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教育学论文

时间:2024-08-08 22:31:32 教育学 我要投稿

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教育学论文

  一、教育学专业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表现

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教育学论文

  首先,表现在不爱学习,交朋友搞人际交往。有些蒙语汉授大学生不但专业课不学,其他课程也不想学。在他们看来,学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甚至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中有的倾向于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人际交往,因为他们认为交朋友比学习更重要,将来步入社会后,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要比知识大得多。有的则热衷于做点小生意,在实践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这类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当主业,而把学习当副业。学生社会性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基本的知识和必要的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的社会性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蒙生的这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体现在课上做笔记和出勤率上,蒙生中表示自己经常逃课的人占45%,有一半以上的蒙生没有课上做笔记的习惯,有的会课下看其他同学的,有的压根就不会做,也不会去补笔记。访谈中发现,蒙生课上不做笔记原因之一是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依赖心理,认为自己不做定会有其他人做,考试前抄一下就可以了。总之,不管是何种情况的厌学,它带来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的不扎实,实际上就等于没有完成大学的培养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同学们专业知识肤浅、职业素质欠缺,毕业后自然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同学们长期的厌学情绪甚至会带来孤独、焦虑、忧心忡忡、情绪反应激烈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及不良的人格特征。其次,从学校来讲,由学生厌学而引发的学风不正,必然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影响到学校下一步的招生工作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们的教学情绪,从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消极影响。再次,从社会来看,将不合格“产品”输入市场,且不说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单是将这样一种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种颓废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于学校的形象,更会给工作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育学专业蒙古族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同学们在经历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通过对某大学教育学专业部分在校大学生厌学情况的访谈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分析,对于造成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学院忽视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

  绝大部分的高考考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了解的领域,特别是冷门专业,心理便承受上了一定的挫折感。教育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当属冷门,而教育学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再加上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学生们对于教育学专业也始终持怀疑态度。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又往往放在对学生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鞭策上,却忽视了在此之前应首先对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当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仍在想着“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要不要转专业”的问题,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最后导致蒙语汉授大学生的厌学状态,轻则在学习上盲目、被动,重则不爱学习专业课,甚至根本不学习。

  (二)学校、学院划一型的培养模式,不适合教育学专业的学习

  首先,在我国,每一所含有教育学专业的高校,在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上都大同小异,整齐划一。学校没有特色,专业没有特色,导致教育学的毕业生们也没有特色,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然而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但我国高校培养的教育学人才却是一个模式,这样的划一性教育难免使同学们感到厌倦。其次,从学院管理制度方面来说,对于那些逃课缺勤同学的督查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上任课老师也不闻不问,使得部分同学有缝可钻,助长了同学们逃课的侥幸心理。由于放松管理,缺少自我管理的大学生越来越放松自己,日久天长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起,逐渐厌学。总之,学校、学院的培养模式过于死板守旧,几十年来都是用同一种模式,缺乏新颖,作为民族地区的师范类院校没能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很难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文化背景,使得部分蒙语汉授生对于学习探究缺乏激情。

  (三)教育学专业本身的局限,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教育学科地位不高,教育学专业甚至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谓,并不时地遭受着社会各界鄙视与怀疑的目光。使得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也备受排挤,对教育学专业有厌学情绪,也是无可厚非的。其次,教育学课程的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条条框框,倾向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同学们自然对这种枯燥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再次,在课程设置上,教育学专业过度重视理论课而忽视技能课和实践课,使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教学中很容易脱离实际。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怀疑、厌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再次,教育学专业在办学上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没有很好地解决教育学专业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教育学专业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教育学专业更加难以维持。教育学自身的危机尚存,同学们对其的不满和厌倦自然不可避免。

  (四)部分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的缺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拥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素养且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往往倍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一味照本宣科的教师是同学们难以接受的。在针对身边出现的“专业选逃课”现象的访谈中了解到,同学们有这样一种观点“枯燥无味的专业理论课本来就很难使人产生兴趣,有些老师却只是照本宣科,那与其去听倒不如自己看书呢!”足见同学们对于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的麻木与厌恶,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敷衍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敷衍行为。鉴于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们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故教师素质如不加以全面提升,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方法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教育学专业教师教学多采用汉语讲授,部分语言又过于学术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许多蒙语汉授生来讲不但乏味更是难于理解,因而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排斥教师,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在课堂上顾虑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理解的慢,因而很少叫蒙生起来回答问题,对蒙生的态度只是能够老老实实听课就好,不要求蒙生积极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回答问题的总回答,不回答的永远都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的往往又都是汉生。同时任课教师的检查和要求不严也容易导致蒙语汉授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蒙语汉授生本身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之教师的放任就更加助长了学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

  (五)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特点来看,走科研之路是该专业领域的一种倾向。因此笔者对于同学们是否有参与科研的愿望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们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们是有参加科研欲望的,也希望通过一番努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由于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同学们得不到良好的指导,而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加之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致使学生们参与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不能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无所事事的大军中,形成了不良校园风气。总之,产生这一现象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及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解决教育学专业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的学校教育改革思考

  厌学情绪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厌学问题和原因做如下对策性思考。

  (一)明确学校、学院的办学宗旨,为学生打造专业学习的平台

  作为高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一切工作都为这一宗旨服务。第一,学校、学院要重视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走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摆脱划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减少教育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阻力是同学们一直期待的。第二,学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要加大对部分学生高考挫败感的疏导力度,降低并逐渐消除高考给同学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针对学生们对于即将涉猎的专业不甚了解的状况,要指导学生们明确所学专业的背景及前景,让学生在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不至于使同学们在怀疑和模糊中盲目学习,最终造成更加迷茫而难以自拔。第三,学校、学院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活动。学校有必要拓宽科研渠道,打通学生们参与科研的道路。学校要努力为同学们提供很好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挖掘同学们的内在潜力,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以免同学们在日后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科研锻炼而丧失学习的欲望。

  (二)提升教育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因材施教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专业学习

  蒙语汉授生的厌学,通过以上分析,其中与教师的,特别是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密切相关。蒙语汉授生与汉生不同,他们通常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严重不足,而且教师又因为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语言沟通困难,不想难为他们,怕他们站起来答出丑,而忽视这部分群体在课堂上的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面面俱到,应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第一,教师应该给予蒙语汉授生适当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缺乏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点名回答问题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些同学不回答问题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在大家面前急于表现。此外,点名回答问题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当中来,而不是感觉课上讨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第二,如果蒙语汉授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出现困难,教师不能急于让他们坐下,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教会同学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不是一再地依赖于老师和其他同学。第三,教师可以向蒙语汉授生提一些难度适当的,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可以树立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和勇气。为此,学校应根据当前的专业需求,在重视学历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对教师们进行经常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自我提高,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对教育学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拯救教育学的命运,无疑要以重塑教育学学科形象为前提。教育学专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交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第一,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切实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做到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的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学之所以遭受歧视,主要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乏力。其实,教育学有很深厚的实践渊源,比任何学科更能指向并服务于实践。教育学欲走出困境,则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关注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第二,协调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的关系。依据社会需要确立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对于教育学专业来说,其改革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依据社会发展需要确立培养目标与招生规模。做到专业办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不至于因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周期性过剩而陷于“发展-调整”的循环中不能自拔。第三,处理好课程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育学专业必须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教育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员,其教授内容应该是先进、灵活的,故教育学的教材需要定期更新,从而不断地为学生们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态。教育学的教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也应是教育学学习和研究的背景材料,所以教育学专业有必要增加一定的跨学科课程。

  (四)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态度

  蒙语汉授生厌学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跟校园文化,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如何创建校园文化,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蒙古族学生选择上网作为逃避学习的主要方式,并且校园周边各种网吧林立,更为学生上网成瘾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追其根由还是因为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匮乏,业余时间难以得到合理地利用。因此需要帮助学生创建更多的参与丰富多彩的、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比如说开展蒙语汉授生民族歌曲大赛、汉语朗诵大赛、知识问答竞赛等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通过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至于觉得闲的无事可做,从而在网吧沉迷打游戏、看电影、闲聊来打发时间。其次,通过参与活动可以使同学们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发挥特长、培养兴趣,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最后,还可以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逐渐地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不仅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但大学生们的厌学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学专业学生们的厌学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造成同学们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而每位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又各不相同。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分析了原因和对策。应该说,厌学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社会和家庭等多种因素。学校在开展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时,要结合本校、本专业及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多渠道着手,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在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形成教育上的合力,构建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为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地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进而消除学生们的厌学情绪。

【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教育学论文】相关文章:

教育学的论文06-15

教育学论文05-18

健康教育学论文01-16

[优选]教育学论文07-20

教育学概论论文11-30

教育学论文(精华)05-26

小学生厌学情绪预防论文开题报告12-09

教育学毕业论文05-07

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11-19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参考03-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