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15篇(必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学论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学论文 1
【内容提要】:大型赛事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要提高大型赛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全方位探索我国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途径。本文对此提出三点建议:加强市场调研,整合赛事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品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阐释了赛事品牌营销的基本功能,对赛事品牌营销策略中品牌定位、赛事品牌个性、赛事知名度、品牌忠诚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求更好地指导体育赛事品牌的经营与推广,促进赛事经营向科学化、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关 键 词】:大型体育赛事;场营销策略;市场调研赛事品牌;品牌营销;策略
【 正 文】前言
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已经催生了一个新的经济领域,即“赛事经济”。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取决于赛事组织者、推广商、赞助商和媒体的合作和策划,成功的体育赛事已离不开赛事的运作技术和营销策略。随着人们体育赛事欣赏品位的提高,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以及赛事品牌的推广显得格外重要,成功的体育赛事运营和推广能有效提升赛事品牌的价值。由于我国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起步较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体育赛事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赛事品牌营销方式加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赛事品牌的经营与推广。
一、加强市场调研,整合赛事资源
大型赛事可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冠名权、特许权、赛事项目无形资产开发、赛事广告开发、媒体经营开发、文化活动开发和派生产品开发等等。一般地说,大型赛事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有:同类赛事以往和未来的市场评估与预测;该赛事的社会知名度及市场知名度调查;该赛事以往的电视转播状况及电视转播权调查;该赛事以往的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调查;该赛事以往的宣传广告方式及媒体对赛事的报道方式调查;该赛事以往的赞助商类型、赞助方式及赞助绩效评估;该赛事的市场营销方案及策略手段调查;该赛事派生文化经济活动对赛事本身的影响调查;赛事与举办城市的政府、商业财团和民众的互动关系分析;赛事出现的意外事件调查及可能采取的规避措施和保障方案;赛事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财务预算报告。
市场调研的方法主要包括民意调查和商业调查, 意调查主要是对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和产品需求调查,商业调查则是一项专门的市场研究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赛事组织者和商业合作伙伴还应做好赛事评估的工作。赛事评估的内容是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前者包括直接收入预测,间接增值收益、经济推动效益、潜在效益。者包括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赛事对城市发展的直接和间接推动、受众对赛事的认识和熟悉程度、受众对赛事的品牌和价值评价、受众对赛事报道主流媒体的关注度、主流媒体报道赛事的效果评价、主流媒体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评价等。
二、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品牌
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属于服务行业,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同时性、异质性、时间性、参与性、不可储存性、无所有权转让性和人作为产品的一部分等特征。因此,必须细分市场,针对目标市场的需要,提供满意甚至超值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顾客价值,打造品牌赛事。大型赛事的服务对象和层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为广大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竞赛表演服务,为社会提供满意的竞赛表演衍生产品,使赞助商和商业合作伙伴获得良好的宣传沟通效果及经济利润。体育赛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赛事组织者和经营者的赛事组织管理,采取措施以提升赛事的观赏价值和竞技价值,提高参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公众影响,形成因大量的观众需求导致门票畅销,门票供不应求导致大量的电视观众,电视观众增加导致电视广告增值,电视广告增值导致场内广告价值提升,场内广告升值导致赛事冠名、体育组织或俱乐部的广告时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肖像权、姓名权和代言人服务等价值提升的筹资与传媒功能互动互利的良性循环态势。我国的体育赛事资源尽管十分丰富,但被公认为具有品牌价值的体育赛事还凤毛麟角,因此,赛事组织者要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品牌,不断提高赛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
体育赛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通过对体育赛事的`策划、包装和市场经营,以提升赛事的商业价值,从而使赛事的组织者、经营者和赞助商共同获取利润。为此,必须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竞赛表演具有非物质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但赛事过程中的动作造型,速度力量和技战术表现等可以作为一种动态的表象储存在记忆中。因此,在促销方面可以利用观众对赛事的美好记忆作为营销沟通的手段。例如,将精彩的瞬间或片断制作成册或声影集锦,在赛场或者相关娱乐设施内供游人随意翻阅,以促进与消费者的沟通,也可将其出版发行,扩大在公众中的影响。由于竞赛表演服务具有同时性、参与性,以及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产品的一部分等特点,因此还应该根据赛事的特点,创造观众参与赛事的时机,充分利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个人形象和影响力进行营销。
其次,企业通过赞助、冠名体育赛事等策略,借助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树立企业及其产品在公众中的品牌形象。将体育赛事与商业企业的品牌推广紧密结合属于软性推销,其最大特点是功利性潜藏在公益性之下,容易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同,从而达到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目的。赛事赞助行为一旦发生,赞助商与赛事组织者和经营者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结成了一种新型的市场合作伙伴关系,这也是赛事赞助区别于一般广告的显著特征。赛事赞助的基本方案是:赞助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实物、技术或服务给赛事的组织者和经营者,两者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定市场合作的伙伴关系。获得赞助的赛事组织者和经营者则利用体育赛事的商业平台,将赞助商的企业及产品形象与赛事紧密而巧妙地结合,充分运用体育赛事的现场渲染和媒体报道,创造轰动影响,并通过赛事期间的各种产品促销活动,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使赞助商从赛事赞助中获得的回报效益最大化。
再次,营销城市。这是当今赛事营销最具社会价值和开发潜力的营销手段。赛事营销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以体育为依托,借体育赛事的机会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发展体育旅游,亦可给举办赛事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赛事品牌是指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经营者为某项体育赛事冠取的名称、标记或符号。赛事品牌营销是商业体育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的基本态势,着眼于商业体育机构与关联者共生共赢,并以商业体育机构理念为核心,以赛事品牌为手段,以赛事经营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超越赛事产品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过程。
一、赛事品牌营销能有效地开拓市场
品牌形象是赛事经营者向社会公众消费其所冠产品的安全承诺与保证:优秀的品牌形象凝聚着消费者选择商品想要掌握的各种信息,它是卓越产品、服务质量、赛事经营者信誉、高知名度及其市场占有水平等综合优势的象征,可以使消费者愿意购买赛事相关产品。
二、赛事品牌营销能有效地树立赛事经营者形象,聚集体育优秀人才
现代市场竞争,从其本质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赛事经营者对人才的争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能留住赛事经营者现有的球星等优秀人才,二是要不断地吸引市场上的优秀人才。赛事经营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现代战争中,唯有运用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方可取得人才争夺的主动权。赛事经营者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能够使人产生一种能够成为该赛事经营者的一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利于赛事经营者招贤纳才;赛事经营者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可以赋予赛事组织成员一种信心,坚信赛事经营的前途光明,并使赛事经营人员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赛事经营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赛事经营者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起优秀的赛事经营者形象,还可以使赛事经营参与者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自觉维护赛事经营者的形象,并按赛事经营者品牌战略的基本要求,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赛事经营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赛事品牌营销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赛事经营者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赛事经营者(产品)品牌的形象是赛事经营者员工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晶,其本身就具有价值的属性,它不仅是对赛事经营者全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抽象和凝聚,也是赛事经营者对赛事消费者的永恒承诺;它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而且可以迅速地赢得赛事消费者关爱与信赖。因此,将一种特定产品附着于某一赛事品牌之下时,就会使该产品业能够从赛事品牌营销中获得更多的边际收益。
四、赛事应注重品牌定位
当前,赛事消费者的构成越来越具有立体性、交叉性,包含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需求呈现多元化。只有通过市场细分,分析不同市场的差异来进行品牌定位,寻找最适合赛事营销的目标市场,找出市场缝隙,才能吸引赛事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占有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赛事品牌的运营目的是占据市场,赛事品牌的市场定位就是寻找消费目标人群,确定消费范围。
五、突显赛事品牌个性
个性是品牌的灵魂,一方面体现在为赛事消费者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和产品,如精彩的比赛场面、丰富的服务层次;另一方面,应通过品牌名称、品牌标志、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要素,赋予赛事能吸引消费者的独特的气质和形象并根植于消费者心中。赛事品牌形象具有激情和娱乐属性的大众化品味,并能区别于其他赛事,与普通娱乐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赛场布置、工作人员和运动员的教育,使赛事展现具有娱乐和赛事项目核心属性的品牌形象。
六、扩大赛事品牌知名度
赛事品牌知名度宣传的目的在于增强赛事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进而导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赛事品牌宣传最重要的是借助广告媒体,现代品牌的塑造离不开现代媒体。消费者每天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各种信息,而只有引起消费者注意力的信息才能在其脑海中保存起来,赛事的广告宣传要努力使自己的品牌信息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目的。
七、作好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赛事经营者对已实现的某个品牌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品牌生命不断得以延长,品牌价值得以增值,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赛事品牌要保持其独特的市场魅力,就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以品牌为核心拓宽市场半径,实行品牌延伸战略已成为赛事经营者资源重组和扩大规模的重要筹码。赛事品牌延伸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延伸后的产品与原有品牌产品在最终用途、购买对象、生产条件、销售渠道等方面应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并且在延伸过程中要有创新。
八、培育品牌忠诚
赛事经营者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赢得赛事消费者的喜爱,使消费者产生品牌偏好。品牌忠诚是赛事经营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是在一个产品类型中一个品牌超过所
有其他品牌的连续优先选择或反复购买。体育赛事品牌忠诚度还可以成为一个活广告,当某个赛事品牌的忠诚者对身旁的朋友推荐该观看赛事或购买相关的产品时,比以其它方式去树立品牌形象的效果要好得多.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赛事的品牌营销是以赛事的品牌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不断扩大赛事品牌的影响力,提高赛事品牌在大众人群的认知度,从而吸引更多更广泛的人群关注该项体育赛事,最终达到提升赛事品牌价值的目的的市场营销方式,是体育赛事经营者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途径,应引起赛事经营与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营销城市。这是当今赛事营销最具社会价值和开发潜力的营销手段。赛事营销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以体育为依托,借体育赛事的机会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发展体育旅游,亦可给举办赛事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云开:现代体育组织经营管理赛事的基本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xx
2 张 林 黄 伟:我国单项体育赛事融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xx. 3 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35.
4 叶庆晖: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xx.89.
5 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一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6 刘卉:体育营销:企业营销新领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xx.
7 郑冉冉:关于体育营销的若干理性思考[J].江苏商论,20xx.
管理学论文 2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和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方案,为了确保我院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序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管理,保障毕业论文答辩秩序,提高毕业论文答辩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论文答辩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和科学研究训练和考核,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考核将严格按照重庆文理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以全面检验和考核学生掌握全部本科课程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答辩组织
(一)学院领导小组
组 长:刘仲全 张碧波
副组长:谷继建
成 员:蒋先平 冉令刚 石国强 林 锐 陈远川 唐忠英 王 陶 胡在东 黄婷婷
(二)答辩学术委员会
主 任:刘仲全
副主任:张碧波 谷继建
委 员:熊学文 刘定祥 沈忠友 王红君 冯利朋 蒋先平 冉令刚 陈远川
(三)答辩工作小组
整个答辩过程由答辩小组负责实施,主要成员有答辩小组组长、成员和秘书,成员不少于3人;小组组长负责主持,成员负责评分,秘书负责记录。见附件(答辩教师分组信息表、答辩记录秘书分组信息表、参辩学生分组信息表)
三、答辩时间与地点
见附件(答辩时间与地点安排表)
四、答辩流程
(一)答辩资格
1.已修完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应届毕业生和符合有关规定并经过学院批准同意的上一届学生。
2.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必须经过导师指导并有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参加答辩的意见。
3.提供查重报告(特别是毕业论文),重复率不得高于15%。
4.每位学生原则上只有两次答辩资格,如果未获指导教师批准或由于自身原因未参加第一次答辩的,允许参加第二次答辩。但视为自动放弃一次答辩机会,即只有一次答辩机会。
5.特殊情况由答辩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答辩准备
1.答辩小组
答辩小组一般由三至五人组成,其中应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从中确定一位学术水平较高的成员为组长,负责答辩小组的召集工作。
2.答辩学生
第一,学生应在参与答辩之前完成毕业论文的定稿,毕业论文手册的填写工作,将毕业论文手册、开题报告和论文定稿交予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并签署同意答辩意见,否则不能参与答辩。第二,准备答辩材料,如陈述词、论文框架、内容、PPT等。
3.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在收到学生上交的毕业论文相关资料后,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和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并签署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应将学生论文交由本答辩小组的相关教师进行毕业论文的交叉评阅。
(三)答辩基本程序
1.答辩小组成员应详细审阅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报告,为答辩作好准备。
2.答辩小组组长宣布本次答辩小组成员和本组答辩人员名单。
3.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开始,并宣读答辩规则,然后开始答辩。答辩规则如下:
(1)答辩人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结论)。
(2)答辩小组成员对答辩进行提问和答辩人答辩。
(3)答辩人应当场直接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答辩人可携带与论文有关的参考资料,并可当场翻阅、查证。
4.答辩人做5~8分钟论文概要自述报告。内容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要内容包括:
①课题目的和意义。②论文课题内容概述。③完成论文课题的基本思想及主要方法。④论文还有哪些应该涉及或解决但又因为力所不及未能解决的问题。
5.答辩人自述完成以后,接受答辩小组教师的提问。
6.答辩秘书作好答辩记录。答辩记录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档案材料之一,要完整、规范。主要内容为:论文题目;答辩者的专业、班级、姓名;论文陈述概要;答辩教师所提的问题;答辩者的回答内容;答辩教师的点评等。
7.答辩成绩评定。优秀(90~100分)能简明扼要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主次分明,思路清晰,能流利地回答有关问题。
良好(80~89分)能清楚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主次较分明,思路清楚,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中等(70~79分)能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思路较清楚,基本上能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及格(60~69分)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但不够确切,有些主要问题经提示才能正确回答。
不及格(60分以下)不能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或错误较多,经提示仍不能正确回答。
8.毕业论文总成绩评定。根据学校给定的评分规则,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成绩占50%、交叉评阅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20%计算总成绩。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即答辩成绩在60分以下及未参与答辩的,不计算毕业论文总成绩。
五、注意事项
(一)答辩老师注意事项
答辩小组成员对每位学生的提问数不得少于3个问题。提问的范围应是论文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延伸。其内容一般包括:论文过程中带普遍性的难点问题;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综合性基础知识;非课题内容但问题涉及专业知识;根据需要提出某些考核学生在某方面能力的即兴问题。
1.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答辩之后,提问问题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答辩情况给予评价,以便于学生掌握未能掌握的知识,也便于其他教师给学生的答辩打分。
2.提问规则
(1)先易后难原则。利于学生放松,避免背上心理包袱,造成紧张,产生慌乱,影响答辩效果。
(2)逐步深入原则。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逐步深入提问,可以正确地检测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3)权利平等与商讨原则。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
(4)启发、引导原则。当考生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
(二)答辩学生注意事项
学生为了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应了解和掌握
答辩的要领和艺术。
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考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
2.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消除紧张慌乱心理,答辩时才有良好的表现。
3.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记录老师提问,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必要时请老师重复问题并做些解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答非所问。
4.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一要反应快,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5.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有把握讲清,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没有把握,审慎回答,能答多少答多少,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6.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展开辩论。
7.要讲文明礼貌。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要从容、有礼貌地进退场。
六、必要说明
毕业论文答辩采用回避制,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对本人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答辩学生的分组,由教学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
七、其它事项
1.答辩小组组长负责答辩小组的组织工作,其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小组的答辩活动并处理异常情况,填写答辩小组意见和综合评语。
2.指导教师将填写好的毕业论文(答辩)记录移交给答辩小组组长,由答辩组长负责组织答辩小组成员填写答辩评语和答辩成绩。
3.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成绩、交叉评阅成绩、答辩成绩50%、30%、20%的比例计算出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成绩,将分数和对应等级填写在相应表中。注意:未通过者暂不填写。
4.答辩委员会对各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设论文成果,要进行确认。对于答辩较差的学生,具体情况可以按以下办法处理:(1)若学生不
管理学论文 3
摘要:企业价值管理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对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梳理,在探讨了企业价值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上,将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划分为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基于利润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以及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三种类型加以评述。
关键词:企业价值;价值管理;评价模式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内部组织单元的多元化,企业价值管理理论一直不断演进。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以及维持价值创造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价值管理的相关文献,为我国企业价值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一、企业价值管理的内涵
早在20世纪50年代,Modigliani和Miller率先提出企业价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现金流量的价值评估体系,为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opeland和Koller对价值管理的概念和准则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只有当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时公司价值才被创造,并且价值管理是贯穿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和日常经营决策中,将公司愿景、价值动因分析、评估工具和管理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准则的管理架构[1]。目前,理论界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价值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一是基于结果观来界定,认为价值管理是管理者集中于公司战略制定以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架构;二是基于程序观来界定,认为价值管理是从目标设立、制度与架构设计、策略规划、营运过程到人力资源的薪酬制度设计的全过程,着眼于对历史的控制来展开管理流程,遵循一条“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创造路径;三是从结果观和程序观两个方面综合界定,认为价值管理是管理者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战略,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价值创造为目的,围绕企业战略、管理风险补偿、内部控制和薪酬设计,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
二、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企业价值管理的内涵意义丰富且并无定论,但其研究主要从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即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以社会学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Berle和Means认为,代理问题源自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Jensen和Meckling把代理关系定义为“在一种合同的规范下,一个或多个人雇佣其他人代表他们进行一些服务,包括授予代理人一些决策制定的权力”,把代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对代理人的约束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的总和,认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和股东分散的情况下,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将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最佳补偿契约方案是风险分享与激励之间的平衡问题。价值管理的支持者认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Jensen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分析了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认为企业可以通过现金流在投融资活动关系及股利支付行为中的“控制效应”和“并购效应”来增强对管理者的约束力以减轻代理成本。而通过现金流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的应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是价值创造的保障,价值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Ryan和Trahan则从剩余收益的角度提出了价值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资本效率,强调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的风险,即管理者需要持续关注股权的资本成本来不断增长股东价值,这就增强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性,从而有利于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2]。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也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并分担了企业风险,因此也应该和股东一样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现实应用中基于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难以全面证实代理人的行为动机和努力程度,也无法确切反映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因此,非财务业绩评价作为财务业绩评价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成为价值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变迁。以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管理模式最突出的是将财务和非财务相整合,寻求度量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指标体系,Kaplan和Norton提出把平衡记分卡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中,能够有效地反映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员工以及公司财务层面的利益诉求,将企业价值管理目标与企业价值多种驱动因素紧密结合[3]。汤谷良认为价值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承认公司价值的多因素驱动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公司在为股东寻求回报的同时,还需满足经营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员工、政府等的共同价值诉求,以协调多方利益达到价值总和最大化,实现企业多重资本的价值分享机制[4]。
三、企业价值管理的模式分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有效的财务计量指标可以促使代理人持续关注股东价值,弱化代理冲突,促进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趋同从而实现企业代理成本最小化;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代理人的行为动机和努力程度需要观察,非财务指标的引入可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减少由于忽略非财务指标而降低财务指标应用质量的可能性。据此,对于企业价值管理计量模式的分类主要是从财务层面和综合层面进行研究和检验,将其划分为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基于利润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以及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
(一)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价值管理思想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以及M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对价值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唤起人们对企业价值的高度关注。20世纪80年代,自由现金流量成为价值评价的标准分析工具,被投资者认为是正确的价值创造的衡量指标。Jensen把现金流量定义为是在满足全部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之后的剩余现金流量,或等于来自经动的税后现金流量减去经营资产上的增量投资。Rappaport在自由现金流的基础上,沿袭了MM理论对企业价值的理解,把未来的现金流的折现值视作企业价值,挖掘隐藏在企业价值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销售增长率、营业利润率、所得税税率、营运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成本和公司价值增长期这七大价值驱动因素。前三大驱动因素体现了公司的营运能力,随后的三大驱动因素体现了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能力,最后的公司价值增长期是指公司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的预测年限[5]。根据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分析,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动因便可归结为提高销售能力、提高盈利能力、有效降低税负、压缩投资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降低资本成本和延长公司价值增长期。之后,Ottosson和Weissenrieder提出了现金增加值(CVA)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现金流区分为经营现金流(OCF)和经营要求现金流(OCFD),二者之差即为CVA。同时,他们还指出企业的投资分为战略性投资和非战略性投资,在CVA模型中,战略投资构成资本,非战略投资被视为成本[6](P135—147);Weissenrieder提出了CVA系数概念,即经营现金流和经营要求现金流之比,他认为CVA包含五个主要的价值驱动因素———销售收入、营业盈余、营运资本、非战略性投资和经营要求现金流[7]。随后由波士顿咨询公司和HOLT价值联合会提出了投资现金流收益(CFROI)的价值管理模式,建立了覆盖36个国家18 000个公司的价值数据库。投资现金流收益被定义为产生的现金流与经济资本消耗之差与投入资本的比率。该价值管理模式的价值驱动因素包括经营性现金流量、现金流收益率、净营运资本占用量、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及其平均寿命、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等。
学者们对基于现金流的价值管理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Beaver发现经营现金流(OCF)在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方面优于净收益指标,可以较好地评判企业的盈利质量,确定企业真实的价值创造。波士顿资讯公司和HOLT价值联合会发现CFROI、资产收益率及权益报酬率对公司股价的解释力分别为70%、31%和44%,而息税前利润(EBIT)与公司股价不相关,他们认为,CFROI与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最大的不同是其关注的是公司未来折现现金流,并采用消除了通货膨胀和会计政策变动影响后的折现率,当CFROI大于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时,说明公司为股东创造了价值。Rappet al以20xx~2008年间的德国1 083家公司为样本,研究投资现金流收益价值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公司股市表现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价值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得到了普遍应用,20xx年只有25%的公司应用价值管理模式,到20xx年42%的公司(大型公司87%)都实施了价值管理模式,并且这些实施了投资现金流收益价值管理模式的公司在为期1~2年的整顿阶段仍能获得持续性的超额股市收益率。国内学者杨淑娥等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考察自由现金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对终极控制股东存在“激励效应”,这说明了自由现金流对终极控制股东行为存在约束作用,加强自由现金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企业价值管理[8]。
(二)基于利润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利润概念并不意味着价值创造。1950年,Electric首先提出剩余利润的概念。Ry—an和Trahan明确地界定了剩余利润(RI)的计算公式,他们认为RI是VBM度量指标的主要方法。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两位学者Joel Stern和Bennett Sterwart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定义了经济附加值的概念,即考虑了资本成本后的剩余利润,强调经济附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将其注册为商标EVA,同时建立了EVA/MVA年排名数据库,并且每年都会在财富杂志上公布全美EVA排名前1 000名以内的上市公司。之后,Coles et al在《财富》杂志上指出EVA方法是公司工作指标的首选和评估CEO业绩的工具。这一价值管理模式提出了价值创造的三大因素,也即税后净营业利润、投资资本和资金成本。Koller对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的价值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Copeland et al更细致地探讨了基于ROIC的价值管理模式,他将ROIC定义为调整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与投资资本的比值。ROIC与WACC的差其实就是经济利润率,它与经济增加值是一脉相承的价值管理理念。
Stewart、Milunovich和Tsuei、Lehn和Makhijia、Rajan通过统计和实证的方法对基于经济利润的价值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在EVA被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普遍应用于评估公司业绩前,国外学者对EVA业绩评价有效性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采用价值相关性模型,研究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下EVA与传统的会计指标相比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试图检验EVA对公司价值或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他们发现在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中,EVA比传统的会计指标具有更强的解释力。Kantor和Pettit选取了1986~1995年100家美国银行的MVA和EVA以及其他财务指标数据,研究发现MVA与EVA之间相互关系最强;同时还得出EVA与其他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相比,它对MVA的解释度明显较高,这种解释度采用回归分析中的多重确定系数来表证。Fatemi还进一步论证了会计业绩考核指标如ROE和ROA没有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因为这些指标不能解释由于公司经营者追求收益增长及规模扩大而带来的风险[9]。Ryan和Trahan对1984~1997年间,实施了VBM体系的84家公司的业绩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实施了价值管理体系后,这些公司的剩余收益在为期5年的持续研究中都得到了显著地增长和提高。在尽可能控制了样本偏差后,还发现大型公司相对于中小公司的公司业绩增长要慢,同时,公司采用VBM体系后都倾向于减少与公司成长无关的资本支出,更加关注在有限的资本下最大化地提高公司的价值。
相比国外,国内应用EVA指标体系要晚,随着EVA理论在中国进一步的发展以及EVA在国内企业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与探索,近些年国内涌现一大批学者结合国内上市公司对EVA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刘力、谷祺和于东智较早地介绍了EVA的价值管理模式。在实证研究方面,王化成等选取了1999~20xx年间涉及12个行业890家公司采用水平与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相对信息含量方面,EV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于传统收益指标的特性;在增量信息含量方面,EVA的独特构成部分(资金成本和会计调整项)显示了一定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但与传统收益的构成部分(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相比较,这种增量效应不是十分显著[10]。戴德明等对1998~20xx年国内326家公司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EVA的价值相关性高于传统财务指标(譬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净利润等)的价值相关性[11]。尽管实证研究的结论存在不一致,但国内研究结论大都验证了EVA总体上解释力强于传统指标,经济收益EVA与企业价值相关程度较高。
(三)基于财务和非财务相整合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环境以及企业组织自身的变化,技术和人力资本被视为推动价值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价值管理工具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即从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财务业绩评价时期进入到了全新的综合业绩评价时期。也就是说除财务指标外,企业的发展还需关注反映企业未来赢利的潜在战略性指标,围绕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多个方面来分头进行,否则整个企业将丧失这种“特殊资本”所带来的潜在协同收益。以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Bull率先建立了研究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和奖励的分析性模型,旨在促使代理人的真实行动与委托人所合意行动相一致。之后,逐步形成了基于委托代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非财务业绩评价的分析模型。延续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价值管理思路,Kaplan和Norton创造性地将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从财务层面延伸至非财务的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和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层面,构造了一个因果相连富有逻辑的企业价值管理的平衡计分模式,随后将这一模式推向全面的实践应用[12],并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融合[13]。这一整合模式可以很好地将基于现金流或利润的财务性质的价值管理模式整合进自己的体系,同时可以与作业成本法、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资源计划等其他价值管理工具紧密结合。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价值管理思想,汤谷良和林长泉构造了一个联系战略规划———战略控制———战略评价的价值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公司战略规划应该以“目标—战略—财务管理”为价值模型,从公司财务治理、SBU与流程来设计价值组织与流程,根据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关注重点分析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并通过全面预算体系、价值报告和价值控制实施战略控制,最后形成具有战略性、整体性、行为导向的战略评价体系,保障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14]。杜胜利从CFO的角度构造了包括战略计划管理者、资源价值管理者、流程系统管理者、业绩评价管理者、公司控制管理者五大角色板块的价值管理系统框架[15]。
王化成和刘俊勇基于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他们认为以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目标只是企业追求的结果,它并不能告诉管理者如何来影响结果,而实现这一结过程就是企业的战略,对于过程或手段的动因分析更多的是依靠非财务指标,最后他们得出中国企业更应倾向于选择引入了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价值管理模式[16]。王平心和吴清华将作业基础管理与基于价值的管理相结合,构建了“作业———作业链———价值链———价值管理”的基于作业的价值管理模式[17]。之后,Tayler提出当平衡计分卡方法作为一种战略管理的工具置于企业价值因果链中,而非仅仅用作企业绩效考核指标,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平衡计分卡不再被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四个层面,而是一个战略的、全面的管理架构[18]。
四、简评
随着企业这一社会经济细胞逐渐成长进化,价值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现金流的价值管理模式;二是基于利润的价值管理模式;三是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价值管理模式。现有文献对三种模式的研究几乎都建立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以社会学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之上,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企业价值管理理论进行检验、比较和修正。从现有的企业价值管理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共同假设,就是一旦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应时,选择相适应的价值管理模式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趋同,实现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总和最大化。然而,建立在这些理论上的价值管理模式并没有深入揭示企业价值创造的原动力,也没有显现企业价值管理流程中程序的独立价值,这都容易导致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对价值创造计量指标的依赖。在这里,笔者认为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的研究应该关注两个基础性的问题:1。企业价值创造的原动力。企业往往被视为一种计划秩序的载体,然而随着企业的有机成长,企业内部层级式计划秩序的局限性会越来越突出,而那种立基于每个组织成员的利己心,通过自发的试错过程和分散化的竞争性方式的组织行为将逐步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性。鉴于此,我们认为,企业应该探求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自发秩序的企业价值管理路径,而无需纠结于计划秩序的精心设计[19]。当现代企业在一个复杂系统中有机成长时,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自发秩序力量将从企业内部唤起并主导企业的决策行为,这其实就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原动力。这一自发秩序力量难以被精确地计划设计,它需要一种敏捷的管理程序对其进行有效疏导。一旦企业的管理程序没有很好地容纳这一自发秩序力量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性贡献,企业的内部管理将陷入一种混乱和冲突,表现为一种无序状态。
2。企业价值管理的程序理性。Simon认为,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只能依靠运用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20]。任一企业的价值管理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对价值管理业绩结果的改进都将难以一步企及,而通过结构化的管理程序则能够提供持续的基础保证。企业价值管理的业绩结果往往只能决定着人们的注意力,而一个恰当的价值管理程序模式则能够保证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对这一价值管理结果的尊崇,它往往能在组织面临不确定的内外环境时给予行为人一个明确的行动结构[21]。与此同时,Feldman和March认为程序性的活动能够向第三方彰显管理者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认为,企业的价值管理模式一旦基于自发秩序基础并从程序理性的思想切入,就无需计较企业价值创造结果用何种业绩指标(现金流、经济利润或平衡计分卡加权分数)进行计量,对企业价值管理程序质量的保证也即对结果质量的认同。
管理学论文 4
一、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明确的要求,开设了宏微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小企业管理、货币银行学、成本管理、公司概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管理、流通概论等专业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程中没有基于国际或国内的实际工商管理案例的课程,仅仅依靠教师在教学中将相关的实践知识以零散形式分布到相应的课程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用书不能适应经济环境迅速变化,创意不够新颖,案例内容陈旧未能跟上时代的变迁,指导意义低、实用性能差。
(二)知识结构方面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业务决策。就业管理职位方面,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其他方面的实际操作岗位为主要方向。但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设置岗位实践操作相匹配的相关课程,只是按文字教材解课本案例,完全侧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环节的学习,这使得教学模式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职场中可能会出现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脱离的现象。
(三)课程定位方面
一些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是希望学业完成后得到一个管理职位,有着非常高的就业期望值,不想从底层开始做起。这归因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侧重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身份的培训,导致该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创新能力不够。教学过程中缺乏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学习后不能合理进行自我定位。学生认为从底层做起,就会与专业相背离,就业观造成了偏差,形成了错误的就业观念。正常情况下管理岗位需要从业人员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学生在校园学习中接受不到实际操作知识,自然不能直接从事管理工作。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注重个性发展
在注重人才培养的新时代,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成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每个学生的知识宽度、人格特质、兴趣爱好和心理的成熟度都是不同的。在共同的文化学习环境中,要重视学生个人思维方式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今天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此同时,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勇于学习和探索新事物。此外,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一面,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兴趣所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他们的兴趣方向,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向形成不同的个性发展潜能。
(二)强化师资队伍
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不仅仅是需要鼓励学生加强自身个性发展的想法,还需要完善师资队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并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构建让学生完全参与教学的新形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正确健康的发展在其成长阶段是相当必要的,只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在学生的人格建立初期培养其创新能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评价体系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思维发展受到局限性,导致成僵化的思维定势。学生接受到的仅仅是模仿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但缺乏改进和创新。太多的学生缺少个性,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要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是作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特质,发掘自己的潜力、才能够快速和社会与时俱进。我们应该注意到教学评价已从传统只看结果向过程发生转变,更注重学生通过自我心态和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从单一评价系统进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的研究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突出实践教学
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通常以实践报告质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它几乎变成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考验,体现不出学生的专业研究、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等综合能力。应该是全面的、动态的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结果综合评价,它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考核方案。对于实践环节进行口头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给学生一个能体现综合能力的合理成绩。完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成果分析系统,要有统一的标准。实践教学都要用这个系统产生一个综合分析评价,并上报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检查核实其有效性,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平时的考核和教师的实践教学结果分析对其作出应有的评估。综上所述,开放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根据时代发展提供一个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从全方面改革,需要制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以突破现有模式。为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借鉴,旨于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管理学论文 5
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省的旅游业与旅游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说发展与滞后并存。旅游服务贸易的总量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相对较小,在结构上还存在巨大的缺陷,旅游结构不合理,并且知名度较低,旅游风情味不足。
1 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1 甘肃省旅游资源简介 甘肃省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敦煌的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天水麦积山石窟、月牙泉、玉门关、白塔山公园、刘家峡、兰州关山森林公园、明长城遗址、嘉峪关城楼、皇娘娘台遗址、悬壁长城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2 甘肃省民俗文化概况
1.2.1 民俗民风。甘肃省包含12个主要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甘肃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
1.2.2 民俗文化。①庆阳剪纸:剪纸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②甘南服饰:甘南民族服饰以“三河一江”的不同流域来划分,各有其鲜明地域特点。
1.2.3 甘肃省旅游文化圈分布图。
2 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现有景区还在初始开发阶段,项目单一、设施简陋。②旅游资源知名度低,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品位。③旅游组织规模小,经营分散,缺少灵活应变的创新能力。④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满足不了游客需求。
3 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应考虑其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测度与评价都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旅游竞争力,制定竞争战略,提高其竞争优势。
3.1 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按照影响潜力的因素类型,将都市旅游发展潜力分解为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旅游发展保障力和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能力3个1级指标,将3个1级指标分为政府支持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环境条件、旅游供求能力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7个2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将7个2级指标具体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数据的24个3级指标。
国家旅游局:《20xx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3.2 甘肃省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三大潜力因素 ①甘肃省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其中,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九大精品线路。②甘肃省的“丝绸之路”享有较高声誉,被称为“永不衰落的黄金线路”。③以兰州为枢纽,形成由空港、铁路、公路并举的交通网络。
管理学论文 6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政治经济学,但很少有人讲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财务管理学有什么具体意义。无论从理论视角还是从现实实践来看,都需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当今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学确实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讲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发展关系的,企业财务管理也需要处理好企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用来处理生产关系、财务关系的,但一定要与企业的生产力、财务活动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他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性”、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由人所处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来分析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对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的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保持清醒认识。这一假设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来理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与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涉及财务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对企业中日益严重的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现象保持警惕。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目共睹。私营企业还难以摆脱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财务利益两极分化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是有义务提醒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要尽量避免财务利益两极分化扩大化,资本家要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管理要对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严格加以控制,在制定企业财务政策方面要有清醒认识,要限制那些容易导致财务利益两极分化的财务政策在企业合法化。要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对强化资本收益的财务政策要敢于说“不”,比如不容许资本参与税前收益分配,不容许资本所有者拿高额年薪等把更多利润装入自己口袋的行为在企业存在,不容许利用资本特权大搞财务利益输送等。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务价值观,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理念而不是资本创造价值理念。我们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鼓励人们诚实劳动,而不是鼓励人们惟利是图、投机取巧;要鼓励人们精诚合作,而不是尔虞我诈;要鼓励人们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而不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要鼓励人们诚实守信,反对弄虚作假,坚决抵制假账行为。过去批判企業“利润挂帅”固然不对,但把利润当成企业的唯一目标,形成利润崇拜、利润拜物教也不正确。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忽视资本利得,但也不能无原则放大资本利得,要让资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而不是让资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当今的生态危机问题正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社会,企业财务管理对此也要有所作为,不能成为生态危机的加剧者,而应该成为遏制生态危机的有生力量。可以肯定地说,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原因很多,企业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在于企业资本对利润的疯狂攫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也是无止境的。消除生态危机必须要对企业资本的使用做出限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财务活动严加制止。要鼓励企业在修复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投资,要在企业环境会计、环境财务管理方面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教材还可以明显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如资金运动理论、利润分配理论、财务监督理论、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财务利益关系理论等。后来因为强调与国际接轨,一边倒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务管理教材,企业财务管理教科书就难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踪迹,这应该是我们的失误之处,今后应该加以纠正。
管理学论文 7
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结构安排及实践教学优化。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构建系列化、多层次、阶梯状的实践教学体系。百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应用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出发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较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优化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经管类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投资管理学课程的并不多,投资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课程实践性很强。百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投资管理学课程教材选自杨胜雄主编,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精品系列教材。课程设置有六大模块,导论(投资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投资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投资战略管理(投资战略分析方法、投资战略管理、投资战略决策、投资战略的实施)、证券投资管理(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管理)、项目投资管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管理、项目投资过程管理、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投资权益管理(投资权益的持有管理、投资权益变动管理、投资权益管理与投资绩效评估)、行为投资管理(行为投资管理模型及其投资策略、公司行为投资管理的发展)。
1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投资管理学
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教学现状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掌握投资目标的.管理技能、投资计划的管理技能、投资策略分类技能、投资策略的制定技能、投资组织的管理技能、投资方法的应用技能、投资风险的管理技能、投资绩效的衡量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量化指标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质化指标技能,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坚韧自信品质和踏实勤快作风,能从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工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有谋划能力、眼有洞察技能和手有成事本领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投资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第一,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课时较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这几部分构成: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科特色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又包括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课程、毕业论文、课程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前专业见习。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由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组成。根据学校模块和教育部需求,一些课程不能变动,由于学分紧张,受学分及总课时的限制,投资管理学课程总课时45个课时,其中理论课时70%,实践课时30%。课程六个章节理论知识32个课时,实践课时13个课时显得不足,实践课程的开展受学时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百色学院目前教师团队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学院工作,实践经验欠缺。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技能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少。百色学院目前发展前景壮观,但是地理环境条件不是很好,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很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投资管理专业人才。第三,实践基地的数量少。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田阳古鼎香集团基地、广西长江天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广西联润实业集团见习基地、百色闻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见习基地。学生去基地实践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见习,老师带队要考虑学生安全问题等很多因素,一般外出实践见习三个小时很难接触到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实践,实践质量不高。
2构建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近年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如与广西西红鑫国际云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联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院扶持教师队伍发展,分批派老师去企业实践一个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校外企业高级人才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讲授,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知识。第二,打造庞大的双师型团队。为提高百色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加大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力度,学校成立了百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系列专题讲座培训、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开展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等。第三,创造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机会。每学期末工商管理学院都会组织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见习,每学期举办财务管理十佳能手技能大赛、炒股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把投资管理专业知识融入校内和校外实践。
3百色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第一,投资管理学课程课堂实践。根据教材6个章节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7∶3比例,针对每一章节开展课堂实训,适当加大实践课时。利用投资战略管理BCG矩阵设计某公司产品组合技能、设计某公司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技能、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平衡计分卡技能、设计证券投资组合规避证券投资风险技能、编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能、设计问卷调查技能、投资权益内部控制设计技能与绩效评估技能。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程结束,学院每学期举办的炒股软件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投资大赛学生都可以分组报名参加,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校内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百色证券交易所、百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见习。第三,毕业见习实践。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投资技能,去投资公司见习,也可以去证券公司见习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岗位,学生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选择面更广。
4结论
根据投资管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实践进行分析,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优化了百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投资管理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应用型高校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将投资管理学知识技能用于工作,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也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胜雄.投资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xx.
[2]姚江红.浅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xx(5).
[3]周君.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xx(10)
管理学论文 8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显著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陈旧的生产制度、僵化的观念、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比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市场供需不平衡、生产水平低下、优质农产品不足,农产品出口 交易滞缓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文章就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深刻论述。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和措施;出口留易;“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战略性的转变。
这一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各国交流互鉴,互通有无,促进各国和诣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战略预示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要有一个大的飞越,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我国启动构建“新体制”的骨架、路径、抓手。
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可称之为迅速,农业经济也在新政策新体制的推动下随之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经济便成为我们众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们便可以借着“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手段,借助一些惠农新政策,来调控农业市场经济,发展适合新形势下的现代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来发展农业经济。
让我国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让我们的特色农业走上世界。
一、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
“走出去”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发展的纽带,是基础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就现阶段来看,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我们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需要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改善。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种类不足,产销各环节联结也不够紧密。
我们农产品加工布局和产业结构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加工水平、加工效率、加工质量以及产销链都存在一些问题。
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这些都导致浪费十分严重。
如何才能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也让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业走向世界。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环境也随着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关键。
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可行之路,而且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领域。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们要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
通过开展产地初加工,降低产后损失提高入市率,促成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的优势合理互补。
扶持中小型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加工的集中度。
我国是第二大农产品留易国,农产品市场运行已融入国际市场。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努力扩大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更好的统筹和利用国内国际两市场及资源,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农业合作,这些对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农产品国际贸易步伐
目前我国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贸易逆差扩大,市场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合理,以致于造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步伐滞后。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有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国际产能合作。
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把我们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与贸易便利化措施,使我们的农产品也国际化。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农产品种类异常丰富,且我国农产品种植区域遍布各个省市区,这对各个省市区农产品国际贸易往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化发展的贸易系统,使得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仍处于一个摸索状态。
毫无疑问,这样就造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步伐的滞缓。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可靠的发展路径,也给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创造了无限可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较其他产业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动力。
我们要引领大的农企与世界接轨,充分利用和挖掘对外合作的潜力,强化农业海外投资力度。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确保食品质量,让我们的优质农产品走上世界的展销会,创建我们自己的品牌。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提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优势领域和投资重点,还就如何“走出去”,如何加快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步伐进行了全盘考虑。
三、发展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适应国际化要求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帮助各类企业取得出口资质,把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是让我国农产品走上世界的必由之路。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体现农业产业特色。
我国地大物博,我们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产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优产业。
要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行创新和发展,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
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培育符合本地特征的产业项目,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加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借着“一带一路”的契机,全力改善农民的经济状态。
加强农村农民与乡镇企业的合作,在乡镇企业中,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的作用,“牵牛就要牵鼻子”,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并引导其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让农民从这种产业经营的组织形式中获得更高的收入。
要想把农产品做到特优,这一切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指导,离不开全球化信息的带动。
四、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要全面快速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不断加强农业经营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严格、科学、与时俱进的经营管理制度可以更理性地指导经济的发展,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农业经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弊端,陈旧的管理方式,封闭的管理理念,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时代在进步,一切发展都在日新月异,农业经营管理制度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革新。
加强农业经营管理,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出台相关政策。
管理不是制约,对于农企,要及时引入新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调动其极积性和创新性,开放型发展,大力扶持优势产业,用先进的管理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高度。
在经营管理体制一步步完善的过程中,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发动他们的创新性。
农业经营管理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合理的制度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向更科学、更规范方向发展。
我们的农村经济要发展,要站在世界的前沿,要与“一带一路”的战略相匹配,必须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经营管理是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快速发展的保障。
五、结语
“一带一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新的形势下,要扬长避短,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和我国农业特色,抓住一切良机,大力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
利用一切国内国际资源,让我国农业走上世界。
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等。
大力发展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莉晴,谢淑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J].安徽农业科学,20xx(02).
[2]李国祥.20xx年农业五大重点工作前瞻[J].农经,20xx(02).
[3]黄毅.“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的研究[J].当代经济,20xx(01).
管理学论文 9
关键词:医院;新医改;经济管理
引言
医院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相对于一般生产经营性机构来说不仅需要维持基本的经营运作,同时还具有更强的社会公益性质,所以在强化内部经营管理的问题上还必须考虑其社会影响及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履行。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在坚持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有效履行的基础之上来创新管理方法、转变管理思路,寻求更好的管理效果。
1医院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医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及地方财政,所以医院的管理工作往往习惯把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医疗及其他外部环节,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不慎重视。然而随着中国医疗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开放,随着医院自身建设发展与所获得资金之间的供求矛盾不断加大,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变管理意识,有效提升资金、资产使用效率、创新管理就很难在愈加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回报,甚至会危及医院的正常运作、无法适应新医改的大环境,从而面临可能被市场淘汰的局面[1]。
2新医改对医院经济管理的新要求
医改的目的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以药养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从管理着手,通过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确立来实现财务管理各个部门的协作与联动,把有限的资金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应用,从而提升其经营效益、推动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科研项目开展及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2]。
3医院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研究
前文我们就当前医院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现状及新医改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简要分析。笔者认为,想要切实强化这些方面的工作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3。1端正管理意识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加强对经济管理重视程度的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经济管理的具体知识,同时积极借鉴与吸收其他医疗机构在此方面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与理性理论,尤其是医院领导层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自我督促,这样才能在管理及指导中不会脱离实际,不流于形式。
3。2创新财务管理科学体系新医改要求医院通过自身建设及管理工作改善来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医院所需经费缺乏而把成本压力分摊在病患及家属头上,更重要的是,由于医院财务管理及经济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所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不断提升医院的经营运作成本。所以,我们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新财务管理体系上面。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资金,虽然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近年来也在不断得到加强,但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于众多医院及医疗机构当中,资金的使用在过程监督及监管方面处于无序状态,无法做到精细化控制及管理,从而一直无法取实质性的管理突破。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医院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预算管理是资金使用的计划阶段,成本控制则是资金使用规划的执行阶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建立在有效市场分析及医院财务状况分析基础之上的预算管理来指导成本控制相关工作的开展,才能够实现资金管理的首尾相顾,形成一个严密的资金管理链条,对资金使用实现精细化监管,了解每一笔资金的去向、使用成效,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将有限资金应用于更重要的环节,让其发挥出最大化经济价值。最终,大大减少医院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及支出,降低分摊到各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上的成本,让患者享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医疗项目及服务,真正实现看病不贵、看病不难。
3。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首先要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写与管理,完善交接班第三方监督制度,落实岗位责任人与全责,推行三方会签制度,避免责任归属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同时,在会计档案管理问题上要推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渠道管理,会计档案电子化、无纸化虽然是会计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但同时也会随之产生数据安全问题、病毒木马侵袭等问题。在提升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等级的同时加强其与纸质档案的'结合管理,一方面能够提升会计档案数据收集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双渠道管理能够有效避免数据错误,能够同时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数据复查避免人为或非人为的数据篡改、丢失等,提高财会数据安全性。此外,电子档案管理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将纸质档案数据进行电脑录入,还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医院财会数据的类型,将音频数据、视频数据以及其他形式的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同时利用3D数据模型技术进行模型建设,让档案使用者更为直观的进行操作与观察,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提升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加快各项管理工作推行速度。同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能够为药品成本核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提供可靠数据,能够降低各项成本费用,有效缓解以药养医的偏差局面,为医院树立良好社会影响提供帮助[3]。
3。4加强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头戏,成本核算的范围不能够局限于日常支出,同时要加强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工作,从而实现事实上的成本有效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经营管理现状。医疗项目成本核算要分为普通疾病定额核算(用药成本、人工成本、床位成本及医疗设备成本等)、重大病单列成本核算两种,尤其是要重视重大疾病的成本核算,同时要加强药品市场价格、原料价格分析,定期更新成本核算数据,并及时公布给患者及家属,这样一方面能够切实降低成本支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接受大众监督,提高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减少不必要的因为费用而与病人及家属产生的各种纠纷,打造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
3。5强化采购管理医疗耗材与办公用品采购是医院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加强采购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支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采购问题上,因为并不是大型医疗设备及专门化用品,用量较大且使用周期较短,需要经常性重复采购,所以我们应该推行集中采购制度,这样能够降低采购单价、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暗箱操作。同时加强试用申领的审核,也能够细化物资管理,减少浪费。
3。6强化库存管理库存包括了医疗用品及药品两个方面,库存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是否存在资金滞留。强化库存管理,首先是要推行库存上网,对入库、出库物品的规格、数量及时录入,实现实时监控,避免账不符实,其次,还要推行管理者、使用者、监督人的三方会签制度,确保责任的归属于落实,提升库存管理具体质量。
3。7加强设备管理医疗设备是医院的最重要资产,也是维系医院正常运作的关键之一,加强设备管理首先要坚持大型设备在采购方面的招投标制度推行,避免重复购置于使用无度。其次在中途运输环节也要强化运输保险的购买意识,让医院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在设备维修养护问题上要实行一人一岗、一岗一责,有效落实设备管理的权责,激发管理者、使用者及技术人员的管理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刘占兴。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xx(2):12—13。
[2]张孝全。新医改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的新问题[J]。当代医药,20xx(2):23—24。
[3]刘艺星。改革会计基础工作,推进医院和谐建设[J]。企业管理,
管理学论文 10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汽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档案内容过于繁杂、汽车档案管理模式不统一、以及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等。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企业管理学视域下的汽车档案管理的相关改进,基于企业管理学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的趋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企业管理;汽车档案;管理汽车档案管理,是在企业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对于汽车运输业的技术管理,从而确保汽车运输运力,能够安全有效、低耗的完成运输任务。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汽车管理技术也越发被重视。企业使用计算机对汽车运输管理,能够实现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能够监督运输行业有序的发展,从而保证运输安全。企业加强汽车档案管理还有助于运输市场的稳定,对于提高全行业的运输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一、汽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从1990年交通部颁发了13号令后,省交通局便制定了很多配套文件。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道路运输行业中,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有序运作,汽车技术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也在逐渐完善中。但在汽车档案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档案内容过于繁杂。汽车档案管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面面俱到,这就使得汽车档案由于填写不当或填写不便让地方车辆技术档案过于形式化。第二,汽车档案管理模式不统一。在我国各省各市中,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一般只负责个体或者部分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档案的填写以及管理。基于此,政府很难掌握整个汽车运输行业的车辆管理情况,也就无法对企业汽车档案管理提供相关资料。第三,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加剧。汽车企业在开展信息化、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企业信息化观念相对薄弱,企业资金紧张等问题,因而,对于汽车档案管理较为忽略,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
二、企业管理学视域下的汽车档案管理改进
(一)企业管理学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的趋势在企业管理学领域下,汽车档案管理越发科学化、有序化、有效化,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汽车档案管理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使汽车数据统计速度更快更准确,同时能够详细地反映车辆各项指标的实际情况,同时将企业管理下,运输管理部门、各汽车保修厂、输运业户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档案中的各项数据和内容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分析。汽车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过程,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节省管理部门的劳动力、物力等资源的消耗,同时能够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且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是进行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编制有序的车辆运行情况分析表,使得汽车运输业户能够知道自己车辆的所处情况。它也是运输管理部门进行规章制度等相关计划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依据,能够帮助企业评价车辆的保修质量。而且,能够有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管理交流,从而加强对车辆技术管理的监督。基于此,计算机技术对于汽车档案管理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管理技术。企业在进行汽车档案管理时,需要合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它不仅能够使我国的运输行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也能够使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管理资料获取过程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全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意义不止是将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更是对某些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是创造灵感的来源。比如说,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汽车管理方面的相应技术资料,有目的、系统性的将网络资料进行收集,分类归档到汽车管理档案中。且互联网不仅有着许多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各类车型资料、站点等,也有着许多汽车检测维修、咨询,售后服务等网址。这都有利于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对汽车档案进行相关的记录,使得资料更加全面和完整。
2、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资料管理中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发展得较为快速和成熟,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对汽车档案的保存、查询输出以及整理归类等的管理中。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够使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相应的排序和统计,同时也能够使数据进行连接、关联、存储、规则等相关集合。数据库技术在汽车档案资料管理中,能让库存数据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使得数据与档案想结合,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的获取和分类储存。
3、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档案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社会经济建设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客观要求。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汽车档案管理,可以及时、准确以及系统的获得汽车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汽车档案日常管理中,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满足档案管理需要的一个基本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了各种汽车资料的目录、资料的接受目录等等。同时,企业通过局域网的建立,能够实现汽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将一些重要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备份。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档案的管理不再局限于纸质文件管理备份,在一定程度上不止有助于加快企业汽车档案管理效率,也能够使档案管理更加安全化。
参考文献:
[1]谭红杨,周利.计算机技术与汽车科技档案管理[J].北京汽车,1999,01:22-23,26.
[2]钱东红.汽车产品开发与科技档案管理[J].天津汽车,20xx,12:57-58.
管理学论文 11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奠基于经典经济学价值创造原理的价值管理(VBM),发端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活动,并于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地拓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价值管理的理论观念和实务方法(王平心,吴清华,20xx)。管理学论文中,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VBM是众多商业学科和商业主题的综合。从财务角度而言,VBM将创造股东价值这一目标同折现现金流量估价模式结合了起来。从公司战略角度而言,价值创造是投资于同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竞争者都存在某种相对优势的公司的结果。从会计角度而言,VBM采纳了公司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并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了修改,最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而言,VBM认为评价和奖励对于引导员工的行为很重要。因而VBM系统是由一套旨在鼓励员工为股东价值而设计的评价和激励系统构成的(约翰D马丁等,20xx)。本文将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对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关于企业价值观的分析
我们知道严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理论源于Miller与Modigliani两教授在1958年所提出的MM无公司税资本结构模型。MM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现代企业价值理论的基础。由于企业价值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或控制企业价值及其最大化的.形成过程。基于对企业价值进行观察的不同角度,形成了多种企业价值评价模式。由于评价企业价值的具体方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企业价值观,主要包括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价值观和基于托宾Q值的企业价值观两类:
(一)基于价值派(piemodel)模型的企业价值观 按照这一模型,企业价值是负债市场价值与股权资本市场价值之和。即FV=B+S式中:FV表示企业价值;B表示公司债市场价值;S表示股票市场价值。由于公司债价格虽然会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但其市场价值总是有一个中心支撑线,即公司债的票面值。而股票价格及其波动却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在此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达到了协调和统一。基于价值派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将人们的视线由企业自身引到了证券市场上,将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引入了企业价值的生成过程,突出了债务资本投资者与股权资本投资者在整个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经济金融化日益深化的现代社会中,基于价值派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企业价值观没有告诉投资者企业价值的真正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因此,按照这种企业价值观进行价值管理,投资者在关注证券市场的同时,也必须密切关注着企业自身的各种变化。
(二)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 按照这一模型,企业价值是未来时期内期望现金流量按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折现之和。该模型建立在持续经营和资产可以被循环用于创造未来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上。折现现金流量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价值的性质,即企业价值从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现金流量索偿权的大小。它的理论依据是: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对其投资者有价值,而这种价值正好体现在企业能够向其投资者提供足够多的现金流量。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价值取决于:
(1)未来期间企业经营活动所创造现金流量的多少以及
(2)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的大小。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认为决定企业价值的是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多少。仅仅追求某一时期内的现金流量最大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加并无益处。这种企业价值观有助于消除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价值观奉行“现金为王”原则,强调公司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FCF)。
管理学论文 12
[摘要]管理学是基于现有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和配置相关生产资料、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研究学科,对于提升生产力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管理学课程其实就是一门培育管理人才的课程,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管理人才需求而开设的课程,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管理学教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本文分析了当前管理学教学的现状,并研究了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能力;培养;管理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严格,然而随着高校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供给却出现了不足的现象,甚至企业的管理类岗位也出现了空缺,社会上逐渐呈现出企业用工荒而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对于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的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就出现了无法匹配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的选择。而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都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甚至在和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后,还能够有效管理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1管理学教学现状
1.1缺乏针对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和主干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知识框架的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学课程的设置应当和其他的专业课程构建保持一致。因为各个课程在培养目标方面都有着自身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就有着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说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要求也有着差异性,所以在制定管理学课时和教学内容方面都需要有针对性。
1.2课程建设不足
课程的建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工程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的效果,其中必须包含的内容有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配置、教材建设、实训环节的基地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基础内容。然而目前诸多高校在管理学的课程建设方面还处于选择教材的初级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对于高校管理学的教育要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3辅助教材匮乏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地使用理论性教科书只能够教授学生相关的管理理论、管理方式及管理方法,学生无法领悟到其中所包含的管理艺术和真谛。高校必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管理知识的学习并不代表着学生们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因此,目前高校管理学教学中选择相配套的教材是重要的问题。其实高质量的管理学教材有很多,然而其中与管理学相适应的习题、案例及教学游戏却极为匮乏,加上目前市场上所流行的都是经典案例,时间较为久远,而且中国本地的案例也较少,所以才出现了教材匮乏的现状。
1.4授课方式单一
现有的教学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环境下师生的关系通常会呈现出对立的现象,教师们的意见通常被学生们认为是一种丰富的知识,而学生们的'意见则会被教师忽视。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需要在讲台上教授教学内容,而学生们只需要认真记笔记即可。讲台上的教师与认真听课的学生们形成了明确的界限,相互间没有交流和沟通,教师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只需要围绕教师来进行学习即可。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管理学,管理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单纯依靠听管理学的理论和讲座是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技能的。
2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师资队伍质量的影响,部分教师因为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在授课时使用的大多是纯理论知识,这种缺乏实际经验的并且没有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往往就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不生动,在分析问题时语言也极为抽象、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高校应当不断加强管理和培训与管理学相关的师资团队,在引进和培养管理学教师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企业实战经验,甚至可以分配一些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和培训,让教师在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相关企业中的专家开设讲座、进行演讲,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探讨当前企业和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和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开阔他们的视野。
2.2优化教学大纲
能力培养是管理学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高校应当不断优化和整合管理学的教学大纲,并且增加实践教学的目标,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管理类人才作为改革的基础,平衡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从而设计出一套能够和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一方面高校可以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在企业中开设管理学的第二课堂,打破课堂的界限,建立校外实训工作基地,促进校企合作,让学生们深入实际的企业单位进行实践,不仅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参与企业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了解实际工作的环节与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3应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它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将实际的管理案例作为教材,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和分析相关案例问题,从而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并且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变成了教师是主导者而学生才是主体的模式,更加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应当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苹果、华为等公司的成功案例,充分结合学生身边的管理问题,给学生营造出较为真实的分析和讨论环境,从而加强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4融入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主要是指以收集到的管理学资料为基础,以探讨性和实用性为管理内容,变成情景模拟的剧本,或者设置模拟动作,然后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视频等科学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管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时候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再配合教师的分析和指导,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学的教学效率。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学会充分运用各种情景和案例,营造出良好的情景氛围,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外,这种教学方法,有着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情景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感觉,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从而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及自我认知的能力等,为他们今后从事管理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任务,使用电影的情景体验方式来设计管理学的教学,借助相关的管理学电影,引导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欣赏影片,当开始课程后,可以让学生们边回忆影片的剧情边展开管理学的探讨,充分分析影片内的管理学特色,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以及教师的适当点评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开展课外辅助教学
目前,管理类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有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基础环节,而除此之外的科技文化节和大学生创新课题却并不完善,实践课的课时也较少,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可以开设更多的实践环节如开设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和课程实习,从而了解和认识企业的文化、规模、现状和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学着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甚至可以邀请企业中的成功人士进行课堂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活动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际企业中的文化和组织结构等内容,也能够更加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方式相比,在改善教学效果方面更加明显。例如:可以开展管理学相关的知识抢答赛、PPT制作赛、就业创业计划赛及无领导的小组讨论等活动,充分发挥出学院团委学生会的作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生的换届选举及面试应聘等活动中去,不断丰富高校中的实践教学。
2.6改善配套改革工作
在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上述几种,相关的配套改革工作也需要充分重视起来,而管理学的课教学配套改革工作主要有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教材编制、教学手段更新及考核机制完善等内容。其中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主要是指及时更新其中的教案、课件、习题、案例及视频材料等内容,这些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教材编制主要是指教师可以积极参加管理学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联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或者互联网来辅助教学,并在教学进度中整理和结合相关的管理学媒体报道、视频资料、案例、游戏,以及学生自主设计的相关方案;在考核机制的健全方面,高校在设置评分时,可以将评价分为笔试、实践设计两个模块,其中笔试的比例要比实践部分更重,但是并不代表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笔试部分,高校可以建立和更新管理学课程的试卷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设计部分,可以将学生分为团队的模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在最终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平时的表现,如参加课外辅导教学实践活动情况,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3结语
管理学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其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也是造成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对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管理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从而使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理论体系得到丰富,不过目前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袁珺.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基础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xx(4).
[2]李秋霞,高洁.管理学课程多样化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xx(6).
[3]梁莉.关于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思考[J].致富时代,20xx(4).
[4]王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xx(8).
[5]张丽青,程开艳.《管理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xx(4).
管理学论文 1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目标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于目标成本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标成本管理的优势及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其后续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目标
成本管理最早是1959年由丰田公司提出的,至1965年前后,丰田公司首次在新车型皇冠车开发的设计阶段,以当时的车型成本管理责任者为主对成本进行了分析评估。1969年,又在对皇冠车进行车型改造的同时,将协作企业也纳入成本企画的流程中。随后不仅在新车开发设计阶段,而且以全部车种为对象确保目标利润的管理活动,从而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目标成本管理。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日本对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日本理论界出现了许多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是日本会计学会成本企画特别委员会发表的《成本企画研究的课题》报告草案。该报告草案将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会计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今的日本,谈到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必谈到目标成本管理,可见目标成本管理在日本现代成本管理上所处的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日本学者对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范围形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从公司的生产方式、管理方法入手,对其运用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类,是以目标成本管理与成本管理方法的结合运用为主题,拓展了目标成本管理的外延。
2.美国对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对目标成本管理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是美国管理会计学家罗宾·库伯和斯拉莫得。罗宾·库伯曾专程去日本对运用目标成本管理较为成熟的7家日本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实地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将目标成本管理的内容划分为“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和“零部件层次的成本规划”三个部分。他们合著的《目标成本与价值工程》一书在管理界影响颇深。
3.欧盟对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近年来,欧盟学者对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也都开始转向目标成本管理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的结合。例如,尼科利尼采用案例研究法,对作业成本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否可以应用于英国的.建筑业进行了研究,针对建筑业的性质即期需要改进的现实,在两个企业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结果表明,目标成本的目标真正达成需要结合供应链并改进成本的确定方法。桑科和费舍尔通过案例研究,将目标成本管理与标准成本管理进行了比较,认为目标成本可以被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制造阶段,他们对蒙特克来尔纸品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成本管理可使企业战略得以很好的实现。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上世纪80年代,目标成本管理传入我国,开始是在机械工业企业使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邯郸钢铁经验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
1995年以后,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管理做了很多介绍和分析,并有学者认为“邯钢经验”出现,特别是它所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方法,标志着目标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已成功运用。
1.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我国目标成本管理研究做出卓越成绩的是陈胜群博士。他先后在《会计研究》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主要是对目标成本法进行了介绍、引入,他阐述了美国与日本的成本管理模式的差异,并着重强调了“成本企画”是一种源流思想与“注入”思想;汤湘希(1997)主要探讨了目标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控制的区别,认为目标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转向产品生产过程的事前控制,将不合理的耗费和浪费控制在事前,同时也使成本方案达到优化,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事中控制,并形成时间上的连续性;张艳辉(20xx)、郭春明(20xx)还试图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结合在一起,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王平心、吴清(20xx)在我国首次“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成本会计的未来走向是ABC完全取代传统标准成本,并与目标成本管理实现全面的融合。
2.在实证研究方面,对“邯钢经验”的探讨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王寅东(1998)对邯郸钢铁的经验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成本策划的萌芽已经在我国出现;而孙菊生、曹玉珊(20xx)研究认为,邯钢经验与成本企划还存在很大的差别,二者不能等同。韩季瀛、杨继良(1998)则系统地介绍了邯钢经验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并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转型提出了新的看法。刘海民(20xx)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邯钢经验不仅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而且认为,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容。
我国企业对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
在实践中,虽然我们有许多企业都采用了目标成本管理,但从实施的效果上看并不理想,目标成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和推广还任重道远。我国企业应该转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成本管理的思维方式,并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创造性地运用目标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其发展方向是: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相融合的成本管理模式。
1.作业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对作业链的分解和对作业中心的划分,然后制定标准,并通过计算实际成本核算,将其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进而确定该采取何种改进措施,优化企业的作业链。
2.目标成本管理对成本的估算可以深入到作业层次,选择正确的成本挤压对象,使目标成本管理顺利进行。利用作业成本管理,可以分析和检验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是否相符,以及目标成本的可实现性。目标成本管理着眼于成本发生的源泉,立足于事前全面分析和考察。同时,目标成本管理又贯穿了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管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成本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相衔接,并且不再有薄弱环节。
3.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相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两种现代管理方法的优势,同时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融合上。
管理学论文 14
[摘要]文章认为,主体功能区理念在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明晰城乡统筹模式、形成合理城乡结构及保证城乡公平发展等方面对城乡统筹工作具有创新性影响。文章通过将乡村地域划分为优化集聚型、重点拓展型、适度开发型和生态控制型,从产业布局、硕士论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对城乡统筹路径进行了分类优化,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村—镇—县—市”为基本顺序依次构建主体功能导向下的更高层级城乡统筹地域综合体,最终形成更加宜居城乡空间的设想。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城乡统筹;路径
一、引言
城市与乡村是具有不同职能分工结构而又紧密联系的人类聚居空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城乡关系的协调不仅有助于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消费需求,也能够为提升城市实力提供强人的动力,是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因此,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主体功能区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无序的重人战略抉择,是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区域(朱传耿等,20xx)。它通过对区域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以区域间基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必将对城乡统筹产生创新性影响,依据主体功能区理念对城乡统筹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城乡统筹,就是将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对城市和乡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研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生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陈鹏,20xx)。目前,我国学者对城乡统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统筹阻碍因索、统筹动力利L制和统筹模式等方面(黄国胜等,20xx;吴永生,20xx)。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个问题。一是城乡统筹的动力以“外驱式”为主,缺乏持久性。我国以往城乡统筹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城市,统筹的动力主要来自行政,统筹方法具有较强的运动式、突击式和功利性特点(刘成玉等,20xx)0二是城乡统筹的区域功能定位模糊。我国城乡统筹实践往往存在着空间尺度过人,空间功能定位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城乡统筹模式的构建多以行政区为基木单元,区域内城乡关系协调方式共享,缺乏针对性。一是城乡统筹的制度政策创新不足。针对我国城乡在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不公,学者们人多着眼于对土地、户籍、财产及社会保障等现有制度政策的批判,创新性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提出一些制度创新也较为笼统,缺乏广泛的区域验证力,可操作性不强。
二、主体功能区理念对城乡统筹的影响
(一)有利于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实现要素双向流动
主体功能区是综合考虑区域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约束三方面因素对区域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空间单元,它不是按照行政区来划分的。相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地区,其社会、经济、生态开发和发展框架大体相同。将主体功能区理念运用于城乡统筹过程当中,对农村地区进行精确的功能定位并将主体功能类型相同的片区作为发展的基本单元,有利于解决城乡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弊端;同时,通过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对相关部门进行约束,积极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有助于实现经济、文化和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分布和双向流动。
(二)有利于城乡状况的科学定位,指明城乡统筹模式
合理的城乡统筹模式必须与城乡发展水平相适应,这要求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条件差异性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城乡状况的细致考查和科学评估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优势功能的科学界定,可以清晰地完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相应开发模式的空间排序,并找到不同主体功能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分区指导的城乡统筹模式,将无疑能够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提高提供特色鲜明的路径选择。
(三)有利于区域发展政策的配
套,保证城乡公平发展相关制度政策的缺失、现有政策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统筹过程缺乏合理可行的政策支撑。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具有时代创新性的概念,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政府及学术界提出要对主体功能定位不同的地区施行严格的管治措施,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和绩效评价政策等方面构建了分类指导的政策体系。主体功能区的这一管治思路及其管治政策体系是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保证城乡发展机会的公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路径
由于农村和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相邻农村地域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就村论村”的城乡统筹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中的问题。以中心村为结点,将其周围大体均质的区域划归同一片区,建立以“社区地域综合体”为基础单元的城乡统筹模式,是克服这一困境的重要选择。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为指导,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生态敏感性分级,可以将我国农村地区划分为优化集聚型、重点拓展型、适度开发型和生态控制型四种类型。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有所差别,城乡统筹路径要依据其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分类探讨和选择,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生产综合体。并以此为基础,按照“村—镇—县—市”的顺序自下而上依次构建更高层级的生产综合体,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的科学流动和村庄之间的功能互补,最终实现更加宜居的城乡空间(见表—1)。
(一)优化集聚型——以城镇化扩张提升乡村发展质量
就城乡统筹而言,这类村庄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非农产业发达、农民观念开放,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尚有欠缺的地区。因此,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应依托其社会经济先发优势,注意提升地区创新功能,提高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水平和互动能力。一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重点进行化工、电子、食品及物流等轻工业和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同时,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加大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力度。培养完善区内产业间、区内产业与区外产业间经济联系,构建地区产业布局的开放式网络结构形态。二是在完善地区原有给排水、供电、燃气及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社会基础服务业的层次,加快信息、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完善地区资源共享渠道,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能力。三是鉴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区内生态环境建设除乡村特色环境的保持以外主要以休闲公园、水系和路旁绿化为主。努力提高通道绿化建设水平,通过景观斑块、廊道等的空间合理布局,形成具有较强连通性和支撑力的地区生态景观。四是为了适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的要求,应加大地区科技、教育事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对村民进行就业培训,逐步实现村民非农就业。同时,注重地区卫生医疗、社会福利等的建设,施行与城区大体相当的合作医疗和福利制度,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二)重点拓展型——以产业项目引入提高乡村经济规模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这类地区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区,也是承接城区和周边片区产业、人口转移的重点区。区内村庄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项目建设成规模化发展态势。该类地区应当充分发挥其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优势,依托自身发展现状,合理布局、整合区内产业和人口,逐步推进地区的非农化进程。一是在明晰地区经济、资源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培育产业增长极,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重视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建设,致力于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率和生活水平。二是加大交通、电力、给排水以及其他可能制约地区经济扩张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构建流畅的区域联系通道,为产业和人口的非农化转变、空间集聚和自由流动提供基础支撑。三是依据地区的资源环境空间分异和经济开发时序,一方面,在经济开发现实需求不强、文化特色鲜明的村庄要重视原有村容村貌的妥善保存,为地区弹性开发模式的构建和旅游业的发展保留后备空间;另一方面,在经济开发强度较高的区域进行行道树、绿化带和街心公园等人工景观的塑造。四是由于该类地区主要承担着拓展经济开发范围和规模、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化进程的功能,地区社会事业建设首先要着眼于构建完善的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周边片区人口集聚和融合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为农民提供相关的职业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提高地区经济拓展能力的主要动力。
(三)适度开发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维持乡村生态经济平衡
这类地区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持二者之间进行平衡,总体上属于非农产业比重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周边发达片区或城区给予经济扶持的地区。由于地区内部的生态约束性较强,其空间开发与发展强度不宜过高,应当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为基本出发点。
一是以中心村为节点,通过加大中心村住房、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等的建设力度,促使片区内分布散乱、经济落后的村落向中心村附近集聚,为片区内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大地区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配套能力,为消化地区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突破口。二是在人口、城镇集聚区加强交通、电力、给排水和通信等生活型基础设施和其它一些环境保护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发展区则应重点安排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交通、水利、电力和机械等基础设施,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三是为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空间均衡发展,在人口聚集的中心村内部注重休闲公园、街旁绿化等人文景观的塑造,改善中心村人居环境。
同时注重片区内文化、景观特色的保留和适度开发,营造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乡土风情的地方性旅游景观。四是较强的生态约束性削弱了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民经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以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准则,区内社会事业建设主要以社会保障、职业教育、文化事业和卫生医疗等为主,最大限度弥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带来的困扰。
(四)生态控制型——以生态强制保护保障生态稳定
这类村庄的发展方向应当以环境保护为主,主动降低经济开发强度,积极推进地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维持生态环境、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一是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型产业进入,转变村庄农业发展模式,扩大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种植规模,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在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地区重视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推动地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二是综合考虑地区生态敏感性和发展方式的空间分异,重点进行可用于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灾减灾及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导向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旅游发展区适度进行公共交通、餐饮等生活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地区自然景观良好且生态易损性较强,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造,对关系到地区生态安全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强制性保护,维持生态稳定。四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潜力低下,主要应当以村民的外部迁移和相关组织机构的生态补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式,区内社会事业建设主要从村民基本生活保障、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医疗教育和地方文化等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地区农民生活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构建广泛民主的管治主体
要改变传统城乡统筹中重城轻乡、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首先要从源头上推进决策体系,从“市—县—镇—村”自上而下的指令型、控制型模式向平等协商型模式转变,并通过赋予村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主体直接了解和参与城乡统筹过程的权利,实现管制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在此基础上,以“地域综合体”为基本单元,建立一个跨行政区的专门化管治部门来统一管理地区内部事务并承担协调各政府部门工作的功能。同时重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编制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离,形成责权清晰的“三分制”权利分配结构。
(二)建立主体功能导向的管理机制
农村地区主体功能的确定迫使乡村在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等方向上做出选择,通过明确人口、资源、产业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未来演化模式,为地区城乡统筹工作提供发展需求导向的管理机制。在以人口、土地等要素的非农化和农业产业化为基本方向的乡村地域,应建立有效的土地产权、经营权流转制度、土地占补平衡制度及人口就业保障制度,实现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和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保证乡村土地、产业和资源等功能转移的公平性;在以生态保护为主体功能的地区,应通过加大各级政府的协调对土地用途进行强制性保护,避免土地违规流转现象的出现。
(三)完善分类指导的制度政策
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工作进展缓慢,与相关政策体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以农村地区的主体功能划分为背景,新时期城乡统筹制度政策的构建应重视政策实施空间的细化,以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分区制度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政绩考核政策等,要重视将这些政策与城乡统筹工作创造性结合,对市场和政府进行统一约束,构建地区特色型产业、人口和生态发展一体化管治体系。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干部公选制度和国家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性约束为基础,编制更具权威的城乡规划,努力将政府、企业和村民等社会主体塑造成平等的利益共同体。
管理学论文 15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两年半的硕士生涯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这期间感悟到许多,有艰辛,有感动,但更多的是学习和生活上的收获。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邱风教授,受其严谨学术作风的影响,使我在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踏实刻苦,从而为学术论文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邱老师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的论文指出各种不足和修改意见,甚至在遣词造句方面都给予了悉心指导,从论文题目的构思、初稿的修改到终稿的完成,都离不开邱老师的帮助,在此我已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惟有在以后工作中继承并发扬师门的优良学风,不辜负老师的期待。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门方甜甜、李昱和宋凌希,他们在我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也给予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更是在两年生活中情同手足,一起度过了两年半精彩的生活。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亲人,他们的默默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精神源动力;我要感谢我的班级,我们的辅导员,感谢他们与我携手走过这段日子。
衷心感谢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老师。
【管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学论文11-15
管理学论文05-15
管理学组织的论文11-22
管理学的职能论文12-04
管理学基础论文07-30
管理学论文致谢03-21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05-16
项目管理学有关的论文03-11
现场成本管理学论文03-04
护理管理学论文题目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