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体育教育思想分析论文

时间:2024-08-16 14:26:53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梅贻琦体育教育思想分析论文

  一、体育目的:“救国的根本问题”

梅贻琦体育教育思想分析论文

  对于当代人来说,历史是不容更改的过去,而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有所行动。在动荡的社会中生存,“体育至关重要,人所尽知,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国势之下,外患紧迫之时,体育尤应人人去讲求。身体强健,才能担当艰巨工作,否则任何事业都谈不到。”[1](P1”1)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只有强健的体格才经得起如此考验。在5时局与健康6中,梅贻琦特别强调:“看起来觉得平常,其实即救国的根本问题:本校向来注重体育,然而还有许多同学的体力不强,这是应切实注意的。,,身体之强弱,关系一己之成就甚大。如果体气不充,精神不足,事业前途既属可忧,而关系寿命之修尤大。将来毕业出去担负任何工作,均以体力精神为前提;外患如此紧急,如作长期抵抗,是要靠各个人的全副精力去工作。”“我们要将灵敏的脑力,寓寄于健全体魄之中。而后才能担当艰巨,才能谈到救国。”[1](P87)在那个年代,注重体育,强健身体,不仅是为个人负责,更是为国家负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这个道理。虽人称梅贻琦“寡言君子”,但他在体育问题上充满实干精神。他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说说,还身体力行,行动方式有两种:一是亲自参加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清华开办暑期体育学校,他去当名誉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体育的重要性;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他去观看或指导,会因为赛场上学生的表现而感慨万千,哪里需要梅贻琦,梅贻琦就会出现在哪里。二是重视体育教师,马约翰就是明显的例证。在罗家伦当清华校长时,马约翰一度不受重用,而在梅贻琦掌管清华大学时,马约翰有大量的空间发挥他在体育上的才华。

  二、体育习惯:“乐事运动”

  清华学校有着颇为优良的体育传统。自周诒春校长提出普及学生体育运动以来,清华一以贯之(不过在罗家伦任校长期间,体育地位有所下降)。在任职校长期间,梅贻琦坚持一个原则)))普及原则,他说:“清华对于体育,素来以普及为原则,以养成全体学生有乐事运动习惯为目的。”[2](P37)“故必使在校各个学生,皆得受相当之训练,使其体力增长,能应将来做事之需要,而毋为心知之累,斯为体育之真目的,斯为在校学生人人必须注意之工作。”[1](P67)由此可以看出,梅贻琦所提倡的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运动,而且要争取人人都热爱运动,唯有热爱,才能坚持。这种坚持,不是止于课堂之内,还要延伸到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梅贻琦对于清华学生提出的体育上的双层目标:其一,增强身体素质,这是最基本的目的;其二,人格养成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这是体育的“真目的”。但是,这样的“真目的”并非人人能够理解,所以梅贻琦在清华学校开设的暑期体育学校的开学典礼上说:“在体育学校课程中,会有心理学、生理学等,这也许是有些人所不了解的。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不单是要得若干的银盾、锦标,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因此生理学、心理学之列为体育学校的课程中,便不算稀奇了。”[1](P69)在梅贻琦看来,体育不仅仅是一种锻炼的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性格养成的方法。正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样的,体育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亦无二致。而这样的认识高度不是人人能够达到的,所以梅贻琦再三强调,“体育主旨,不在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藉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吾们要籍团体运动的机会,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1](P1”1)

  三、体育运动:“道德为重”

  运动道德(sportsmanship),也可称为是“运动家精神”,其内容主要包含同理心、公平竞争、关心、正直、合作及勇于面对挫折,同时要遵从规则、裁判及相关工作人员等要素(黄致杰、陈镒明,1995)。西方体育标准理论也认为,在比赛中,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体育品质,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他们尊重对手并言行一致;他们对生活有透彻的理解,不会因为暂时的胜利或失败而大喜大悲。”[3](P21”)这不仅是西方的绅士风度,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而梅贻琦认为的运动道德,其实就是一种“胜固欣然败亦喜”的绅士风度,在比赛中重要的不是最后的成绩,而是享受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会因公忘私。在5清华体育概况6一文中,他特意提出这一点作为清华体育改进之处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运动道德:从事运动者,道德为重,精神尚次之,否则虽力大如牛,将如无羁之马,奔放逐斗,无往而非害事之母,如此将影响其将来一生事业,实非浅鲜,故体育部极为注意于此。”[2](P38)如果只是野蛮其体魄,而无文明其精神,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改善的地方,也是学生在所有比赛中都要坚持的底线,只有坚持这个底线,才能培养出既健康又文明的人才。(本文来自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四、体育实践:课程与比赛

  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托某种形式。梅贻琦为了实现体育目标,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必修课程,二是鼓励学生比赛。

  (一)必修课程

  体育成为清华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在1919年体育馆建成之后,闻名遐迩的强迫运动停止,课程取而代之。既然是作为一种课程,那么对师生、课程内容和考试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都会有所要求。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要达到普及的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起跑线上尽量一致。在5清华体育概况6中,梅贻琦就提出:“着重基本训练:本校自民国十八年改大学以来,因招收来自各方之中学毕业生,入学年龄既较长,而其以前所受之体育训练,尤不一致。初经体育部短期精密之试验,深知欲达到体育普及之目的,此后非着重基本训练不为功。故本校近年来,极力注意于此项体育工作。”[2](P38)在测量学生体育基础方面,梅贻琦有所创新,即从事体能标准测验,他说:“吾国大学生之体能标准,尚无确切表,兹为鼓励大学生为达到其各人可能体能成绩起见,体育部按历年清华学生体育成绩之大概,已编制一体能测验表,每年按项测验全体学生两次,预计四年之后,即可以拟制成清华学生体能标准表,更可备吾国各大学参考之用。”[2](P38)在梅贻琦的体育理念中,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他对女生运动的鼓励:“近年清华女生对于运动兴趣,虽较以前略有起色,然自动从事体育锻炼、感觉运动有浓厚兴趣者,究是少数。此后拟严订女生体育训练规程与标准,勤加领导,俾渐养成全体女生有乐事运动之良好习惯。”[2](P39)其次,课程的内容和考试的规定都比较详细。在5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6中明确提出:“清华大学学程中尚有重要之一部,是为体育。凡在校诸生,每学期皆为必修,学分固不算在学分总数之内,然非体育及格者,不得与毕业考试。”[1](P67)有关课程的规定,要求严格且被强有力执行。在教育方式上,有时需要适当的强迫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体育课程明显不是靠人性化的关怀就能够执行起来的。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清华体育的发展。到1933年,梅贻琦提出要创设体育系,他指出:“清华注意体育,以及清华体育设备之完善,与夫环境之良好,当为全国人士所公认。当此全国缺乏良好体育人才之时,全国人士无不属望于清华即时创设一完善之体育系。现下我国国立大学中虽有北平师范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设有体育系,而所造就人才有限,不敷社会需要甚巨。清华已有此完善体育设备,又当全国人士属望之殷,既不必费巨款,何不趁时创立体育系,造就人才,以应社会急需?是以体育部拟即商诸学校当局,从速设立清华体育系。”[2](P39)既然能提出创办一个体育系,可见当时清华的体育师资必然不容小觑,据5体魄与人格并重: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6记载,1934年,体育部教师有马约翰(教授)、夏翔(教员)、赵逢珠(教员)、李剑秋(教员)、涂文(专任讲师,当时在美爱荷华大学攻读体育)、黄中孚(助教)。到抗战前,清华体育部形成了阵容强大的教师队伍[4](P46-48)。

  (二)自我比赛与校际比赛

  比赛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方式。比赛有两种类型,自我比赛和校际比赛。之所以要鼓励学生的自我比赛是因每人条件不同,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在自我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就是一种进步。教育要因人而异,体育自然也不能例外。“吾国提倡体育,近二十年,所以尚离普及甚远者,率多偏重提倡与人比赛及小团体之比赛故(如一校中之球队,以全体言,故一小团体也),不知各人禀赋不同,环境不同,因上述原因,故不能强人人以能代表某团体向外比赛为唯一促进体育之方法。诚以提倡方法逾偏,而技术稍次者愈裹足不前,而离普及之道益远矣!故本校体育部,极力鼓励学生各人对于自己比赛,但有进益,即嘉勉之。如此各自留意,既易周到,兴趣亦浓,久之养成人人能比赛,随时随事是比赛,则普及目的自达矣。”[2](P38)显然这是梅贻琦理想的体育比赛,由进步而带来兴趣,兴趣渐浓而变成习惯,若是人人皆习惯,即是普及。梅贻琦对于比赛的道德亦有所强调。首先,不能失了风度。在校际比赛中,梅贻琦极其强调运动道德,极其注重这种比赛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在不同的场合,他都一再阐明自己的看法,在比赛中不失风度。“赛球胜负,原属常事,胜了不过一时快意,败亦不必视为奇辱。两校常常集合运动,足以联络感情,不可因此反伤感情。外国学校亦有因与邻校比赛,彼此争胜认真,动闹意见。现我校与燕大尚未到那种程度。星期六与燕大比赛,校中遍贴标语,热烈鼓吹,勉励队员努力致胜。这种意思是好的,但不宜由勉励自己热心太过,而转到讥讽他人。这种举动,至少是显着吾们不大方的。吾们亦不必管他人怎样对吾们,吾们自己的态度,总要大气一点的。以后比赛之时正多,希望大家不把它看做只是比赛腿脚的事,应该亦把它作为吾们养练性格的机会,渐渐得到英美人所谓Sportsmanship。那才是我们学校里提倡运动比赛的最要目的。”[1](P86)其次,学习与人合作。在保持风度的前提下,学生要通过比赛,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正如鲍文认为的那样:“一个人可以通过比赛习得生活的经验,如团队合作、严守纪律、重拾生活、不屈不挠、遵守规则和接受有悖于自己意愿的事实。”[3](188)“故运动比赛,其目的不在能任选手,取胜争荣;在能各尽其可尽的能力,使本队精神有有效的表现,胜固大佳,败亦无愧。倘遇比赛,事先觉得无取胜可能,遂避不参加,忘其为团体中应尽的任务,是为根本错误。”[1](P1”1)

  五、结语

  总的来说,梅贻琦的体育教育思想可以称之为健康与休闲的结合,既有对强身健体的追求,又有绅士风度贯穿其中。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一、两个二”,见图1。“两个一”就是一个原则,即普及原则;一个底线,即运动道德。“两个二”就是体育的两个目标、实践的两种形式。通过课程和比赛这两种方式来促成体育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实现的过程中坚持着运动道德,并且强力执行课程的种种要求,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以锻炼,学会与人合作。按照这样的范式来运行体育课程,推广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尚。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是依靠其培养的人才来贡献社会,还会因为它自身的影响来带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现今社会需要改进之处。

【梅贻琦体育教育思想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朱次琦的史学思想探析论文01-21

学校体育现代教育思想的分析11-22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分析论文12-01

大学体育终身教育分析论文03-16

未来高校体育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论文03-14

教育惩戒分析论文05-19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分析03-06

体育教学动力问题分析论文02-27

中学体育与健康改革与分析的论文03-2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