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公平性问题及出路的教育论文

时间:2024-08-09 03:58:00 教育学 我要投稿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公平性问题及出路的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性别之间,民族之间都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现象。有人可能认为中国地大人多,发展不均衡,中国教育资源确有地区、城乡、学校等差距,但这种地方特色却不能成为高考加分、舞弊的借口和托词。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公平性问题及出路的教育论文

  然而,更为掩蔽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不公平现象,这一现实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正常交往,打击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学生间的发展参差不齐,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由于教师的有意或无意行为引起的交往不公平现象对学生教育的不利影响更加恶劣,这已引起了国家和教育学者的关注,解决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课堂不公平的表现

  1、学校和教师有意主导班级和教室座位的编排。

  面临公平与效率的抉择时,我国很显然选择了后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着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也有很多地方出现了私立名校,这些都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所致。同时,一所学校也将班级分成了快班、慢班、特级班、普通班,都开始进行了所谓的“尖子生”培养。一个班级里教师更是在座位编排、班委选择上分了等级。比如,将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管其他因素一律安排在第二第三排,并且靠讲台中心的位子上,将所谓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安排在最后几排,更有甚者,有些班级将特别爱捣蛋的学生专门放置在接近黑板或门窗的地方,单独抽离出来,目的就是为了好“管理”他们。这些现象都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的不公平。

  课堂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理应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这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心态就应该放平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上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提问往往成为课堂公平的最大“杀手”。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问题设计的不公平。据统计,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20次左右,其中90%属于封闭性问题,只有10%属于开放性问题。这就意味着教师课堂提问大多数是针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其次,提问对象不公平。教师对提问对象的确定往往有个短暂的选择过程,这个选择过程是必要的,可以让老师确定让什么样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选择偏离了这个出发点,一般老师都无意或有意的将提问集中于班级社会地位高的学生身上,每次上课提问都是习惯性地提问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课堂成为了教师和那几个学生的表演课,这必将严重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偶尔会提问那些成绩偏低的学生,但一般都是提问低水平的问题,不仅时间短,机会少,而且也很少给予反馈意见,很少接受和信任他们的想法和答案。

  3、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师生互动,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部分。但在现实中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观念出发,或由于教师的情绪的影响,将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晋升的筹码,这样往往不能进行公平的评价,从而造成不良的后果。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都是以升学和选拔为目的的,对学生除学业以为其他方面的表现或忽视或抑制。

  另外,在批改学生课堂作业或试卷上,教师会有意或无意识地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其在作业或试卷上的错误容易注意到,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但对于那些看不起眼的学生,一般都是匆匆带过,很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他们的一些创新的想法和观点。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独特的方式的。其实这种以学业成绩或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和谐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有其值得关注和发展的地方,如果被老师的单一化评价标准所扼杀将是教育的悲哀。

  二、导致课堂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

  1、地方、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效益”。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这块“蛋糕”就是这么大,怎么分成为了一大难题。地方、学校、教师都在争夺这块蛋糕,都想多分点,多拿点,凭什么拿多呢?就是看这个地方的教育办的怎么样了,这个学校办的怎么样,有没有名牌重点学校,要成为名牌和重点学校就是靠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这个评判标准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投资的依据。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学校就不得不跟着地方的评价标准走,一切向其看齐,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不管学生的其他发展和需要,不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一切按照应试教育来,管它什么素质教育与否,只要能拿到更多的“蛋糕”才是王道。这种长期受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影响的学校,是不会去关心和在意学生的一些创新的想法和观点的,反而会把这些学生认为是问题学生、不听话的学生。

  2、教师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其他学生的需求。

  学校对教师的年终审核和评价是教师的一件大事,这是他们能否获得奖金的依据,也是他们能否升职的凭证之一。这个评价是多元性的,主要有平时表现和班级所教授的学科成绩。这个班级所教的学科成绩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业上,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上也主要是以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为依据,将学生分等级,分好生、差生。这样的评价带来的就是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好分数,而不是关心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或有自己发展的优势,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独有特质,不能创造机会让其他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可怕的,也是致命的,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人格的培养。

  3、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每个学生,师生关系不和谐。

  师生间的沟通,特别是情感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师生间不断增进理解,完成教学目标、师生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源泉。然而,现实上并非如此,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并没有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上,没有放下架子和用心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的教师对学生并不是真正的从内心里喜欢,而是仅仅为了糊口,为了拿工资才从事这个职业的。或者有的老师特别“偏爱”,缺乏全局观,将自己的感情大部分投入到少数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上,对于那些落后生,他们基本上是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管他们心里的变化,不管他们的情感生活,一味地责怪和催促他们提高学业成绩,这样的学生观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师生矛盾的加剧,师生无法沟通,教师无法了解自己的学生等,如果长此以往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说是不可取的。

  三、改进课堂不公平现象的对策

  1、教室座位安排上应该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

  其实从一个班级的座位安排上就能看出这个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平等和人性化。所以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将班上的座位安排的更加合理、科学。有研究显示,同心圆的座位安排是最佳的选择,将讲台放置于同心圆的中心,将学生围成一周并向外扩展,这样学生和教师不管是相互互动还是看黑板的距离都是最佳的,这种方式获得的教育资源是最公平和合理的。没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选择按身高来安排座位,这样可以避免刻意人为因素,同时一列的前三排和后三排,以及每一列都按一定的时间轮换,一个星期的时间最佳。还有一种就是按扇形的方式来安排座位,同样先按身高来安排座位,最后轮换列数。这些方式都是在不断的科学实验中得来的,很具有人性化特质,因此值得教师的借鉴和学习。

  2、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教师在上课的提问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不能偏向于某个小群体,不能够总是提问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已经知道答案了,反而是要将机会留给那些大部分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在提问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表达的能力,不要因为学生一次不能回答而剥夺以后对其提问的权利,要相信,只要老师肯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学习与自己无关,他们就不会成为游离于课堂内外的人。只有教师注意这些并付诸行动,他们以后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老师现今无法想象的。同时,在课外辅导和作业上,教师也不能偏袒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这些学生已经很好了,适当的鼓励就可以了,反而是那些成绩一般或偏下的学生更需要辅导和鼓励,他们成绩跟不上,教师要和他们一起找原因,找对策,花更多时间在他们身上。作业的批改上也要认真负责,适当写一些鼓励的话,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错题,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赢得全部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3、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这几年是越来越大,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不愿意放下面子真诚的和学生交朋友。老师只把学生当作工具,学习的工具,晋升的工具,拼命要求学生,把自己摆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地步。老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怎么样,而不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感情怎么样,学生也是人,而且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学生遇到问题,老师不伸出援手他们就会感到无助和困惑,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会产生敌视老师的心理。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教师的言语行、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所以师生间要相互信赖、民主平等地沟通。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真正热衷于教育事业,热爱和关心每位学生,将每位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尽自己一切力量将其培养成才。

  4、教师应该了解观察每位学生的优缺点,树立全局观,实现优势互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认真记录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用一些鼓励的话来激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来说这点更重要,他们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差生,如果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会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以管教,学生也会越来越远离老师。所以,对这些学生,老师应该用更多鼓励和赞许的话来激励他们,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鼓励他们去做自己的决定。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就把他们当成坏学生。当他犯错误时,最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只要老师给他们温暖的爱和耐心的疏导,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才能不断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切记:看似学生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5、尝试采用分层教学法。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为目标,实施分层教学法。每个人的潜力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发展程度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即人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必须看到这一点,树立起学生多元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比较优势,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发展,同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平等地享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这个并非是歧视学生或将学生分等级,而是真正的能够将挖掘每位学生的优势和优点,并将其不断的发展和发扬,实现真正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各司其位,和谐发展每位学生。

  四、总结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基础上的机会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让人人受合适的教育,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创造活生生有个性的教育,建立个人能成才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实现教育上的完全公平和比例公平的统一。课堂过程的公平与否是实现教育比例公平,最终实现完全公平的关键,课堂过程的公平与否是实现教育公平从形式到实质转变的根本,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公平观,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同时尽量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来保证课堂公平的实现。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公平性问题及出路的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谈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公平性问题及出路11-16

论保险代位求偿原则的公平性问题论文11-17

论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06-04

基础教育公平性研究12-12

教育硕士论文:面向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1-23

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论文03-13

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01-16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教育论文12-02

基础教育论文提纲12-07

基础教育论文提纲12-0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