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时间:2024-07-05 14:21:12 管理学 我要投稿

管理学论文15篇(精品)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学论文15篇(精品)

管理学论文1

  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

  泛专业化,是一个与专业化相对的概念。本文中的专业化指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职业、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专业之问的差异性和专业特殊性。泛专业化,则是指专业教育的通识性,即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具有模糊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甚至表现为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专业之问同质化倾向明显、在专业就业岗位有明显的可替代性。

  教育部20xx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了修订,本文就其中公共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下简称“劳保”)、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介绍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中可以管窥到三个专业的泛专业化问题。

  在培养目标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政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问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

  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三、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要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无疑应走专业化之路,而专业化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专业指导。具体而言,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对公共管理学科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操作指导,同时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公共管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如对各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出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将领导、协调、组织、决策能力分解为更具体的能力评价指标,使能力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对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应在兼顾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专业性强的课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比例;同时筛除既不具有通识性又偏于工商管理性质的专业化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筛除既非通识课程又非典型的专业课程,如劳保专业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第二步,是高校修订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藉此做好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培养计划的构成要素专业化。首先,设定更加契合专业就业领域、岗位、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要求中,不仅要有通识教育所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还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对本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技能提出具体要求。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能力、劳保的社会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等。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应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在保障开出教育部指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设置足够的体现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对主要专业实验的规定,鉴于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完全相同,以及“电子政务”实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非必要性,应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实验”课程。

  诚然,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之路,还应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专业化,限于本文的议题范围,不赘述。

管理学论文2

  摘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医院管理学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教学模式探索。采用外聘教师、对分易平台、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关键词:精品课程;医院管理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对分易平台

  1前言

  精品课程是一门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示范性课程。该课程使用高水平的教材教授科学先进的内容,并拥有一支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高等学校开展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也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基础[1]。医院管理学课程作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是培养医院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是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体现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医院管理学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工作。

  2医院管理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改革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只由教研室教师上课的惯例,尝试从卫生计生部门和医院科研院所等医学相关专业聘请有丰富医院管理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兼职教师上课可以带来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给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这样的授课方式较单纯的理论讲授,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兼职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规范的课堂授课培训。经过充分沟通,教研室与兼职教师共同学习课程标准和学生培养方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教研室已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与教研室专任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形成一种互补。创新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课,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能带来理想效果[2]。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中增加了教学媒体,强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医院管理学内容广泛,知识结构相互交叉,注重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结合多媒体文字条理清晰、内容精要、影音资料直观等特点,综合运用大量案例图片,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环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收看央视报道的北大第一医院的医疗事故,让学生讨论医疗纠纷、医患关系问题;通过播放卫计委召开的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视频,让学生了解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使用微信对分易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课堂中使用基于微信的对分易教学平台,课前教师在对分易平台上创建学期、建立班级,让学生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加入各自班级。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对分易平台进行考勤签到,随机分组讨论,随机提问。课下可以用该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推送课件、在线练习、提交作业、师生互动等,大大简化以往传统课堂的授课过程。通过对分易平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出勤率较往年有了明显提高。使用对分易平台一个学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采用案例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于一些管理学的原理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医院管理实践中,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大量事实证明,案例教学较传统教学有非常多的优点,选取适当的案例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学生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具有极大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3]。为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多选取一些适当的案例进行剖析。另外,在每一章结束后,要留给学生一两个案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分析,并将讨论分析结果在下一次上课时找代表发言,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如在讲“医院物资管理”这一章时,引入一个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谁是谁非:某医院在救治患者的时候,呼吸机出现问题,但是院方没有提前检查,虽然患者病情严重,即使呼吸机没有故障,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但是患者家属认为是呼吸机的问题,于是引发医疗纠纷。适合用在医院管理学这门课程中的案例有很多,由于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在学生讨论时,启发大家运用所学理论剖析案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根据医院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特征,采用理论授课、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最终把医院管理学课程建设成为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交叉融合,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行多目标培养的精品课程。创建课外教学模块,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需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等社会资源。学期初会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设计若干医院管理相关选题供学生选择;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鼓励学生到医院去调研,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之一,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测评。鼓励学生参与授课教师的科研及教学研究课题,在课题设计讨论、资料获取、数据分析等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第二课堂的理想地点是当地的人民医院、学校的附属医院。经过学校与医院的沟通,学生可定期到相关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对于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医院物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等章节内容,通过医院实地参观,可大大加深学生直接感官印象,在听课的时候能极大增强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医院管理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医院管理科研进展。注意及时反馈,提高课堂吸收效率医院管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些知识点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并重视学生的反馈。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一节课50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35~40分钟来讲解,剩余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及问题解答。如医院护理管理的内容,根据讲授内容,给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如何提高护理质量,通过讨论看学生是否理解课堂内容。及时反馈,可以扫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将书本知识真正为学生所吸收,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医院管理学部分章节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如“医患关系”“医疗质量管理”等章节。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问题为基础、以反馈为结果的.教学方法。如控制医院感染是各医院改进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医院感染也是各医院管理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在讲解“医院感染管理”时,授课教师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如“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控制医院感染?医院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并举例”,让学生根据问题先看书查资料自学,课堂或课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取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种问题反馈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他们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3结语

  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方式,新形势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4]。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采取多元化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开设医院管理学课程是为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学生学习医院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更好地为医院的发展服务。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索,通过外聘教师,将对分易平台、多媒体、案例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5]。因此,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适应新医改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一,王玉敏,陈健,等.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管理[J].大学教育,20xx(6):14-15.

  [2]罗萍,胡振.浅谈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高教论坛,20xx(3):89-91.

  [3]李传春.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导刊,20xx(10):51-52.

  [4]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5]杜淑英,李作兵.案例教学法指导《医患沟通学》见习实践的思考[J].中国医院,20xx,14(5):52-53.

管理学论文3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公共管理人才需求萎缩的尴尬局面。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深入思考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会适应力;人才培养

  0引言

  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人口、住房、市政、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城市交通以及供水、供电、煤气等关系人民福祉的公共领域不断地调整和改制,使我国公共管理的运行环境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期,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管理体制,我国开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由于不少高校缺乏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难以突出人才的专业优势和质量,造成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实用性差以及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衡的矛盾,因此,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需要有效构建本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途径。

  1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

  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主要通过其社会服务的职能予以体现。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其人才的社会服务性优势明显,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巨大的实用价值,也能够直接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实务部门开发提供服务,凸显其社会适应力。而对公共管理人才来讲,并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理论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多元认识的视角下提高对这类人才的价值认同。由于本专业的办学时间短、教学过程与社会现实联系的紧密性不够,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服务性较为模糊,因此,转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观念,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就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导向,全面促进公共管理人才的发展。

  1.1确立公共管理人才的定位观

  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不能仅定位为遵纪守法、熟悉和了解有关法律和方针政策、懂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而要重新界定这类人才的特点,即公共管理人才不仅要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充分了解公共事业部门的现实运行情况、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服务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部门的建设者和服务者,体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复合型特点。高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定位的过程中要加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突出专业教师的特色并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本专业学生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等公共事业部门的交流,通过咨询建议、参观走访、实地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2确立公共管理人才的结构观

  公共管理人才要在与社会交流接触的过程中体现创新的价值,具体要通过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两大结构来实现。理论创新即公共管理人才的知识创新和方法创新,知识创新要求公共管理人才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运用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方法创新要求公共管理人才能够灵活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处理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创新即公共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创新,要求公共管理人才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为政府实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服务。

  1.3转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观

  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要转变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注重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思维和强烈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搞调研,通过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改变考核评价标准,除了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外,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具体的实践环节突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积极开拓人才培养的过程

  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还要尽快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公共管理人才的任务和作用,实现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适应与创新等多维度的整合。

  2.1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要遵循“依市场需求办专业,依专业特色办学科,依行业特点分方向,依专业方向设课程”,结合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人才需求的变化、资源配置关系、市场走向、信息动态变化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目标,以强化学生具体专业知识为主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公共管理人才。高校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后,经过一年基础知识的学习,二年级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分方向自选专业到相关院系学习,三年级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并安排专业见习、学年论文写作或举办“创新试验班”,专门针对有“考研升学潜力”或“潜在就业实力”的学生制定新方案,四年级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到相关行业或岗位挂职锻炼,提交毕业论文[1]。

  2.2教学内容要紧贴社会现实

  将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知识、理念和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点转移到对新现象、新问题、新理念的思考上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接触社会的欲望,尽快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政务办公厅、电算会计、审计、统计实验室等[2],体现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做到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实用、专业思维活用、创新方法能用,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直接服务于社会。

  2.3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公共管理人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实用技术与社会分析的统一,素质与能力的整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和双向交流,体现学生学习与情景模拟的结合,开拓教学空间,将网络资源利用、创新设计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教学体系,减少片面的理论授课形式;还要体现“抓住知识点、强化应用性、加大训练度、拓展思维力”的基本思路,注重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就业前景、人才规格和能力结构,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

  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除了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公共管理人才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衔接,由学校牵头、教师带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平台搞项目创意、方案设计、调查分析、评估检查等活动,为学生就业广开门路。

  3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

  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材、大纲、课堂、实践等”点、线”结合的模式,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模式,成为基于社会适应力培养的立体化模式,突出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和创新性。

  立体化的培养模式要注意通过课程体系构建的“点”、教学实践活动的“线”以及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面”共同构成。培养中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除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基础性课程外,也要加强公共伦理学、创业教育指导等课程,将这些课程渗透到班会、班组活动、学生活动或勤工俭学中;要注意隐形课程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专业建设与人才适应力培养的问题,或举办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学生活动,让本专业学生自由组队,针对公共领域的问题自选项目,也可以依靠社会力量,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或社会基层负责人到学校为本专业学生举办讲座,讲授社会具体行业或领域的工作实务、经典案例或处理问题的技巧等,让学生自主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使本专业学生对公共领域和部门有直观、真实的感受,更好地适应社会[3]。构建立体化培养模式要注重其服务和创业方面的培养,着重于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3.1服务方面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贴近公共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发挥高校的智力及技术优势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培训、登记、洽谈、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推动政府和社会公共事业部门的发展,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体制服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或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了解实情,或以志愿者身份有针对性地参与公益性服务,就具体服务项目提供咨询和帮助,安排专门的实训课,由教师分组带队到具体公共事业部门参观、学习,增强服务社会的主动性。

  3.2创业方面

  鼓励学生系统参加创业培训,教育部近日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公共管理人才的创业培养要围绕公共事业领域的项目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处理好创业教育与公共管理专业的关系、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提升公共管理人才的创业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4完善人才培养的制度

  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制度,重点要解决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对社会关注程度较低等问题,从而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

  4.1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为解决公共管理人才考核形式中目标模糊、内容单一、考核结果难以积淀等问题,就要本着实际效果明显、考核综合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重新优化考核评价环境,完善本专业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程度三个角度设计科学明确的考核指标,予以全面考核评价。

  4.2完善激励制度

  突出公共管理人才的主动性,不能让学生只满足于追求理论知识的高分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形式,而要培养他们具体的思维方式、观念态度和办事方法,因此,激励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就要做好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划分等级,分别给予表彰。

  4.3完善保障制度

  重点要做好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工作,组织保障方面,学校应从上到下认识到公共管理人才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由学校、院系、班级、社会共同成立领导组织,不断研究、保障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组织部门与成员要针对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定期交流,巩固成果,形成上下共担的合作形式。

  总之,高校要本着实用性和适应性的原则,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行情,侧重于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官方语言表达、具体事务操作、突发事件处理、政务调研、政务信息化操作、公文写作、公共政策制定与分析、办公室基本管理及办公设备操作、社会调查与统计、网络应用、自主创新等专项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xx,(5):22.

  [2]娄成武“.校府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xx,(9):104.

  [3]葛秋菊.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xx,(12):56.

管理学论文4

  学生工作繁复琐碎,而辅导员队伍又是学生工作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支队伍,辅导员经常用“5+2”“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不但承担着学院的事务性工作,还肩负着对学生培养教育的职责。工作几年后就会发现学生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较刚上岗时更加得心应手。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活动形式都将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他们的性格,更好地处理出现的问题。正确运用管理学的一些经典理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更有利于建设优秀班集体。

  以心交心,发挥辅导员“领头羊”作用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会跟着往哪里走。辅导员的行事作风很容易感染自己的学生。作为辅导员不能忽视自身的感染力,在与学生相处中对自身更要高标准、严要求,给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对待学生时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面对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情时要不偏不倚,不能徇私枉法;在与学生有分歧时更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不应以辅导员的身份压制学生。辅导员可以在学生面前真情流露,哪怕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脆弱,也不能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真诚。以心交心地对待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慢慢成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头羊”.

  循序渐进,做好低年级学生“领航人”工作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扇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久而久之,其余的窗户也会被打破。大一和大二学生处于适应和过渡期,这时候很多学生会因为迷茫而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和目标,随即出现挂科、学业警告问题。一旦有这个信号,就应该引起辅导员的高度重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会出现宿舍全体学生夜不归宿,同一个宿舍好几名学生受到学业警告现象。不要给学生这样一个暗示:坏的表现也无关痛痒。从这个角度说,管理学的“蝴蝶效应”同样适用,看似小的事情如果不引起重视,会导致超出预期的更加恶劣的后果,影响整个班级的前进。比如,有时一块干净的地面被扔上了垃圾,而我们不去处理,后续会有更多人毫无羞愧、毫不犹豫地扔下更多垃圾。

  除此之外,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就是“重点学生”,那一小部分重点学生会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心塞”:在这部分学生身上付出很多,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入校就列一个名单,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特殊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对汉语不太熟悉的少数民族学生等,要重点关注并对他们多付出关爱,教给其学习方法、生活道理。“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最短板的那个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同样道理,班级的重点学生决定了班级整体的质量,只有带动大家一起进步,从起跑线开始就不要掉队,才能向着优秀班集体迈进。

  谆谆教导,做好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

  大三和大四时,学生基本已适应大学生活,往往这时候部分学生会陷入“倦怠期”,对班级和学院的事务不会像低年级学生充满着激情和干劲,这时候辅导员一定要注意班级骨干的定期培训,给班级的骨干分子注入新的养分,让这部分人用创新的思维来管理班级,这也就是管理学中的“鲶鱼效应”.班级中“鲶鱼式”人物的存在会激发班级同学的热情,激活班级团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会打破常态,让班级保持活跃的气氛。

  高年级的'学生会更现实地看待周围的环境和人情世故,沟通和激励就显得很重要,因此,要注重将“激励理论”和“沟通理论”相结合,鼓励班级学生共同进步。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有时候微信一个赞都会让学生感到辅导员在关注着他的;学生任何超越自己的突破,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每年的综合测评学生都很看重,一定要公平公开公正地处理附加分环节,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有时候辅导员再多的肯定也不如在同年级考核中获得好的名次,得到优秀班集体会让学生们更欣慰。辅导员一定要充分重视每年一次的考核,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意见,使其在班级考核中获得好的名次,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辅导员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是学生的“人生规划师”,是学生的“调解员”,亦是学生的“主心骨”.在日常的工作中,难免会觉得“苦、烦、难、累”,我们应该善于运用一些管理的技巧,它们会给我们解除疑惑,也会帮助我们对症下药,慢慢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渐渐就会感受到这个工作不易中的幸福,付出后的感动。

管理学论文5

  一、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现象

  酒店业的人才流失路径主要有两个过程:第一,是酒店专业学生毕业时进入该行业的比例减少;第二,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之初进入了酒店业,一般1年到2年时间会流失到其他酒店,但更多的人会流失到其他行业,尤其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为甚。第一阶段的酒店人才流失主要是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跨行业就业造成的。据近年来我们对酒店管理专业一次性就业单位的统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的流失率就达35%以上,且学历越高,流失率越大。当然,仅从数字上看,这个就业率是不低的,但相对于旅游业较好的行业景气度和较多的就业机会来说,这个就业率是低的。而且更重要的,学生们不是不能就业,多是主动放弃专业内就业。很多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良的实习体验是造成酒店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部分实习生实习体验糟糕,没有感受到职业吸引力,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就已经将酒店业排除在就业选择之列,毕业后自然会逃离酒店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这种排斥现象称为酒店人才的“潜流失”。

  目前,酒店业人才的高流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者关注酒店的在校实习生群体———酒店未来的专业人才。事实上,历届学生的就业事实均证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也最能降低学生的就业热情和对专业的信任度,实习期间的感受影响其择业。因此,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现象是迫切需要关注且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尚未引起各界,特别是学校、酒店方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

  实习是学校、酒店和学生三方合作进行的教育形式。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也主要涉及这三个方面。

  (一)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管理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学校对实习酒店选择的随意性大,往往注重酒店的外部因素,没有对酒店实施深入细致的考察,缺乏针对实习目标酒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其次,部分学校对学生实习管理缺乏主动权。学生加班时间、实习岗位的安排及轮岗、岗位薪酬及其它福利待遇等主动权在酒店方。酒店往往是根据酒店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来安排的。学校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对酒店的约束,很难保证专业实习目标的实现。再有,学校对实习过程的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绝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面较广,学生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酒店和不同的城市,甚至还有些在国外实习,即使在同一酒店也分配在不同的岗位,实习生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很多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采用实习巡回制(有些学校对少数实习人数密集地派出指导老师),但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是松散型的。如探望学生的时间往往以领导和教师的时间来确定,停留时间也不会太长,多限于生活关怀和安抚疏导,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出现问题时往往充当的是“灭火队员”的角色,哪里出现问题就“奔”向哪里,与实习生出现问题的时间和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同步,且往往是滞后的,因此,管理的有效性不高。

  (二)部分实习酒店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

  实习酒店比较看重的是实习生的文化素质高、易于管理、薪酬成本低等因素,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实习生的待遇往往比临时工的待遇还要低,经常加班加点,超时工作,且大部分酒店不愿意与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实习酒店没有正确认识和承担对实习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忽视对实习生的培训指导及人文关怀。

  (三)实习生的实习心态调整不到位

  现在的实习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品质及意志力不足。面对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单调重复、枯燥的实习生活,往往不适应。特别是大学生,具有较多的优越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对实习工作的心理准备不到位,产生畏惧、厌倦和逃避的心理。

  三、预防学生“潜流失”的对策

  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旅游院校肩负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做好实习生的管理,防止旅游人才“潜流失”方面应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很多酒店专业人士的研究结果证实,旅游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特别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工作有待深入和细化。笔者认为,在目前酒店业态下,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创建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校教育在空间上的'延伸。旅游酒店是承担实习任务,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物质载体。旅游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构建实习酒店评价指标体系,认真考察被选择酒店的运行状况,在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建设和长期发展。

  1.科学地制定实习酒店评价指标体系实习酒店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酒店的硬件和软件状况、对学校的认知、对实习生的态度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包括实习酒店所在地的城市形象、旅游资源状况、气候环境、酒店的位置、酒店星级和知名度、客源对象、酒店内部指标、管理状况、薪酬和福利待遇、提供的住宿情况、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企业文化、治安状况等,还包括酒店的合作态度、实习岗位的安排、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获取、就业机会和个人未来发展、工作成就感等等众多因素构成。[6]根据各指标的作用和重要程度,科学核定每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评。对实习酒店进行全面认真的考察,综合权衡各项指标,选择一些管理先进、经营状况良好、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热衷于人才培养的旅游酒店进行合作。

  2.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应以“便于管理,便于就业”的就近原则为导向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跨地域、跨省实习必然会由于信息沟通和地域差异等原因给学校带来实习管理上的难度,且还会增加管理成本和人力投入。从学生的角度看,离家较近的实习,更方便学生就业。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强。而孩子远离自己,很多父母也不放心。特别是酒店业目前的薪酬较低,学生们也很难负担生活和租房的双重费用(酒店大多不提供住宿)。“离家近”是很多实习生很看重的因素,就业事实也证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是回原籍就业的。从酒店的角度看,如果实习生有意向毕业后留在酒店,大部分酒店都会尊重和满足他们的选择,提供较好的实习岗位,并投入较多的关爱和培训,更友好、宽容和善待实习生。酒店如果营造出宽松的氛围和有利条件,往往足以让实习生毕业后留在该酒店。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校企合作的“订单”模式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好方法。

  3.积极拓展高端酒店和海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构筑较高发展平台,打造精品,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是旅游院校提升品牌,做大做强,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还必须占领高端酒店品牌和拓展海外酒店市场。本人认为,这部分市场占据的比重不宜太大,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甚至按照酒店的岗位需要量身定做的方式打造精品,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质。总之,旅游院校应按照各自的专业设置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综合地选择实习酒店。鉴于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和个人能力的多样性,根据学生需求状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选择标准。当然,这样做可能会加大管理人员的投入和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但“以学生培养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正体现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

  (二)重视实习协议的签订,适当约束酒店行为

  学校在选择好实习酒店后,应与酒店签订实习协议。在与实习酒店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来保障实习生的合法权益,适当约束酒店行为。1.实习协议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实习期报酬的约定很多研究证实,酒店实习生的工作报酬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一直处在学校里、思想单纯、渴望得到尊重的实习生,往往非常看重自身价值,对公平待遇要求较高,且实习期间他们个人自身也具有消费和生活需求。2.实习协议还应对实习岗位、轮岗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在学生实习岗位的选择上,最好能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到适宜的岗位。对于实习时间较长的学校,最好要求酒店轮岗实习。

  (三)建立有效的实习生管理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是出现问题最多,也最能降低学生的就业热情和对专业的信任度的阶段。因此,重视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十分重要。然而,学生实习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酒店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一环节的工作纷繁复杂,加上学生分布地域广泛、零散,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要做好实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实习生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由学生实习组长、系部实习辅导员、学生管理者、班主任、系主任和学校相关部门等人员组成。分工负责,分层管理,明确责任,通过与酒店及实习生的联系与沟通,对实习全过程和各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7]当然,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成绩考核体系,能够更好地保障实习质量,高效有序地完成实习工作。

  (四)做好实习前的指导培训

  学校应重视学生实习前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实习酒店介绍和实习技能的强化,还应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心态调整,帮助实习生树立正确的实习心态,提升自我应对、化解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做好角色的定位和转换。此外,对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如何应对与学校不同的新型的酒店人际关系,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重视实习组长的选拔和培训

  好的实习组长是老师管理学生的好帮手。他们不仅能在实习中起到表率作用,而且能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还能更有效地帮助学校做好其他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当然,要充分发挥实习组长的作用,实习组长的选派和培训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选派个人素质好、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学生担任实习组长。从以往的实习经验看,如果实习组长对实习的态度和认识不端正,往往产生的负面作用更大。其次,对实习组长进行工作培训也十分重要。实习组长的工作方法和自身定位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使同学产生反感。不仅使自己站到了其他实习生的对立面,而且容易引发其他矛盾,使自己陷入双重的实习困扰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酒店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受到酒店自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振杰认为,“实习是酒店人力资源的前期开发,是一座输送酒店人才的桥梁,同时,也可以是堵塞酒店人才的高墙”[2]。目前,实习生群体并未受到酒店业的青睐和足够的关注。酒店应站在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多关心、帮助实习生,为实习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此外,我国对学生实习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程序,使实习生在实习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实习生在工伤、薪酬等权益方面受损时,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因此,政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保障政策,将实习生纳入规范化管理。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酒店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多个利益群体。旅游院校作为酒店实习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于预防专业人才“潜流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政府、旅游院校和酒店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管理学论文6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脚步的进程不断加快,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慕课自从在我校进行试点、推广以来,不仅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促进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大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就以管理学为例来谈一下慕课在大学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关键词:慕课;管理学;高校;教育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地发展进步,慕课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所谓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在线课堂模式。慕课的出现和在大学课程中的推广能解决大学办学规模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并且还能让大学生重复播放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慕课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情,专门录制出的一些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利用慕课还能起到有针对性的攻克教学难点、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

  1当大学资源不足时应用慕课

  现在我们高校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室配备不足,又或是教师资源不足,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班化上课现象,以我校管理学教学为例,因为管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都是在阶梯教室中上合堂,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难以关注所有的学生,并且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如果让学生讨论或者探究的时候,还会显得课堂较为混乱等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管理学中引入慕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手机或者是电脑上进行学习,老师只需要录制相应的视频就可以,这样能把老师充分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高层次的研究,又或者这些老师可以去专门解决学生之间的.疑问,从而解决了大学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配备不全的情况,同时因为少了大班化教学的干扰因素,利用慕课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还能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将重难点问题掌握得更加透彻。

  2当建构知识体系时可以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提升学生的双基能力,可见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这个双基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以及各种理论,并且要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应用方法。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比如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管理学分成八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认识管理与管理者。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是系统的阐释管理学的概念和核心,对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还有基本的技能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而第二大模块则是制定管理的决策和战略计划,这里面我们需要分析组织环境和波特竞争等,并通过案例来研究决策的概念和过程中,并教给学生制定决策的各种方法等等,以此类推。我们将这八大模块制作成慕课后放在一定的平台上,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样学生既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又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慕课进行反复播放和观看,这样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攻克管理学学习的难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设置容量比较大的课堂,而这么大的课堂容量能被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吗?这肯定是不行的,先不说是班级内的学生存在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并且班级内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即使是对于那些学优生来说,他们也存在不能一时理解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所说的“夹生饭”的问题,出现了“夹生饭”一定要及时解决,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就会有学生慢慢地变成学困生。慕课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重复播放,这样学生课上不能理解的内容,他们可以在课下跟着慕课进行学习,一遍学不好,可以再多次播放,这样学生的难点就会越来越少,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我们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时候,讲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时候,这一大模块也有着很多理论,学生学习起来会较为困难,弗鲁姆认为:人总是苛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且要设法达到这一目标,如果目标没有实现,那这就表现为一种期望,这个时候,目标能够成为个人动机的激发力量。那么这个激发力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M=V*E,对于这个公式很多同学都能记住,但是对于这个期望理论的案例分析却让大部分同学都会搞不明白,这个时候,慕课就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了。总之,高校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慕课进行教学,利用慕课能够解决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能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并且通过慕课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大学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春,金毅.颠覆抑或融合:慕课与高校传统教学的关系探讨——基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xx,(1):6-9.

  [2]张千帆,王程珏,张亚军.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xx,(8):66-70.

  [3]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xx.

管理学论文7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1.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1.3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1.4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1.5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6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2.1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2.3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4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2.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4]。

  2.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中友,汤惠君.新形势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xx,(130).

  [2]张惜伟,张裕凤,郝润梅,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7):165-167.

  [3]王承武,马瑛,周长江.“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xx,(32):208-209.

  [4]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10):37-38.

  [5]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5):66-69..

  [6]邵战林,赵俊,肖锋.梯次推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xx,(8):144-146.

管理学论文8

  一、外籍教师的学历构成分析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自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以来,所聘请的83名外籍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学历外籍教师18名,占22%,博士学历外籍教师5名,占6%。学历的金字塔式分布表明,多数外籍教师在国内获得本科学历教育后,会选择来中国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且这样的工作机遇相对容易得到。但是,这一类外籍教师较年轻,学历不高,且经验不足。因此,民办高校不能只着眼于外籍教师的数量,而缺乏对质量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在高度重视中国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外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且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师资队伍。

  二、外籍教师年龄构成分析

  在纳入统计的83名外籍教师中,按间隔10年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年龄在35岁至45岁的外籍教师占15%,年龄在46岁至56岁的外籍教师占12%,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年龄在68岁以上的占1%。不难看出,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和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两个年龄段的外籍教师居多。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约占群体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外籍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负担,对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设想。中国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刚毕业的外籍教师牵挂较少、经历充沛,能更加主动地融入新的国家和环境,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和国内在校大学生差距更小,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更为融洽。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也是外籍教师构成中的主力军。这些外籍教师大多在国内有过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在退休后有着不错的福利待遇,而且他们身体还比较健康,在余生中能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继续外语教学,感受另一个国度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它国工作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三、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分析

  从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来看,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最多,共70人,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占外籍教师总数的84.3%,菲律宾、越南、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共13名,只占总人数的15.7%,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远高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外籍教师人数,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英语已成为各国间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已经成为各种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的官方用语,掌握了英语走遍世界都不怕。在中国,英语已被确认为第一外语,从小学到大学、博士研究生都需要学习英语。因此,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的需求大幅增加。

  第二,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外籍教师价值观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外籍教师从小就具有冒险精神,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对他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而亚洲国家的人更多地愿意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

  第三,欧美国家外籍教师本身的体貌特征具有宣传效应。作为民办高校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生命力。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外籍教师的引进除了提升外语教学环境外,还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

  第四,除英语外的小语种教学起步较晚。究其原因,是对其它小语种的学习需求在云南相对较少,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1999年就获得了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同年引进了第一名澳大利亚籍外教,后期随着云南外贸经济的不断繁荣,为迎合市场需求,学院从20xx年开始陆续聘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国的外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工作。

  外籍教师的聘请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尤其对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云南省民办高校来说,外籍教师的聘请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机遇。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把外籍教师的聘请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道亮点,在云南省同类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管理学论文9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农村乡(镇)村管理体制进行了大的调整。由过去的”政社合一”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体制改变为“政社分设”的乡、村、组的相对独立和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政企不分的状况、自治权力在基层政权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实行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乡(镇)村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大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人国地阻碍了区域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紧密协作,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迅速发展。因此,探讨我国目前乡(镇)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乡(镇)村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家政权建设 乡镇体制改革 乡镇自治 基层政府建设

  村民自治

  一、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一级“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政府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承担着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等繁重任务。繁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行政的高效率运转。但由于现行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政权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难实现高效运作。

  2、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人民公社解体后。乡村两级组织仍然承担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兴办农村教育、修建乡村公路、优待军烈属、供养五保老人、兴办农林水基础设施等等。此外,还有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征收农业税费和“三提五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节民事纠纷、组织防洪救灾、实施移风易俗、举办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等项工作。乡镇一级“小政府”与“大服务”“强政府”与“弱财政”长期并存的格局。造成乡镇主要领导想方设法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必然成为乡镇政府的第一要务。

  3、乡镇一级“党政企不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摩擦愈演愈烈。主要是党、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有些地方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地方乡政府还没有完全起到一级政权的作用。总的来看、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的一级政权组织、仍未摆脱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实际是党政混合运作的一体性机构、具体表现在上下组织之间习惯于采取行政措施处理关系、习惯于直接指挥和控制,不善于运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间接、弹性控制,而且“村民自治也始终处于行政和财政双重压力下的‘紧约束’运行状态。”这是我国新时期的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秩序混乱、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政治根源所在。

  4、乡镇行政机构缺少监督系统。行政监督是权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政府行政失误,确保政府管理畅达,高效运行的必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中,却缺少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一是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中央、省、地(市)、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到乡镇基层政府,却没有设置监察机构。二是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指令和任务。但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须接受主人的监督。但由于耳前乡镇管理体制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使主人对公仆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如何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1、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中国乡镇既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权力中心,又是满足农民各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把它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到合理的空间,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农民”三者良性互动、密切合作的关系。而其核心是解决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怎么改革,“乡镇”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建制、应当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人员编制的法律约束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和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之逐渐成为直接面向9亿农民的法制型、公共服务型政府。

  2、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多年来,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体制改革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乡镇党委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是作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指挥部”,与乡镇其他各种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也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改善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塑乡镇一级的”政府形象 “,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整合的、协调互动的社会政治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3、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干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我国下一步的乡镇政府改革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同时,要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塾础上、整合现有的乡镇事业站所,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其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保障:逐步增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总之、我国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启动市、县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的低层次改革,那么很可能陷入“循环改革的陷阱”。

  4、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这两种权利构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虽然两种权力的运作法律作了清楚、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大多数乡、镇人民政府仍把村民委员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或继续控制村民委员会的人事权:或对属于村民委员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从而压缩村民自治的空问,使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为此,村民自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放权、而政府是否放权又取决于整个国家治理体制和政策选择。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交换关系,双方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是应该平等的,村民委员会需要乡、镇人民政府的资源,乡、镇人民政府也需要村民委员会所提供的服务。因此,用法律来约束乡、镇人民政府的行为、减弱其对村民自治的束缚是极其重要的。

管理学论文10

  【摘要】在开放、自然管理控制导向下设计的企业关系结构能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有益于企业关系结构的嵌入,与环境形成对接与互动,而企业关系资本提升又有助于形成文化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构建企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开放自然;关系资本;管理控制

  企业只凭借自己所拥有的资源,高效经营管理,很难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适应生存的环境;单一企业的风险识别、管理、控制与承受能力显得十分脆弱,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包括内部利益相关主体与外部利益相关主体),构筑具有强风险抵抗能力的经济共同体。如何管理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尤其将它们的关系提升到资本的高度予以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控制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就开放、自然阶段的管理控制,学者们从控制观念、控制方式、控制模式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张先治(20xx)认为企业管理控制与组织的内外环境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被动适应,而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池国华(20xx)持有类似的观点,与此同时他以权变理论、企业再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认为开放、自然的管理控制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杨雄胜(20xx)提出管理控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必须以维护组织生态系统,确保组织生态能力为根本目标,强调生态控制,要建立商务生态系统,企业必须确立合作竞争、信任关系、共同发展、信息集成共享和系统优化的观念。王海妹(20xx)研究认为开放、自然管理控制更关注前馈控制、直接控制与结果控制等控制方式,控制模式以文化模式主导,同时融合制度模式与市场模式,可以说开放、自然管理控制以企业生存环境为基础,建立与维护组织生态系统为目标,关注企业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强调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

  对关系资本的理解并不完全统一,Bontis(1999)认为关系资本是嵌入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知识,而Lynn(1999)认为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环境之间通过关系资本联系,两位学者注重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而Johnson(1999)认为关系资本不仅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主体的关系,也包括组织所在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文化资本列入关系资本范畴。彭星闾(20xx)认为关系资本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其目标而建立、维护和发展管理而对此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他认为企业关系资本不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主体,而且包括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控制是一个多方协调建立和达成彼此接受期望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很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在控制结构中(程新生,20xx),如管理界将信任控制、文化控制视为一种管理控制方式,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看,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已经纳入企业管理控制的范畴,但是一直没有将关系提升到资本的高度予以重视。

  二、关系资本视角管理控制的基本模式以组织行为理论与权变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企业关系资本治理实现管理控制目标,控制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自然型管理控制要求企业设计的关系结构要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不受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理性行为因素影响;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开放型管理控制要求企业设计的关系结构能与企业的`内外环境实现有效对接,尤其实现嵌入持续有效。只有嵌入持续有效且关系结构能反映企业的关系域秩序的企业关系才能视为企业的关系资本,而关系资本在提升过程中经过信息、资源、制度以及文化嵌入,最终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实现文化融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基本形成,也有益于实现企业管理控制的终极目标:构建企业生态系统。

  (一)自然型管理控制下设计的关系结构能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企业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与内部相关利益主体如与员工、管理者等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如供应商、销售商、客户、政府、高校、科研所等两层关系。对于企业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程新生(20xx)认为企业是人与人的合作系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控制不再是管理者的特权,其他团体可以通过共识规则进行自我管理,管理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的角色。企业中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控制者单向行为,控制者的控制有效性取决于被控制者对控制者的承认程度,控制被视为一个双方协调建立和达到彼此接受期望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又根据其是否在同一产业链上分为:企业与产业链成员的关系;企业与非产业链成员的关系。企业与产业链成员不管是出于信息共享、风险防范,还是出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考虑,企业与产业链上成员通过多次博弈,彼此觉得必须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因为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已由单一企业之间点对点的竞争转化为企业所在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线对线的竞争,而产业链的竞争力由竞争力较弱的成员企业决定,企业与产业链上的成员都意识到只有产业链上所有成员协调发展,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与非产业链成员的关系,如企业与高校、科研所、政府的关系,由静态关系转化为动态关系,由暂时性关系转化为稳定持久关系,现实中创新集群取代官产学研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从上述企业的关系分析,得知现代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包括异质性、互动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自然型管理控制导向下设计的企业关系结构要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能突出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衡量企业关系结构与企业关系域秩序的一致程度,可以通过评价关系结构的密度与长度两个特征变量。

  关系结构密度描述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接触面,密度越大接触到的相关利益主体越多,密度越小接触到的相关利益主体越少,设计的关系结构要实现能与企业所有直接相关利益主体有机会接触,尤其是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以防止结构空洞出现。关系结构长度描述企业与某一类利益相关主体(如供应商一类主体,除了包括企业直接的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关系的深度。这里的关系深度是外延式深度,不包括内涵式深度,内涵式深度放在关系资本提升中分析。另外,企业要充分利用IT技术,除了设计现实的关系结构,还要重视企业虚拟关系结构的设计。

  (二)开放型管理控制实现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有效对接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在这主要考虑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由社会、技术、经济与法律、政治等组成;

  二是由供应商、顾客、竞争者、雇员与股东等组成。在复杂的环境中,企业管理控制需要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从外部环境中获取高质量的信息。除了设计的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面积比较大以外,关系结构更应该适应外部环境,能与外部环境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换,企业通过关系结构将有用的信息输入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帮助企业作出决策并实现决策目标。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第一次对接是否有效,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评价:

  一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关系结构中各个节点并没有因为对接而被破坏;

  二是在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关系结构获取有助于企业作出科学决策的基本信息;

  三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畅通;

  四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关系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初显成效。当企业通过关系结构可以收集大量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时,从信息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可以适当地满足决策需要,企业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实现了对接,但是这次对接是企业出于自身的内在动因,希望从外界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是企业的单向行为,关系结构自身是否具备自我调节、完备的功能,在对接的短期内是没有办法衡量的。因此陈莹(20xx)将第一次对接视为企业关系认识阶段,即在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一个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信息、符号和语言组成的共同语言集,能够促进当事者之间的交流和协调,通过认识判断对方是否满足组织合作条件。笔者认为能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关系结构虽然实现了与外部环境的第一次对接,但是并不等同企业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实现了互动,因为企业内外环境是变化的,认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关系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很难在短期内完备,可能制约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以后的持续互动。

  (三)关系资本提升有益于培育文化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资本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特点是通过现时的投入在未来获得比现时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关系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形成,关系主体之间只有表现为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关系主体间从一次博弈转为重复博弈,关系主体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关系各方实现了互惠互利,在良性互动中各取其利,此时的企业关系才满足资本特征,可以界定为关系资本。企业关系资本的互动质量可以通过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这一质量特征评价,企业的互动次数越多,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越大,相反其强度越小。企业关系资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反复嵌入信息、知识、专用资产、制度与文化,逐步提升,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越来越大,其控制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

  根据关系资本提升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关系资本提升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系资本萌芽期。通过信息与知识共享,主要解决关系伙伴间的目标是否相融、资源是否互补、文化是否可以融合,关系是否有必要深化,因为这个阶段的关系资本缺乏资源保障,所以关系资本非常脆弱。

  第二阶段是关系资本形成阶段。在充分沟通之后,企业觉得与关系主体实现目标、资源与文化的整合可行,可以相容,企业将进行专用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实物资产等有形投资和技术、人力资产等无形投资,关系专用资产的投资为企业关系资本的提升提供资源保障,同时也为以后获取关系性租金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是关系资本巩固阶段。提炼协调各关系主体,各关系主体认同度较高,实现各关系主体共同战略目标的不完全非正式契约,使其形成正式的制度,制约非理性行为的影响。第四阶段是关系资本的升华阶段。各关系主体能否持续合作,受各主体的组织文化影响较大,只有实现文化融合,塑造共同核心价值观,各主体形成的关系才能持续有效,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文化融合,也塑造出共同核心价值观。

  在第一、二阶段是基于算计型信任控制维持企业的关系资本,关系资本控制须强调心理控制为主,第三阶段实现了制度控制企业的关系资本,比较关注非理性行为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到第四阶段从制度控制向文化控制过渡,又回归到心理控制为主。在整个关系资本提升过程中,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进,从强调算计型信任控制转化为强调制度控制,然后又回归到认同型信任控制,最终形成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有益于构建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利益的企业生态系统。

  三、小结与启示

  不是所有的企业关系都可以视为关系资本,只有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且能与环境对接、持续互动,企业与利益相关主体从互动过程获益的企业关系才能视为关系资本。企业关系结构的设计与对接凸现了自然、开放管理控制的思想,在自然、开放管理控制下进行,而关系资本提升有助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进一步改进与优化,形成了以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构建了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利益的企业生态系统。可以说,企业关系结构治理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这为研究企业管理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实企业现行管理控制效率低下,与我们没有跳出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研究管理控制有一定的关系,企业管理控制实践要想有新突破,必须立足于构建企业商务生态系统这一终极目标,敢于寻找传统企业管理控制边沿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审计研究,20xx(5)。

  [2]王海妹,张相洲。基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xx(8)。

  [3]彭星闾,龙怒。关系资本———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J]。财贸研究,20xx(5)。

  [4]陈莹。基于嵌入视角的企业关系资本形成机制研究[J]。学术界,20xx(5)。

  [5]董雅丽,薛磊。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17)。

管理学论文1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与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会随之变化,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将从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自身实践经验,给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于整个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改革

  1.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的学校。独立学院属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果,它不受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有着完全独立于一般大学本科院校的民办性质。独立学院的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都无法与真正的本科院校相提并论,特点就是宽松、灵活,可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更为巨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社会发展的各个部位与各个阶层都离不开科学的统筹管理,所以许多无法进入正规大学本科学校学习的人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独立学院,这就造成了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异常火爆,但是在这门课程发展的途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热度,所以改革刻不容缓。

  2.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1)专业技能培养不受重视。独立学院开办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尤其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更是如此,但是在许多独立学院的日常教学当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讲课内容过于笼统,教师授课侧重的是内容的灌输,却往往忘记了专业有异同、教学有轻重的授课理念,没有把侧重点放在管理学专业技能的教授上,所以许多学生在管理学课程上样样精通,却样样疏松。

  (2)实践活动无法良好开展。管理学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良好的应用,所以在独立学院办学理念里面,实践活动的开展一直作为重点任务,并且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当中,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管理学课程教师的授课无法组织效果良好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把知识提前转化为能力并加以消化,这就造成了学生和教师都无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各自的目的。

  (3)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存在漏洞。独立学院的许多教师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是不可能所有教师的绩效都是一样,这就说明,许多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教师没有被发现,这些隐藏在教师队伍中的“问题教师”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问题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因为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存在着漏洞,管理学课程的教师不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尺进行教学质量的正确衡量。

  3.相应的解决措施

  (1)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管理学思想和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这也是专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该把书本的内容分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进行语境合理的科学讲解,教学中心放到专业素质的培养上,让学生更加专业化。

  (2)加大实践活动的投入。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树立全程实践观念,把实践教学纳入管理学课程的全程教学计划当中来,从学生进校开始全程安排,有机融合进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之中。同时,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比例,确定实践教学的最低学分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刚性要求。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所有教学任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后续的效果指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是离不开这种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所以在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前期设计中就应该加入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和成绩考核办法,从理论授课、实践活动、效果反馈、学生意见等多个方面严格监控,把教师的教学任务细化,制订出容易执行的小目标,让教师时时刻刻有制度遵循,有目标实现,有任务完成。虽然这几年我们做出了许多努力,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初显成效,但专业素质的良好培养和实践活动的深入探讨都是长期的课题,管理学教学体系还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地接受考验,只有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才能使其巨大的成效逐渐显现。

管理学论文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了WTO,国民经济在不断的复苏并且持续的增长,我国的各项经济也在与国际靠拢,现阶段,世界经济已经趋于一体化,在此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也不断的增长。这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挑战,目前,国有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上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不确定的因素也不断的显现,面临的困难和难题也越来越多,通过不断的摸索下,全面的预算管理,以其独特的作用和企业地位成为了各大企业关注的重点,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各方面都有促进和优化的作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发展;意义;措施

  预算管理是依据自身的企业特点和发展目标下,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和规划,实际的完成情况,要和预期的预算报表进行对照,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对于经济活动进行改革和调整,帮助企业的经营者管理好企业,快速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来说,实施预算管理是依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满足国家的要求,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实施预算管理的效果有所差异,预算管理中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阻碍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预算管理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述

  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的自身发展方向和目标出发,本着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重心,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预算,例如生产成本预算,销售产品预算,其中的损失预算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前期预算,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模式,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在预算编制的范围之内,一切都在发展的规划道路中进行,并且稳定的前进着。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不但能够规划好企业的发展方向,约束企业的经济活动,保证了资金的合理利用,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企业决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生存之路,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许多的国际化大企业的发展历程,如果预算管理体系能够被很好的实施和运用,那么企业的发展目标会更加清晰,企业抵抗不确定因素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财务风险也会大大的减少,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也会更进一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利的保障。

  二、国有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来说,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税收的主要收入,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实的经济后盾,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于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有企业内部,展开全面的预算管理,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的职责,这对于出资人无疑不是一种保护作用,对出资人的权益进行了保障,因此,加强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中极为重要。

  (一)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简而言之,国有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企业的预期效果,有一定的利润收益。预算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的盈利目标,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预算的方式,编制成报表进行量化处理,这样更清晰,同时以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的基本规范指导,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以部门,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

  (二)能够保证国家利益

  预算管理的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出资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于国家的利益也有保障,是确保我国整体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国有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国有企业前期的所有开销,想法,思路等等都会在预算的编制上有所体现,这样出资人能够清楚的国有企业的内部运营模式,管理和盈亏情况,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的.掌控,使国有资产能够主动履行向出资人上缴收益的法律职责,另外,国家通过预算管理,对国有企业的收益情况进行收缴时,预算管理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的经济格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对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

  三、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有企业对预算管理缺乏统一认识,个别人认为预算没有用,最后还是看经营结果,忽视了预测分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能没有目标地盲目乱干,适应市场的发展才能持续经营;其次,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方法落后,这些年一贯的做法就是财务人员编制预算,要求其它部门执行,这样的预算缺乏合理性,经常发生偏离预算的现象,也不利于单位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国有企业的预算是单位的预算,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要想发挥预算的作用就需要全员参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有主人翁责任感,使预算管理不留死角,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最后,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因素,职工年龄普遍老化,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个别职工还不会使用计算机,缺乏先进管理手段和理念,管理水平和思想意识严重滞后,阻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发展,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国有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相关措施和办法

  (一)提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整体运营都是由一定的关联的,与企业的系统运作的每个步骤和环节都息息相关,牢牢相扣。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对预算管理加以重视,提高认识,深入关心,从自身做起,加强预算管理的宣传教育,呼吁全体员工共同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把预算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肩上,树立预算管理的正确观念,这是国有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关键,也是根本任务。只有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共同配合和努力,才能将预算管理的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保证了国有企业的资金能够有效的合理利用,是国有企业盈利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国有企业要有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并且要配备相当专业的会计人员,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队伍,全面的负责企业的预算控制盒预算追踪,协调预算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预算团队对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各个部门,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每个部门负责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前面的考核和衡量,使企业的每一步环节,都能收到预算管理的约束和控制。

  (三)采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要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关键在于要采取合理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根据国有企业的特点,对预算进行深入编制,预算的编制要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特性相吻合,使之对企业来说,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对国有企业的整体出发,考量企业的综合情况,根据资金的运营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编制内容所涵盖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参考市场的评估分析,对其进行全面的判断和评估,制定出对国有企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预算编制。

  (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发挥管理职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预算管理的信息共享,建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警机制,对偏离预算的情况随时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经营情况,使单位各部门、个系统能够了解经营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规避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也有利于全员参与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强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监制

  加强监督是促进预算管理执行的最有力手段,预算的编制是为了执行,不能执行的预算和得不到执行的预算嗾使毫无用处的,企业应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监督力度,不定期的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时时跟踪和调查,对部门预算的执行及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对各个部门实施预算管理的情况进行奖励和惩罚,对偏离预算的情况进行分析,不引起各个部门和员工对于预算执行的重视程度,让职工感受到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尤其是使每位员工认识到预算的实现是与他们的工作的密切联系的,并促使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要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真正的认识到了预算管理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常态下,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暗暗的较劲,希望跻身于竞争中并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后盾,不但要在国内保持龙头经济地位,还要跟世界企业进行较量,可见,全民的落实预算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的壮大是根本所在,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为我国的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和对策探讨[J].于卫卫.财会学习.20xx(11).

  [2]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冉兴慧.财会学习.20xx(13).

  [3]构建有价值的企业预算管理框架[J].夏维.现代经济信息.20xx(05).

管理学论文13

  1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陈旧、机械化的管理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呈现出形式化、刚性化、人治化、功利化以及标准化等特点。首先,当前对于各个中职学校的评估,往往依据招生人数,人数不达标就没有达到评估标准化。因而导致中职学校为了保住学生生源,在管理方面变得无助,通常学校领导与老师的精力多是放在学生源方面,教学管理并未落实到实处。其次,中职学校一些规章制度,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偏见,大家错误的认为规矩越多、规章制度细化就好,但这种情况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造成老师与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学校管理趋于程序化与机械化,管理只注重章法而忽视人情。再就是,在一些管理者存在着以权为本的观念,权威主义的出现,对民主化与科学化排斥,这种对权威的崇尚,限制了师生的个性发展。还有,近年来各个中职学校招生难,招生不易,保证学生源不流失,成为学校的最大利益。在这种“学生就是上帝”的思想影响下,失去了原有的教学理念,认为只要留住学生就保住“饭碗”和工作。最后,不少中职学校将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实施奖罚制度,学生和老师成为学校的管教对象,依法治校转变成了以“罚”治校,这将教学本质严重扭曲。在这一背景之下,老师也多疲于各种检查,教学管理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

  1.2教学计划制定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体现为,教学计划的制定不科学、不够严谨,在制定过程中对市场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岗位职业标准也缺少考量,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将职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就业教育,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护士了对学生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在部分中职学校中,所开设课程并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甚至还有个别学校开设课程的顺序,也没有按照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顺序进行。

  2制约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因素

  2.1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不发。在不同的地方,学校不同,人们的理念也不同。但是若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引进新的理念。因此,要对旧有的、束缚人性发展的旧理念,大胆革新推出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中职学校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以此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2.2校园文化的约束

  学校文化是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属于一个长期过程,与学校历史、传统、价值观以及信念联系密切,是所有老师行为的标准。学校文化的稳定性、持续性,对教师群体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当创新将教师为个体,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时,旧有的习惯、工作节奏等文化就会成为一种约束力。

  2.3教师不能与时俱进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专业变化大,师资紧缺等问题,导致教师随着学校所开设专业的变化而改变。很多老师在不懂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新的教学课程。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教学方法简单,往往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思想。许多中职学校在管理方面不能与时俱进,这些也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

  3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创新路径

  3.1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牢牢把握中职学校教育现状与特点,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就业形式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等为除法定,确定科学的、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方法,围绕着“先教做人,再教做事”的原则,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加强对学生道德、法制等的培养。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兴趣和爱好,制定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

  3.2整合思想,不断创新管理

  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每个教学步骤、教学规范的有机结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不断强化教学中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因此,需要从四个方面做起:首先,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评价与检查标准,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其次,不断完善管理组织,不断强化过程管理,利用现有的管理资源,将教学管理实现细节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化进行;再就是,为了突出教学的个性,推行弹性学制,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设一个有利的环境,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后,中职学校要一就业为主导,以学生的能力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础,不断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的评价检查制度,不断对教学过程强化管理,将教学质量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评价促进建设和改革,以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分析,指出了其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和相应的途径,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教学管理的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潮流的发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的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管理学论文14

  摘要:介绍了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思路,指出应在项目管理中贯彻全系统、全寿命的质量观,并结合军代表质量监督工作的实践,对国防军工企业型号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工作从立项论证、工程研制、生产过程和使用维修几个阶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型号研制;项目管理;质量监督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管理模式,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管理形式,改善了企业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1]。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自身参与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国防企业正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改革,并将目光伸向了项目管理。

  装备型号研制生产过程采用项目管理给国防企业的经营发展、人力资源配置和执行控制方法带来一系列变革。作为型号项目质量的监督方,现行的军代表的质量监督主要依据生产工艺和技术条件对生产过程质量监督和成品检验验收,忽略研制阶段和使用阶段对质量的影响,未能完全从全寿命周期进行质量控制;过分注重对质量问题本身的纠偏,未能很好的上升到从体系的高度对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其运行监督的持续改进上。因此,开展型号项目管理中军代表质量监督工作的研究工作,对于适应型号管理制度的革新,提高军代表质量监督效率很有现实意义。

  1型号研制项目的质量控制

  型号研制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围绕项目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确保装备研制的功能活动能按照规定的要求及原定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2]。

  因此,型号项目管理对军代表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军代表的质量监督工作必须贯穿于项目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坚持全寿命周期监控,建立并完善项目质量体系的组织机构,由“符合性”验收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督促项目承研承制单位创造必要的资源,促使质量要求转化为满足质量要求的装备产品,实现型号质量的提升。

  型号研制项目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作业技术和活动,即包括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方面。

  因此,应在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贯彻预防为主与检验把关相结合的原则,在型号项目研制、生产和使用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对影响其质量的人、机、料、法、环(4M/E)因素进行控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并使问题消灭于源头。装备型号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质量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其质量控制的重点、方法也有差异[3]。现将本人在某型号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一些做法和体会,按照项目立项论证、工程研制、生产过程和使用等不同阶段进行归纳,介绍军代表在型号项目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一些对策。

  1·1项目论证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国防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工程设计质量和装备的生产使用。可行性研究是从项目性能和技术途径还不完全确定,过渡到项目使用、技术性能比较明确、技术途径比较明朗的工程研制阶段,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中,军方应进行认真细致的方案比较,提出对项目质量的总体要求,使项目的质量要求与项目的其他目标相协调;项目决策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项目决策的结果应能充分反映装备主管机关对质量的要求和意愿,而装备主管机关在决策项目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项目费用、时间、质量等目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

  国防项目研制立项论证的任务涉及到项目全寿命过程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在项目立项论证阶段,军代表主要协助装备主管机关做好的工作包括:项目需求和研制必要性;作战使命任务;主要作战使用性能和作战效能;技术可行性和关键技术突破情况;经济可行性;项目研制进度和风险;可靠性要求和维修保障设备研制要求;项目研制经费概算和全寿命费用分析等[2]。这个阶段军代表应积极配合装备主管机关对承研承制单位提出的方案进行审查,进行详尽的分析论证,给出明确的结论,为机关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1·2项目研制阶段的质量控制

  项目工程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产品设计的主要工作阶段,也是对总体方案的具体落实。项目工程研制过程中要求运用优化设计和可靠性、维修性、综合保障等工程技术,并充分考虑较长时间技术发展和科研储备,保证型号项目研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和系统化,实现武器装备良好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化、功能化、信息化、模块化和多接口化。因此,军事代表参与项目工程研制全过程、全系统的质量保证对提高产品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型号项目工程研制过程主要包括图样设计、试制生产、试验试飞和修改设计等内容。武器装备的固有质量、性能和战技指标是依靠设计来保证的,设计考虑不周或失误必然导致产品的先天性不足,将给武器装备的质量留下无穷的后患[3]。因此,为及时消除设计中的弊病,提高型号项目的设计质量,军代表及时参与图样设计中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加强型号项目研制过程中图样设计的监督和管理、图样设计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考虑到军代表研制阶段工作任务繁杂的特点,应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的模式,履行好项目研制阶段的军代表质量监督的职责。

  1·2·1细化项目计划,突出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在项目管理与实践中,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一大职能,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型号项目启动后,项目组织应根据型号研制的目标规定,对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工程研制阶段的工作做周密的安排,代表室应对型号项目计划和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项目计划的`关键环节,使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督成为是军事代表参与研制型号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4]。突出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方面的主要做法有:1)加强研制节点质量监控。根据各型号的特点,将研制过程分为若干个重要节点,运用集中检查、综合评价、专家评审等手段进行跟踪监控,抓好设计的成熟性、实验的稳定性、工艺的完备性和配套的完整性,使过程质量受控落到实处。

  2)重视技术状态的质量监控。重点控制技术状态的更改,如技术更改单、原材料代用单、不合格品审理单等。并督促承研承制单位及时改进完善,落实到位并形成闭环,把技术状态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强化研制程序和试验质量的监督。特别是要坚持充分的试验,重点抓试验的组织准备和试验质量问题的归零工作,防止承研承制单位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忽略试验过程,人为改变试验程序、随意减少试验项目、任意缩短试验时间等违规行为,确保试验过程和数据采集的真实可信。

  1·2·2狠抓型号项目的可靠性工作一般项目均具有明确的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对项目需要达成的目标系统而明确。型号项目在研制阶段除有明确的费用、进度和“符合性”质量等目标以外,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和测试性也是硬性指标之一,可以说研制阶段是装备可靠性形成的关键。因此,军事代表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其它—238—应坚持以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和测试性为工作主线,重点督促承研承制单位开展可靠性、维修性论证、设计和实验工作,制定实施可靠性、维修性试验鉴定大纲,并把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作为设计评审、试验、定型把关重点,确保交付部队的装备管用、好用。

  1·2·3立足项目里程碑意义节点,严把“三关”对于整个项目研制过程而言,评审、试验和定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评审、试验和定型质量的把关直接关系型号项目风险的管理和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因此,军代表在这些节点质量监督的重点是扎实工作,严把评审、试验、定型关。具体做法是:在评审中,军事代表重点对设计、质量、工艺的评审进行严格把关,促进型号研制的不断改进;在试验中,重点对关键技术的攻关试验、可靠性鉴定试验、重要性能试验、靶场试验和部队试验进行严格把关,切实提高装备系统的总体性能;在定型中,核实任务书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是否实现,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和测试性等等是否符合要求。

  1·3项目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型号项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是武器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图样设计监督和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承研承制单位提出,并尽快制定措施加以解决,经复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生产,经不断完善设计所生产的装备直接体现了方案的设想以及战技指标能否实现。因此,军代表在型号项目生产过程监督工作的重点要抓住工艺评审和产品质量评审两个关键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严格督促工厂按图样和相关技术文件进行加工、装配,确保装备和图样相符,最终确保产品质量、性能和战技指标符合合同要求,圆满完成型号的生产任务。

  对于大型复杂的国防装备项目的生产展开,军代表由于工作性能和任务特点所限制,不可能对其所有工序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督检查,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加强技术状态管理作为项目生产过程的状态控制的有效手段,对整个型号项目的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军事代表应按照承制单位必须建立分级、分阶段的设计质量、工艺质量和产品质量评审制度的规定,依据系统的各级功能特性实施分级、分阶段的质量评审,以便消除质量隐患,保证《研制任务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4]。

  此外,为加强型号项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军代表可督促要求项目成员细化过程控制计划,充分调配项目资源,在项目生产前编写型号的过程控制文件,并组织进行准备状态检查。同时,采用机动检查和巡回检查的方式,在全面理解和掌握图样、技术文件,并充分理解产品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深入生产第一线,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首件鉴定;

  对涉及的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工序实施有效的的质量监督,随时掌握关重尺寸的加工情况和热处理工艺规范的执行情况、关键工序所用设备的运行状态、工夹量具的质量情况和关重件原材料的使用情况;认真按照设计、工艺和产品质量评审制度中所要求的内容进行对照检查,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艺难点,协助工厂制定纠正措施。

  1·4型号使用维护阶段的质量监督使用过程作为国防项目全生命期的一个环节,主要是部队使用装备期间的技术服务。军代表是工业部门与使用部队之间的桥梁,应不断跟踪装备在部队的使用情况,将部队使用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或者优化建议反馈给工业部门,同时督促改进;在整个使用维护阶段对已部署的型号装备提供经济而有效的综合技术保障;根据型号在外场的使用,在必要的时候,组织工业部门对外场使用的装备进行直接的技术服务,推动型号的可持续发展。

  2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国防军工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在型号研制全生命周期过程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加之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代表制度的改革正在酝酿,对装备监造者——军代表带来了很高的挑战,军代表要做好武器装备质量工作,就必须创新传统质量监督思路,树立全系统、全寿命的质量观念,突出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特点,不断改善检验验收手段,同时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武器装备的总体质量,保证我军在新时期“打赢”战略的实现。

管理学论文15

  目前,国内学者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得到快速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说法不一,郭水兰(20xx)[1]认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践教学目标包括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实践教学手段必须考虑教与学的双因素,实践教学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满意。

  梁心见(20xx)[2]进一步概括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认为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过程,贯穿了整个专业教育的始终。

  杨勇(20xx)[3]从实践教学的本体论内涵、实践教学的认识论内涵、实践教学的方法论内涵三个方面精细解读了实践教学的内涵。

  师生教和学的互动活动是实践教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实践教学具有普遍性与现实性两个特质,其既是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实践教学的现实依据,并且实践教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1998)[4]研究得出实践教学的外延是实践教学的不同种类,实践教学的外延包含实践教学所有元素的集合,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

  邬移生(20xx)[5]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外延主要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提出了实践教学居于主体地位,其内容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实践教学具有社会现场性特征;实践教学注重校企合作,具有产学结合性特征;实践教学环节以实训和综合训练为主,具有技术应用性特征。

  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研究

  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号召,积极有序地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工商管理实践教学。

  虽然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6]。

  部分学者对现阶段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夏文莉(20xx)[7]、喻红莲(20xx)[8]提出我国工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观念落后于专业发展,忽略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导致校企供需结构性失衡,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匹配,实践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急需得到强化。

  雷发斌(20xx)[9]研究发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不但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还存在实践教学重计划轻实施、教学计划与目标偏离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某些高校缺乏相关经费支持,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及设备;实践教学的课程总量少,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执行力不够;学校缺少紧密合作型企业,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张余华(20xx)[10]认为我国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缺乏“双师型”的师资力量。

  现阶段任教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专职于学校教职工岗位,理论知识和授课经验丰富但缺少工商管理的实际经验,这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孙忠才(20xx)[11]、陈军(20xx)[12]分析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规模偏小、设备落后、功能单一,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投入存在的问题。

  马同涛(20xx)[13]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和管理存在很大缺陷,实践教学管理没有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人事管理缺少严明的奖惩机制。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研究

  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析与探索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构建与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

  陈虎(20xx)[14]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模拟教学法和行为示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外延,有利于实践教学理论的丰富。

  沈爱华(20xx)[15]构建了“2+0.5+1+0.5”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把大学四年划分为时量不等的四个时间段,“2”为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理论课程,“0.5+1+0.5”为大学三、四年级安排实践教学,“0.5”为大三上学期进入校内实训教学,“1”为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在企业进行校外实践教学,“0.5”为大四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2+0.5+1+0.5”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总量,提高了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地位。

  李蓓蓓(20xx)[16]、苗雨君等(20xx)[17]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构建ERP沙盘模拟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朱柏清(20xx)[18]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从部分延伸到整体,从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较为系统的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王晓光(20xx)[19]依据系统原理,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系统构建“平台+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全面考核的实习方法、实行开放性实训体系和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系统研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问题。

  孙亚范(20xx)[20]、李群峰(20xx)[21]、莫鸣(20xx)[22]等认为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构建“认知—实践—毕业实习”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吕亚丽(20xx)[23]为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MIS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问题+案例”教学法,基于实践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调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环节与方法得到完善。

  刘永等(20xx)[24]构建了“一体四翼”模式,所谓“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

  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设计了与“一体四翼”相配套的保障和评价措施。

  4、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孙爱东和沈爱华(20xx)[25]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和语言表达能力等13项二级指标构成,借助模糊数学的评判方法,对实践能力这一复杂的、涉及多因素的事物进行综合评估。

  张旭辉和王宇(20xx)[26]把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划分为实验条件、实验水平、实验态度、实验效果四个指标,并把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部分,在评价时需根据各类活动的具体特点从组织准备、实施过程、总结评比、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李春晖等(20xx)[27]引入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一套学生评价、管理机构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对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各教学环节的组织情况、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评价。

  张庆华等(20xx)[28]结合工商管理背景,提炼出了含有学校、教师、企业3个维度,相应分为10个指标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制考核表,通过模糊矩阵分析得出相应权重,最终实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监督机制院系的对接。

  费畅(20xx)[29]提出工商管理学科实习可分为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根据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主体特征,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与等级标准,对实际工作条件、实习工作过程和实习效果进行控制和评价。

  5、结语

  国内学者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系列研究,丰富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快速发展。

  部分学者的理论研究成功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天津财经大学的校企结合“三赢式”实践教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的“四个支撑点”多元实践教学模式等。

  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高校实践教学的观念薄弱、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保障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为保障高校本科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顺利实施,我国高校需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正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学习与吸收国外相关成功经验,应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保障系统、评价监督体系这几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xx(10):186—187。

  [2]梁心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研究[J]。大家,20xx(16):85—87。

  [3]杨勇。高校实践教学:内涵、特性与变革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113—118。

  [4]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48—51。

  [5]邬移生。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高等教育,20xx(5):91—94。

  [6]郭新华,杨牡丹。基于协同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经营与管理,20xx(5):155—157。

  [7]夏文莉。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探讨[J]。陕西教育,20xx(12):44—45。

  [8]喻红莲。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xx(2):129。

  [9]雷发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xx(12):33—35。

  [10]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xx,20(6):89—92。

【管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管理学论文06-29

管理学论文05-15

管理学论文11-15

【荐】管理学论文06-20

管理学的职能论文12-04

管理学组织的论文11-22

管理学原理的论文05-16

管理学论文致谢03-21

管理学基础论文07-30

管理学论文标准格式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