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论文

时间:2024-10-26 04:52:15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关于其基本内容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当前,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以笔者对生死观和生命教育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却常常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反倒是非常态的。我们的一生中要面对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败等挫折,当代大学生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生的各种事务还未定型,学生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还有待提高,加上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础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颗饱含热情、充满生机的心灵;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同样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只能积极去应对;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终点和死亡面前,激励自己积极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应该过“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则又将走向对生命理解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确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们无理由排斥物质的享受、工作的轻松舒适、无压力等愉悦之事,更不是要主动去寻找失败与挫折。

  生死观教育要做到的是使大学生充分准确地理解生命中的成功与失败,一方面,成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固然能使人喜悦,但同时应注意到它容易减少人的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因此,人生应该继续往前看;另一方面,挫折固然使人悲伤,但要立足生命以宽容的态度正确面对,化痛苦为动力,为未来实现生命价值做好铺垫。例如,罗曼罗兰在情场受挫后写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居里夫人感情失败后重新振作,获得了物理硕士与数学硕士两个学位;歌德失恋后转而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事迹都是对生命负责、实现生命三重性价值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应结合其所处的人生阶段和所面临的人生事务的实际,从生命观教育、信仰教育、事业观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多个方面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06-20

当代大学生特点论文12-07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之我见的论文03-23

探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12-05

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探析论文02-18

创新教育的路径与举措探析论文12-02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论文01-02

浅议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01-01

视觉图像文化与当代艺术教育论文03-0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