性陷阱时提出了预期管理的思想,只是没有用预期管理这个词。1998年他的论文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基础上,引进理性预期概念,建立预期管理的一种理论模式,作为针对流动性陷阱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艾格尔逊和伍德福德(EggertssonandWoodford)在2003年研究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时指出,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预期管理。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思想起源于对日本流动性陷阱研究。

  进入本世纪后,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预期管理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到现代预期管理理论阶段。现代预期管理理论继承了政策透明和公开的思想,放弃了固守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思想,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在指导预期管理理论发展上开始占上风。这导致了最近10余年来货币政策观念的明显改变,预期管理成为了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莫里斯(Morris)和Shin在2008年对这一改变作了介绍:“最近15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看到了对货币政策理解和引导这两个方面认识的明显革命。”“这场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观点视货币政策为工程问题。面临控制范围以外的不确定性,央行有一组可控制的操作工具,试图操作这组工具达到它的目标。现代观点视货币政策为一策略问题。”“依据这一现代观点,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管理和协调预期。相对于央行的直接工具变量控制,如控制隔夜利率,央行传递信息更为重要。”

  在19 89年至1994年,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形成了与现代预期管理理论模式类似的预期管理模式,对现代预期管理的两种基本模式(Krugman流动性陷阱和Morris和Shin的太阳黑子比喻模式)均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对现代预期理论涉及的政策策略、协调预期、政策目标、政策透明、政策可信度等都做过类似论述。完全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并不是从国外输入的泊来品,而是早已扎根在中国经济实践的土壤中。

  三、现代管理学理论的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的特点使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对之进行理论概括是建立统一的现代管理理论科学体系的前提。我们认为应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动力由追求近期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企业长期资本增殖率的提高与稳定,即转向追求企业存在与长远发展。

  第二,企业战略成为科学决策与贯彻实施企业目标化的'首要保障。而经营战略的发展趋向则是全球化与长远化。经营方式的总战略是保持与发展技术优势的主阵地,同时进行多角经营,使以盈补亏的机制在时间与空间上伸展。经营组织的总战略是大型化与分

  权化相结合,因为大型他才能保证战略的全球化;分权化(即使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独立核算形成多极分散的利润中心)才能避免大型组织的僵化和过度集中。在科研与投资战略上则趋向于联台化、协作化、同际化。

  第三,全面创新是保持企业活力的中枢。所谓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文化创新。其中每个方面的创新又必需是全面的。技术创新包括产品与服务的品种创新、工艺与设计创新、质量创新。组织创新包括经营组织、管理组织与制度、生产管理与组织等的全面创新。

  第四,对人的重视、培养与利益的平衡成为管理的中心。重视技术与管理人才与全体职工素质的提高,实行全方位的激励制度。

  第五,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索。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1)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之一,是把理性管理同艺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高度重视管理经验的重要性。

  (2)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之二,是把企业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所谓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的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没有经过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组织,而行为科学则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这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结论

  文章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以及现代管理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可以研究一下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由于时间有限,本人在这里不做深入讨论,有兴趣者可以了解相关知识。本文只是个人的见解,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管理学论文 篇9

  【内容提要】:大型赛事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要提高大型赛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全方位探索我国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途径。本文对此提出三点建议:加强市场调研,整合赛事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品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阐释了赛事品牌营销的基本功能,对赛事品牌营销策略中品牌定位、赛事品牌个性、赛事知名度、品牌忠诚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求更好地指导体育赛事品牌的经营与推广,促进赛事经营向科学化、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关 键 词】:大型体育赛事;场营销策略;市场调研赛事品牌;品牌营销;策略

  【 正 文】前言

  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已经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领域,即“赛事经济”。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取决于赛事组织者、推广商、赞助商和媒体的合作和策划,成功的体育赛事已离不开赛事的运作技术和营销策略。随着人们体育赛事欣赏品位的提高,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以及赛事品牌的推广显得格外重要,成功的体育赛事运营和推广能有效提升赛事品牌的价值。由于我国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起步较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体育赛事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赛事品牌营销方式加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赛事品牌的经营与推广。

  一、加强市场调研,整合赛事资源

  大型赛事可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冠名权、特许权、赛事项目无形资产开发、赛事广告开发、媒体经营开发、文化活动开发和派生产品开发等等。一般地说,大型赛事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有:同类赛事以往和未来的市场评估与预测;该赛事的社会知名度及市场知名度调查;该赛事以往的电视转播状况及电视转播权调查;该赛事以往的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调查;该赛事以往的宣传广告方式及媒体对赛事的报道方式调查;该赛事以往的赞助商类型、赞助方式及赞助绩效评估;该赛事的市场营销方案及策略手段调查;该赛事派生文化经济活动对赛事本身的影响调查;赛事与举办城市的政府、商业财团和民众的互动关系分析;赛事出现的意外事件调查及可能采取的规避措施和保障方案;赛事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财务预算报告。

  市场调研的方法主要包括民意调查和商业调查, 意调查主要是对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和产品需求调查,商业调查则是一项专门的市场研究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赛事组织者和商业合作伙伴还应做好赛事评估的工作。赛事评估的内容是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前者包括直接收入预测,间接增值收益、经济推动效益、潜在效益。者包括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赛事对城市发展的直接和间接推动、受众对赛事的认识和熟悉程度、受众对赛事的品牌和价值评价、受众对赛事报道主流媒体的关注度、主流媒体报道赛事的效果评价、主流媒体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评价等。

  二、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品牌

  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属于服务行业,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同时性、异质性、时间性、参与性、不可储存性、无所有权转让性和人作为产品的一部分等特征。因此,必须细分市场,针对目标市场的需要,提供满意甚至超值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顾客价值,打造品牌赛事。大型赛事的服务对象和层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为广大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竞赛表演服务,为社会提供满意的竞赛表演衍生产品,使赞助商和商业合作伙伴获得良好的宣传沟通效果及经济利润。体育赛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赛事组织者和经营者的赛事组织管理,采取措施以提升赛事的观赏价值和竞技价值,提高参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公众影响,形成因大量的观众需求导致门票畅销,门票供不应求导致大量的电视观众,电视观众增加导致电视广告增值,电视广告增值导致场内广告价值提升,场内广告升值导致赛事冠名、体育组织或俱乐部的广告时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肖像权、姓名权和代言人服务等价值提升的筹资与传媒功能互动互利的良性循环态势。我国的体育赛事资源尽管十分丰富,但被公认为具有品牌价值的体育赛事还凤毛麟角,因此,赛事组织者要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品牌,不断提高赛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

  体育赛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通过对体育赛事的策划、包装和市场经营,以提升赛事的商业价值,从而使赛事的组织者、经营者和赞助商共同获取利润。为此,必须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竞赛表演具有非物质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但赛事过程中的动作造型,速度力量和技战术表现等可以作为一种动态的表象储存在记忆中。因此,在促销方面可以利用观众对赛事的美好记忆作为营销沟通的手段。例如,将精彩的瞬间或片断制作成册或声影集锦,在赛场或者相关娱乐设施内供游人随意翻阅,以促进与消费者的沟通,也可将其出版发行,扩大在公众中的影响。由于竞赛表演服务具有同时性、参与性,以及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产品的一部分等特点,因此还应该根据赛事的特点,创造观众参与赛事的时机,充分利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个人形象和影响力进行营销。

  其次,企业通过赞助、冠名体育赛事等策略,借助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树立企业及其产品在公众中的品牌形象。将体育赛事与商业企业的品牌推广紧密结合属于软性推销,其最大特点是功利性潜藏在公益性之下,容易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同,从而达到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目的。赛事赞助行为一旦发生,赞助商与赛事组织者和经营者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结成了一种新型的市场合作伙伴关系,这也是赛事赞助区别于一般广告的显著特征。赛事赞助的基本方案是:赞助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实物、技术或服务给赛事的组织者和经营者,两者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定市场合作的伙伴关系。获得赞助的赛事组织者和经营者则利用体育赛事的商业平台,将赞助商的企业及产品形象与赛事紧密而巧妙地结合,充分运用体育赛事的现场渲染和媒体报道,创造轰动影响,并通过赛事期间的各种产品促销活动,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使赞助商从赛事赞助中获得的回报效益最大化。

  再次,营销城市。这是当今赛事营销最具社会价值和开发潜力的营销手段。赛事营销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以体育为依托,借体育赛事的机会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发展体育旅游,亦可给举办赛事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赛事品牌是指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经营者为某项体育赛事冠取的名称、标记或符号。赛事品牌营销是商业体育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的基本态势,着眼于商业体育机构与关联者共生共赢,并以商业体育机构理念为核心,以赛事品牌为手段,以赛事经营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超越赛事产品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过程。

  一、赛事品牌营销能有效地开拓市场

  品牌形象是赛事经营者向社会公众消费其所冠产品的安全承诺与保证:优秀的品牌形象凝聚着消费者选择商品想要掌握的各种信息,它是卓越产品、服务质量、赛事经营者信誉、高知名度及其市场占有水平等综合优势的象征,可以使消费者愿意购买赛事相关产品。

  二、赛事品牌营销能有效地树立赛事经营者形象,聚集体育优秀人才

  现代市场竞争,从其本质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赛事经营者对人才的争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能留住赛事经营者现有的球星等优秀人才,二是要不断地吸引市场上的优秀人才。赛事经营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现代战争中,唯有运用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方可取得人才争夺的主动权。赛事经营者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能够使人产生一种能够成为该赛事经营者的一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利于赛事经营者招贤纳才;赛事经营者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可以赋予赛事组织成员一种信心,坚信赛事经营的前途光明,并使赛事经营人员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赛事经营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赛事经营者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还可以使赛事经营参与者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自觉维护赛事经营者的形象,并按赛事经营者品牌战略的基本要求,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赛事经营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赛事品牌营销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赛事经营者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赛事经营者(产品)品牌的形象是赛事经营者员工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晶,其本身就具有价值的属性,它不仅是对赛事经营者全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抽象和凝聚,也是赛事经营者对赛事消费者的永恒承诺;它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而且可以迅速地赢得赛事消费者关爱与信赖。因此,将一种特定产品附着于某一赛事品牌之下时,就会使该产品业能够从赛事品牌营销中获得更多的边际收益。

  四、赛事应注重品牌定位

  当前,赛事消费者的构成越来越具有立体性、交叉性,包含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需求呈现多元化。只有通过市场细分,分析不同市场的差异来进行品牌定位,寻找最适合赛事营销的目标市场,找出市场缝隙,才能吸引赛事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占有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赛事品牌的运营目的是占据市场,赛事品牌的市场定位就是寻找消费目标人群,确定消费范围。

  五、突显赛事品牌个性

  个性是品牌的灵魂,一方面体现在为赛事消费者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和产品,如精彩的比赛场面、丰富的服务层次;另一方面,应通过品牌名称、品牌标志、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要素,赋予赛事能吸引消费者的独特的气质和形象并根植于消费者心中。赛事品牌形象具有激情和娱乐属性的大众化品味,并能区别于其他赛事,与普通娱乐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赛场布置、工作人员和运动员的教育,使赛事展现具有娱乐和赛事项目核心属性的品牌形象。

  六、扩大赛事品牌知名度

  赛事品牌知名度宣传的目的在于增强赛事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进而导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赛事品牌宣传最重要的是借助广告媒体,现代品牌的塑造离不开现代媒体。消费者每天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各种信息,而只有引起消费者注意力的信息才能在其脑海中保存起来,赛事的广告宣传要努力使自己的品牌信息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目的。

  七、作好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赛事经营者对已实现的某个品牌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品牌生命不断得以延长,品牌价值得以增值,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赛事品牌要保持其独特的市场魅力,就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以品牌为核心拓宽市场半径,实行品牌延伸战略已成为赛事经营者资源重组和扩大规模的重要筹码。赛事品牌延伸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延伸后的产品与原有品牌产品在最终用途、购买对象、生产条件、销售渠道等方面应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并且在延伸过程中要有创新。

  八、培育品牌忠诚

  赛事经营者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赢得赛事消费者的喜爱,使消费者产生品牌偏好。品牌忠诚是赛事经营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是在一个产品类型中一个品牌超过所

  有其他品牌的连续优先选择或反复购买。体育赛事品牌忠诚度还可以成为一个活广告,当某个赛事品牌的忠诚者对身旁的朋友推荐该观看赛事或购买相关的产品时,比以其它方式去树立品牌形象的效果要好得多.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赛事的品牌营销是以赛事的品牌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不断扩大赛事品牌的影响力,提高赛事品牌在大众人群的认知度,从而吸引更多更广泛的人群关注该项体育赛事,最终达到提升赛事品牌价值的目的的市场营销方式,是体育赛事经营者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途径,应引起赛事经营与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营销城市。这是当今赛事营销最具社会价值和开发潜力的营销手段。赛事营销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以体育为依托,借体育赛事的机会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发展体育旅游,亦可给举办赛事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云开:现代体育组织经营管理赛事的基本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 张 林 黄 伟:我国单项体育赛事融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 3 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

  4 叶庆晖: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89.

  5 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一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 刘卉:体育营销:企业营销新领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

  7 郑冉冉:关于体育营销的若干理性思考[J].江苏商论,2004.

  管理学论文 篇10

  护士承担着医疗提供者和医疗协调者的双重任务,而且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整个诊治过程中,所以,加强对护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对于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更高要求两方面进行论述,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New Requirements of Modern Nursing Management to the Nurses/WANG Xue-yun, HUANG Xiao-y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83-086

  【Abstract】 I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hospital nursing management and nurs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and effective nursing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ospitals in the medical market.Nurse took the double tasks of medical providers and medical coordinator, and nursing work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so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team and improve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nursing management level.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modern nursing management of nursing staff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Nurse; New requirements

  First-author’s address: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264th Hospital, Taiyuan 030001, China.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护理管理做了如下定义: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其他有关人员或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1]。因此,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更好地完成护理管理工作,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能够极大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2]。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更新,护理学作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殊领域,在临床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护理学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质量、技术、对象、范围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相应地,护理管理工作也同样更新了观念、拓宽了其内容。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体系及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做到对每一位护士人尽其用,充分开发和利用护理工作人员的潜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问题,向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本文就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以下论述。

  1 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护理工作人员是医院面向患者或者说面向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应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高度的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口头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一定的外语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情商,面对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解决冲突、与上下级各部门的协作及激励能力;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如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术操作、配合医疗操作、病情观察判断、急危重患者的急救的能力等[1,3]。

  2 现代护理管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更高要求

  2.1 理解和掌握护理管理学的特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护理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就必须理解和掌握护理管理学的特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为护理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现代护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包括管理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其宗旨是帮助、指导、照顾人们保持或重新获得身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现代护理工作要求在保证完成基础护理工作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充分满足和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环境、用药、营养、膳食、心理干预、康复和检查等各方面的知情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和解决患者的问题,充分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4]。

  护理学的发展变化,要求护理管理工作与之相适应,护理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必须适应护理学专业综合性的特点,所以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上述有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将其综合应用于护理管理中。 强化落实基础护理,护士既是护理理论、护理技术的履行者,又是患者、病房、药品和医疗护理器械的管理者。因此,护理工作既是一项技术工作,又是一项管理工作。所以对于护理工作者,不但要熟悉护理诊断、治疗等技术,又要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或者说要将护理管理贯穿于护理技术工作中,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细化基础护理工作为重中之重,护理工作要参考医生接诊的“首诊负责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将传统的被动护理模式转变成主动护理服务,注重力争达到无缝服务,将基础护理内容全面细致地应用到每一名患者身上[5]。

  护理管理的实践性即具有可行性,能够将护理管理体系联系临床实际工作并加以应用。护理管理学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同时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及研究成果,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将护理管理活动应用于护理实践过程中。

  由于护理管理的广泛性特点,其涉及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是一项复杂的体统工程,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质量管理、病房管理等。护理管理人员不但要协调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医院与社会方面的关系。因此,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和广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

  2.2 了解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紧跟护理管理的时代步伐 在我国,护理管理的科学文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随着相关法律及法规的不断完善,护理标准化管理将逐步取代经验管理,护理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成为护理管理的重点,计算机将广泛地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以人为本,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临床护理支持系统,护士只能专业化,探索中国特色的护理模式将成为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2.2.1 未来护理管理的基本点将是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的各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要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重视人的需求,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给予人更好的教育和培训,使人与组织共同发展[6-9]。

  在医院的工作人员中,护理人员的比例最高,分布最广,与患者的接触最密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工作质量,积极培养、合理使用、充分挖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将是护理管理者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方面,护理管理者要正直忠诚、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另一方面要信任护士,不求全责备;注意使用和培养护士,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使能力与工作匹配。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落后的人,如果科室管理者注意观察了解,发挥他的专长,给他信任感,就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不断培养他的情商。关心护士,设身处地为护士着想;处事公正,不厚此薄彼;心胸广阔,勇于承担责任。注重团队精神的领导,必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建立。护理管理者应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建设,以提高护理组织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10]。

  2.2.2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模式 当前,我国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是规划决策社区化、管理职能分离化、信息管理自动化、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人员职业化,护理管理如何应势而立是摆在我国护理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所以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高质量的护理模式,将是护理管理今后的重点课题。

  2.2.3 建立临床护理支持系统,使护士分工专业化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在履行基本义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非护理、非专业性的工作,这样既降低了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又降低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影响了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造成各层次护理人员人才的流失。因此,如何建立护理专业支持系统,保证具有不同经验、能力、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最佳的使用人力资源并促进其发展,将是未来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护士分工专业化[2],将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随着我国专科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护理管理者逐渐对专科护理建设和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越来越重视,专科护理质量的评价作为医院整体质量体系的一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将会极大崔进整个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护理管理者制定的相应的评价指标,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对护理行为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整体护理效果[11]。鉴于我国目前专科护理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质量体系上不完善,有待在专科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2]。

  2.2.4 全面普及计算机网络化 计算机的发展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管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网络在护理中应用有很多优势:(1)促进了护理管理手段进一步科学化、最优化,使管理运筹及管理决策更加精确有效;(2)保证了护理管理与医疗、后勤、医技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及护理管理中各项活动的统一协调;(3)计算机管理以控制为中心,通过周密的分析、计划、研究,量化各种指标,提高了管理效益;(4)计算机的应用,节约护理人力,减少了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大量书面重复手工劳动,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及控制工作。因此,护理人员要全面熟悉、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在护理管理的应用,更好的为医院的管理做好配合工作。

  2.2.5 护理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现代管理学,并使其成为护理教育、护理培训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医院的现代化发展和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增设管理学课程,对在职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士实施不同层次的管理学继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群体管理素质的提高[3],已成为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内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3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护理管理对护理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以人为本,熟练掌握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将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运用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更好的实现护理目标,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的科学性。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各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不良条件情况下,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对日常工作的完成难免有一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虽然有系统的护理管理,护理质量也难免大打折扣,所以,要保证护理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善整个护理体系建设[13-15]。

  参考文献

  [1]张贵敏.护士长如何做好护理管理[J].中国 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87-88.

  [2]董婷婷.我国医院护理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7):478.

  [3]杨武,常海玲,辛维青,等.医院护理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的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1):75-78.

  [4]张洁,李玲利,钱清华,等.优质护理服务提高骨科患者满意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48-49.

  [5]徐健.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9,2(8):639.

  [6]宋菁,花蔚,燕玲,等.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773.

  [7]陆小琼,郭亮,谭素贞.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73-74.

  [8]童晶.浅谈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2013,11(1):424-425.

  [9]陈倩冬.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5):146-147.

  [10]余蓉.浅析团队精神对护理管理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315-316.

  [11]汪欢,喻姣花.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10):3205-3206.

  [12]邹萍.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应用进展[J].天津护理,2006,14(4):246-247.

  [13]崔慧敏.“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践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337-338.

  [14]陈晓云.专科医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66-67.

  [15]何美玲,翁廷松.优质护理服务实践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74-76.

  管理学论文 篇11

  摘要:“看病难、看病贵”仍是我国医疗中的顽疾,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四梁八柱”是这次医改的凝结概括,“医药分开”仍是医改重中之重,如何解决“以药养医”的局面是决定此次医改成功的关键,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此次医改的核心。

  关键词:医改 以药养医 医药分开 补偿机制 积极性

  医药分开是新医改方案的一个亮点,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医药分开的构想已有多年,政府及医疗行业也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这项政策至今尚未具体实施,面来很多困难。目前我国公民看病难、看病贵,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据统计,从20xx年到20xx年,中国医院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但实际治疗的病人却逐年减少。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城镇居民和百分之十点农村居民拥有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全中国约一半的人口在生病时无力接受医疗救助。中国卫生部对116个农村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因疾病死亡的5岁以下的农村儿童中,约一半的人没有到医院接受救治,其中百分之二十八的人是因为无力预先支付医药费而被医院拒绝收治。新医改后的随着城市医保和新农合推行,城市居民和农民看不起病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药价虚高的问题没有解决,看病吃药仍然是很多人不能承受的负担,很多人在重病面前选择了放弃。当今,在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驱使下的按医疗服务项目的支付制度已经被人们当作医院诱导患者过度消费的根源,而这个根源的背后首推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已成为困扰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顽疾。它已经从一个医疗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问题转变成整个社会关注的,公众共讨论的社会问题。所以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势在必行。我国医改中也多次提到医药分离,但是由于多年来的利益纠结,医院不愿放弃药品销售,药品厂商也不愿进入公平的市场竞争。

  “公益性和积极性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难以协调,但是必须协调的一对矛盾共同体”在公立医院改革回归以公益性为主线的形势下,广大医务人员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生力军,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医改明确的要求,调动其积极性是维护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内在要求,因此,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成为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医务人员作为贯彻落实政府医改任务和目标,以及将医改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能否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是医改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改革如何兼顾社会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是一个难题。

  一.“以药养医”的渊源及现状

  从“补窟窿”到“以药养医”

  药品加成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医院通过药品收入补充医院经营中的亏空,最终导致“以药补医”乃至“以药养医”的局面。 1954年,国家制定了医院药品加价15%左右的政策,就是国家允许医院在零售药品时,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加成,形成药品零售

  价。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当时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接近成本价,政府初衷是医院通过药品收入补充医院经营中的亏空。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太大问题,因为医院是国家的,医护人员的工资也是国家管的。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于医院财政拨款逐年减少,医疗服务价格仍维持原来较低水平,医院出现政策性亏损。于是国家对于公立医院设定了补偿方式,渠道有三:政府拨款、服务收入和以药补医。 政府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苦日子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但医疗服务成本高,价格又一成不变,创收困难,由此药品加成政策允许的药品收入成为医院增收的一个主要方法,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1.5%、41.6%、42.2%,均高达40%以上;一些中小型医院更高达70%—80%。药品加成导致“以药补医”乃至“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我国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公立医院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其绩效考核也多采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制度。医院不论专业、层次一律使用简单统一的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制度难以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业绩。这种考绩制度必然会流于形式,考核结果难以与员工的实际贡[2]献挂钩,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合理

  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要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2薪酬分配缺乏竞争性和激励性。公立医院的薪酬分配方案是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在这种分配方案下,医师的薪酬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现行的工资制度下,医师的工资水平受职称和工作年限影响较大,但由于专业技术资格,尤其是高级资格在评审中长期以来存在“重论文,轻实践”的现象,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临床专业水平。

  3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补偿。目前医务人员服务的价值被人为的低估,这违背了市场进行价格调节的原则。一方面,挂号费、手术费、治疗费等反映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价格远远低于医务人员劳动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医疗设备使用费、医用材料费以及药品价格却远远高于其成[3]本,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药品和耗材

  价格居高不下,医疗服务收费却严重偏低。这种价格倒挂现象如果长期存在,既会造成老百姓看病贵,又无法让医务人员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只有让医务人员用最恰当的资源以及最专业的服务解决患者的医疗问题,才能最终减少国家整体的医疗支出,医改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需要调整现有的医药价值分配体系。

  4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大部分公立医院人员编制过多,职位虚设,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医生晋升机会少,晋升职位较少,晋升时间长,各部门之间竞争激烈,从而打击了一些没有晋升机会的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取消“以药养医”后,医院补偿机制的对策。

  公立医院医疗消耗补偿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后,除了增肌政府 财政投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外,医院还必须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切实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公立医院还可利用自己拥有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发展产业谋求发展;另外,公立医院可申办成立医疗救助基金会,争取社会的资金支持;还可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医改方案中有提到要增设药事服务费来弥补药品加成收入,这一方面要谨慎。

  1.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偿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力度,提高财政补助投入的比例,同时解决好投入的有效性问题。一方面要重点补偿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补助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财政性亏损等。另一方面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

  务给与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

  1.1合理配置不同地区的医院补偿

  应坚定因地制宜的制定补偿标准,由于财政预算拨款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补偿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可因地区和城市而异。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人民的健康需求很大,所以应该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进而提高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1.2对不同级别的医院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由于不同级别的医院经济效益与收入结构各不相同,所以在制定补偿政策时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于省部级医院应按照医院的发展与公益性的要求适度提高补偿额度。对于市级与县级医院,由于其效益远远低于省部级医院,所以政府应大力加大对这些医院的补偿额度,提高政府补偿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卫生行政部门在确定医疗服务指导价适,应该拉开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生

  之间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以引导患者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及医生,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医疗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1.3加强对公立医院补偿的检测

  医院发展离不开资金,因此对医院资金必须集中管理、统一调配、有效监督,加强资金收支的监督管理。健全医疗服务成本及价格监测体系,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及成本构成要素的检测,为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建立灵活的价格调整机制提供依据。在意料之一重要的社会消费领域,需要给公众真实客观的信息,加强宣传和沟通也极为重[4]要。

  2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医疗服务价格是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消耗得到合理补偿的前提,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模式,必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是指补偿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医疗服务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目前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的劳动价值并未在其价格中得到合理体现,如门诊费、挂号费、住院诊疗费、常规诊疗费、手术费、一

  般医用设备检查费等普遍低于成本,不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不仅不利于公立医院的发展,而且容易挫伤医院医务人员积极性,导致其基本医疗服务亏损主要依赖药品差价来弥补。当然,也有些医疗服务价格偏高,如大型设备的检查费过高,导致公立医院滥用检查。针对医疗服务价格现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必须坚持以促进医疗公益事业发展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原则,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为目标,调整医疗服务内部比价,逐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服务价格。

  2.1合理提高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如挂号费、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应在准确测算其成本的基础上,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兼顾群众和基本医疗保障承受能力”原则,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政府 财政投入情况,合理提高其价格,使之真正反映医疗服务社会平均成本,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以提升技术型劳动型医疗服务收费站公立医院收入的比例,保证其基本医疗服务消耗得到合理补偿。

  2.2控制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

  对医务人员容易诱导服务的大型设备检查服务项目,因不同规模和层次等公立医院,医用设备检查成本差别很大,比如CT检查成本与每天提供的检查次数关系非常密切,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使用效率,其折旧成本大相径庭,应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做好其折旧费用测算工作,,以此为依据,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服务价格,以消除医务人员又到患者进行过度检查的动机,促进公立医院走靠提高服务质量求发展,而非靠大型设备检查赚钱的发函轨道。同时,加强医用检查和治疗设备价格监测,从严控制简单以新设备、新手机、新方法等名义新增医疗价差检验项目;全面推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促进医用检查和治疗设备集约化使用,切实减轻病患者检查费用负担。

  2.3加强价格机制监督

  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过程中,要改革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对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有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基本医疗聊服务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公立医院在浮动范围内确定市级医疗服务价格,非基本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自主定价,是其由价格执行主体向定价主体和执行主体双重角色转换,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医疗价格补偿机制;合理制定不同等级和质量公立医院之间、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之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拉开价格差距,促进患者合理分流,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探索有利于控制费用、公开透明、方便操作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公立医院价格监管,尤其像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明细清单,并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名称、价格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服务标准等,自[5]觉接受社会监督。

  3改善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机制 切实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作为坚持公益性质的公立医院,注定不能完全像企业那样进行市场化运作,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但医院毕竟是一个经济实体,要面临持续经营的生存保障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需要,要在亏损得到弥补的同时,追求成本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公立医院在伸手向政府要钱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强抓医院成本核算、控制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成本核算,从宏观上加强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政策指导和评价考核。比如,可通过制定统一的成本核算方法,十个亿元成本具有可比性,从而计算出社会平均成本,再以各单位的个别成本及权重与社会平均成本对比后,进行经营管理状况的衡量平价和考核。通过这种成本的对比与竞争,促使医院持续不断的改善内部管理,激励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以增强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4.以技术为资本获取利润 科技养医公立医院固然要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但也应该更多地依靠自己谋求发展,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创新的事业获取利润,从而支持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

  公立医院拥有许多第一文库网高新技术、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我们完全可以寻找相应的企业,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产业,最终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是好的技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一定会吸引企业投资开发转化为生产力,同样为企业和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5.成立医疗救助基金会,实现自主募捐机制

  慈善医疗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与有益补充,而医疗救助基金会市慈善医疗救助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在公立医院设置医疗救助基金,对解决经济困难患者的医疗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类似的用于医疗目的的慈善基金,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国上海浦东新区慈善医院成立的“安吉医疗救助基金会”;山东济宁慈善附属医院医疗救助基金会;济宁慈善第一人民医院医疗

  救助基金会;广州慈善医院基金会等。这些基金的尽力和运行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应拓宽公立医院的筹资渠道,成立医疗救助基金会,有社会慈善组织协助筹集资金和药品,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建立公立医院的自主募捐长效机制,为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性医疗救助活动等提供充足的救助资金.新医改方案中提到“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救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年社会慈善医疗救助”。医院可向政府申办医疗救助基金会,其性质是官方主导,民间主办,挂靠医院。由社会慈善组织协助筹集资金和药品等物质,并组织社会人士以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形式参加基金会管理和服务。医院涉及医疗救助项目、界定和筛选医疗救助对象、提供适宜医疗救助技术、救助费用测算和支付方式。基金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运作情况。

  6.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盈利性医院税收政策。在发达地区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的进入,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缓解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那么政府筹集的公共医疗资源,就完全可以向贫困地区、农村和卫生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6]倾斜。

  7.谨慎增设药事服务费

  药事服务费是指医生和医院在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时,就向患者提供的合理安全用药方案,加收的一项费用,也包括药品在用于患者前的运输储存等物耗成本。尽管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药事服务费,可药事服务费仍然是附着于药品销售上的收费,无非是按处方量收取或是按处方药价的一定比例收取,客观上还是会鼓励医生开药。如果按处方量收,可能就会鼓励医生多开处方,或会根据药品类型选择性用药;如果按处方价格确定药事服务费,可能就会鼓励医生多开价格昂贵的药。

  四.在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中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的方法

  20xx年2月23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中的九项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在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内容也势必会对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如取消“药品加成”后,医务人员会担心补偿机制是否能够切实到位,公立医院改革强调公益性将有可能损害其切身利益,因而会损害其积极性。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在提高收入上体现,另一方面要在提高社会认可度上体现,将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提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效益。

  1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和落实补偿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对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对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加以限制以及取消药品加成等相关政策,将有效地降低医药费,但是从医院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势必会造成医院现金流的大幅度下降,影响医院的日常运营[7]。新医改8500亿的政府投入直接分配给公立医院的相当有限,增设或提高的收

  费不足以弥补因为药品加成而造成的损失,所以,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将是本次医改的难点和重点,其成败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1建立完善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公立医院的考核应该建立常态化、精细化、动态化、制度化的体系,将患者需要和医院战略目标作为考核的内容,使用平衡计分卡法,从财务、患者满意度、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选取关键指标对科室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综合平衡管理,实现了临床、医技和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同步管理。把重点放在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数量、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同时对医务人员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支持基层医院发展、培训下级医务人员等公益性工作也要形成量化考核指标。让医务人员有尊严地获得与他们劳动付出相匹配的报酬。

  1.3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表明收入较低时人们愿意以劳

  动代替闲暇,获得更多的收入。医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给病人看病,这不仅可以增加那些想增加收入的医生的收入,也可以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但是这也会导致医师的工作量增大,影响医师的工作质量,这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要建立健全医师多点执业体系,严格实行医师多点执业准入制度,[8]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基础上有效地调动医师的积极性。

  1.4完善医院非物质激励制度。医院的员工属于知识型员工,其需求层次处于较高水平,物质方面的激励并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应该根据医务人员的特性,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制度;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将激励的重点逐渐转向员工的高层次需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1.4.1正确的思想引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时分层排列的,上下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人的需要的满

  足,通常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当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对人的激励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要设法让人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当医务人员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应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以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医务人员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医院坚持公益性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系最终把医务人员引导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使医务人员的个人目标与医院整体目标一致。

  1.4.2创建良好的医院组织文化。医院管理者应深刻理解和把握医院文化的内涵,重视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医院组织文化,给与员工充分的尊重,营造与员工的个性特征相匹配的组织氛围,使医务人员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医院的凝聚力,以激励员工。例如评选“优秀员工”、建立“职工之家”等活动。

  1.4.3注重员工培训 为员工发展搭建平台。医务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因此培训已经成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自身发展进步已成为促进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的重要手段。医院最核心的资源是人,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满足他们的事业成就感。不论医院如何改革,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打造好一个平台,让医务人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能够持续地追求事业目标,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

  1.4.4提高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认可度。医务人员的工作的受众群体是人民群众。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身医疗常识的匮乏以及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新一代的公民应该接受更多的医疗知识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医务工作流程的公开化、透明化,这样能让人们更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缓解医患关系。同时,有感恩心的患者在痊愈后也会更加赞扬给自己治病的医院和医务人员,更有利于激励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改善执业环境改善

  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还要在提高社会认可度上加以体现,但是,现在的执业环境却让许多医务人员感到悲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条件、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医疗执业环境”却很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医患之间缺乏互信、医务人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全国医疗损害纠纷呈上升态势、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矛盾解决机制不完善等。优化医疗执业环境,不是一般的行业性或专业性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值得高度关注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2.1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必须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健全法律体系,建立医疗损害纠纷的解决有效机制,已经成为优化医疗执业环境的当务之急。

  2.2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必须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保障力度。

  2.3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舆论导向。

  2.3.1坚持涉医报道的正确舆论导向。为了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应对社会的负面现象应给予必要的曝光,但一定要控制曝光的密度和频率。新闻媒体对卫生行业的报道,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决不能片面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对重大涉医报道要经过专业审核;应建立对“因严重失实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涉医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2.3.2新闻媒体要宣传卫生界的主流现象和主流思想。从总体来看,我国医患关系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着小的不和谐。新闻媒体应着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正面典型,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应主动与新闻媒体建立经常性联系,积极提供正面报道的新闻线索,建立卫生界和新闻界的良性互动机制。以此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2.3.3新闻媒体应承担起医学科普教育责任,倡导理性对待医疗纠纷。新闻媒体应客观宣传医学科学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现

  阶段的医学科学并非能够治愈所有疾病。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应当按照程序依法解决。

  2.3.4严格把握医疗、药品、保健品等广告的审批和监管。

  2.4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必须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营造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强化政策、法规的保障能力,实现医务人员的正当权益与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统一。

  2.5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必须为医院创造宽松的监管环境。

  我国新一轮医改已踏上新的征程,实行“医药分开”,但不以损失医务人员积极性为代价,是对卫生部门的严重考验。

  参考文献

  [1]赵 云,王政乂.论公立医院改革中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本质内涵及客观形势[J].现代医院管理,2012,2(1):4-7.

  [2]郑京晶.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8(S1):108-109.

  [3]代 涛,何 平,王小万.我国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医院,2008,12(3):29-31.

  [4] 马雷,李道苹,龚勋,张黎,李玉丹,赖昕,张文斌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浅析. 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

  [5]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息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 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思考.价格月刊 2011(2)

  [6]贲慧 对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探讨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110,21(6)

  [7]方鹏骞,张佳慧.新医改方案对非营利性医院融资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2(6):1-3.

  [8]胡志明,黄建始,田 玲等.医师多点执业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2009,13(6):35-38.

  管理学论文 篇12

  1、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1学生临床经验缺乏本专科护生经历高考的锻炼,理论水平相对中专生较高,接受能力强,对于管理学理论学习在理解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现阶段源于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有很多学校的护理管理课程的开设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到临床中开展实习教学,因此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护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或者解决医院护理管理中的一个个现实问题,对于没有护理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的确有些困难,也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大为降低。

  1.2教学方法单一《护理管理学》中包括丰富的管理理论及原理,相对于有限的学时而言信息量非常大,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采用讲授法,才能以较高的效率介绍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令本来就比较枯燥的理论更加乏味,尤其是长期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懒于思考,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低,当面对一些案例讨论,需要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很多同学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发言时也表现得很不自信。

  1.3教师授课师资不足《护理管理学》作为护理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需要精通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学的培训和进修,才能胜任部分章节的授课。加上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因此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整体师资还不足,有些院校还存在一门课程都由一位教师负责讲完的现象,这些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师资单一导致教学风格单一,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学生而言,教师多样性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1.4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学习《护理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教学完成全部停留在教室,缺乏临床医院环境支持,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改进措施

  2.1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护理管理学》课程价值在于将管理的方法用于护理实践工作中,因此作为护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上至教学领导,下至专业教师,首先应该转换教育思想,按照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律去设计课程,应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大量知识的传授。

  2.2注重师资培养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懂得管理学,又熟知护理学,还要具备驾驭教学的能力,而客观现实中这三者者兼具的人才往往也是护理专业教学中最缺乏的师资。我们可以从中青年教师中挑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担任主讲教师,同时广泛吸取不同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教学队伍中。过去很多院校主要由基础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护理管理学》教学,现在可以安排有一定临床管理经验的教师,长期从事医院护理管理实践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把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中人文资源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例如聘请管理学院的教师负责该课程概论部分的讲授,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优势资源的应用,对护理专业教师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机会。

  2.3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师注重由“教”向“导”的转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需要精心选择案例并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当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生则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

  2.4改革评价方式长期以来的课程评价方式都以期末试卷的评分作为唯一的课程评价方式,但是《护理管理学》这一类的人文交叉课程,期末试卷往往只能判断学生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作为一门人文应用性课程其主要意义在于如何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是否在这一类能力目标上达标却不能获得可靠的反馈,因此,期末试卷可作为课程评价的较小部分,通过将网上作业、团队作业、课程论坛、网上学习小组活动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使课程的评价更加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督促了学生的学习。

  管理学论文 篇13

  1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管理创新

  1、1更新科研管理思想及其管理观念是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实践关键

  1、1、1创新管理工作意识

  随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到来,促进了管理观念的有效创新。它不再是简单的突破了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而是依次将整个组织资源以及信息有序、组织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从根本上拓宽了管理人员视野,还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应管理工作的广度以及深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增强了作业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从而激发、调动了其创新精神。若将科研管理信息化视作利用计算机对原有工作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形成更多的文字与事务处理,致使无法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改革与创新。从其本质上来讲,科研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可以概括:创新出具备关联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还有即时性的管理模式,从而是的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从繁多且杂的事物处理中,真正解放出来。

  1、2领导重视是确保科研管理信息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由于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只有得到各级领导以及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才能确保其安全、顺利实施。领导对于该项工程的重视程度是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持续、稳定进行的前提与基础。通常科研管理信息化需要投入较大、较多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再加上设计面较广,因此领导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从根本上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以做好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通过近几年所开展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践来说,如果没有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该项目是很难开展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相关征服的支持与推动之后,才确保该项目得以策划、立项以及开发还有推广等等。

  1、3坚持以人为本方针

  当前社会,人作为科技活动中最为宝贵以及最为活跃的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应用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来说,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变观念。也就是将管理重点放在开发人能力以及调动人能积极性还有激发创造性之上。优秀的管理人才以及科研人员通常都是社会稀缺资源,拥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的劳动力价值观,在管理机制上,不仅能够确保员工接收到一个奋发向上、正确的信号,同时还能充分有效的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所以在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时,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并在重点考虑群体利益以及群体共同目标的同时,协调群体内部个人以及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保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智慧都能创造出一个尽可能延伸的空间,并从中得到有效集成与利用。

  1、4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是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科研管理信息化其实是对传统管理的革命。在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应将信息化与科研优化管理相结合,来加强信息化管理。从而让每个管理流程成为旧式传统管理机制的改进与继承。对工作秩序以及工作流程进行明确,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以及传输与反馈的先决条件。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之间拥有更加默契的合作关系以及更为明确、有效的分工,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重复劳动。若科研管理信息在构建之初,无法遵循一定工作流程,那么必然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化的流程,也必然会造成数据之间的不完整性以及不标准性,致使工作秩序产生混乱。

  2系统管理与维护

  通常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前期投入较高,不仅要购买所需设备以及软件,同时还需建立具体的工作流程,还需对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规划等等。所以,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共同创新。另外不论何种信息化应用都无法准确包含全部的工作内容以及管理程序,因此管理工作的变化以及发展还有更新就变得更加重要。现阶段,对科研管理信息化进行系统更新以及维护主要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维护,另一个是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更新与扩展,而信息维护自身的重要意义在于系统只有掌握和了解了准确信息才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科研管理信息化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实践以及管理创新进介绍与分析,为以后进一步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管理学论文 篇14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高速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等般发展创立起来,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预期创业经济与社会将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而新创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将会与日俱增。zahra[il提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但能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还能生产商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及国家的竞争力的提升都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关。中国经济结构经历大调整是自xx年jt始,国家规划将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下数据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主要靠中小企业。据统计,在apec成员体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小公司户数占各自国家和地区企业总数97%-99. 7%,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50%。二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数量多,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主要特点,失业冲击和经济波动主要靠中小企业来缓冲,避免硬着陆。截止xx年6月底,国内已有1043万户中小企业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占全国企业总数99. 5%,全国83. 6%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被中小企业吸纳。三是技术与体制创新的有效组织机构是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据统计,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是家族企业,私营公司占美国所有公司的90-98%之多,美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为私营公司服务,美国每年50%的就业岗位由私营企业提供,私营企业产能占国内生产总值40-60%[2]。有关研究表明,新创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革新与机制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主要靠中小企业反应迅速,机制灵活,所谓“船小好调头”。自1900到1979年,中小企业完成了美国一半以上的科技发明。中国改革幵放以来,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新创公司开发了 80%以上的新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业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创业现象引起不仅是政府,而且还有企业界及学术界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与关注。近年来人们幵始普遍关注创业活动,众多学者和创业者也被吸引在这一领域进行不断地探索,经济学与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幵始转向创业理论。其中创业者个人素质,创业团队,创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更是备受瞩目。国内学者目前还主要集中于对创业现象和行为的研究,还热衷于国外创业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却比较少研究针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及政策经济体系下的创业理论,这个还需要研究得更深入,特别是几乎很少有对中国创业者个人素质的研究,除了有少量文章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外,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与成功之间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很少。这就给本文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者个人素质和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资料及事实表明,创业者个人素质和能力在影响新创公司成长的各项因素中占据了极大权重。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当今世界,公司的兴衰存亡由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决定”。对于这么重要的创业者的素质,风投在做出一项投资决定前,这一步骤显得非常必要,那就是对企业家个人的综合素质做出一个客观判断,先要确定他们目前的个人素质与未来要承担的职责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有理由支持后续的投资决策,由此未来投资失败的概率可以大大降低。

  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新创的企业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只有不到50%。新创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行为,创业者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着领军人物的作用。抛幵创业者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创业者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者究竟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去创业,而有的人却没有?为什么有些人创业取得了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呢? [4]这些成功的创业者身上是否具有一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特征呢?如果这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确实存在,他们与创业成功的关联性是否密切呢?识别潜在创业者是否可以用这些素质特征衡量?这些素质是否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获得?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研究对象是江浙沪范围内的一些高学历创业者及其企业,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我国创业者要创业成功应该具备哪些个人素质,并找出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为识别潜在优秀创业者,发现个体创业潜能,为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为国家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为风险投资公司理性选择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

  管理学论文 篇15

  成本管理目标的确立取决于 社会 经济 环境的状况、 企业 发展 目标的要求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本文从企业目标演化的角度 分析 了与之相适应的三种成本管理目标模式,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探索成本管理目标,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一、企业成本管理目标分析

  成本管理目标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确立的。明确清晰的成本管理目标,有助于引导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真正发挥成本管理 方法 的作用。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主要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一)以经营效率为目标。这种成本管理目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社会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重 工业 和化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更大,分工协作更细。为解决传统管理方式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企业基层生产效率低下与大机器工业矛盾,需要创建一些 科学 的管理方法,加强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为此,美国著明工程师泰罗提出了科学管 理学 说。随后在此基础上,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科学管理方法开始成为成本管理的主要 内容 ,从而突破了企业 会计 单一事后核算的格局,采取对企业生产组织活动实施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促进了经营目标的.实现。以经营效率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 问题 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的高低,通常可借助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体现。以经营效率为目标的成本管理把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纳入会计体系,通过严密的事先 计算 与事后分析,促进企业用较少的材料、工时和费用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其综合表现就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经济效果,对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经营效益为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起,战后西方 现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大规模 应用 于生产,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强烈要求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反应和高度适应的能力。这个时期,盈亏平衡点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法、差额分析法逐步发展起来,为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工具。与此同时,日本特色的目标成本制度在成本管理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益。效率和效益事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目标要求,通常以企业内部投入产出来表示;而效益一般不能直接在企业内部反映,必须通过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才能体现,其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效率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才能转化为效益,否则企业生产越多损失就越大。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为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实现企业目标要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将战略和流程的理念导入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公司制企业,是美国学者为挽救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表现出的明显颓势,在 学习 借鉴日本企业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组织创新,其本质就是创造价值。由此兴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的适应性变革---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有效的成本管理思维,作业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视角。作业管理以持续改善和优化价值链为目标,将企业成本管理分为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两个层次,并贯穿于企业整体作业链之中,旨在消除一切不增值作业,使企业总是处于不断改进的环境之中。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成本管理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从战略高度考虑成本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进而组织创新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主要包含三个要点:

  (1)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的(与各阶段的价值链有关)、多角度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和突破单个企业本身的成本管理;

  (3)战略成本管理重在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从宏观上控制成本。

  管理学论文 篇16

  一、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成本管理的对象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成本管理的对象最终是资金流出。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的对象还是有所不同。传统的简单加工型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限定在企业内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而自身处于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为赢得竞争,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凡是和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资金消耗都属于成本管理的范围。

  (二)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参与管理,但在不同层面又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

  1.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决策和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实现控制成本水平。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总体目标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主要依竞争战略而定。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在差异化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则是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性降低。

  2.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可分为:成本计算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的目标。成本计算的目标是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包括外部和内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主要是关于资产价值和盈亏情况的,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是确定盈亏及存货价值,即按照成本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财务成本,满足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需要。而内部信息使用者利用成本信息除了了解资产及盈亏情况外,主要是用于经营管理,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即通过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水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目标经历了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浪费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成本效益比来降低成本和通过保持竞争优势来降低成本等几个阶段。到现在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目标因竞争战略而不同。成本领先战略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在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则是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持续性的成本节省,表现为对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成本的控制,如对研发成本、供应商部分成本和消费成本的重视和控制。

  (三)成本管理环节成本管理是由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组成。成本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的,也是对成本管理做出的规划,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思路和总体要求。成本计算是成本管理系统的信息基础。成本控制是利用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采取经济、技术和组织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或成本改善目的的一系列活动。业绩评价是对成本控制效果的评估,目的在于改进原有的成本控制活动和激励约束员工和团体的成本行为。

  (四)成本管理的功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成本管理主要有三项功能:为定期的财务报告目的,计算销售成本和估计存货价值;估计和预测作业、产品、服务、客户等成本对象的成本;为企业提高业务效率、进行战略决策提供经济信息和反馈。

  管理学论文 篇17

  在项目部内部层层分解责任,层层分解责任成本,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好项目部内各个成员的责任,谁负责、谁负担。提高项目部内成员的责任意识,可将责任书上墙,时刻提醒项目部内成员。

  2.具体考核措施:可以在项目部内部成立一个考核小组在每道工序完成后,根据项目部内成员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商议考核。在各自责任成本范围内,成本节约了则所节约成本的2%-5%作为奖金奖励给相关人员。如果成本超耗且是人为超耗则按超耗成本的1%扣除奖金。

  3.必须从细节抓起加强执行力度。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亏损的行业,只有亏损的企业。一个项目的亏损,往往不是决策的失误,而是缺少一种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现从材料使用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使用和管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如何控制现场施工成本并进行成本管理。 一、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60~70%,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必须改变以往材料采买管理权归物资部门所有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低成本投入,应由单一由物资部门管理向多部门转变,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总工、工程部长、工长必须反复认真的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提出材料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应做到准确无误。在材料采购前,实验部门做好抽检工作,确保各种材料符合施工要求;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可以定期召开例会,在例会上由询价小组汇报材料的询价情况,对于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2.加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①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砂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各方签字手续必须齐全),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要重点控制。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工序开始前由工长、技术人员、材料员核定、分配主要材料使用数量,工序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材料数量不够,由材料员报请项目部领料,并说明材料使用数量不够的原因。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技术员(此种至少有两个人签认)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消耗或超耗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

  ②也可实行材料包干使用,切实发挥好技术人员的作用。在现场根据施工工段或工区划分成立包干小组,由工长、技术人员材料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包干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另外要切实发挥好技术人员的作用,一方面什么部位用多少料,用什么样的料,有多少节余的潜力,他们最清楚。另一方面成本控制离不开施工技术,技术必须与成本、经济效益相结合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

  ③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实行特殊材料以旧换新(安全帽、手套等等),领取新料由材料使用人或负责人提交领料原因。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正常报废由项目部承担,否则由使用人自行承担。以上所提到的提交的各种申请及汇报材料无须大篇幅编写,简单说明原因即可,但必须提交,以便有据可循,作为以后奖惩的依据。在工程施工成本中,除了构成实体的直接性消耗材料成本外还有另一类周转性材料成本。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中不是一次性消耗的材料,它是随着多次使用而逐渐消耗的材料,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多次重复使用。对于周转材料在每项工程中的成本摊销方式,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公式进行成本核算:摊销量=一次使用量×(1+损耗率)/周转次数另外,对于周转材料还必须注意一点:租赁还是购买?

  管理学论文 篇18

  1、试析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3、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

  4、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

  5、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

  6、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

  8、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10、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

  11、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有效教学

  12、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1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

  14、关于分层作业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

  15、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

  16、关于浅探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发挥

  17、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及班主任疏导作用

  18、核心知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筛漏的原因浅析

  19、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20、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见解

  21、荔波煤矿瓦斯突出事故幸存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及预后

  22、高职《材料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理论与实验的整合

  23、关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词义推断热点考点揭秘

  24、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25、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

  26、论合作学习教学法在体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7、我国北方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

  28、初中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9、我国教育中介组织失灵与治理之研究

  30、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1、新世纪我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研究

  32、我国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3、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3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5、远程教育中情感信息的建模与处理方法研究

  36、GDP危险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7、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38、当代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39、浅议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40、浅议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1、对于实验班化学教学的思索

  42、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工作浅析

  43、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论创新问题

  44、关于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教学

  45、关于探索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中角色转变

  46、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47、关于中职语文服务功能刍议

  48、谈现代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上应具备的能力

  49、浅谈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

  50、浅议善用有效教学策略规范语文综合学习

  51、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5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54、电邮模式在成人教育解剖学教学的应用研讨

  55、浅议初中数学的复习策略

  56、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57、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58、关于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尝试

  59、关于护士的职业承诺及情感承诺的初探

  60、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事医学院校学员管理工作

  61、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实践浅析

  62、初中英语教学的情趣初探

  63、关于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64、关于就业导向的远程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65、论析中职会计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66、小学语文写作训练初探

  67、水利工程施工教学艺术探析

  68、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69、关于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70、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及有效实施

  71、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72、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73、浅谈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

  74、英语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75、试论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思考

  76、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77、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简析

  78、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79、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立统一

  80、“学历型--学习型”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81、浅议当前体育社会学分析的问题与成因

  82、浅谈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8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84、关于教师要做“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85、浅析视频教学法在食品营养学中的应用

  86、对于合校后吉林大学主要办学指标及评估排名变化分析

  87、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88、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研究

  89、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

  90、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

  91、关于让童言生辉--谈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92、浅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技巧

  93、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素质

  94、关于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95、高中生数学焦虑心理成因及消除策略研究

  96、浅谈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97、试析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知识观的重建

  98、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考制度改革

  99、试析怎样在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00、浅谈探索成人教育的创新模式

  管理学论文 篇19

  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是基础性、战略性、关联性和源头性的无形资源,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模式与手段,就能弥补城市有形空间、有形资源的不足,就能提高有形空间和有形资源的配置效能,降低有形空间和有形资源的配置成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城市管理,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就是政府最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5年9月13日,总理考察深圳,要求深圳把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作为今后着力抓好的七个重点工作之一。李鸿忠要求深圳的城市管理瞄准欧美、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市长对深圳的城市管理提出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建设效益深圳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国际化城市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拓展城市功能空间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开发无形资源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

  要重新认识城市管理的对象目的重点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大型复合系统,经济密集、产业密集、基础设施密集、人口密集、环境密集,人流、物流活跃,为了保持城市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经济再生产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人口再生产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环境再生产的生态性基础设施就是城市管理的对象。通过对三类基础设施的前置性、综合性管理与服务,为城市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它们之间协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这就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现代城市管理内容复杂,从静态讲,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各类基础设施,从动态讲,它涉及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和功能管理,规划管理是龙头,建设管理是基础,功能管理是保障。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重点,高速城市化阶段,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是重点,再城市化和深度城市化阶段,功能管理、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是重点。

  创新城市管理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城市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外城市管理主要有政府包揽型、政府公共管理型、政府分级管理型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管理型四种模式。

  1、政府包揽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计划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实行政府独家垄断,公用企业事业化,公用产品计划化,公用服务福利化,公用资源配置行政化,公共品严重短缺,职工躺在事业怀抱,企业躺在财政怀抱,市政设施效率低下,市政建设长期欠账,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仅能满足市民最低生活需求,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条块分割,行业垄断,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分散管理,这种模式盛行于前苏东国家和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

  2、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非竞争性、排他性的市政设施和服务由政府供给和管理,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准公用设施和服务由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行业化管理,政府在公共品供给和管理上,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法定,管理边界清晰,以法律管理和标准管理为主,管理成本低、效益高,属长效型管理。

  3、政府分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联邦制分级分权架构,对大型公用设施实施“条条”管理,如联邦政府管理州际公用设施,州政府管理市际公用设施,市政府管理区际公用设施,层层监控、专业化管理。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品与服务由“块块”负责,综合执法、属地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减轻政府管理负担,使政府从琐碎的微观管理中解脱,集中精力抓好城市管理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管理效果的监督,有利于调动市、区、街道、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公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4、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体制基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市场和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在政府调控范围内,政府通过利率、价格、税收、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发展方向,社会化供给方式包括公办民营、公商合营、私营、专营、BOT等方式,公共品实行政府指导价和价格听证制度,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品市场,城市政府以有限财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

  创新城市管理要找准城市管理的“病灶”

  目前,制约我国城市管理效能的“病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管理观念落后。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利益主导轻生态主导,缺乏规划意识与规划缺乏严肃性、权威性并存,城市管理容易受利益驱使,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向建设低头。由于城市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拉链工程”、违法建筑、乱摆卖、乱张贴、乱停乱靠现象不断产生。

  2、城市管理体制落后。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交通、环保、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管理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职能交叉,关系不顺,造成重复管理、无人管理、交叉管理综合症。财权在“条条”,事权在“块块”,“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建、管、养一体,等、靠、要并存,僵化落后的城市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城市功能的发挥。

  3、城市管理机制落后。行业垄断、政企不分、政府保护,培养了公用事业单位的优越感和依赖感,市政单位事业性质所形成的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使公用企事业单位丧失了激励约束机制,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管理不善靠财政补贴,经营不善靠涨价,人头费挤占养护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兼而有之。

  4、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简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忽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方式停留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上,缺乏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城市管理的指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不健全或功能难以发挥。

  5、城市管理评价标准落后。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和专业化评价机构,自上而下的检查评比,由于缺少群众广泛参与,使检查评比运动化、形式化,使中心区与边缘区、重点部位与非重点部位、主要路段与非主要路段、节假日与非节假日、检查前与检查后,在城市管理效果上形成强烈反差。

  创新城市管理要树立五种新理念

  1、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过去总有人把抓城市管理和抓生产力对立起来,认为抓城市管理是花钱,影响生产,只有抓生产力才是挣钱。其实,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营运效率,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降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3、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块特殊的大型国有资产,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世界城市管理经验,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与运营市场,建立城市公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城市这块特殊的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4、树立系统管理的理念。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有宏观管理系统、中观管理系统和微观管理系统,宏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中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拓展,微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要树立系统管理意识,处理好城市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关系,做到宏观管理超前,中观管理规范,微观管理精细。

  5、树立管治的理念。管治理念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化,主张在城市管理中,寻找计划与市场、集权与分权、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国家与社会的最佳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城市管理,消除城市管理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陷阱,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各类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中国原有单一的、纵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树立多元、分散、网状的城市管治理念,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加快城市管理的国际化进程都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创新城市管理要实现三个结合

  1、运营主体多元化与管理标准一元化相结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放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市场,产品型、服务型基础设施直接进入市场,载体型基础设施部分进入市场,不能进入市场的载体型基础设施,其保养和维修作业可先剥离后再进入市场,通过特许专营权招标、委托、承包、出让、股权置换、股票上市等形式将竞争性非排他性公用设施的管理与养护推向社会,对经营不善的公用设施,鼓励社会收购兼并。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城市管理与维护模式,政府扮演标准制定者、监督者和评判者角色,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扮演市政公用设施管理者和维护者角色,管理和维护作业的主体多元化,管理和维护的标准一元化,综合运用城市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城市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看不见之手”和“看得见之手”的综合作用,防止城市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陷阱。

  2、生活性基础设施综合化管理与载体性基础设施专业化管理相结合。对占道经营、乱摆卖、乱停车、乱张贴、乱砍伐等涉及市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管理,实行综合执法,集中管理。对一些大型载体性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河道、道路、公园等,通过招标,选择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组织实行专业化管理。同时在行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公用企业事业化、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模式,实行公用事业企业化,将一批公用设施养护和管理权向社会招标,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3、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将分散在国土、规划、建设、住宅、水务、环保、人防、公安、运输、交管等部门的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权统一划归城市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纵向分权到底,横向分工到边,克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弊端,变为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多元领导为统一领导。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处理好集权与分权、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来协调条块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费随事转,市、区、街道、社区分级负责,用“四级网络”调动各级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破建、管、养一体化模式,实行建、管、养分离,推进基础设施管养的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创新城市管理要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监控手段、效果评判、危机处理等方面有一套严格、规范、科学、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科学管理与经验管理的标准就是看它有没有一套科学的、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指标是任务的具体化,是检查的依据,是监控的手段,是研究的资料。科学的城市管理必须有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咨询系统,单凭经验是难以管理好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二是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等系统的高度集成,城市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和系统管理,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需要处理许许多多网状关系。城市管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制度性潜移默化过程,而不是暴风骤雨似的革命,仅靠一场或几场运动式整治或检查是难以达到治本的长效目的。运动式管理只能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技能,只能使城市陷入运动管理的被动依赖综合症。

  三是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问题式管理是一种后果导向型管理,它把问题的事后处理作为管理的中心工作,管理机构坐等问题产生、媒体曝光、群众投诉、领导批示来安排工作,是典型的应付式短效管理。预防式管理是一种原因导向型管理,它不是把问题的善后处理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把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控制类似问题再度产生的措施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一种治本型的长效管理方式。

  创新城市管理要建立六种机制

  1、建立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一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管理环节和每一个管理者,市、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责任制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可以把城市纵向管理链和横向管理链用责任状连结起来,综合运用GIS、遥感、仿真等现代网络和数字技术,构造一张可测量、可控制、可监督的城市管理网,消除城市管理上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交叉管理和管理黑洞,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

  2、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市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

  3、建立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欧美城市管理界流行以“企业家政府”和“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林顿执政时曾把它视为治国良策。我国的城市管理可以借鉴这种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标准的制定、价格的监督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企业化运作。

  4、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城市管理的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和百姓满意度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管理发展年度指数和年度白皮书,科学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执政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活学活用。

  5、建立全方位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建立行政监督机制,把城市管理绩效作为考评各级政府和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建立司法监督机制,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6、建立360°和360天的城市管理作业机制。建立360°的全方位城市管理作业机制,在城市管理上没有重要路段与非重要路段、重要街道与非重要街道、重要地区与非重要地区之分,城市管理必须全覆盖,不留死角。建立360天全日制城市管理作业机制,在城市管理上没有白天与夜晚、上班时段与休息时段、节假日与非节假日之分。(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管理学论文 篇20

  【摘要】 目的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保证护理质量安全为目标。方法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急危重患者的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结果 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及业务水平,减少护理差错。结论 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有组织,有效地采取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医疗护理风险的发生。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识别,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成为护理工作管理有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2年来对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1 护士责任心不强 急诊科护士接诊一位车祸患者,中午接诊时测生命体征未发现异常,就简单处理报告医生后,放置推车上继续观察,大约2 h,患者呻呤主诉下腹部痛,B超提示肝破裂大出血,导致死亡发生医疗纠纷。分析:由于护士不能履行护理岗位职责,不把患者当回事,误认为患者还是攥车党,忽略了患者的病情,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忽视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耽误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时机。

  1.1.2 护士履行知情同意告知不足 脑出血的患者给予翻身,执行翻身卡签名放置护士办公室。分析:由于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患者的护理措施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告知,忽视了患者举证的依据。

  1.1.3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不到位 重症监护室护士被锐器刺伤的事,而患者HIV阳性,防范措施不到位。分析:由于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知之甚少,不能使用正规的锐器盒,从事高危操作不能提供防护用品,以成本高为理由,忽视了自我保护意识或者职业培训不到位[1]。

  1.1.4 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入脂肪乳的过程中,药液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分析:由于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未系统的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巡视患者不及时,发现药液渗出处理方法有误或经验不足等原因,违反了护理技术规范。

  1.1.5 用药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 新毕业的护士在未取得注册护士,而单独执行用药医嘱、执行技术性配药流程。分析:由于护士长管理意识模糊,用药安全重点监控不落实,发错药、打错针、重复用药等护理缺陷时有发生不重视药,护理人员紧缺,就利用了未取得护士执业注册的助理护士执行医嘱,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1.1.6 护理缺陷主动报告不严格 骨科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未按术后护理常规执行,护士未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急送ICU抢救,造成护理纠纷。分析:由于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手术后护理常规不落实,护士长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作用,主管部门监督或指导工作疏忽,流于形式等影响。事发护理纠纷讨论,科室依然未报告护理部。

  1.2 护理环节管理

  1.2.1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如危重患者护理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如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流程,制定急救-站位-目标流程,通过培训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加强护理高危人员管理,及时纠正质量偏差 对新毕业的护士、转岗护士和毕业5年的低年资护士具有潜在风险,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岗前培训内容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2]。重点护理环节包括:患者出入院、转出转入院、围手术期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输血护理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特殊检查前后的指导等。发生意外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如气管插管意外拔管、自杀、灾害等)。每天用交班15 min的时间,进行提问护士,每周业务学习,每月考核评估知识目标达标。护理目标到达护士能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意外与紧急事件,掌握意外及紧急事件的处理程序与原则(请示报告、抢救流程、护理记录)。对每个护士进行考核,并建立护士业务档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回馈,并指导护士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1.2.3 加强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士的自我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及卫生法律知识,教育护士学法,懂法,用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以患者为中心”、“因病施护、因人施护、因需施护”的人性化细节化护理目标;规范护理文书记录:给药注射输液单上签名规范,执行者/核对者双签名严格把关,配药时间、输液时间、输液滴数认真填写。门诊患者皮试每个患者除了有告知,必须还要有告知后护士与患者的`双签名证实已履行了告知制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用药管理,护士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有的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辨别执行医嘱的能力,如转抄医嘱和口头医嘱,机械执行医嘱而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护士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严格执行用药流程,如发口服药的流程规范,双人床边查对签名,防止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是临床护理过程管理的一个重点监控。

  1.2.4 加强急危重患者护理,提出预见性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士长对危重患者每天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抓重点环节质量管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责任护士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落实执行情况。每天利用晨间大交班15 min时间,进行工作讲评,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技术时,患者气管内痰多,如果不及时发现进行吸痰,造成患者窒息。护士长利用现场演练的方式,培养年轻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2 结果

  通过护理管理者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的存在,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从小事做起(如发口服药)到细节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为临床一线护士提供正确指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3 讨论

  3.1 推行护士连续性排班模式[3],提高护士层级管理。急诊科、ICU、外科、内科病房开展APN连续性排班,为了保证夜班的护理质量,增加夜班护士人数,夜班为全夜班制。护士排班方式:①责任护士班:分为A班(8:00一15:30)、P班(15:00-22:30)、N班(22:00-8:30),每班均由1名组长带领3名责任护士值班,负责本班所有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②日班:(8:00-11:30,14:30-17:30)2名护士负责医嘱处理与核对、收费管理、常用药品与物品准备领取等工作;日班护士2名共同核对医嘱1次。责任组长负责护理工作的督促和管理,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3.2 推行主动上报护理缺陷,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差错缺陷,护士就胆心受处罚而隐满不报,要求当事人主动报告,保护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纠正错误,尽可能地将错误的危害降到最小。事件报告制度:24 h内及时逐级上报。护理事故和严重差错应立即报告。夜间通知夜班护士长和总值班。发生差错、事故单位或个人,有意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上报程序:病房护士→病房护士长→护理部→院领导。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3.3 护理安全用药规范[4],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感。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护士机械执行医嘱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或者在抢救过程中及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用药;或发药打针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实现持久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4:44-45.

  [2] 唐玉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和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6,09,26.

  [3] 蓝惠兰.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08,12:41-42.

  [4] 沈云梅.精神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报,2007,11:39-40.

  管理学论文 篇21

  摘 要:销售财务工作是企业开展销售活动中得一项重要方面,所谓销售是指企业按计划和合同发出商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收回货款,实现产品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按计划和合同发出商品,是销售人员的职责;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收回货款,是销售财务人员的职责。

  关键词:销售环节 财务管理 问题

  签订合同发出商品是决定企业由没有活干、能否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收回货款则是企业付出和经营能否获得回报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在销售财务岗位上工作4年多,深深体会到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销售财务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原有计划经济的一套销售会计结算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业务独立运行,建立健全有关销售财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销售财务所包含的业务内容越来越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而且不同于生产、供应等财务部门的日常收付、月终核算,是具有相对独立内容的针对产品销售的货款回收,因此,企业应当单独设立销售财务机构或专职销售会计,以统一管理用户信用等级考评会同预收款、产品来、用、余款的结算、应收帐款核对、销售费用、清理欠款等会计业务,并协调处理好同销售业务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研究、开发市场,同用户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彼此了解伙伴关系。同时,要在遵守《会计法》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建立健全“销售财务人员职责和标准”、“专款专用管理制度”、“应收帐款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和考核制度,规范指导销售财务日常工作的开展。

  1、规定财务会计业务控制程序

  规定财务会计业务控制程序,主要是收入控制程序这个基本控制程序防止内部舞弊。下面是制造企业收入控制程序的一般情况:三线两点企业的收入业务涉及钱、单、货三个方面。产品销售后或提供了劳务,帐单(发票)就得开出去,货币就会跟着收进来,或者随之形成帐款的追索权。在钱、单、货三个方面,产品是前提,如果产品不销售,其余都是空的;货币是中心,因为所有的控制都是紧紧围绕帐款的收进而进行的,保证货币正确无误地收进,是控制程序的基本任务;单据是关键,产品是根据单据发出的,帐款是根据单据计列和收取的,失去了单据,则控制就失去了依据。因此,收入业务控制程序的设计,即要把握这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进行综合考虑,又要将这三方面分开单独进行考察和控制。而“三线两点”,就是从这一设计原则里概括出来的,也是目前比较完善、比较完整的收入控制程序。所谓“三线”是指发票传递线、货币传递线、产品传递线;“两点”是指发票与货币核对点、产品与发票核对点。“三线两点”的主要精神就是把单、钱、货分离成三条互相独立的业务线进行传递,在三条传递线的终端设置两个核对点把这三条线联结起来进行控制。使经手产品的人,不经手发票帐单和货币;经手发票帐单的人,不经手产品和货币;经手货币的人,不经手产品和及发票帐单。从而形成三条业务传递线,而每一条业务传递线又由许多传递链条或传递环节所组成,这些链条和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部门担任,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向前传递一步,就对上一步的传递工作进行核查一次,以保证每条传递线、传递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再将三个传递结果集中在一起进行核对,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程度。后边这两个核对点,是整个收入程序的关键控制点。发票与货币的`核对,是保证帐款相符、揭露现金结算错弊的关键;产品与发票的核对,是保证单单相符、帐实相符的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发票与货币的核对,则应该收进的款项是否全部收入,现金是否发生短缺或被截留等现象都很难发现并控制;如果缺少产品与发票的核对点,则实际收入与产品的实际发生是否一致,以及有无利用发票作弊,开出大头小尾、上联与下联不一致的发票以及涂改发货数量等问题,也很难被揭露和控制。因此,对于销售会计来说,在销售收入记账前,认真进行上述两项核对,是极其重要的。发票与货币、产品与发票不核对清楚,不能记账。

  2、充实会计业务内容

  销售业务人员在开发市尝承揽合同时,遇到的用户千差万别,各有各自的特点,如有的用户信誉很好,但合同需求量不大;有的用户信用不好,但合同需求量很大;有的用户前期信誉良好,但后期信誉大大下降等等,在对待各不同用户货款结算的政策上,需采取不同的办法,这些以前都是没有的。综合起来,应充实的内容如下:加强对用户信用等级和考察评定。建立用户档案,针对用户的订货量、存欠款、存欠料等具体情况,对用户进行信用等级测定,可分为A、B、C、D、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E五类等级。对预收款比例的掌握控制。依据五个信用等级对用户采取不同的预收款比例,按 100%、80%、60%、40%、20%等订货合同金额收预收款。规范对用户来料受托加工产品货款和来料的清算。用户来料加工的货款和来料必须按所签合同的执行情况随进掌握,以避免以出欠款、欠料情况。加大对用户有老欠款又订新合同货款的控制。对历史形成的老欠款用户只要仍和企业有合同往来的,采取新订合同货款不能拖欠,老欠款慢慢归还的办法,一方面企业有了合同有了市场,另一方面,也避免老欠款成为呆坏帐,并可慢慢收回。规范企业对有意垫资的新产品的货款管理。企业开发研制的新产品为了抢占市尝开发市场,而垫资推销试用的产品,销售财务必须有一套供需双方签订的正式合同文本,以确保垫资的产品能最终收回货款或收回产品样本。按“专款专用”原则进行货款结算。专款专用,是指销售财务在按合同编号收到预收款后,分合同号登记帐薄,一款一用,直到合同执行完毕后结算时,按合同号结清预收款。这是企业财务结算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保障企业利益,防止“死合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企业应对此进行详细研究,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专款专用”管理办法,并检查督促,认真执行。笔者所在企业连续几年来,坚持“专款专用”原则,基本上没有造成合同执行完毕后无人要的“死合同”的情况发生。先审核,后核算,严格控制销售费用根据销售财务的工作流程,即:见到合同――收预收款――执行完毕――收齐货款――填制记帐凭证――开发票――审核――发票交用户提货或通知铁路发运――核算,审核岗位是销售财务工作的“守门员”性质的岗位,它关系到货款是否正确无误收到、记帐科目是否合乎规定。此岗位的设立,很大程度上为销售收入的实现、降低应收帐款金额提供了保障,要选择责任心强、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此岗位。另外,对销售费用等销售产品发生的支出,也要经过审核后方可支出,从总体上保证销售财务在货款收入和销售费用支出上按规定、按制度执行,杜绝或避免呆坏帐和不合理支出给企业造成损失的现象发生。

  3、相关对策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量应收帐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或将要成为呆坏帐,若不加大力度清理,必将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笔者所在企业几年来坚持上门催要、磨帐、以物抵债、新订合同货款不欠,老欠款慢慢还、运用法律等多种手段大力进行清欠,应收帐款由原来的2000多万元降到目前的700万元左右,为企业收回了大量资金,避免了损失o同时,在新的销售业务往来中也不可避免地要形成呆帐,这些需要加大清欠力度,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要相应地为用户提供辅助性劳务和垫付产品的铁路运费、汽车运费、保险费、包装费等费用,还有对使用企业包装周转箱收周转使用款、对超过合同约定提货期的货物收取一定的仓储保管费等,这些收入也是企业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总收入的补充,也是对企业付出的部分补偿,其他业务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l-3%,数额相当可观,如果稍有不注意,将会造成应收的收入收不回来,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在销售财务实际工作中,应改变过去只重视产品收人管理,忽视其他业务收入的做法,把其他业务收入提高到和产品收入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规范管理,保证每一笔其他业务收入按时收回。分析货款回收好坏,为开发市场提供信息销售财务应每月每季进行简单和半年进行详细的销售资金回收情况分析,对合同执件中货款回收、欠款清理、销售费用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高附加值高收入的产品,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产品提出意见,充分发挥销售财务的作用,变“算死帐”为“算活帐”;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开发市场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人员也要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关系,做到优质高效地服务市尝服务用户。销售财务做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完善和发展同企业的管理水平、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应做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加以重视和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出应有的贡献。每天下班前,将本班收到的现金清点整理好后,编制收款报表。将收款日报与现金一起交给出纳员。出纳员将各收款处交来的现金送存银行,并汇总编制每日收款报告,把送存银行的回单附在其后,送交销售会计。

  参考文献:

  [1]张宁.销售环节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莉莉.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管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学基础论文07-30

护理管理学论文题目06-07

工商管理学年论文11-03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精选17篇)05-18

关于管理学的论文10篇04-18

对管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08-03

工商管理学年论文6篇11-04

管理学院博士论文05-19

大学管理学论文3000字(通用10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