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媒介融合业态下的高校传媒艺术教育改革论文
在媒介融合的新业态下,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传媒时代素养,同时具有良好创新创作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能够掌握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作品,将学科素养转化为实践创作,最终成为艺术素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一专多能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高校传媒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务必植根于当前甚至是未来的传媒语境,立足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和传媒事业发展需求。要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全面深入的改革,必须遵循传媒行业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传媒市场人才需求,紧密围绕“提升全媒体的融通意识,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体实践技能和作品创作力,一专多能综合化培养”这一目标,使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熟练的基础上具备很强的全媒体职业能力,实现高校传媒教育与媒体语境融合协调发展,人才培养与传媒行业、企业的紧密对接。
1、建立“课堂-平台-项目-比赛”
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以比赛为推手,以实践作品产出为实践教学检测的重要考核目标,建立“课堂-平台-项目-比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多元化、层级化、目标量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训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扎实其职业基础能力。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方式多元综合,对传媒人才的业务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但媒介融合只是传播方式的丰富。传媒外在样态和技术的更新,传播内容和传播能力还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这一定位必须清晰,这样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变局中保持镇定,专心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融媒能力之大前提,是要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实践能力训练,除课内的基础训练外,还要以抓实践作品为导向,以各类比赛、各级项目、各种校企协作平台带动、促进和落实专业综合训练,并检验专业训练,夯实传媒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目前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大多是围绕相关的核心理论课程配套的训练课,基本是以模拟为主,做一些基础的专业训练,形式相对单调,训练强度和要求较低,与真实的业界工作需求还有明显的距离。同时,实践课的考查也相对比较宽松,以模拟节目的作品提交,终有纸上谈兵的弊端。而实践教学模块又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
因此,实践教学要摆脱现在的状况,就要明确实践不仅是演习,更是真枪实刀的做业界的具体业务,或者说实践课程可以直面市场,接受市场检验和真实受众的反馈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现在的市场需求究竟是什么,节目究竟该如何做。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就可以用课堂对接平台,课程对接项目,课程对接比赛的多元方式去展开教学。低年级对接一些校园媒体(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新闻中心等),高年级对接校外媒体和市场平台。同时,鼓励和要求传媒专业学生大量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以训练其应变能力和强硬的心理素质。通过序列递进的方式,让课堂实训与相对应的基本功大赛、节目制作、市场产出等联动起来,实现分阶段、多样化、一体化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媒体业务的熟悉度,不断提高学生媒体业务能力,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广播电视的开发制作技巧,为成为合格的传媒人才奠定良好的行业意识和业务基础。
2、创设校园全真媒体工作环境,提升实践教学专业融合度
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引入实践教学,以洛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台为试验田,创设微型全真媒体工作环境,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强化训练学生新媒体能力,提升学生媒体适应力。洛阳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台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全力打造的融媒体传媒人才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是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逐渐规范组织架构和团队建设,组织建构和管理和真实电视台保持一致,目的是为了打造全真媒体环境,通过媒体模拟运行,让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现在拥有成员一百余名,指导教师六名,设有总编室、新闻部、活动部、栏目部、新媒体部等,目前稳定运行的电视栏目有《新闻速递》《河洛青年说》等五档电视节目,同时运行《影影约约》等五档网络电台节目。
洛师电视台实行课程化、学分化加学生量化的双重管理制度,学生通过电视台专设的实践课程模块进行选修课程,除参加规范的实践课程进行栏目制作外,还定期参加节目评审会和指导教师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在一个岗位上做精后会轮换到其他岗位,进行其他业务的学习和实践,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以新闻速递小组为例,大一时三人一小组,分别由播音、新闻、编导三人组成,大家团队作战,但各自做好具体工作,同时熟悉别的环节的工作。进入大二,就是一人来做,其他专业的同学指导,让一个同学基本能够做完一条新闻的采、编、播、作全流程,进入大三,一个小组裂变为三个小组,每人独挡一面,熟练完成新闻制作。这样的运行模式,让学生真正学到专业技能,并融合了其他专业技能,同时,熟悉新闻制作全部流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毕业时就已经可以成长为准媒体人,具备优秀的职业能力,为其进入专业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学生制作团队,提高作品创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专业主义精神,洛师电视台还制定了一系列技术等级制度,一个学生如果持续在电视台学习工作,完成了基本的岗位职责,定期通过业务考核,创作出优秀的实践作品,那么便可以取得相应的初级播音员(摄像、记者)、中级播音员(摄像、记者)、高级播音员(摄像、记者)、首席播音员(摄像、记者)等技术等级,成为一名优秀的准媒体人,在这样的成长历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磨砺了学生心智,丰富了学生行业经验,为其进入行业做好充足准备。
3、搭建好校企联合育人平台,提升学生融媒体适应力
构建媒体实践大平台,为学生孵化创意、打磨作品、职场演练提供有效环境,与校外媒体建立稳定合作,真正实现校企联合育人,做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训练。为学生专业实践搭建创作平台至关重要。传媒艺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是实践创作能力的核心内容,目前的培养中极易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理论与创作脱节的情况,要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就需要一个能涉足真实产业环境的有效转化途径,为学生提供孵化创意、打磨作品、职场演练的有效环境。新闻与传播学院为给学生创设好的创作平台,大力拓展与校外媒体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分别与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中心、网易河南、河南网络电视台、洛阳市广播电视台、偃师电视台等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具体校企合作机制为,采用实践作品双导师制度,学生校内专业学习和到定期到媒体顶岗实习,直接参与节目策划制作,或是校内成立创作团队,按照媒体要求,为其生产、制作出相应的广播或网络节目,通过审核播出。如为河南省科普中心制作的农业、科技类广播科普节目,每日中午在科协平台播出,受到科协工作人员和广大受众的好评。
学生通过为媒体制作节目,得到了肯定和锻炼。学院每个学期固定组织低年级学生到这些媒体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媒体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参与电视台录制节目等。学院每学期向每个合作单位派出3~4名实习生,在媒体单位全日制顶岗实习,期末提交媒体的实践作品拿到相的学分。学院每个学期邀请媒体专家来校讲学,指导作品和实践,也派出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通过合作共建,传媒专业教育与媒体和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有机结合,也给高校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搭建了创新平台,同时,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也得到体现,毕业生就业也有了一定改善,媒体在合作共建中选到了满意的、有潜力的应用型人才,免去了过去进新人先培训的做法,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传媒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满足媒体实践工作需求的人才,实现高校教育教学与媒体应用双赢。为此,需要在与校内广播电视台和当地各种媒体的实践检验中,不断调整、改善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使高校传媒教育与媒体语境融合协调发展,人才培养与传媒行业、企业的紧密对接。
【媒介融合业态下的高校传媒艺术教育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外语教育改革论文06-25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的论文05-11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论文05-11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论文05-11
浅谈企业合作下高校艺术设计的优秀论文04-24
高校教育改革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论文05-10
校企联合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论文05-05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论文05-11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论文08-10
大众艺术教育下的表演教学的论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