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25 05:15:28 教育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交到学生自己手里,让学生自己走进知识的宫殿,挖掘知识的宝藏。

谈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能力。

  由于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素质教育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帮助和鼓励那些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进行个别教学,使他们树立起主动学习的精神,只有这样,面向全体才能落实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要紧扣“大纲”,不可随意拔高教学要求,否则,会伤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扩大个体差异,导致“两极”分化。

  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种知识的基础,是必须让全体学生都掌握好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盯着几个尖子生,不注意面向全体,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教育,让学生自由学习,领悟课文。这样,将自学引入课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从“灌注式”教育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注意到“面”,兼顾到“点”,实现因材施“导”。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该贯彻教育过程的始终。学生在参与语文活动的实践中,领悟语言规律,感知人生和社会,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学生也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创设情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答问,应该提倡和鼓励,满腔热忱地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敢于问、答;通过引导,使学生善于问、答。长期如此,可使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越是学生勇于质疑、答问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越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故事,然后说现在我们要来学一个“讳疾忌医”的故事,请同学们说说谁“讳疾忌医”?他怎么个“讳疾忌医”法?学生们已被“起死回生”的故事勾起了兴趣,现在又来个“讳疾忌医”,自然是觉得趣味盎然,于是对照注释看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上这堂课之前,我还布置了几个学生分角色表演,经过师生的几次修改,最后在课堂上把故事表演给全班同学看。我记得那堂课正好是我的公开课,课堂经过这样的设置,很是活跃,而且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再如我在上魏巍的《我的老师》一课时,问“这篇文章共写了八件事,哪一件最详”时,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准确无误地回答。于是我提问,让学生去展开思维:“假如让你去想象,当时蔡老师对受了委屈的小魏巍在信中可能说些什么话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难以抑制,但不管哪一个同学的回答都扣住了“安慰”和“援助”,没有一个离谱的。同学们都能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体会“我”为什么对此终身难忘,也就很自然地说出了为什么这件事要详写的道理。

  在教学《卖炭翁》时,我请同学们闭着眼睛听我讲故事,然后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在很远的一座山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手拿一把柴刀,正在吃力地砍柴。砍呀,砍呀,砍了好大一担,蹒跚地挑到山脚的炭窑中。不知砍了多久,也不知挑了多少担,总算塞满了一小窑,他开始点火燃炭了,一会儿,浓烟滚滚,老汉的眼睛都睁不开了,还在不停地咳嗽。满是灰尘的脸被熏得就像抹上了酱油,那双手黑得就像十根炭条。多么累多么脏啊!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为什么要干这种力不从心的事呢?这么寒冷的天气,老人还穿着这么单薄的衣服,而且明天的粮食还没有着落呢!可怜的老人为了他的炭能卖个好价钱,换来起码的生存必需品,尽管衣不御寒,却还巴不得天气更冷一些。苍天好象被老人的诚心感动了,果然下了一场大雪,看来,老人可以了却他的心愿了,而结果是否真的会如愿以偿呢?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都为老人的艰难生活而难过,急切地看书,认真的学习此文。

  可见,给学生“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充分地启发调动,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训练。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要把学生“领进门”,必须先教学生学习方法,比如怎样书间笔记:1、编节码2、编段码3、找出生字词,然后查字典,查词典4、划出疑点5、划出重点6、编写结构提纲7、归纳中心8、分析写作手法等。

  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课文,怎样做课堂笔记,怎样自改、互改、怎样写评析……

  这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放手自己学,在自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应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效亦将减损。”可见,四种能力之间是相互渗透和穿插的关系,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这好比一张桌子的四条腿,缺一不可。所以在训练时,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安排好合理的“序”。

  先说“听”,听知能力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一个正常人一生中用得最多的能力之一。如果没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就会“听而不闻”,“听而不聪”,甚至“南辕北辙”,老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个由易到难,逐层上升的合理的“序”,而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提高听力素质。

  从初一年级开始,老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听的意识,把学生从无意识的听的状态下,引导到有意识的聆听状态。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听前要提出听的明确要求,听后要及时反馈,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老师的发言,认真听广播,听故事,训练其正确完整的听取信息,能“了解对方的意思”,“不遗漏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听问题然后回答;有时有较好的试卷,我也不会去复印给学生人手一份,而是让学生听我读题目,然后口头做题目,这种方法收效甚好。

  初二年级:侧重训练学生对听话获得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从而“抓住中心和要点”,并且依据不同文体或“听清所写的人或事”,或“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听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听的同时能作记录,作听课笔记。如我在上《苏州园林》时,让学生听录音两遍,在听第二遍时,记下关键语句,然后说出本文的文体,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文章围绕这一特征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等等。

  初三年级:训练学生在听到辩论{或讨论}后,能分析、比较、辨别,“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

  再举“说”为例:

  初一年级学生要求他们举止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能把一件事说清楚明白,如讲故事,复述课文,说说班上的好人好事等等。

  初二年级,要求学生说话中心明确,有条理,叙述清楚连贯,并能作适当的议论,如对班上的事情作评论,说明介绍物品等等。

  初三年级学生要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表达流畅富有表情,能即席演讲,辩论。如口头作为、小辩论会等。

  教师在整个初中阶段注意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心设计,有序地进行听说训练,并有目的的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作文的路子也将更为宽阔。

  总之,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口气就吃成个胖子”,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好比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先要妈妈“抱着走”,然后“牵着走”,最后“自己走”。

【谈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谈自控能力的培养论文05-06

试论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谈自控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6-04

浅议科学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05-05

浅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论文05-25

谈教育论文的写作08-29

谈对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08-12

谈毕业论文的修改08-06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04-30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教育论文08-19

高专英语教学谈学生文化意识论文09-09