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主体性的人文关怀艺术论文
音乐作为一种动态性的历史产物,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也就必然决定其精神的审美价值取向,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全部内容。虽然,它与美术、道德、哲学等其他门类虽各有自己的领地,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不过是人类文化里面的不同反映罢了,正是由于它们这种关系的特殊性,才使得人们主体的精神生活才得以丰富而生动。反过来,音乐教育的目的无疑不是在此,就是为了让人们通过音乐精神审美价值的熏陶和感染,使主体性对于自然的了解、人生的感悟、疏导消极情感、不断扩大人的世界视野,寻找到人们的精神家园。一句话,音乐教育的精神价值不是别的,而是使人们的审美主体性得以积极的精神休憩。
在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是人们通过音乐的鉴赏,从真与善的角度,带领我们去获得一种美的思考,进而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情感表达、理想追求等心理特性,从伦理的审美价值上让我们过上一种道德的精神生活。在这种程度上来说,音乐教育它是审美主体一种心灵表达的形式和情感表达形式,真正的音乐教育,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而是通过音乐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的艺术效果,使审美主体获得一种对于生活终极价值意义的思考和认同。在种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或许有些实践活动可以不问其终极的价值意义,可是,音乐和教育却由不得我们不问,原因就在于音乐教育的直接精神主题就关系着“审美主体的人”,教育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可以避开审美主体本身而去抽象的探讨教育问题。音乐和教育就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代表着终极价值意义增值的文化事业,它们正是从此处接受了直接的精神使命,使得教育的终极目的可以回归到审美主体的精神价值上来。
事实上,“教育,这个本来是人来叫人来学的整个过程,原本是最符合人本的,即以人作为起点、中介,更要以人作为归宿。”①以审美主体的人作为音乐教育精神的终极价值取向,就教育学的本质来说,它是人学,它的审美主体对象是人,主要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还是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他们都可以构成音乐教育里面不可或缺的主体成分,如果我们撇开了音乐教育主体性的人来言谈音乐教育,那么,音乐教育的本身也就失去教育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从这一审美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当下音乐教育的审美主体性就可以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内在的价值属性之所在,这种价值属性也即是审美主体的人在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其教育的审美价值方位。所以,在任何的音乐教育里都应该确立起了一种教育审美主体的人,而对音乐教育的高度则是把人作为审美主体来看待。
所以,在强调音乐教育的审美主体性上面,音乐教育老师必须担待其为音乐教育的学生在知觉、情感、理智等一切的方面创造必要条件。那么,必要条件我们有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创造呢?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含义的艺术教育,一是渗透在所有教育行为中的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可称为艺术化的教育;而是以审美教育为基本任务的艺术课程教育,例如在初级阶段开设的美术课、音乐课,或在中高级教育阶段(包括高中和大学阶段)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教育。②不论是那一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其主体性的精神价值应该是凸显的,因为用音乐教育的情感表达方式,人们会成功的进入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之“自由王国”的审美精神世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将“乐教”和“诗教”作为教育发挥的重要途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诗可以沁人心脾,净化人的主体精神;礼,是现实世界伦理道德价值教育得以维持的保证;在此基础上,乐则是是伦理道德价值教育最终上升为主体的精神价值,从而将这种现实外在的约束引向审美主体的需求上来,并且成为一种内在的主体自觉,这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无疑不可以用音乐的手段这样的表达,用儒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礼乐相济”。所以,音乐教育的发挥途径而言,“乐教”或者说“寓教于乐”才是审美主体的全部内容,它不是板着面孔的一味训诫,也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方式,在这里,没有谁会把谁当做伦理道德价值的导师,也没有任何的其他外在压力束缚他们,声言厉色的教导,音乐发挥教育功能的方式必然带有情感润泽人之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换一句话说,音乐教育的接受者一定是在情感熏染的自由谐和的环境中,使他们不自觉的收到教育,经历了一种有道德价值的不自觉到自觉的教育实践过程。
对于艺术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价值方位,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美学上的发言人阿恩海姆做过这样富有启发的理解:“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一旦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艺术就是生活本身完善、纯洁、真挚的召唤。因此,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③在此,可以确认的是阿恩海姆为我们无疑为我们标出了艺术生活的精神价值方位,而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有何尝不是如此,它以富有热诚情感的教育方式,让我们进入到对生活价值最纯粹的生命召唤,教育我们不要被眼前的世俗利益所屏蔽了双眼和心灵以及狭隘只是所无法逃离的固有之见,恢复主体性审美心理的价值平衡。
如果说美国20世纪的人文学者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开首段为伊丽莎白.亨特的献词那样:“一切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恪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做出自身的贡献。”④标出了艺术存在的审美价值方位,那么音乐教育的精神价值方位无疑不是以审美主体的的人文表达为己任,使人活的更有审美价值存在,更纯粹,更真实,更完善,更美好。
注释:
张诗亚主编.北川横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②黄宗贤主编.《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③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曜灿、熊蕾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④房龙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M].
【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主体性的人文关怀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加强对高校学子的人文关怀02-22
浅谈人文关怀下的古诗词作业设计12-06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19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3-27
人文关怀护理的体会03-29
儒家审美理念艺术论文范文03-08
浅谈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衔接的艺术论文11-2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通用8篇)06-0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