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启发论文
【摘要】文章总结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必要性。主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经费投入不足、体系不完善、师资欠缺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实践,简要探讨了“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培养适应“双元制”要求的师资培训体系以及教育评价体系问题。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双元制”职教体系使德国培养了无数尖端的技术工人,并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使二战受到重创的德国经济仅仅用了30年就迅速恢复并成了欧洲强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初具规模,到2003年已培养了六千万技术工人,他们成为我国的制造业的技术基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我国制造业对技术工人人数需求增加,对技术工人各项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法律不健全等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发展困境并寻求新的改革。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2014年1月22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企校联合办学协议》,并成立了“宝钢班”,以期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1.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是综合教育。在强调学生面向岗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认知方法论、专业通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技能方面,通常也更加注重针对多岗位群的一般性专业技能。教学内容通常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知识由于具有非常强的通用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逻辑关系,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学方式下更加适用。但学校教育通常会忽视学生在面对具体岗位时所必需的“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往往是问题导向型的。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重构既有的知识技能,通过试错的方式来寻找正确的或者合适的处理方法,然后在反思中强化对特定问题的处理方法的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所要求的问题压力,重复试错以及反思都往往需要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获得。这方面,企业正常的经营无疑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双元制”正是试图发挥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并有机协调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尤其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而企业的实践过程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反过来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有机循环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
2.“双元制”重视发挥企业的作用
纵观德国“双元制”的发展,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与通常意义上企业仅仅是作为“劳动力”的需求方不同,“双元制”首先要求企业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责任。同时,与过去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接收单位”不同,“双元制”要求企业与学校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的培养优势,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基于这样的要求,企业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为学员提供实际生产岗位与操作场所,除此之外还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操作计划,并且为学习的学员配备了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实训教师。这样就发挥了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与实践导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保障。同时,优秀的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参与这一过程,并成为这一过程的最终受益者。这种良性循环也是“双元制”能够顺利运行下去的基础。
3.“双元制”以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双元制”培养的终点是学生最终进入到企业,并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双元制”员工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教育目标必须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德国的经济部会根据国家生产结构与劳动组织的新变化对岗位工人提出新要求并于每年颁布职业培训的名称与数量。目前德国承认的职业培训已经细化到93大类与380个小种类,每个具体的职业都有不同的能力标准体系。德国会宏观调控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职能作用并为职业资格标准提供最新与可靠的信息数据,为青年人提供职业信息与职业咨询。这样就使职业技能培养能够贴近企业、企业能够贴近行业、行业能够靠拢国家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必要性
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是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
1.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要求必须发挥企业的力量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就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和加强组织领导几大板块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这说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日益加强。但是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受人重视,高中教育阶段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被迫选择中等职业学校、高考后成绩不理想的高考生被迫选择高职院校。社会人才选择的标准主要重视学历而非技能。据统计,2006-2013年,中央财政职业教育投入从18.5亿元增加到233.3亿元,年均增长43.6%。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投入的比重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入的不足,学校的教学设备与教师力量不足。这样就导致了职业学校的教育设备陈旧、教师素质不高的现象出现。
2.职业教育体系不成熟要求必须与企业更加紧密结合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早而且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较为深入,所以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成熟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与人才需求高度同步。这样就能够保证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制造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的研究理论普遍采用“拿来主义”,这样就很难将职业教育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联系到一起。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对经典的教学案例、资源缺少系统的整合,这样就会让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出现误区。所以,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仅仅增加投入是不够的,能够吸收别人的精髓为我所用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3.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要求发挥企业专业技能人才优势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少量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原中专院校的教师,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老教师缺乏学术能力并难以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学术成果。由于职业院校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教育行业的报酬与企业报酬相比较低,这样就使得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岗位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处于老青年教师交替的阶段,近年来对于青年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1.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成功在于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健全的法律体系、充足的财政支持与准确的市场定位作为铺垫,这样就能以市场为导向并运用充足的后备支持使得德国的制造业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恢复完成发达国家的另一次蜕变。“双元制”职教体系能够运用于中国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对于高级技术工人的广泛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制造业在生产线中对于工人素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一线工人高超的操作素质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保证。另一方面“双元制”的引用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线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减少了学生适应工作的周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宝钢班”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深度合作。在理论学习中,“宝钢班”学生不仅学习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外语、钳工技术等基础知识,而且学习今后在宝钢生产线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宝钢股份的老师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开设相应课程教学。在实践操作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为“宝钢班”提供了实训中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操作技术。除此之外“宝钢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进入宝钢的生产线学习,并且有宝钢的技术工人带班指导。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充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减少了培养的财政支出与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
2.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需要的教师团队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正在发育,人才交流十分广泛,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新的局面。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一线市场的特性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要有扎实的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理论与实训教师都被要求考取“高级工”并重视与企业的学习和合作,主要方式有青年教师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相关的讲座、带队参观并向企业取经和组成教研团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竞赛。例如:2015年9月28至29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邀请了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长峰技术总监、苏州格玛德机床装备有限公司黄国平技术总监、上海大众汽车三厂车身车间吴伟斌工程师、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王文忠工程师、上海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封佳伟工程师等5名企业专家,为实训中心建设和专业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上门取经”“带队学习”“团队出征”的方式能够加深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的教学梯队。
3.构建适应“双元”制需要的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衡量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识别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指导。“双元制”的实施对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提出了挑战。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过度重视。“双元制”要求的学生实践能力是岗位导向的、具体业务问题导向的。因此,整个评价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当时所处的学习实践环境和背景,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由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最终的结果与实施过程之间不再如理论教学中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然后才是对于最终结果的关注。最后,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使得职业素养相较于普通教学更加重要,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
参考文献:
[1]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1.
[2]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来春.从英、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I].比较教育研究,1993,(1).
[4]谢仲贤.“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和实施方法[J].职教通讯,1999,(9):34-36.
[5]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5-147.
[6]许冰冰,米靖.德国职业教育条例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90-93.
【高职院校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启发论文】相关文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05-18
高职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论文02-14
高职院校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讨论文03-06
论高职院校珠算课程教学模式论文02-28
民办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策略论文03-04
借鉴双元制改革美工课教学论文11-22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11-16
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2-12
高职院校建设宿舍文化论文11-1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