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22 12:34:44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8篇)

  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诸种因素中,除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外,学校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等均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文试对“学校环境”这一影响因素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8篇)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一、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既然学生每天的大部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那么学校的环境气氛就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亦即,学校自身的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源。因此,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的静态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暗示薰陶的作用。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容校貌,如校园内葱郁的花草树木,洁净的教学设施,每一个角落都可给人以美的感受,都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而心理环境则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动态的校园文化等,广义的校园文化应包括校风班风。良好的风气催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人际关系融洽,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消极的风气则使人情绪低落,感到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也必然降低。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可见心理环境比之物质环境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心理环境是由全体师生,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创造的校园文化环境。它反映出学校所有成员特有的共同的心理品质,同时也给予置身其中的全体成员以特有的心理影响。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其核心是特殊的心理环境的形成,所以说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学校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归属的需要”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而社会心理学也揭示了个体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则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一旦形成,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得群体成员形成共同的心理倾向,甚至具有共同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心理效应有两类,一类是群体心理有社会助长作用,能使个体行为增质增量;另一类是群体心理有社会致弱作用,能使个体行为减质减量。有两个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心理效应:前者,国外有人用雁和雁群做过试验,单独一只雁飞的最远的距离比雁群一起飞的距离短得多;后者,如人们常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象。所以一个好学生在不良学风的学校或班级中,也会不思进取,一个差的学生在具有良好学风的学校或班级中学习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学校硬件环境也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群体心理环境作为基础,硬件再好,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心育环境的创设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学校心育环境,就是创设具有渗透性、暗示性,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倾心建设良好校风

  作为社会风气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风气,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因素,它是每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的倾向和行为特色的集中体现。校风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建设是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学校心育环境的最高功能。

  1、良好校风的心理功能

  ①感染功能。良好的校风对师生员工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是无声的行动命令。它能够使学校成员自觉与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行为方式。

  ②行为导向功能。校风虽然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但它却能使师生员工自觉的遵守,抵制和排除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的侵蚀。

  ③内聚功能。良好的校风,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因此它能增强集体意义,增强内聚力,使其处处关心学校的声誉,时时不忘自己的校训,保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义务和责任。

  ④激励功能。良好校风能催人奋进,使人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得到统一,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⑤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良好的校风能防御外在不良因素的侵袭、干扰,使师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的侵蚀。

  2、良好校风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①创设加速良好校风形成的情景,校风的形成要有计划宣传、发动,形成强大的舆论,从而在师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印象和心理压力。

  ②充分发挥教师“隐蔽强化”的作用,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本条件。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其思想和言行均对学生起到“隐蔽强化”的心理作用。

  ③制订严明可行的校规校纪,这是构成良好校风的必备因素。一所学校有章可循,有纪可遵,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④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内在动力,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也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与巩固。

  (二)潜心营造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体作法有: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意识,它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反之教师专制、居高临下的教学作风,往往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感。

  2、减轻压力。一些学校过分看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排名次使很多学生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气氛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因为无论怎么努力,名次在前面几位的总是极少数人。所以,一定要改变这种做法,形成轻松的心理氛围。

  3、面向全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要面向每一个中学生。无论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还是某方面处境不利的学生,都需要这样的心理环境。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当前中学生心理 问题 主要表现在 学习 方面,厌学、 考试 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 研究 等。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 发展 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 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 影响 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 方法 ,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 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 社会 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 经济 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 中国 传统 “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转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 自然 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 社会 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 问题 ,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加强当前心理健康 教育 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 政治 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 发展 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 学习 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 科学 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 内容 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 治疗 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 时代 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4)、深化学生心理教育 研究 。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 理论 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并不是心理学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马斯洛,出现在其1954年写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是由于20世纪末发生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运动而得名。它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旨在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自己实现。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人们,尤其家长开始意识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关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但是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心理咨询辅导等都只是针对存在的、或者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而进行的一种构建。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其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是开展的方法、途径,抑或是被教育的对象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开展。

  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己实现的科学。”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积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整合积极心理学。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同时对校内、校外相关的问题、学科都统一起来,渗透互补,实现最优化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社会公民,这一目的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无论从其价值取向,还是从整体评价机制考虑,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和群体的积极一面,关注个体同群体的成长和经历,同时也不忽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不会以心理鉴别或者心理疾病为方式进行评估,主要是关注内在的成长动力和主观情绪体验。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发掘出每个个体和群体的良好的品质和潜能,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来使得个体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出发构建积极心理学。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因为实在的生活体验会在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中形成一个主观的情绪体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社会的普遍性。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主观体验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通过课堂组织、通过目标和结构的练习,同时让家长、教师挖掘资源,意识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性,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无论每个个体的家庭有多不同,每个个体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同样具有构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出一个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资源的人文环境,以学校教育为主,以社会生活为载体依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积极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关系。无疑,学校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营。教师和学生,不再单纯的是教育—被教育的关系,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种交叉多维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和指导学生们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干预学生们主观体验,感受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受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乐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最核心的应当还是评价机制,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并不是以咨询和诊断为主,更不是给人下一个定论,而是以发展包容的心态,对学生个体的形成发展起到指引性作用的评价。学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调整,做到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随着全国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和教育问题不断曝光,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也逐渐收到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尤为如此,据了解,近几年来,我国学校曝光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在少数,这也就说明了我国过去教育的缺失和不对称,导致了现在的教育情况十分复杂,过去的单单唯成绩的教学方法逐渐不再适合现在教育。所以本文将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出发重点分析当前学校的心理将康教育问题。

  1.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这是由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过去我国在教育的发展问题上面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现在看来这些政策在相当程度上也发展我国的教育,将过去的教育一塌糊涂的局面大大的改变,这也成功的将我国的将于拉倒正轨上面来。但是在教育规模的扩大的同时,有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正在被我们忽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也在不断加剧,导致农村人口加速流失,留守儿童等问题渐渐的突出,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难点工作。正是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才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2.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如何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这是需要根据实际相结合来解答的一个问题,学校不仅仅要从学校层面上解决心理素质问题,还要从学生本身,心理素质问题无非是从三方面来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所以关于加强学校心理将康教育就要从加强调查、努力营造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大力举办学校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等等方面做起。

  2.1加强学校学生心理活动调查

  要想知道学生内心在想什么,除了面对面的访谈之外,还有就是要加强学校学生心理活动调查。此举的目的在于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数据会显得不是非常准确,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始终存在,所以只要长期进行调查,就会有所收获,达到调查的本来目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做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2努力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心理问题的由来大部分都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家庭环境一般包括家暴、留守、离异等等问题引起的孩子内心不平衡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非常难以抹去的阴影。另外一方面,社会原因就是由于社会上的违法势力对学生的一种残害等等,所以学校要联系有关部门对社会进行更加严格的治安监管,学校也要积极联系家长,进行沟通,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2.3大力举办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者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校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者主体班会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方法可能不一定管用。但是活动和班会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团结,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都是由于沟通上的孤单引起的,所以班会和活动就会帮助学生有效的跟同学们呢进行沟通和交流,团结一致的实现活动中的目标,在欢乐中悄然的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的心理素质。

  2.4加强心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

  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这就需要有非常好的沟通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学校的相关方面的人才一直都非常匮乏。再加上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心理学科的教师也就更少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要想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实施,就应该加强心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起比较权威的心理学家进行心理学科的指导。

  3.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同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同时应该注意的同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就有包括完善教育政策,加强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和坚定信心,坚持不懈的实施既定方案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到心理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所以,处理好这些问题尤为重要,不可马虎。

  3.1完善教育政策加强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

  过去的教育政策基本上都是朝着发展基础好的,城市发达的地方倾斜,导致了教育的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协调的情况发生。现在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倾向于平等,所以现在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上面也是如此,更要实现资源的平等。完善各个地方的教育政策,保证公正、公平和公开。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强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使之倾向于公平。

  3.2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实施既定方案

  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信心的恒心的培养,实施主体始终都要坚信一点,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学生的各方面健康,学校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否则哪怕升学率再高,最终也将沦为一台机器变成破烂毫无用处。所以对于既定的实施方案,一定要坚持下去。

  4.结语

  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方面在初始阶段做到尽善尽美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尽力做好每一方面,努力考虑到没有想到的细节,才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行过程中没有遗漏,才能够使得学校和学生健康发展。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面临着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性适应的心理问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机制

  目前开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倡导发展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着眼于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及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每学期初,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以及仔细调查来自非常态家庭(单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等)的学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注意做好保密措施,做好对后续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其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基本的心理问题自己调适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预防机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性的举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前期的适应性教育和后期的干预性教育,更应贯穿于中学阶段的全过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首先,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干预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把“差生”作为重点对象,忽视了优秀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学生。

  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第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闲辅导,投入专项经费,增加学校休闲娱乐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放松身体提供客观条件。另外,为学生进行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休闲品位。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普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第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还有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

  再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确立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利用奖惩手段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推进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老爱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行为心理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应对逆反心理、网络成瘾等心理困惑。

  最后,区别应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类心理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医学治疗,另外需注意一种情况,即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在努力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身与环境能够平衡及协调,但是一旦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明确问题的根源,制订问题解决的计划,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门、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组织,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领导是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心理咨询室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团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

  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定晋升和评职称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等专业的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深远。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传统的由领导单方面评价的方式,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也极具参考价值;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改变传统的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增加竞赛、活动等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评估。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方面的开展列入绩效考核,监督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各级领导是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全面的部署,组织机构是否健全,规章制度是否真正得到落实等。应设计细化的指标体系,督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当前对中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方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方面机制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多空白。构建行之有效的中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经过一定范围的个案跟踪,发现中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多学生又是寄宿制,离开了家庭后会面临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心理适应的问题

  在学校每年的新生调研中,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集体融入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扰。由于这些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父母长辈非常疼爱,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寄宿制的生活很难适应,除了生活离开了家长的照顾存在一些困难,更普遍的是不知如何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冲突。中职的学习相对初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离开老师的看管,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混一天算一天,上课状态不好,学习的主动性很差。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适应上的障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也没有合适的应对方式,没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1.2人际交往困难

  中职学生中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数量较多,我校有些班级离异家庭的比例甚至高达50%,很多孩子从小就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他们能看到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争吵。有些孩子被父母留在祖辈这里抚养,祖辈过于保护的养育方式也导致很多学生独立沟通能力很差。进入学校后,离开家人的庇护,很多学生人际交往上的不足就表现出来了,如有些学生不善倾听、有些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很多学生主观上想和别人关系融洽,但又苦于不知如何做,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失眠、抑郁等现象。我校曾有一名女生由于无法融入班集体,不知怎样和班级同学交往,甚至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的请求,可见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也严重困扰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遇事冲动、不够冷静的问题,缺乏沟通的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能和其他同学融洽相处的问题。

  1.3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中职教师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普遍存在处理事情无法冷静考虑,情绪控制的能力较差。在中职校中,学生由于一点小摩擦争吵打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我校曾发生过一起由于两位男生在楼梯上走路的时候相互碰擦了一下肩膀,最后发展到各自找来校外的人员引起了一场群架。平时上课过程中,学生也会由于不满意教师的一句批评当众和任课教师发生争吵,甚至少数学生还会和老师动手,完全不考虑后果。中职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处在14~18岁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也是人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面对各种生理变化、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会不断的出现,造成各种心理困扰。

  2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的机会

  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灌输式、给予式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的经验。学校逐步调整了心理健康课的模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和拘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游戏中自我觉察、相互肯定,很好的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分享阶段表达通过活动发觉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也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待改善的地方。比起教师的指点和提醒,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体验式活动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或多角度评价模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过程性评级中不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逐渐树立自信。

  2.2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很多时候忙于处理班主任老师带来的各种个案,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备的更广泛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格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心理困境时能够自助,比起单纯的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意义。中职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高中来说压力较小,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各类人群的接触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能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很好的抓住这些契机,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总结感受,逐步培养积极地心理品质。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体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己否定、自己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己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己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己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己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己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己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己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己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己,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0.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8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

  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二)社会负面因素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四)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五)社会环境治理方面

  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影视宣传、文化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患无穷。

  四、总结

  青少年做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既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情绪多变、情感冲突的时期。因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帮助青少年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美好和谐! 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创设良好心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环境创设思考论文04-27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教育论文08-17

关于运用赏识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03-16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论文06-16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10-19

幼儿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08-15

挖掘本土农民画艺术资源创设艺术教育环境论文10-0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3-09

如何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教育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