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干预论文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做过关于如何利用饮食与运动联合方式干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大多是短期效应。据调查,大学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状堪忧。这是影响他们健康的直接或潜在危险行为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养成“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的行为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课教学干预,并观其干预效应,为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湖北工程学院从未接受过运动营养、饮食健康方面知识专门教育的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选修健康教育课的60名学生作为教学实验组,另随机抽取未选修本门课的60名学生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干预内容从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对教学实验班进行为期4个月,每周2学时,合计32学时的教学实验。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如下:健康概论(第1周),维持生命过程的营养素(第2周),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第3~4周),饮食、运动与肥胖(第5~7周),饮食、运动与癌症(第9~11周),饮食、运动与美容(第12周),大学生健康的运动与饮食护理(第13~16周)。采用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讨论、社会实践和视频教学相结合。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路边摊、餐馆、茶吧及超市等,让他们亲自观看、感受、体会,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常识,警惕食物中毒;此外,还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运动行为开展讨论,指导并帮助纠错。
1.2.2问卷调查法笔者在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关于青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YouthRiskBe-haviorSurveyQuestionnaire,YRBSQ)15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10)6部分内容基础上,结合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生饮食、运动行为特点自行设计“大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健康饮食行为、非健康饮食行为、减肥相关行为、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运动损伤与急救处理行为。超重或肥胖的衡量依据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判断标准: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kg/m2矣BMI<24kg/m2为正常;24kg/m2矣BMI<28kg/m2为超重;BMI彡28kg/m2为肥胖7。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为确保问卷内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先后咨询、走访本专业的有关专家6位,经反复修改与完善,得到专家的认可后修订成稿。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计算相关系数r值为0.81,可信度较高。教学干预前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两次问卷调查:(1)干预前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2)干预后,用同一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第二次调查,以了解课程结束之后的6个月即2013年1一6月大学生的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达100%。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1.9统计软件为数据进行分析,所用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统计和/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大学生饮食行为改变情况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饮食行为与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均有所提高,特别是饮食有规律、经常吃早餐、吃蔬菜为250g/d、吃新鲜水果彡1个/d、吃豆类1~2次/周和喝牛奶1~2杯/d均提高比较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间上述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和天天食用油炸食品、方便面、可乐等汽水、甜点的大学生比例(5.0%,8.3%,21.7%,21.7%)均低于对照组(20.0%,21.7%,38.3%,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非健康饮食行为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吃油炸食品由干预前的18.3%降到5.0%,喝可乐等汽水由干预前的38.3%降到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干预前后大学生减肥相关行为比较如表4所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人数由干预前的36人(60.0%)降到24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0,P<0.05);与对照组(68.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01,P<0.01)。从减肥行为来看,通过运动减肥的实验组大学生,从干预前的35.0%提高到干预后的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的实验组报告率(61.7%)高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运动损伤人数较干预前均稍有下降,其中,肌肉挫伤由干预前的21.7%降到干预后的10.0%,干预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方面,实验组大学生自己应急处理的人数由干预前的23.3%提高到干预后的63.6%;找队医或校医的人数由干预前的60.0%降至干预后的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方面的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较干预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饮食有规律报告率从干预前的76.7%提高到93.3%,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张雪莹等08的研究以及潘子儒等63的干预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说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切实有效。
早餐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占全天食物总摄入量的30%。经常不吃早餐容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增加患消化道疾病和胆结石等疾病的风险。本次干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吃早餐的重要性,经常吃早餐的报告率明显增多,高于广西、青海、北京、湖北、湖南等地大学生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干预后大学生吃油炸食品、喝可乐等汽水之类的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明显下降,不良饮食行为得到改善。说明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实验组大学生已意识到油炸类、汽水可乐类等垃圾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合理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是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条件。以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为物质基础,以体育锻炼为手段,用锻炼的消耗过程换取锻炼后的超量恢复过程,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还可保持体内能量的摄排平衡,控制体重07。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课的学习,通过运动辅以控制高能饮食减肥的人数明显增多,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结果。此外,依靠节食、催吐和吃减肥药(茶)等非健康减肥方法减肥的人数干预后有所减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锻炼次数与锻炼持续时间都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018。表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非常明显。
适度强度的运动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运动过度容易造成损伤,因此,运动的防护及损伤的处理极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主要是—些轻度的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和运动劳损。通过健康教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自己应急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明显提升。所以,尽管大学生运动次数较干预前增多,但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没有增大。
已有干预研究证实,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的改变切实有效。本研究认为,均衡营养、平衡膳食,养成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的行为习惯不但是高校健康教育的目的,而且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躬行践行的事。本研究的课程教学内容及视频教学、技能示范与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与运动行为习惯效果显着,因而值得高校加以推广。
【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干预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研究12-1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分析论文01-01
远程教育课堂管理的教学过程论文03-23
护理干预对社区高危人群健康的影响12-04
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索03-09
岗位任职教育课程教学施训改革探究论文11-23
高校现代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3-03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研究论文02-18
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论文03-1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